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做人要有心机 > 第四章 适度伪装,做人不能太单纯

第四章 适度伪装,做人不能太单纯

作者:陆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做人太单纯,只能是明里吃亏,暗里受气,千疮百孔,一辈子翻不了身。因此,做人不能太单纯,应懂得适度伪装自己。不懂做人“心机”的人不但没有内涵,而且还没有成功的欲望。要想成功,你就要懂得做人的“心机”。

1.深藏不露,提防小人的“变脸术”

现代社会,无论哪个地方,都存在一些小人,而君子生活的环境也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君子,所以,要学会深藏不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提防小人的“变脸术”,即使他说的再好,也不要轻易地相信他,因为小人往往都是花言巧语的专家,所以,他们的话最好不要相信太多。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

"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中央时,蝎子突破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口。伤势严重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蜇我对你毫无好处,因为我死了你就会沉没。"

"我知道。"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说。"但我是蝎子,我必须蜇你。这是我的天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人当然也是这样,所以,处处都要小心提防着小人。

社会上的小人是很险恶的,历史上有多少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辞别人世时所痛恨的并不是战场上的对手,而恰恰是那些令他们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的小人;就算是老百姓,提防小人也是不得不时时注意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告诫。小人之所以不可得罪,其原因就在于小人的报复欲望特别强。在他坑坏别人的时候,又小心地提防着别人对他进行报复。小人注定要连续不断地伤害别人。俗语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人对别人的报复打击通常都是用“暗箭”,一般人在明处,小人在暗处,通常都是防不胜防。而小人报复的程度远远大于别人损害他的程度。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被小人攻击、伤害过的人在蒙受损失后竟然搞不清自己究竟在哪个地方得罪了小人,他们根本不敢相信一些匪夷所思的缘由竟然可以成为小人报复他们的原因。

“小人谋人不谋事,君子谋事不谋人”这就是小人与君子最大的差别。君子的志向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谋利益,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投到事业上,很少深入地想一下怎样去对付小人,而小人考虑的是如何算计人,如何打倒异己,以此使自己的名利、地位不受到损害。

小人阴险狡诈,君子光明正大。君子光明磊落,敢做敢当,敢于当面指责小人的过错;小人暗地捣鬼,搞小动作,害怕自己的意图被人发现。于是就文过饰非,欺上瞒下。

小人,吾之以为心眼极小,道德不高,虽非坏人却也临近之人。

千万,莫以道德论之。

道德只宜律己,难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于感化。但人的成分复杂,每个人的动机复杂,不感无化待如何,感而不化又待如何?

要说,坏人要用坏招来对付,以大坏对付小坏,假坏对付真坏。不过,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坏人总比好人更有能量,因为破坏一件事总比做好一件事容易得多。你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你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所以,当你全力以赴成就事业时,"提防小人"应是你时时谨记在心的戒律。

1898年,维新派成立了,这个派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他们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光绪帝很支持他们的活动,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使自己的权力扩大,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察觉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得到消息后都很着急。

就在这个时候,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到自己这边,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一定需要军人的支持,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待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让他效力于自己。

当时,康有为等一些人也认为,想要取得变法的成功,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在深放的时候去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对袁世凯说:"现在荣禄他们想把皇帝废掉,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把荣禄杀掉,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个大功臣了。"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上面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想要杀了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报告给皇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很多军官也都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先同意了他的说法。

袁世凯这个人心计多端并且还善于看风使舵,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能把他看透。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橹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告诉荣禄这个秘密。

没过多长时间,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橹,报告光绪帝要怎样抢先下手的计划。

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慈禧怒气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藏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杀死了。

善于变脸的小人是不可用的,但不可不知。他们惯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何时慈眉顺目。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们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说不定还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人,为邀功请赏,飞黄腾达,更不惜让人掉脑袋,小人的嘴脸如同刀子一样。

