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二章 养殖业

第二章 养殖业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畜禽种类

家畜种类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鸽等。

大牲畜有:牛、马、驴、骡。1991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牲畜由劳役型向商品型发展,饲养的种类主要转向肉牛和奶牛方面发展,饲养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转变。主要品种有:黑白花奶牛、西门达尔、短角牛、利木赞、晋南牛、本地牛、夏克来、鲁西黄牛等。

猪品种有:本地猪、内江猪、山西黑猪、长白猪、汉普猪、丹麦猪、汉普夏、杜洛克、前秸干苏联红毛猪、二元母猪、长白斯克、皮特兰、皮杜、太杜等。

羊品种有:大青羊、辽宁绒山羊、鄂尔多斯、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奶山羊、亚洲黄羊、萨福特、道赛特、无角道赛特等。

蛋鸡品种有:白来航、土鸡、海兰白、海兰褐、星布罗鸡、海赛克斯鸡、乌鸡等。

兔品种有:长毛兔、獭兔、比利时兔、福尔加兔等。

还有养殖的鸽、肉鸽、肉鸡、肉鸭鹅等其它特种养殖品种。

第二节品种改良鸡1991年4月,县畜牧部门从北京芦城种鸡场引进海赛克斯父母代种鸡1500只,缓解了全县优种雏鸡的供求矛盾。全年为养鸡户提供母雏10万只,无偿给西社镇、路村和修善乡的36个山区村124户村民提供优种公雏2000只。孵化提供良种鸡雏50万只,其中父母代种鸡8950只。1992年孵化提供良种鸡雏53万只,其中父母代种鸡1.86万只。1993年购置安装投产鸡孵化器16台,孵化提供优种雏鸡65万只。1994年全县有优种鸡80万只。1995年孵化出优种商品蛋鸡雏350万羽,同比增加了4倍。1998年,全县鸡优种率达到90%以上。进入21世纪后,县畜牧部门在养鸡业品种改良上更加注重种鸡场建设,至2008年发展10万只以上的种鸡场9个,使全县鸡优种率达98%以上。

猪1991年,猪人工授精站由1个发展到3个,受精点由3个发展到12个,共进行猪人工授精1510头,产仔1.21万头。1992年,建起两个小型瘦肉型猪场,杂交改良2549头,怀胎率达88%。1993年,杂交母猪2640头,改良并出栏瘦肉型猪1.6万头。1994年,瘦肉型猪杂交改良5000头,出栏杂交瘦肉猪3万头,年底全县共存栏纯种猪900头。1995年,瘦肉型猪改良3800头。1998年猪优种率达70%以上。2000年,猪改良人工授精4500头。2001年-2008年,全县发展种猪场5个,猪的优种率达85%。

牛1991年,黄牛冷配5800头。1992年,黄牛冷配6710头,从太原取回肉牛冷冻精液,发到修善、城关、化峪、范家庄四个站,开展肉牛杂交试验20余头,效果良好。1993年,全县改良黄牛3940头。1994年,黄牛冷配6890头,其中经济杂交4760头,肉牛育肥5600头。1995年,改良黄牛冷配8400头。2000年后,县畜牧部门采取择优扶植的办法,在西社、张家庄、寺庄等村发展36个种牛场。至2008年,全县牛存栏3197头,优种率达75%。

第三节牧草饲料牧草牲畜牧草主要是天然草、人工草、青储草、庄稼秸秆等。

天然草天然草主要分布在吕梁山麓和稷王山脚下的半山区、汾河谷南北两侧沟壑坡梁地带以及汾河沿岸滩地,均为野生,天然草总面积约有0.67万公顷。野生天然草种类有白羊草、野荆、胡枝子、蒿草、黄背苔草、黄刺梅、小芦苇、锦鸡儿、翻白草、棘豆、地丁、山地早熟草、连壳条、山桃条、女贞子等数十种。另外还有一些牛、羊忌用的有毒害草类,如莞花、山棉花、鬼针草等。

人工草人工种植草类有苜蓿、禾草、小冠花等,家畜养殖户根据养殖数量适量种植,以弥补采打天然青草的不足,也可在收割后青贮,以备冬用。1998年全县人工种草达7333公顷,2000年人工种草1万公顷。此后到2008年,每年均依牛、羊、猪、兔养殖数量多少种植,人工种草面积基本保持在6000公顷左右。

