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稷山县委员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稷山县委员会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民国21年(1932年),稷山县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稷山支部。民国26年(1937年),建立中共稷山县委,时在稷党员共有6人,到民国34年(1945年),全县有党员256名。民国36年(1947年)稷山解放,全县有党员891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党组织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趋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90年底,中共稷山县委下辖18个基层党委,21个党总支,446个党支部,有党员9880名(其中男8872名,女1008名)。

1991年后,先后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稷山县第八至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八至十一届中共稷山县委。县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注重完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合作制度,并通过政协组织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中共稷山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好、“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等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至2008年底,中共稷山县委下辖12个基层党委(乡镇8个、县直4个),5个党组,22个党总支,496个党支部,有党员10640名(其中男9353名,女1287名)。

第一节党员代表大会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1993年7月15日-17日在县委礼堂举行。参加会议代表350人(其中各级领导干部党员代表20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71人,各界先进模范人物党员代表68人,解放军和武警党员代表3人,妇女党员代表69人),代表全县10291名党员。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尚平安代表中共稷山县第七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为九八年全县达小康而努力拼搏》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了蔡铁刚代表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所作的题为《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工作报告。大会根据党章及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规定,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6名,候补委员4名,常委12名,书记为尚平安,副书记为黄金狮、孟庆春、荆孔荣、柴林山、袁宏轩。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常委11名,书记为蔡铁刚。

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1998年6月20日-2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50名(其中各级领导干部党员代表21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61名,各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党员代表66名,少数民族党员代表1名,妇女党员代表69名,其他党员代表8名),代表全县10459名党员。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雷郭堂代表中共稷山县第八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举小平旗,绘世纪图,走特色路,把一个文明、富裕、民主的新稷山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董耿代表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所作的题为《严肃纪律,强化职能,锲而不舍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4名,候补委员4名,常委11名,书记为雷郭堂,副书记为董一兵、阎有善、蔡铁刚、曹先龙。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书记为董耿。

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2003年8月20日-22日在县城召开。大会应到代表338名,因病请假1人,出席会议代表337名,代表全县10214名党员。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王琦代表中共稷山县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共谋发展,合力创新,为全面建设稷山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侯伟建代表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常委11名,王琦为书记,李润山、阎甲午、杨忠庭、侯伟建为副书记。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书记为侯伟建。

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38名,其中各级领导干部党员代表204人,占代表总数60.3%;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66名,占19.5%;各界劳模、先进工作者党员代表60名,占17.8%;其他党员代表8名,占2.4%;妇女党员代表75名,占22.5%;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代表170名,占50.3%;代表全县10521名党员。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李润山代表中共稷山县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务实苦干,率先发展,为构建和谐稷山、小康稷山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听取并审议通过董旭光代表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弘扬求真务实,坚持与时俱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根据党章及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规定,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33名,候补委员6名,常委10名,李润山为书记,乔登州、阎甲午、董旭光为副书记。选举产生中共稷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7名,董旭光为书记。

第二节重大决策与方针1991年,中共稷山县委先后召开经济和社会发展论证会和七届三次全委会,会议决定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22541”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种养加销售综合经营体系;实现工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资源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建设小麦、棉花、红枣、畜禽、果菜五大基地;发展煤冶化工、轻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提高综合县力)。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全县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995年,县委确立了“九五”时期总体战略: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加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实施赶超和科教兴县两大战略,加快工业集团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进程,构筑红枣富民和工业富县两大经济框架,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强行突破,奋力赶超,依靠龙头带动,发展支柱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协调社会事业,确保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0年,县委确立了“十五”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八个重点”抓好“五项创新”,推进“五大战略”,实现“三个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7亿元,年均递增8%;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递增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年均递增7.5%;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5.3亿元,年均递增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92元,年均递增5%。

2005年,县委确立了“十一五”发展的工作目标: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团结和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抓经济,群策群力谋发展,全面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基层组织2008年,中共稷山县委下设5个党组,4个县直党委,22个县直总支,7个乡(镇)党委,1个社区办事处党委。