人与人之间宝贵的友谊是存在的。但“君子之交淡如水”,友谊一旦要靠金钱维系,便成为一种危险游戏。每一次交往,看起来似乎是情谊的加深,实质上却是危险的加剧。如此,这样的“私交”不会长久。真正的朋友,应该为你的事业和前途着想,特别是在行使权力上,对你予以充分的理解、帮助和支持。试想,如果有人表面上看与你私交甚厚,其实是在利用你手中的权力,靠对你的“小恩小惠”来换取个人好处,这是真正的朋友吗?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一定要防止被“私交”迷惑,栽倒在“朋友”手中。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友谊观。权力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绝不是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的。真正的友谊来源于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决非建立在相互利用和权钱交易上。第二,要提防“小人”。有些人表面上与你“朋友”、“兄长”相称,其实却是在通过这种交往,“开发”你的权力资源,攫取他们的最大利益。第三,还要经得住金钱与美色的诱惑。任何人即使是与你走得很近的人,他端出的“碗外之饭”都是不可吃的。如果能时刻牢记这一点,那“私交”就失去了诱你“湿鞋”的作用。

2.揣着“聪明”装“糊涂”

有句俗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当你直面现实,不分对象地实话实说时,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就不如风趣地绕开焦点话题,幽默的糊涂、巧妙地避开,由聪明转糊涂,由糊涂转聪明,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绕,不为人事所累,只有这样你才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才能真正醒悟和领略沉默是金的深奥做人之道。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毛钱!

的确,如果他选择了1块钱,很明显,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块钱!但他拿5毛钱,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比当聪明的人拿的还多!

而更多的人在社会上,却常有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你的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贪反感。或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因此愿意延续和你的关系。

人是灵性动物。再聪明的人,也会犯傻;再精干的人,也会失算;再理智的人,也会糊涂。

人活着,无论做什么,总有糊涂的时候。会办错事,会说错话,会走错路。

难得糊涂,有时可能是件好事;难得糊涂,有时可能造成伤害;难得糊涂,有时可能一辈子的遗憾。

难得糊涂,有糊涂的好处。太聪明的人,有时使人不敢接近;太精明的人,有时使人觉得害怕;难得糊涂,可以使人看到缺点,放心感增强。

郑板桥写出"难得糊涂",含义深远。人生不能长期糊涂,只有清醒地面对现实,才能适应社会,正确处理好随时发生的问题。糊涂,只能难得,该尽量减少。难得犯点小糊涂,无碍大事。经常犯点糊涂,那可是一件大事,应避免。

难得糊涂的解释该有很多种,难得糊涂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世上怪事太多,有时很难处理,装装糊涂,也未必是件坏事。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正确对待真是好辛苦的!

糊涂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

一则可以把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减去。在我们的身边,无论是同学,邻里之间,甚至萍水相逢,都不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引起一些气恼。若斤斤计较,往往会越想越气,这样既于事无补,又对身体无益。如果做到遇事糊涂些,烦恼自然也就少得多了。

二则可以使我们集中于做某件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个人待遇、名誉、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花费在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上,就会对工作、学习和事业的发展不利。世上有所建树者,大都在某一方面有股糊涂劲。

三则有利于消除隔阂,融洽关系。糊涂的人老实憨厚,往往更易相处。也不会产生是非。

四则遇事糊涂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可以用外界的不利因素来避免。

人生在世,谁不愿意使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自己活的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自己的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人生活在社会上,不是真空,凡事要有“心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能精明过头。

宋代宰相韩琪,以品行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因为有胆量被人称许过,可是,他处理的事情都得到众人的好评,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做人精明露骨,则是一种小聪明。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时代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大大显露,结果因起了曹操的嫉恨,将杨修杀掉。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很聪明,但也不能把自己的聪明全部都写在脸上,需要的时候做到揣着聪明装糊涂才是真正的聪明。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出门,看到一碑背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知不知道上面写得是什么意思,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别说,让我猜猜看吧。"又走了三十里,曹操说他知道了,并说好两个人分别把答案写出来,结果两人同时写出"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感叹说:"我的才华不如你,想了三十里才悟出答案。"人们都被杨修的聪明和睿智折服了。但想到杨修之死,人们又会对他做事的感觉大打折扣。做事聪明的人,并不是说做人就会聪明。

曹操要手下为他修建一座花园,落成后要亲自去察看,手下问他是否满意,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惟杨修聪明过人,领会到了曹操的意图:"'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他的属下动手把园门缩小了。曹操再次来看非常高兴,便问是谁知道他的意图,左右回答说是杨修。疑心病很重的曹操,对准确领会自己意图的杨修表示赞赏,可内心生忌,所以,杨修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提拔。

