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今天我们的小说,刚才我讲第一的致命问题是没有叙写,直奔一个故事,然后仿佛把这个故事说完就大功告成。就是刚才我讲的贝尔讲的有意味的形式,当我们只是匆忙地把所有的经历都集中在对故事的设计推进、对事情来龙去脉描写的时候,其实这个小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尤其是当我们只是集中在叙事,看不见对别的因素的刻画描绘,或者用我的话讲叫作叙写的时候,那么这个小说是缺少意味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学艺术最最基本的是诉诸情感,它首先规定的是人的情感状态,它不光是要求我们的作品要写出情感,而更重要的要求是我们写作某种情感的时候写作者自己必须处于这种情感状态中,自己首先被这种饱满、强烈的情感所控制。但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一个无动于衷的人像设计电子游戏一样写作。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读一句话我就知道,说老实话、不客气的话就是可以不读下去了。但是出于某种礼节性的原因愿意为大家努力读一些东西。
那么铁凝的这篇小说我们看也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事件,就是一个孕妇去赶集回来,家里给她配了一头牛,牛叫黑,牛也是孕妇,铁凝写了她们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从母性上来讲一头怀孕的母牛和一个怀孕的女人没有什么差别,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她们受孕的道理是一样的,胎儿成长的规律是一样的,胎儿成长过程中带给母体的那些基本的感受,当然我自己不能直接怀胎,但是我相信它大概是一样的。她跟黑不太一样的是,她的思维,人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叙写出来的那种状态来加以呈现。这个小说比刚才那个小说长一点,女性刻画更细致,也就五千字。五千字讲了一个场景,而且没讲她怎么赶集,已经赶集回来了,一个事情已经结束了,马上要回家了,有点累,走到村口了,村口有个牌坊在那儿歇一歇,突然这个不识字的孕妇看到放学的孩子了,看到这些字,她觉得她应该要认识这些字,为什么要认识这些字呢?为了她的孩子,孩子都还没有出生,她已经在设计孩子出生之后面对的种种景象,这是情感,这是最深刻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可以转移。当她照猫画虎写完这些字,抄完这些字之后她就跟她的牛一起回家。这个时候她舍不得骑她的牛,因为她知道她的牛怀孕了,那么这就是隐含的情感、迁移了的情感,又或者叫作情感的外化,内在的情感,在另一个具体事物上得到了呈现。就出现刚才我讲的这种情况。
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真正的仁者不仅仅是爱人,我们还要爱整个生命界自然界,那么这种情感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延宕和延伸。而且在这种爱中互相有一种感应和感动,它描绘出来,这是写的一种情感。小说当中写的什么东西呢?写的是一种情感。如果前一个小说写的是一群小孩子的期待,与其说是写那个水电站,倒不如说是写一群小学生对于一种新生事物的向往。昨天雷平阳讲,对现代性有很多批判性的表述,这是一件事的两面。但当一件新的事物最初开始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呈现出那么凶恶的结果的时候,它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这是事情的两面,所以我们不要非常简单地去看一件事。昨天我听一些微信上说雷老师是愤青,不是愤青那么简单,大家不要急于贴标签。
昨天在开班的仪式上我已经讲过雷平阳的意义跟价值,我相信我看得更准更有意义。不要急于贴标签,我们都变成一些贴标签的人了。贴标签的人是做不成文学家的,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文学家是写出世界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只要我们接触到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词,贴标签就是失效的无用的。所以在这儿我们要看到另外一种小说,这种小说甚至没有一件事情发生,它只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不用小说呈现,它可以拍一张照片,我们可以请一个油画大师来画一幅画,比如让伦勃朗来画一幅画,我们看过伦勃朗画的很多乡间的场景。