党组中共稷山县委下设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5个党组。

县直党委县直工委、公安局、稷山师范、坞堆村4个县直党委。

县直总支县委机关总支,下设13个支部。政府机关总支,下设16个支部。经贸局总支,下设12个支部。粮食局总支,下设4个支部。城建局总支,下设4个支部。交通局总支,下设4个支部。宣传系统总支,下设7个支部。卫生局总支,下设10个支部。教育局总支,下设6个支部。政法委系统总支,下设4个支部。农业局总支,下设9个支部。水利局总支,下设2个支部。林业局总支,下设3个支部。发展计划局总支,下设5个支部。劳动局总支,下设8个支部。财政局总支,下设2个支部。工商局总支,下设5个支部。县供销联社总支,下设2个支部。国家税务局总支,下设6个支部。地方税务局总支,下设9个支部。老干部局总支,下设31个支部。稷山师范总支,下设7个支部。

乡(镇)党委1991年,中共稷山县委下设11个乡(镇)党委。1994年增设杨赵镇党委。2001年,撤并乡镇后,为7个乡(镇)党委。2002年,增设社区办事处党委。2008年,中共稷山县委下设稷峰镇、翟店镇、蔡村乡、太阳乡、清河镇、西社镇、化峪镇7个乡(镇)党委和社区办党委。有农村党支部203个。

第四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1991年,县委组织部严格入党程序,注重在农民和职工中发展新党员,全年发展党员186名,其中农民和职工107名,占发展人数的56.9%。1992年,发展新党员198名,其中35岁以下107名,占54%;农民党员121名,占61%;女党员24名,占12%。1993年,发展新党员146名,各种发展比例均符合地委组织部要求。2003年,为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采取倾斜政策,对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支部,加大力度,重点发展,全年发展新党员258名,其中农村党员120名。2004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00余人,发展新党员292名,其中农村党员221名,35岁以下的154名,高中以上文化163名。

2007年,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预审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以青年农民、非党村委主任、大学生村官和非公有制企业、社区及妇女党员的发展为重点,着重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确保新发展党员的程序和各项比例结构符合要求。全年发展新党员223名。

2008年,实行发展党员各个环节的全程公示制,使党员发展工作更加民主公开,发展新党员240名,其中农民党员153名,占63.7%;大学生村官党员14名,占6%;妇女党员59名,占24.6%。

504··党员活动1991年,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党员中开展“三学两带”活动,评选出先进党员83名,树立优秀党员标兵5名。1992年,在全县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中开展“双十规范”系列活动,10月全县有57个试点支部达标,12月在落实现场会上,文委、财贸、城关、西社、太阳5个党委被评为红旗党委。1994年,全县评选出10个最佳党员活动室。1996年,全县90%的基层支部建有党员活动室,并配备桌椅、黑板、录音机、录像机、放像机,尤其是翟店镇的翟西、南梁,西社镇的高渠、沙沟,城关镇的东渠、上柏、下柏、东街、姚村等都办起全区一流的高标准党员活动阵地。太阳乡董家庄村、西社镇高渠村利用党员活动室,组织广大党员学技术、学理论,引导党员群众科技致富,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示范达标村”。

2001年,在全县党员中分三个阶段,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评选出农村红旗党支部10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兵10名,五强党员标兵10名,3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110名优秀党员。2003年,七一前夕对评选出的2个先进党委、40个先进党支部(党总支)、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00名优秀党员,分别给予表彰。

2006年,县委组织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召开座谈会纪念建党85周年,在活动中,对17名1945年前入党的老党员进行慰问,对4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50名优秀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7名优秀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予以表彰。

2007年,县委组织部完成15个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在建设中,坚持“村级资金落实,党员群众参与,场所作用发挥”三个环节,并配备办公用具、版面和远程教育设施,实现“八有一保证”,即:有标志牌、有党旗、有电话、有报刊文件柜、有学习资料、有电教设备、有规章制度、有活动记录,保证组织活动正常化。

2008年,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以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树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三定一树”活动。全县483个党组织、8600余名党员设定岗位20余个,向群众承诺办实事1320余件,到年底完成95%,并评选出沙沟村、南阳村、上李村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徐正身、阎银龙、姚学庆等优秀党员。

组织整顿1991年-1992年,县委出台《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全县200个行政村进行组织整顿,共调整充实支、村委干部119人,其中支部书记37人,村委主任15人,新建村级经济合作组织23个。调整充实团支部书记48人,民兵连长41人,妇女主任53人,一类支部由69个发展到99个,二类支部由109个转化为95个,三类支部由22个转化为6个。1993年,县委组织县、乡、村工作人员643人,到全县11个乡(镇)、200个农村支部、16万余农户及广大党员中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访查,解决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经济薄弱、支部班子不团结、农村家族势力抬头等热点问题320件,为群众办实事16230件,涌现出先进党组织32个、优秀党员105名。1994年,根据地委要求,县委对全县农村党组织进行了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健全组织、配好班子为内容,采取思想交账、政绩交账、班子交账、勤政交账、作风交账和自我评议、群众评议的方式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整顿,并作出《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和贫困村党组织三年规划》。