还有另外一次,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便在上面写一'合'字让大家看,人们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虽然曹操当时没怎么样,但他对杨修的戒心日益加重,而且还产生了除掉杨修的想法。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曹操被蜀军围困于斜谷,进退两难,便"有感于怀"。以"鸡肋"为口令。杨修知道了曹的心思,就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将军夏侯惇见壮大吃一惊,问杨修为什么要擅自作主行动?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不料杨修这次聪明"绝顶",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借口,把杨修杀了。

看看杨修失败的过程,根本原因在于他聪明而不善于掩饰自己。有聪明头脑的人,凡事喜欢动脑筋,善于表现自己,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君王喜欢有人辅佐,但却不喜欢被人超过他,被别人比下去令所有人都很恼火的事情,所以西方有句谚语说:"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也就是让我们懂得,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喜欢在上司面前动脑筋,在别人面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才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能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盛极则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适当地掩饰自己才是最佳选择。

揣着聪明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长外地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生活下去。

3.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世界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更新。如果一直照着原来的方式去做,不论做什么都"以不变应万变",社会在发展,企业却难以为继。事实证明,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取得别人所不可能取得的成绩的。人们不能发挥创造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心中存在某种局限性观念,有的是存在某种障碍,也有的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创新的各种关系。所以员工要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必须做到突破许多思维障碍,敢于打破一切常规。

有这样一则关于苍蝇和蜜蜂的故事,颇给人以启示:将几只苍蝇和蜜蜂装进一个并未封口的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瓶底朝向光亮的一侧。

结果是智商更高的蜜蜂一致认定只有迎着光亮才能找到出路,于是蜂拥着一次次挣扎在瓶底处,直到力竭而死,而苍蝇全然不顾所谓的常规,他们各自探索、四处飞动,结果很快全都找到了出口,顺利地飞离了瓶子。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全新的局面,人们普遍认定的所谓常规,很可能把你引向末路。苍蝇的成功脱逃,告诉我们置身瞬息万变的环境,我们必须抛弃固有的传统观念,敢于打破常规、不认死理、不怕试错,习惯于在迂回曲折中求索。

凭借常规我们无法摆脱困境,只有干一些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尝试,才能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路。

常规思维都是按着事物的正常顺序思考并得出结论的,如果将这顺序倒过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就出现了,它就是反向思维,许多惊心动魄的创意都与反向思维有关。

楼房住宅只能是建成笔直向上的吗?日本就有人建了一座倾斜式的建筑物(里面一切都是正常的),大出了一番风头。

也许人们都认为反其道而行是有悖常理的,行事需要超凡的胆识,但只要你用心去揣摩市场定能寻得商机,就可以创造出很大的收益。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很多人都去加州淘金,17岁的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淘金队伍。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淘金者不但没有圆发财梦,反而死在了淘金处。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亚默尔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他望着水袋中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遭对缺水的抱怨,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渺茫,不如卖水。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淘金并用挖金的工具引水,过滤后装入桶里,挑到山里一壶一壶卖给淘金人。这时还有一部分人嘲笑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亚默尔毫不在意继续卖他的水。结果,大多数淘金者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时间内靠卖水赚取了6000美元,在当时,这笑财富是很可观的。这就是反其道而行获得的收益。

四川锦华纺织有限公司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吧。曾几何时大家都不明白,集团为何不进军人人都想攻城夺寨的高科技等行业,却逆水而上大肆并购沿海发达地区关、停、并、转的纺织行业。

傅春意是华润轻纺集团的总经理,他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了:90年代中后期,纺织业正处于低谷,但华润却作出了进军这个行业的战略,有下面两点原因,一是收购成本会降低,二是随着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趋势的明显,纺织业会有很大的作为。在这个战略的引领下,华润的纺织板块将山东、江苏、河北、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十余家地方纺织企业悉数纳入自己的"领地"。规模虽然暂时上去了。但区域分散和"群龙无首"的状态并不能显现出华润在纺织业上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改变,就必须进行整合,而想要进行整合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资本作为平台。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