那么它又如何成为一个短篇小说,答案当然是情感,情感的抒发。不光是写出了孕妇隐约的曲折的通过字表达的对于腹中胎儿的那种情感,也因为有了这种感受而对牛黑生出了那种怜悯。大家经常讲最高级的感情是什么东西,当然最高级的感情是爱。那么爱的最高级的方式是什么,肯定不是makelove,而是慈悲慈爱怜悯。慈悲慈爱怜悯都是爱的最高级形式。因为我们说到那种极端的爱它总是针对少数人的、特定对象的,但是当它变成慈悲慈爱这样的形态的时候,它才能使我们的爱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这是哲学在追求的意义,这也是哲学宗教学声称它们在追求的意义。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声称,但是在我们古往今来的文学史上艺术史上我们奉献给人类世界的最伟大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向人类向世界传达这种普遍的广泛的爱意。《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复活》是这样,很多庄严的作品是这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这样,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是这样,很多伟大的音乐作品也是这样,相同的。
大家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她的眼神有什么东西呢?为什么那双眼睛,那种微笑能够征服世界呢?她不过是某种技巧和怜悯混合构成的神秘吗?这种神秘一直让我们总要去破解它为什么要这么微笑。它不只是一种情感状态对人的控制,这是艺术,情感也是艺术实现自己的最基本的途径。但今天我们大量的文本,包括在滥情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情感。所以答案当然是情感,情感的抒发,但问题是情感如何抒发。对于小说来讲,一定是没有脱离叙写的抒情抒发,就是潜藏在叙写背后情感的流淌律动,而且情感或者是爱也是有不同的呈现状态的。在大多数时候爱就是一种感动。孕妇因为孕育新生命而充溢着爱意,但这种爱意是通过她对于同样状态的牛黑的怜惜与慈爱来表达出来,对腹中胎儿的爱又有别一种情状,那是带着希望的爱,这种爱肯定不是通过书写,而是通过对于这个不识字的妇人突然产生的对于字的尊重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潜藏在叙写背后的这种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的流淌还决定小说语言的节奏与格调。
我们经常讲什么是小说的节奏,难道只是那么简单地起承转合吗?它内在的节奏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小说处理情感的方法,是小说使自己显得丰腴饱满的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情感的抒发。注意我在这里用的是丰腴饱满,我想我们今天小说的鉴赏,我们对于一个文本的鉴赏,我们用来鉴赏的那种美感不是今天形销骨立的美感。广东人说要屁股没屁股要胸没胸,不丰满。曲折有致,说起来有点俗,而小说的美感它要求,过去有个词叫有血有肉,现在只剩下一把骨头,一张苍白的纸,现在有个词“纸魅”,确实是一张纸糊的。所以小说一定是细节丰富丰满的,丰腴饱满过去更多更直观的描绘女性的身体,其实我们也可以有这样一个美学经验的转移。那么到今天为止,我相信一个干巴巴的形销骨立的小说是引不起我们任何兴趣的。所以我们在小说趣味,小说文体本身的趣味上,我们应该像唐代的审美一样更有力更健康,这就是舒服。
我们继续。先做一个小补充,关于在小说文本或者别的文本建构当中,情感抒发我还想补充一点论证。因为这种情感抒发的演变不光是体现在小说这样的叙事文本中,这种变化我们关注文学史会发现在文学史上也在频繁地发生。论述的结果就是中国古文总结过古代诗歌,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毫无疑问,从《诗经》年代到清代,文学成绩最高的一定是诗歌,一定超过叙事文学本身。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当中我们的批评家们,或者文学理论家们,在总结中国诗歌不同阶段的理论的时候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其实通过这种理论表达我们也会知道这种抒情当中要包含什么样子。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在读曹操曹丕曹植这三父子的诗,我之所以要读这些诗不是因为诗,我是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特殊的兴趣,而三国刚好结束东汉,然后开启魏晋南北朝短暂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革的时期,其实也是中国诗歌发生演变的时期。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知道中国诗歌无非两个源头。一个是孔子删定的《诗经》三百首;一个是那个时候中央集权不能抵达的南方长汀流域或者长江中流一带,湖南湖北一代的楚文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当然跟《诗经》不一样,《诗经》是无名氏的作品,我们只知道一个编者的名字叫孔子。但是楚辞当中有一个卓越的大师叫屈原,这是我们作家文学的开始。