1996年,对乡、村两级组织进行100天全面整顿,对7个乡(镇)40个村37名干部进行了调整,对6名村支书及村委主任分别给予党内警告、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免职及判刑处理。1997年-1998年,对农村支部主要通过经常教育、集中整顿、工作队帮带三种形式全面整顿,共调整党支部书记18名,使支部书记年龄更趋合理,文化素质、工作能力明显提高。1999年,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创建高标准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向党森彪、韩喜龙学习和“讲学习、树正气、比贡献”竞赛活动,划出赛区,展开竞赛。到年底,全县红旗党委由原来的6个发展到15个,红旗支部由原来的28个增加到135个,优秀支部书记由原来的22名增加到68名,彻底清除了瘫痪支部。2000年,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活动实施方案》,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检查验收。

2001年,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七个完善、五个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模范个人的评选标准。2002年,完成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工作。2003年,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办事,进一步配齐、优化领导班子结构。2004年,实施“三级书记抓党建工程”,开展树立十个农村红旗党支部,十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标兵,争做优秀党员,争做优秀乡镇干部,争做优秀农村干部的“双十、三争”活动。2005年,先后对13个不团结、不作为的支部班子重点整顿,调整充实农村党支部书记10名,健全完善农村班子23个。

2006年-2007年,县委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一整顿五清理”工作,即:整顿党员的思想、纪律、作风,清理农村财务、合同、宅基、计划生育和信访积案。共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16个,调整充实农村党支部书记12名,解决农村财务问题152个,规范各类合同1200余份,解决土地纠纷496宗,化解各类矛盾150余件,奖励独生子女1363户,处理信访积案32起,清理党政事业单位人员欠银行贷款170余万元。

2008年,县委对全县24个软弱涣散、不齐不力的党支部进行重点整顿,实现重点帮建整体升级。

第五节思想建设理论学习1991年-1992年,中共稷山县委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好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并启动全县“社教”系列活动。在“社教”中,县委利用各种媒体大造声势,进行思想发动,同时利用电视片和有关书籍作为基本教材,组团宣讲;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指导全局;以各种宣传形式,歌颂社会主义。为深化“社教”活动,县委抽调260名干部组成60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并安排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下乡镇督导。通过“社教”对农村财务进行全面审计,使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宅基、计生等问题得到解决。1993年-1995年,多层次、分系统、分类别采取各种方法,加强《邓小平文选》一卷至三卷、中共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1997年,全县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报告精神。1998年,全县党员开展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活动,以此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历史意义,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宣传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2000年,结合“三讲”教育,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学习宣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5年-2006年,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分三批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县直机关党员的学习笔记都在3万字以上。并对首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92个单位1516名党员进行了测评。

2007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并成立由县四大班子成员、县委党校和部分县直单位一把手组成的50人宣讲团,分7个组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宣讲。

2008年,全县党员重点学习中央1号文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别是县委中心组成员,通过学习撰写理论调研文章35篇。

主题教育社会主义好教育1991年,中共稷山县委启动全县“社会主义好教育”系列活动。在“社会主义好教育”中。组织放映电视政教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以《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通俗读本》、《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百题问答》等为基本教材,组织宣讲团,到全县各乡镇和县直机关进行学习辅导或作报告近百场。先后培养县化肥厂、西街小学、西位村等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全局,从不同侧面歌颂社会主义。为深化“社教”活动,县委抽调260名机关干部组成60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并安排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下乡镇具体督导。县委书记刘合心在小阳村与工作队员一起通过调查研究,写出《对小阳村开展社教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提出切合实际的“3733”社教方案。把“社教”工作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帮群众打井、修路、发展经济林等,举办各类农科培训和兴办村办企业;把“社教”工作与解决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对农村财务工作开展全面审计,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宅基、计划生育等问题得到解决;把“社教”工作与贯彻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地、县85个社教工作队负责所驻村庄的宣讲,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使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讲教育”2000年,县委制定《关于在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方案》,决定在全县县级领导干部中全面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其对象为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领导成员。“三讲”教育工作于2月23日-4月下旬集中进行。“三讲”教育共分四个阶段:从2月23日-3月4日为思想发动、学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