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建功立业,是千百年来不少人的人生梦想,在这种梦想的感召下,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确创立了丰功伟绩。但是,杰出的业绩,经常是危险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因此被杀。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急流勇退,去官归隐,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广阔的胸怀,引起后人景仰。
还有一种走计,称为"弃权",常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场合。在评比、选举或决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诸侯争权夺利,都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势;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虽然强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称放弃参与表态的权利,在保留意见的同时,保留了其它许多东西,说不定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作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关头,要有胆有识,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实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才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大家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北京服装厂是一个只有百余人的集体企业,产品曾一度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周转,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怎么办?厂领导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服装行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本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其抗衡,如继续生产服装,势必走向绝境,无异于"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们根据市场情况和本厂条件,转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大企业不愿意生产的酒心巧克力。产品拿到市场试销,订户蜂拥而至。当月投资生产、当月盈利,企业起死回生。
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乃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顺流而下,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走”的艺术。"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亟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当我们处于人生巅峰时,就要学会顺流而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自存下去。
4.功成身退是一种境界在生活中,人们懂得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切不可过于贪心,踏着欲望攀升的阶梯,无止境地被欲壑所累尚。所有高明的赌徒均行此策。退得妙恰如进得巧。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有更多的成功,也会见好就收。联袂而来的好运总是不安全的,最好是好运和厄运交错而来,这样还可以使人享受苦中带甜之乐。当运气来得太猛烈时,它很可能会摔倒并把什么东西都撞得七零八落。幸运女神有时候也给我们补偿,拿持续性来换取我们的紧张感。倘若她必须长期把某个人背在背上,那么肯定会使她疲倦不堪。
功成身退,有心机之表现老子的知足哲学中就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它的意思是说,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在达到顶峰之后,不管是名还是利,都会走向与其相反的一面。
军师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玉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答应了他的要求,因此张良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五世纪,有吴、越两个相邻的国家。虽然两国距离很近,可双方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在了吴王夫差之手,只好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经过几次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二十年后,终于把吴国打败。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有心机之智者。
被任命为大将军后的范蠡,在心里寻思着: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早晚会出现危机。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能够与他分担劳苦,但却不能与他共享成果。因此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了解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可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从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的来往。
移到齐国后,范蠡没有涉及政事,而是与儿子共同经商,在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非常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范蠡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自己赢得的财产分给他人,又离开了齐国悄悄到了陶地。很快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由此可见范蠡有着过人的才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聘请,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在于他有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发挥深刻的洞察力来保全自己。范蠡就是这种懂得功成身退,能够明哲保身的一个有心机之人。
日本和俄罗斯发动日俄战争时,日本乃木大将不但把儿子送上战场,而且不幸阵亡了。当日本战胜,凯旋回国时,东京发动万千民众到火车站欢迎,但当所有的有功官兵都已到达,就是不见乃木大将,原来乃木大将在大众迎接的前几个小站就下车了,并且自此之后,他以后半生的时间到阵亡将士家中,一一向家属道歉,他认为胜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是属于所有阵亡将士共同成就的,所以他功成身退,功成不居的行仪,引为佳话。
现代人不想建立盖世的功勋,只想投机取巧,只想靠运气,无功而得。过去古人是无功不受禄,现代的人是恃功而骄,只要有一点小贡献,就希望获得赏赐,就想邀功。
过去的一些将领,像张飞跟其它武将经常争功不下,好在有诸葛亮居中调和;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划地称雄,挟功求赏,不以国家大局为重。
有的人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缘,受人爱戴;有的人争功要赏,反而给人看轻。所谓功劳、贡献,都应该是众望所归,如果有功的人,能够待人谦虚,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自谦、自卑、自下,则更为可贵。
国父孙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时,已经登上总统宝座,但他衡量时局,仍然让位给袁世凯,此种功成不居的伟大胸怀,所以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自古以来像这一类的开国元勋,能有此节操的人,如美国的华盛顿当了第一任总统,他不以为国家是他的,所以他能够把国家的主权交给人民。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的丘吉尔领导盟军作战,也建立了不世的功劳,但战争结束后,他虽然本身是保守党,不但没有趁机打压工党,反而让两党互相制衡,领导国政。
古代的张良,汉高祖靠他打下天下,当有了天下之后,张良提早节身引退;像春秋的范蠡帮越王勾践复国,当功成事就之后,他反而引退去做陶朱公。但也有的人希望邀功未得而怨恨在心,一直不能平复,如晋文公时的介之推,就因为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而殉身于棉山。
一个国家的元首,是多少人们在背后支持而成就,一个公司也不是董事长一个人便能成就整个事业,也是需要靠很多人的努力。如《金刚经》说,佛陀度尽一切恒河沙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这是大菩萨不居功的精神。此种功成不居、功成身退的精神,也只有这许多圣贤的伟人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衣食无着的穷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土地供其栖居。不想首领十分慷慨地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到了自己满意的地方便做上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那么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整块地便都是你的了。穷人踌躇满志地上了路,但一直到太阳落山还没有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最后累死在路上。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警世良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俗话说:"人心不足,欲壑难填。"芸芸众生常溺于名利声色而难以自拔,得一想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心为形役,无有尽期。而人生天地之间,短暂无常如梦幻泡影,渺小漂泊如沧海浮萍,倘如不能觉解人生之意义,无法明了人心之面目,而是倾有限之时光逐无涯之欲海,岂不殆哉!