青储草在夏秋两季天然草丰茂期,采打大量青草,晾干后储备起来,以备冬、春季家畜饲用。储备数量依家畜多少而定,一般都是宁多勿少。

庄稼秸秆利用庄稼秸秆做饲草的主要有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豆类薯类作物秆(蔓)等,其中麦秸是大牲畜全年的主要饲草,玉米秆、豆薯类秆蔓主要用于猪、羊饲喂,也有的将加工粉碎添加精料饲喂猪羊。

饲料养殖畜禽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类等原粮和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棉籽饼、豆饼、小麦麸皮以及人工加工制作的配合饲料、氨化饲料。

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多种饲料原料加微量元素或浓缩饲料混合配制而成的各种畜禽饲料,广泛使用于鸡、猪、牛、羊、兔等家畜禽的饲养。配合饲料制作周期短,促进畜禽产品的产量提高。1991年,全县推广使用各种配合饲料3100余吨,配制使用浓缩料200吨;1992年,经销各种配合饲料增至9600吨,其中,猪用配合饲料150吨、鸡用配合饲料1350吨;1993年全县使用配合饲料7050吨;1994年1.03万吨;1995年3.8万吨;1998年5万吨。进入21世纪后,至2007年底,随着养猪、尤其是养鸡业的大发展,每年配合饲料生产、供应、需求量不断增加到10万-20万吨。2008年,养殖业长足发展,带动全县兴建起14个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年生产销售饲料约26万吨。

氨化饲料1991年,全县推广氨化饲料和青贮饲料养牛技术,当年推广使用氨化饲料和青贮饲料1200吨;1992年增至1.61万吨;1993年推广制作氨化饲料1.56万吨,其中推广草粉氨化猪饲料5100吨;1994年氨化秸秆粉草饲料2.1万吨;1995年氨化秸秆1.5万吨;1998年全县氨化饲草1800吨,微贮秸秆500吨;2000年氨化饲草3000吨,微贮秸秆800吨。2001年-2008年全县继续推广使用氨化饲草新技术,用于养牛、养猪、养羊等。每年结合氨化秸秆原料来源多少,氨化使用量也随之有所增减,不足部分由青贮饲草和配合饲料予以补充。

第四节畜禽饲养1991年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畜牧业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部门的其它行业。畜禽存栏数、出栏数、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鸡1991年全县鸡存栏53.71万只。1994年为提高农民养鸡的积极性,县畜牧管理部门在城关、西社镇举办高产蛋鸡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受训人数达1000人次。在县畜牧部门组织领导下,全县建成养鸡小区11个,其中养鸡大户2600个,鸡存栏达66.47万只。1995年全县11个乡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科学化、集约化养殖蛋鸡示范户,养鸡数量达157.89万只。1996年,户养鸡在万只以上的4户,5000只以上的42户,1000只以上的250户,其余大都在500只以上,总养数量近300万只,跨入全国养鸡大县行列。2002年,全县鸡存栏216.66万只,禽肉1178吨,禽蛋1.19万吨,居运城市各县(市)之首。畜牧业总产值达1.3亿元,总收入8480万元,人均260元。2008年,全县鸡存栏639万只,蛋鸡养殖收入达1亿元。蛋鸡养殖户主要集中在稷峰镇的下迪、下柏村,西社镇的三界庄、李老庄,太阳乡的勋重、东王村,蔡村乡的底史村等。

猪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养猪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91年全县猪存栏2.35万头,1999年存栏1.66万头。进入21世纪后,养殖方式由家庭饲养向专业化养殖发展,猪存栏量增加。2000年猪存栏1.82万头。2005年存栏3.45万头。2008年全县猪存栏7.62万头,主要集中在西社镇的高渠、张家庄,蔡村乡的蔡村等几个养猪场。

牛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汽车、拖拉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牛的养殖数量逐年减少,除少量服役,大部分转为肉产品、奶制品养殖。1991年全县牛存栏3.79万头。2000年全县牛存栏1.3万头。2008年牛存栏5197头,主要集中在翟店镇的寺庄、西社镇西社等村。

第五节畜禽管理畜牧业发展呈现由家庭散养向集中饲养发展、由家庭副业逐渐向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转化、商品结构明显变化、经济效益稳步上升、科学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等新的特点。