接下来汉代的诗歌,有一些诗歌像楚辞的遥远的回声,包括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种曲调或者用多丽丝·莱辛的话来说是腔调,这种腔调是“楚辞”的腔调。刘邦是南方人,项羽是南方人,但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还在中国的北方。所以汉代诗歌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汉代的乐府诗歌以及文人模仿乐府诗歌所创作的《古诗十九首》。那么其实汉代的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形式上已经有所变化了,昨天雷平阳提到中国的文字是从四个字一句开始的,这个时候它已经开始向五个字六个字转化,不要小看这些字数的增加和转化,这也是一个问题嬗变的历史踪迹。如果我们愿意更多的,不是接受文学史上的固定结论,而是作为写作者愿意深入到这种语言嬗变的过程中去体味,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巨大的启示。
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刚好是像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开创了新一代诗风,建安文学,因此我们对于诗歌第一次有一个总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呢?有风骨。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建安风骨。那么曹操这样一个人,一心想当皇帝的人,他看到了民生的艰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他也写出了最早的中国文人游历的诗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而且我们突然发现诉诸到人的最基本情感的时候,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内心还是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挫败感,感到人生的短促,所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时,他也只能发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感慨。其实触摸一部中国的诗歌史散文史,其实就是一部实际地考察体味中国人情感抒发演变的一个特别有趣的过程。因为今天我们文学的方法论,在大学的课堂上早已经把文学史上的所发生的活生生的例子变成了考试的某种知识,而不认为它们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是可以产生激荡、可以产生激发的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并不能建立起来外国历史学家所讲的同情之理解。刚才我们讲同情不是人的基本情感,而是人类最伟大的爱的情感的一个分支。过去我们一看欧洲的诗歌,拜伦、雪莱等,也许他在欧洲的诗歌史上非常伟大,但是在中国人看来,无非有些格言警句,直抒胸臆,写什么就是什么。西方人是真正在诗歌上的觉醒,文本情感抒发上的觉醒,因为西方文学传统和我们不一样,如果中国是一种抒发文学取得了最高的成就,那么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叙事文学,他们的《圣经》本身就是特别好的文学样本。如果大家不会写小说不会叙事可以直接去看《圣经》,那么有力简洁干净。但是他们的诗歌那么滥情那么直白。
