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王佛又开始把山巅上的一片浮云的翼梢涂上粉红色,接着,他在海面上画上一些小波纹,它们加深了大海的宁静的气氛。这时,玉砖铺的地面奇怪地变得潮湿了,全神贯注在工作上的王佛没有发觉自己的脚已浸在水中了。
一叶轻舟在画家的笔下逐渐变大,现在已占去了这幅画的近景,远处忽然响起了有节奏的桨声。急速而轻快,像鸟儿鼓翼似的。声音越来越近,慢慢地布满整个大殿,接着这声音停止了,在船夫的长柄船桨上,那些凝聚着的水珠还在颤动着。为烫瞎王佛眼睛而准备的烧红的烙铁早已在行刑者的火盆上冷却了。水已漫到朝臣们的肩头上,但由于受到礼节的拘束,他们仍然动也不敢动,只能踮起自己的脚尖。最后水已经涨到皇帝的心口上。但殿中却静得连眼泪滴下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这真的是琳站在那里。他身上依然是日常穿的那件旧袍子,右边的袖子上还有钩破的痕迹,因为那天早上,在士兵来到之前,他没有时间缝补。可是,他的脖子上却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
王佛一边作画一边低声说:
“我以为你死了。”
琳恭敬地回答:“您还活着,我怎能死去?”
他扶着师傅上船。用玉瓦盖成的大殿屋顶倒映在水中,看上去,琳就像在一个岩洞中航行。大臣们浸在水里的辫子像蛇一般在水面摆动,皇帝的苍白的脸儿像一朵莲花似地浮在水中。
“徒弟,你看,”王佛怏快不乐地说,“这些可怜的人将要没命了,虽然现在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我过去一直没有料想到大海会有那么多的水,足以把一位皇帝淹死。现在怎么办?”
“师傅,不要担心,”徒弟喃喃地说,“他们马上就会站在干燥的地上,甚至将来会想不起自己的衣袖曾经湿过,只有皇帝的心中会记得一点儿海水的苦涩味儿。这些人不是那种材料,是不会在一幅画中消失的。”
接着琳又说:
“现在海上的景色美不胜收,和风宜人,海鸟正在筑巢。师傅,我们起程吧,到大海之外的地方去。”
“我们走吧!”老画家说。
王佛抓住船舵,琳弯腰划桨。有节奏的桨声又重新充满整个大殿,听起来就像心脏跳动的声音那样均匀有力。峭拔高大的悬崖周围,水平线在不知不觉地逐渐下降,这些悬崖又重新变为石柱,不久,在玉砖铺成的地面的一些低洼之处就只剩下很少几摊水在闪闪发光。朝臣们的朝服已干,只有皇帝的披风的流苏上还留着几朵浪花。
王佛完成的那幅现在靠着帷幔放着,一只小船占去了整个前景,它渐渐地驶远,在船艄后面拖着一条细长的航迹,接着这航迹在平静的海面上消失了。坐在船上的两人的面目已看不清,但还能望见琳的红色围巾,还有那王佛的胡须在随风飘拂。
脉搏般跳动的桨声变弱了,最后完全停止,因为距离太远,听不见了。皇帝俯身向前,把手掌平放在额前,看着小船越去越远,在苍茫的暮色中变成模糊不清的一个小点儿。一股金黄色的水汽从海面升起并向四面扩散。最后,小船沿着一块封锁着海门的礁石转了弯;一座峭壁的阴影投在船上;船艄的航迹消失在那空旷的海面上。老画家王佛和他的徒弟琳从此在这位画家刚才创作出来的像蓝色的玉那样的海上,永远失踪了。
小说最后一段,皇帝要一个画家死,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画家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得到了永生。这是一个想象的故事,这也是关于信念的故事。什么样的信念呢?艺术家相信艺术具有永恒的力量的信念。今天写作界所面临的问题是,就比如说刚才说很多人都在无奈地重复那句话说现实比小说更复杂。然而我们没有想过对于文学家来说这句话的荒谬性,我们在附和这句话来为我们写不好小说寻找借口。一个士兵刚刚走上前沿阵地,还没有到达最前沿他的战位上,他已经在寻找撤退的路线,这样的士兵没有走向前线之前就该把他毙掉。