自古及今,因贪生祸的事例不胜枚举。夏桀商纣,迷恋声色而亡其国,石崇和珅聚敛财货而丧其命;苏秦张仪追名逐贵而不得善终,李斯父子不知回头而有黄犬之叹。至于当今社会因为贪图享乐而身败名裂者更是比比皆是,上有成克杰、陈希同之流,下有赖昌星、陈同庆之徒,至于蚁类鼠辈而未闻于世者更是不一而足。
所以贤达明理之士均懂得功成身退、知足常乐的道理;而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需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记得有一首歌写得好:在世上有多少欢笑,能使你快乐永久?试问谁能支配将来永远不必担忧?名和利哪天才能使你满足?试问就算拥有了一切,谁能守住眼前的所有?懂得功成身退,适可而止,才是真正有心机的表现。
5.只说三分话,点到为止说话应把握分寸,不能一吐为快,点到为止是智者的表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羊自己是否很嗅,羊说:“是的。”狮子很不高兴,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猪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嗅”。狮子又把猪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又问狐狸同样的问题,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只有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话说一半,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是真正的大智大愚。
坦率真诚,快人快语,言无不尽,这是人的美好品德。但人心险恶,你的坦诚和言无不尽极可能被有心人利用,给你造成伤害,所以你不得不防。
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有时就需要沉默寡言。无巧不成书,在戴高乐之前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经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驟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这里所提到的圣人,也只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
我们或许成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做"部分的圣人"——一个有悬念的人。为此,首先我们必须在必要的时候学会免开尊口。
在交际中,不应该问对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要留给别人一点自由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被看破,才能显示出我们的风范。俗话说:"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多都演绎在说话当中。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但是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他人嘴里出来,就成了短处和隐私。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大忌。聪明者说话懂得点到为止,给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局外人一般很难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况且另外还要许多隐衷非外人所知。因此,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凭主观猜测乱说,更不能只由于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批评别人,这样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会被人认为是道德问题。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在与他人交往时,倘若你与对方的交情不是很深,但你却畅所欲言,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可是也要考虑对方愿不愿意听。双方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只会显出你没有修养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意思是说,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显得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趁机观察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好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再择地作长谈,这可以说是世故通达,是有心机的表现。
古人有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句说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让人们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惟有小心谨慎而已。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种保护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兴风作浪,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便说,不清楚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
倘若遇到这些人说其他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听了就算,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也不深信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倘若在听到片面之言后贸然宣扬出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当明白自己说错话时,已经为时已晚了。
懂得不应散布别人的是非外,还要学会对自己的秘密也应该少开口为妙。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任何都有自己的秘密,倘若你凭一时冲动找人去倾诉。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恰巧入了别人的陷阱。
因此,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倘若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就只能说三分话。
有心机的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假如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把狼撕成了碎块。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狐狸保住了性命。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而只说三分话的是恰到好处。
在有些时间你只说三分话,是出于你的职业习惯。倘若你是一名医生,特殊病人的状况、病历,你是只字不能向别人提及的,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倘若你从事的是保密工作,或者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说三分话,更是应该注意的。你说的三分话,或许是风花雪月,或许是柴米油盐,或许是天文地理,或许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在外人听来,你虽然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淋漓尽致,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处世高手说话圆滑而保守,不该说的则不说。这绝对不是不诚实的行为,也不是狡猾的行为,而是有心机的表现。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