在西方现代派运动上出现的第一个流派叫作意象派,从美国开始;第二个叫象征主义,从兰波、波德莱尔他们开始,他们不约而同的,当然也有他们对自身诗歌道路的反思。他们也从别的艺术样式中得到启发,但是他们有一个更重要的出发点,对于抒情文学在文本当中如何抒发情感、表达情感的认知来自于对唐诗宋词的翻译。他们发现原来有一种方式是我悲伤的时候不用直接把悲伤两个字说出来,我高兴的时候不用直接把高兴两个字说出来。当然杜甫他们偶尔也会突破这个界限,因为那是感情太强烈了,只好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但是大部分时候中国诗歌不是这样的状态,同样是杜工部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的。所以意象派就是中国诗歌中任何一个形象都是别有意义的,别有意蕴的,别有意味的。从今天修辞学的角度讲它可能叫象征,叫隐喻,但是在那个我们文学理论并未发明出那么多词汇来命名这样的修辞方式的时候它们是什么呢?外国人给它们的第一个定义就是“意象”,通过意义的形象的描述来呈现情感和意义。所有东西都潜藏在这个意义背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给了它一个中国式的命名。我们今天看文学理论很多不同的词、不同的概念指的是同一个事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在“风骨说”“情韵说”“情趣说”之外又建立了一个诗歌评判标准,叫“意境说”。今天我们在大量使用这个词汇。而且王国维举了很多很多古往今来的诗来说明什么是意境,而且把意境做了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意象诗歌也是这样,全世界的意象派发现了用“有意义的形象”来诉说情感,比如法国起源的象征主义,兰波、凡尔哈伦这样的一些诗,他们觉得诗歌里面还有一种东西叫象征。那么象征某种时候也是隐喻的延伸,是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的建立,一个文本的价值系统的建立。不管它怎么讲,外国人都在中国文学的启发下学会了把情感潜藏在叙述之后,潜藏在刻画之后。但今天在写作的时候很多中国人在忘记自己的这样一种隽永的含蓄的美学资源和美学传统,我们在走一条非常直白的路线。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果我们在美学上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不要说今天我们在讲写中国故事,我们都没有中国方式了你怎么样写中国故事呢?外国人倒是做得比我们好,所以说我在选第三篇小说的时候我给自己一个规定,一定要有一个外国小说来谈想象或者继续地来谈诗意,所以这三个小说不是割裂的。第一个小说谈叙写,第二个小说谈情感抒发,但是情感抒发的小说当中也有大量通过叙写来实现。那么第三个我们来谈想象,这个小说是一个连环扣,里头也有大量的诗意的描写或者更加诗意的描写,跟《孕妇和牛》相比,为什么她是让我们叹服的一个人。其实这个小说我是突然想起来的,因为我读它是在三十年前,以至于在我的书柜里不太能找到这本书了。
当时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叫《东方奇观》,尤瑟纳尔是比杜拉斯年纪长一点的一个法国作家,她过去的写作主要是一些历史性的写作,主要是写拉丁民族的源头,也就是罗马。她写过很多东西,她是法兰西院士,但是有一天她突然想写一些她想象中的东方的事情。但是她的东方有时候远有时候近,在法国人眼中俄罗斯已经是东方了,而她一路写到了中国,中国就是这一篇《王佛保命之道》。我想最好的方式,也是我在西方受到的启发,有一年,十来年前吧,我在德国出了一本小说,是个中篇叫《遥远的温泉》。出版社给我安排了很多活动说你要去很多图书馆,因为他们的图书馆不只是读书的地方,经常有作家、艺术家或者别的领域的人去做讲座。我拿到名单的时候觉得很恐怖,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场或者四场。后来我发现很轻松,之前已经发了预告,那些人已经读了你的书。他们不是来看稀奇的。有些时候二三十个人,有些时候几百个人,跟城市的大小有关系。而且他们的交通很可靠,比如在瑞士坐火车我一天走过五个城市。去到这个地方大家也没有什么寒暄客套,说开始我们就开始,结束以后把你送到火车站,火车站的精确程度在一分钟以内。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又到另一个城市,说开始我们就又开始。每天走五六个城市,我就这样走了德国、瑞士,这个世界上所有讲德语的地方。但是在那个地方呢,很少讲小说。他们叫朗诵会,刚才我讲小说一定要听,我们很多文本一定要听。