那么不相信艺术本身具有力量的人,他们却要从事跟艺术相关的工作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所以在这样一个想象性的作品中强调两个信念,我们讲小说第一部分皇帝要把王佛抓来杀掉,为什么?皇帝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因为宫中收藏了许多他的前辈——他的父皇收藏的王佛的画,他自己从小在皇宫受到很多教育,包括美术的教育,那么他就观赏过王佛的画;他也没有走到宫外,想象也要切合实际,他没有走到宫外,所以他以为他将要继承的江山一定像王佛的画一样美丽。
大家知道释迦牟尼的故事,释迦牟尼也是一个王子,住在深宫高墙当中,他的幡然悔悟就是有一天他突然走出宫门看到这种世界不符合他的美好想象,看到生老病死都是如此残酷。释迦牟尼的方式是避世出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如果这个世界实现不了,我们构想一个世界。所以宗教有时候也是基于一种更宏伟的想象。那么这个皇帝的方式是什么呢?我当上了皇帝,继承了江山,又留念这个权力,不能所有的王子都是释迦牟尼,那全世界宗教也太多了,那全世界庙宇比坟墓还多,那也是很糟糕的事情,那么怎么办呢?他觉得他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的东西,接受现实的丑陋,条件就是我把你创造的那种美好毁掉,甚至怕你再创造那种更美好的画,我要把你杀掉。所以这里要杀掉王佛的皇帝是相信艺术的力量、崇敬艺术的力量的,不过他作为一个皇帝要面对这样丑陋残酷的现实的时候,他为了当好这个皇帝他觉得他一定要把他心中的美泯灭掉。
想象也要有个旨归,不是今天的穿越小说,如今中国实行婚姻法,不能娶三个老婆,那我穿越到多妻多夫时代去多娶几房妻子,过几天西门庆的日子,这个就太等而下之了。人为什么要有想象,想象要旨归到哪里?我们讲好不好高低雅俗就在这里,皇帝都相信这个力量,要杀掉王佛。创作这个小说的尤瑟纳尔更相信艺术永恒性的力量。艺术确实有永恒性的力量。过去我问他们那些特别爱钱的人,你们哪一家还在用清朝的钱唐朝的钱,但是我们还在读唐朝的文章看唐朝的画。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是这样一个缘由,这也是文化最根本性的力量,我们不是别的人,不是猪牛牲口也是这个原因。但尤瑟纳尔自己更相信艺术的力量,所以她觉得皇帝是杀不掉这个画家的,画家在自己的画里头,画的海洋变成真的海洋,画的船变成真的船拯救了他。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发生呢?这又是另外一个事情。
艺术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中必然发生的吗?艺术大多数时候,好的艺术是在描绘书写那种我们愿意它发生的事情。这个词我们经常把它叫作可能性。什么叫可能性,从情感的逻辑、事理的逻辑上,社会制度本身向着良性运作发展的逻辑上那些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有几个逻辑基础。今天借着想象这个词胡编乱造,没有前面几个情感的逻辑,人类认知真理的逻辑,社会制度向着良好方向运行的这样的逻辑跟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可能性。当然,今天还会加上科学的可能性。那么这个小说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寓言,艺术最终战胜权力的寓言,你相信吗?我愿意相信。美好吗?非常美好。从短的时间尺度讲往往是权力驾驭艺术,但是我们把这个时间尺度放成两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五千年来看。从来都是艺术战胜权力,不是吗?