技术培训1991年,县畜牧管理部门办起畜禽技术服务门市部和养鸡场。在城关、太阳、路村、下迪等乡镇举办养鸡专业技术培训班10余期,举办不同类型的畜禽饲养培训班45次,受训人数达3050名,印发各种技术宣传资料10万份。1992年,县畜牧局畜禽技术服务部在各乡镇举办畜禽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受训户达5000户。1994年,在城关、西社镇举办高产蛋鸡饲养管理技术培训班;在城关镇苑曲村、翟店镇北吴村举办瘦肉型猪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在太阳乡、管村乡举办菜羊当年育肥技术培训,先后共20余次,受训达2000人次。1995年,抽调一批科技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组成巡回科普队,进村入户宣讲科学养殖知识,为养殖户解答疑难问题1200余条。在养鸡小区利用闭路电视巡回播放省农大养鸡专家、教授关于养鸡技术讲座录像,印发各种养鸡技术宣传材料2万余份。同时结合实际,举办养鸡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10余期,举办3期猪快速育肥、品种改良技术学习班,举办两期科学养牛技术培训班及黄牛冷配技术培训,受训人数达5万余人次。推广了高产蛋鸡饲养管理、产蛋鸡及种鸡的抗体监测和程序免疫、猪牛羊快速育肥、配合饲料喂养家禽、牛羊猪品种改良繁育、秸秆氨化及秸秆微贮等项新技术。

1999年,聘请专家先后分四批对全县畜牧技术骨干和基层站工作人员进行养殖技术、临床诊断、防疫等知识培训,先后举办养鸡、养猪、配合饲料培训班20余次,参训1万人次。

2006年-2008年,县畜牧发展中心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27次,参加培训的养殖户达1800余户,累计培训达8000人次,接受群众咨询700余次。

销售服务1997年,县畜牧管理部门分别在养殖业较为发达的乡、镇、村,新设服务点10个。应养殖户要求,上门送药、送料、送种、送技术、送信息,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采用跟踪全程服务方式,实行“包种、包料、包防治”的三包服务,并涉足流通领域,帮助养殖户销售畜禽产品,全年帮助群众销售鲜蛋300余吨、活鸡10余万只、生猪1500头。1998年,县畜牧管理部门以饲料厂为依托,使全县畜牧业生产向上联市场、下联养殖户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发展,建成销售网络。在深圳、湖北、湖南、贵州等地设立8个鲜蛋销售点,在县内下柏、阳史、史册等村设立7个鲜蛋收购点,在运城、垣曲等地设立淘汰母鸡销售点。全年鲜蛋和淘汰鸡的外销占总产量90%以上,提高了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全县增设鲜蛋收购点37个。2002年,县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的禽蛋销售点增加至18个,县内设立的鲜蛋收购点发展到137个,全县畜产品外销总量占到总产量90%以上。2004年,7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致力于畜禽改良、防疫及饲料供应三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8个实体、30个服务网点作用,帮助销售各类配合饲料8万吨、兽药100吨、鲜蛋500吨。

2008年,县内外禽蛋销售网点150个。

管理机构1991年县畜牧局办公地址位于稷王路11号。2001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畜牧发展中心,2008年4月改为畜牧兽医局,8月迁址于城南街38号。内设机构为:办公室、动检站、执法大队、疫控中心、牧草站、改良站、兽医院、基层畜牧兽医中心。共有干部职工6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55人,其中高级畜牧师2人、中级畜牧师25人、初级职称28人。2008年9月被山西省农业厅评为畜牧生产先进单位。

局长(主任):乔永苏(1991—1995)、杨守效(1996—1998)、王苏龙(1999—1999)、杨守效(2000—2005)、王苏龙(2005—)。

生猪定点屠宰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稷山县于1996年在运城地区各县市率先开展生猪定点屠宰工作。1999年又在全区率先启动牛、羊、禽定点屠宰。为强化管理,县政府成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领导组,组长由常务副县长高根立兼任,成员有县商业局(商务局)、畜牧局、动物检疫站、防疫站、质监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生猪屠宰工作。

县生猪定点屠宰办公室成立后,为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以食品公司为依托在全县建立食品公司生猪定点屠宰厂和翟店、太阳、清河、城东、化峪、西社、下迪7个定点屠宰场。以上8个定点厂(场),全部经运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发证,使县境内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达到96%。至2008年底,全县定点屠宰厂(场)共进点屠宰生猪21.1万头,牛1.43万头,羊2.25万只,家禽3.91万羽,从未发生过一起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县定点办共查处私屠滥宰违法行为近500起,捣毁私宰窝点90多个,收缴罚款60万元,有效遏制了私屠滥宰违法行为。稷山县连年被评为省、市屠宰管理先进县,定点管理先进经验在省、市屠宰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

第六节疫病防控县境畜禽常见和多发疾病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类,危害最大的是各种类型的传染病。所有畜禽疫病防治由县畜牧局负总责,各乡镇兽医站(畜牧兽医中心)具体实施防治,每年在春、秋两季都要进行常规防疫,平时有疫病快医治,无疫情早预防。