今天我们已经把它变成沉默的文本,其实不对。其实听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要比默默地看得到的要多,也比那种空洞的讨论得到的东西要多。他们朗诵。朗诵完了读者提几个问题,但你就知道读者的问题非常专业的。我们到大学去演讲,经常站起来的是在学生会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想挣一点社团积分,口气都很大,像共青团干部,我代表80后向你提一个问题。我一听这问题跟文学哪跟哪,你最多将来到共青团当干部去,别骗我,这样说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我们的大学在培养这样的人,热衷于培养这样的人,但是今天我们在这要用文学的方式谈文学,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在谈文学,但是谈的方式不是文学的方式的时候,这样的文学是没有意义的。法国一个哲学家讲过,今天我们很多时候不管是在网络还是在社会的公众论坛,在课堂我们正在用一些无效的方式讨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最后直到我们让有意义的对象在无效当中消解了所有的意义,而我们造成了一种意义的空转,这汽车发动不往前开,不往前开你发动发动机干什么呢?过去发动机比较原始的时候需要三五分钟的空转,因为要预热,技术进步,今天的发动机都不用了。但是在人文上我们在退步,我们在进行大量的表示我们在讨论文学的这种工作,在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先读一段再讨论这个小说写了什么,我从中间开始。
“老王佛,朕也恨你,因为你已能够使人爱你。卫兵们,把这个狗徒弟杀了。”
琳向前跳了一步,想不让自己被杀时流的鲜血弄脏了师傅的长袍。一个卫兵举剑一挥,琳的头颅顿时从颈上掉下,就像一朵花被剪了下来。宫中的侍从把琳的尸体搬走。王佛虽然悲痛欲绝,但仍在欣赏他徒弟留在绿色石块铺成的地面上的、美丽的猩红色血迹。
皇帝做了一个手势,两名太监就去为王佛揩拭眼睛。
“老王佛,你听着,”皇帝说,“揩干你的眼泪,现在不是啼哭的时候,你的眼睛要保持明亮,眼里仅有的一点亮光不要让泪水弄模糊了。朕想要把你处死,并不只是出于仇恨;朕想要看到你受折磨,也并非只是出于残忍。老王佛,朕有别的打算,在朕所收藏的你的画中,有一幅令人赞美的作品,上面的山峦、河口港湾和大海相互映照,当然是大大缩小了尺寸的,但其真切性胜过实物本身,就像从球面镜中看到的形象一样。不过,这幅画没有完成。王佛,你这幅杰作还只是画稿。你大概是在画这幅画时,坐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幽谷中,看到了一只飞鸟掠过或一个小孩追捕着这只鸟。小孩的面颊或鸟嘴使你忘掉了那些像蓝色眼睑的波浪。你既没有画完大海的披风上的流苏,也没有画完礁石上的海藻的长发。王佛,我要你把剩下的、眼睛还能见到天日的时间用来完成这幅画,让它留下你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累积起来的最奥秘的绘画技能。你那很快就要被斫掉的双手无疑地将会在绢本的画稿上抖动,由于将要遭到不幸而使你画出来的那些晕线,将会使无限的意境进入你的画中,你那双将被毁掉的眼睛,也无疑地将会发现在人的感觉的极限内所能看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老王佛,朕的打算就是如此,朕能迫使你完成这项计划。如果你拒绝,那么,在把你弄瞎之前,朕将派人把你全部作品都烧毁,那时你就会像一个所有的儿子被人杀死、断绝了传宗接代的希望的父亲。不过,你要相信,这道最后的命令全出于仁慈之心,朕知道,绘画是你过去抚爱过的唯一的情人。现在给你画笔、颜料和墨,让你能排遣最后的时光,这就像对一个将被处决的人施舍一名神女一样。”
记得某次讲座上有人讲了一句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讲过的一句话,叫“贴着人物写”。因为沈从文这个人嘴巴很笨,文字很好,所以他在西南联大的教授中威望并不高,他表达有困难,但是他这一句话一直被人写。这里头的比喻修辞怎么贴着人物写呢?都是贴着一个画家的身份写的。今天我们写小说有一个问题,所有的描述都是同一套描述,描述谁都是这一套词汇。画家有画家的词汇,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词汇,一个烧窑的有烧窑的词汇,一个妓女接客还有妓女的词汇。但是我们没有身份,我们小说中的叙事语言没有身份的语言。贴着人物写,这里边的所有比喻修辞,即便是皇帝把这个话说出来,皇帝都照顾到了王佛是一个画家,所以里头用的那些词,有的人讲皇帝不会这样讲话呀,因为我们简单地模仿很糟糕,难道我们在日常对话当中有些拘泥于真实的人就会问说皇帝会这样说吗?比如说“无疑地将会发现在人的感觉的极限内所能看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有人说我们生活中不这样说话,问题是小说一定是生活吗?如果一定要说小说就是生活,等于取消了小说。
每个人都在生活,要你干什么呢?现在王佛开始作画了。
在那幅画中,王佛已勾勒了大海和天空的形象。王佛擦干眼泪,微笑起来,因为这幅小小的画稿使他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整幅画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意境,王佛后来已不能自夸仍然具有这种表现的才能,但画中还缺少一点东西,因为在画这幅画的时期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