今天我们并不会因为谁家有皇帝的夜壶而成为中国人,而是因为我们读过司马迁读过苏东坡而成为中国人;今天不是谁手上戴着一块从古代官僚墓里挖出的一块玉炫富而成为中国人,而是因为我们读过蒲松龄读过曹雪芹而成为中国人。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不会真实发生的故事,但是从情感底子上这个想象的建立是基于我们的一种强烈的艺术信仰。艺术家要有信仰,我经常遇到有人说我皈依哪个喇嘛了我入天主教了,我想那你成了一个教徒,你不是艺术家不是作家。艺术家的信仰就是美,你信仰美之后你还需要信仰什么东西呢?如果你没有信仰这个东西你才需要别的信仰。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有信仰的,尤瑟纳尔写出来的就是这个信仰。这个小说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永远不会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这种想象是如此真切。与其说它真的会发生,倒不如说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这种事情真的会发生,这叫情感落脚。其实这篇小说就是探讨关于信与不信的故事。一个艺术之美与实际存在之美之间的相互对看与比较。皇帝被王佛的作品征服,当他发现他统治的江山并不如艺术世界中的美丽,他因此要将使他对江山之美动摇的王佛杀掉,这是失去了自信的极端情形,那些杀人最多的皇帝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不自信、自感不安全的皇帝,而我们在崇拜他们的时候我们在崇拜他们的权力。王佛却因为相信艺术的力量而创造了奇迹,他拿起画笔画下海水、船,奇迹的发生在于这些画中情景具有了真实自然的力量,变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更高的现实。他们从容地驾驶这艘船,离开了皇帝统治的并不美丽而且邪恶的世界,这是对于艺术力量有着高度信仰的人才能写出的动人的美丽故事。
那么什么是想象?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我比较欣赏科学家或者接近科学的心理学家们对它的规定,因为文学理论家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过,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依赖现代科学的方式可能更为可靠。接近心理学或者分析心理学对想象这样规定,说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的头脑中对已经储存的种种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形成新的形象和新的事实的心情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有机体的调节的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王佛的保命之道》说的是古代的故事,其实对于权力与艺术之间的互相较力它也是有洞见的,那么这个小说要我改我会改个名字,它叫王佛的保命之道太消极了,王佛只是保命吗?不是。不如说是“王佛的取胜之道”或者“王佛的长生之道”,我们说艺术家是通过艺术来长生的。心理学上就是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跟新的事实,这是想象。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想象是一种特质。他说得不清,他说出了它的作用。但是到底这个特质,刚才我讲的上一条定义可能更准确些,是什么特质呢?不能说,说不出来,没有科学方法,所以他只能说出他的重要性。说如果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就在现实给我们的规定性当中生活爬行。给你一坑稀泥,你就像猪一样在里面打滚,没有超越性没有规定性。而我们的文学就叙述打滚的种种惨状、丑态,以丑为美。然后我们分别给它命名,这个叫官场小说,那个叫什么,太恶心。其实我们是根据这样三个具体的作品在讨论短篇小说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所以结合前面刚才我说的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总结,短篇小说首H是形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刚才我讲过,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的提出,他们就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的形式有没有意味,有没有蕴含,这种形式就是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它要主宰小说能够唤起人们审美的情感,所以说小说也是一种情感,无论它风格上是节制的还是放纵的,它是简约的还是汪洋恣肆的,但是在写作者身上都是充满强烈情感的。
美国有一个我认为是短篇小说大师级的人物,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写过很多美国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我很少听见中国人谈论这个作家。今天我们谈论一个特别干巴巴的叫卡佛的人,我更愿意推荐另外一个更丰腴一点的,叫约翰·契弗。那个干巴巴的没屁股没胸的卡佛,叫极简主义。约翰·契弗1979年曾经在芝加哥的一次宴会上做演讲,他在演讲当中说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人与人的交往,但是他说这不只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文学,他说文学是一种大众的幸福事业,大众的幸福事业应该时时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之处,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我认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了。约翰·契弗他自己一生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短篇小说写作上,过去我们已经习惯的美国短篇小说就是欧·亨利那样的,经过精巧结局的人,但是小说其实在往更自然更丰满更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部分发展,我们今天讨论的三个小说都有这样的特质。所以欧·亨利那样一种简单的写法就会慢慢被我们唾弃,当然我们也觉得小说中通过情节巧妙的设计有某种深刻性,比如《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绿叶》,但是你读这样一种人工小景一样的小说你觉得它不是充沛的、元气淋漓的和生活接近的。小说正在往另外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那么要追踪这样一种变化,有很多人写得很好,我就不讲了,比如说海明威的很多短篇小说,我尤其给大家推荐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写一个少年,所有故事都以这个少年为中心,结合起来看是一个长篇小说。写《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写过一本特别冷静的短篇小说叫《爱尔兰人》,写爱尔兰首都的那个城市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胡安·鲁尔福,发明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式的一个墨西哥作家,他创作的这种方式导致了像马尔克斯这样的人的出现,他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以前他写过一本特别精彩的短篇小说集叫《燃烧的平原》,这些都是。前几年俄罗斯又发掘出来一个短篇小说大师巴比尔,写战争小说,经常写一千字两千字,有部小说叫《骑兵军》,还有一本小说叫《奥德萨故事》。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些作家,而这些小说正是在引起今天我们关于小说观念、小说体味,尤其是短篇小说体味的变化的一些人一些作品,他们已经提供了非常好的一种特别成功的实践。约翰·契弗还说,没有文学,我们就不可能了解爱的意义,我们可以同样用对于爱的意义的肯定来肯定我们今天所举例子的后两篇小说。
《孕妇和牛》我们已经讲得很充分了,那么一个文本的丰富性可以从多个方向对它展开讨论。《王佛的保命之道》刚才我们提到最主要的是关于信仰的,艺术信仰的一个故事,那么它还有别的意义吗?有。信仰是基于热爱的,没有脱离开热爱的信仰,所以真正要做一个佛教徒是很难的,你爱你的师父爱到什么程度呢?你要当一个基督教徒也是难的,你爱你的神父爱到什么程度呢?但是艺术不设定这种界限,我们可以热爱它本身。本质上来讲,两个短篇都在揭示爱在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所不同的是一种把存在于生活当中,我们所忽略了的情感现实加以呈现;一种是把这样的情感关系在某种极端的情形下的最可能的状态加以了冷静地呈现。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化批评家叫苏珊·桑塔格,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最好的批评而且是不落俗套的批评就是把我们对于内容的过分关注转化为对于形式的关注。今天我们很多时候总在讨论小说的意义,意义有什么?从古到今我们创造出来新的意义了吗?