防疫网络1991年,全县11个乡镇原均设有兽医站,人员总数为88人,其中专职兽医49人、兽医师及助理兽医师技术职称的4人。并设有84个村级兽医分站,有农村兽医防疫员384人。1992年,县畜牧局成立了小动物门诊部和鸡病研究中心,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安装检测、化验等畜禽医疗设备,并从西安、天津、太原等地购回大批各种畜禽疫苗,供养殖户畜禽防疫之需。1995年,县鸡病研究中心和小动物门诊部分别在全县18个养殖小区设立了服务点,便利畜禽病治疗和疫病预防。1996年,县鸡病防治中心和各乡镇鸡病防治站,在全县养鸡较集中的村庄设立服务网点12个,为养鸡户全方位服务。2004年,在全县7个乡镇分别成立了畜牧兽医中心站,致力于畜禽品种改良、防治疫病及饲料供应3项服务业务。

疫病防治1991年,各乡镇兽医站进行各类畜禽防疫140万头(只),其中,猪瘟注射4万头、鸡新城疫Ⅰ系疫苗注射63.6万只、Ⅱ系疫苗雏鸡滴29.86万只,并进行了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羊疫、布病等防疫。同年5月,及时扑灭了鸡法氏囊炎传染病,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1992年,在全县进行各类畜禽防疫240万头(只),其中,猪瘟注射5.48万头、鸡新城Ⅰ系疫苗注射89万只、Ⅱ系疫苗注射28.3万只、鸡痘苗注射17.38万只、禽霍乱疫苗注射166万只。初夏期间及时扑灭了6个乡镇、17个村的鸡瘟、鸡法氏囊炎传染病,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1993年,全县各兽医站共诊治畜禽疾病465万余头(只),其中:注射鸡新城Ⅰ系疫苗107万只、Ⅱ系疫苗130万只、减蛋综合症疫苗22万只、其它鸡病疫苗200万只;注射猪瘟疫苗9360头、猪肺炎疫苗9790头、炭疽疫苗4050头;注射羊布病疫苗2.03万只、羊疫苗2.15万只、三联疫苗2756只。1997年,兽医站为800余万头(只)畜禽注射各种疫苗。1998年,县畜牧局对全县12个乡镇全部实行畜禽防疫的行政、技术双承包,双承包村179个,占90%以上。全县猪、鸡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5%和98%,由于防疫工作扎实有效,猪和大牲畜死亡率分别降至3%和1%。同年6月-7月,成功控制和扑灭一次猪“五号病”疫情,在及时化验、确诊、上报的基础上,共扑杀病猪48头,普查口蹄疫7.91万头,消毒用药1.2万公斤,消毒圈舍1.59万处。2000年,在全县72个畜禽生产点,推广实行防疫行政、技术双承包,鸡猪防疫密度大大提升。扑杀“五号病”猪88头,消毒圈舍2.59万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2004年,针对高致病禽流感疫情,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禽流感防治指挥部”,召开禽流感防治工作会议。指挥部成员分别包乡镇,深入养殖小区,具体实施动物检疫监督和消毒防范,实行“免费免疫扑杀补助”,依靠科学、依照法律、群防群治,收到良好防治效果,使发生的小范围疫情迅速扑灭并得以控制。2005年,继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目标是:从严防控不发生,及时发现早扑灭,严格控制不扩散,确保人员不感染。具体做到强化防范,确保7个到位,即:领导组织到位、应急预案和防控资金到位、防控责任落实到位、防疫免疫工作到位、监控措施到位、检疫监督到位、宣传到位。2006年,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主要由各乡镇中心兽医站分别组织实施,在其辖区范围内,对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全面普查和免疫,确保不留死角,共普查免疫养鸡户2221户、养猪户650户、养羊户354户、养牛户561户。同年防控口蹄疫、猪链球菌、布氏杆菌病及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疫病,全县共注射口蹄疫疫苗12.3万头份,免疫密度达98%以上;注射布病疫苗3万头份,免疫密度87%以上;狂犬病注射疫苗1.3万只份,免疫密度达79%以上。

2007年-2008年,对全县所有的畜禽分别注射口蹄疫苗、布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同时及时召开禽流感工作会议,确保禽流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和免疫质量达标。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4个宣讲团,分乡镇巡回进行防控禽流感集中培训达60余场次,受训户达8000余户,接受养殖户咨询900人次。并使畜禽养殖的村村、户户全面免疫,确保了全县无疫情发生。

§§第七卷林业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