《诗经》里面写情感大家都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那个时候叙写爱情,难道今天我们写爱情的时候有突破这种手段吗?我们大多数就是在网上写肉文突破,直接写身体,写感官,写复杂一点的关系,我们其实通过一种无奈的挣扎想去突破,但是从模式上我们能突破吗?
《诗经》里头几句话写了一个离别,“今我往矣,杨柳依依”,我出发的时候杨柳刚刚发芽,“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离家太久了,今天我们写种种离别能脱离这种模式吗?你能创造什么意义呢?你能创造出什么情感范式来?那么在什么地方突破呢?所以要转化为对于形式关注的批评。所以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拒绝阐释》或者叫《反对阐释》,说我们的批评家包括我们的编辑,整个文学生产现场的人都在做一种在小说当中追寻寓意的事情。最厉害的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一种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把所有的意义都归于脐下三寸荷尔蒙,马克思主义把所有东西都归结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果真如此吗?也许他们说出了这个世界的某些秘密,但是果真如此吗?艺术一定要按照它们所规定的路径?因为弗洛伊德学说就有很多提倡女性主义写作,说我的身体我做主,写点性。但是都写成性,所有东西都归结为性的时候其实也是挺无聊的。你总得起床吃饭,你总不能做爱到死吧,那你得写写吃饭,吃饭就出现第二个问题,你要吃饭你得出去工作吧,一旦工作就有了人跟人的关系就有了社会对不对?如果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活动《资本论》当中的一些规定都是正确的话,大部分时候描述生产过程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描述艺术描述人的心理,那么王佛这样的小说是成立的吗?不成立。所以西方还有一个文论家说过这样的话,说写作其实是关于生成的问题,就是看见一个生命逐渐成长一样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刚才说到胎儿,每一个生命诞生的时候,带给我们孕育生命的个体的感受,是为什么产生的,既然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意义。而真正产生作用的是感受,但当每一个胎儿出现在每一个独特的子宫当中,那个子宫的所有者的感受还可以继续往下写,所以写作是关于生成的问题。它总是未完成的,总是处于形成之中,以此超过任何经历的或者已经经历了的体验的内容。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穿越了可经历的和已经经历过了的生命过程,因此写作与生成密不可分,所以在写作中人生成男人、女人、动物和植物,生成分子,甚至生成不可感知物。
我想就小说来讲,这可能是我们最需要的更本质的看法,而我们在实践写作中更需要的刚好就是在三个地方的互动跟往返,一个是我们的生活现场,刚才已经讲了我们的经历或者是可经历的,但是这种经历往往是不够的;第二个是超越它,超越它就是我们形式上的探索,美学上的追求;第三个也确实是需要一些理论上的指引,但不是那些过去式的理论,而是前沿的,跟今天的创作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长的。有些理论是死去的,不适用的,就像过期食物一样吃了只能使你中毒,而没有任何滋养。食物是能滋养的,但是过期的食物是有害的。我们今天的理论当中、观念当中有大量的过期有害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区分,包括今天我们常常给人贴标签,这也是简单的“文化大革命”继承下来的“红卫兵”作风,这是一个最有害的归类方法,那么今天到此为止。
(在四川2015年中青年作家高级培训班上的演讲)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