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县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作为中国的农业发祥地,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47年4月稷山解放时,全县有耕地2.68万公顷,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全县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记录,总播3.16万公顷,总产1.07万吨,首次突破1万吨,平均亩产达227公斤。
20世纪90年代,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建立五大基地,实施三大工程(种植业实施3541工程,果树业实施5174工程,畜牧业实施2655工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枣粮间作、规模养殖和蔬菜生产初见成效。1995年,全县养鸡突破200万只,跨入全国养鸡大县行列,仅此一项总产值达2.55亿元,总收入8520万元,全县人均养鸡收入290元。1999年,蔬菜种植面积为1867公顷,总产量达4.15万吨。进入21世纪后,农业调产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多种经营,全面发展。2008年,粮食总产15.8万吨,养鸡存栏639万只,农村经济总收入44.9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86元。稷山县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农副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全国红枣产业十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并成为全省农机一体化服务示范县、全省粮食自给工程项目县。
第一节耕地劳力耕地1991年,全县有耕地3.84万公顷,其中:旱地2.16万公顷、水浇地1.68万公顷。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0.30公顷。2000年,有耕地3.93万公顷,其中:旱地2.14万公顷、水浇地1.79万公顷。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0.26公顷。2008年,有耕地3.36万公顷,其中:旱地1.4万公顷、水浇地1.96万公顷。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0.21公顷。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基建占地、乡村集体基建占地和农村居民建房占地等。为使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过度减少,全县一方面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尽量少占耕地,一方面通过复垦、造地增加耕地面积,使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
劳力1991年,全县有农村劳动力129506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有102199人,从事工业的8687人,从事建筑业的4895人,从事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3564人,从事商饮物资供销业的823人,从事其他行业的9338人。
2000年,全县有劳动力152003人。其中:男79314人、女72689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有110841人,从事工业的14379人,从事运输邮电业的5689人,从事建筑业的7347人,从事批零餐饮业的709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6657人。
2008年,全县有劳动力156526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有82980人,从事工业的34152人,从事运输邮电业的6199人,从事建筑业的15479人,从事批零餐饮业的10365人,从事其它行业的7351人。
第二节农作物粮食作物县境内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薯类等。从1991年始,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1993年,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2.08万吨,亩产236公斤。1995年全县农业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2.40万吨,创历史新高。2001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两红”发展战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着力发展红枣、红提葡萄,增加农民收入。是年粮食总产仍达8.87万吨,其中,小麦总产6.65万吨、玉米1.40万吨。2004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达13.18万吨。2008年,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5.80万吨,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小麦产量7.59万吨,比上年增长5.65%;玉米产量7.75万吨,比上年增长4.71%。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油料、棉花、药材等。其中棉花占的比重较大。
油料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油菜籽、油葵等。1991年-1997年以种植花生、芝麻为主。1994年为油料丰产年,总产2186吨。1998年后,油葵的种植规模一直保持在1000公顷以上,经济效益明显。其特点是夏播不挤占粮田面积,而且产量高,丰年亩产200公斤以上,一般年亩产150公斤左右,出油率也较高。2000年油料产量创历史新高,达6807吨。进入21世纪后,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总产量为2501吨,2008年为1487吨。
棉花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种棉的积极性高涨,全县种植面积保持在6000公顷左右,总产量最高年达7825吨。且先后引进鲁棉11号、鲁棉13号、抗虫棉等优良品种。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土壤、气候、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种植面积减少,2005年总产量仅为81吨,2008年为859吨。
水果品种主要有苹果、梨、桃、杏、山楂等。20世纪90年代后,栽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1年为1227公顷,产量7736吨。2000年发展到2609公顷,产量2.13万吨。2008年,全县栽植面积达6219公顷,产量7.12万吨,总收入4亿元以上。其中3000公顷苹果总产6000万公斤,收入0.75亿元;3500公顷桃总产1.1亿公斤,收入1.3亿元。
药材品种主要有党参、甘草、黄芪、生地等。1998年开始,在县境形成规模种植,面积保持在280公顷以上。最高年份为2002年,种植面积727公顷,总产量达4151吨。
烟叶1996年-2004年,县境种植烟叶,面积不大。最高年份为1997年,面积78.26公顷,总产215吨。近年来因经济效益不佳,仅有少量种植。
蔬菜县内蔬菜品种繁多,主要有大白菜、茴子白、西红柿、茄子、黄瓜、北瓜、南瓜、冬瓜、青椒、辣椒、萝卜、大葱、菠菜、韭菜、豆角等。其中稷山大葱、辣椒为地方名优土特产。大葱具有葱白长、下锅后上浮的特点;辣椒具有辣味浓、色泽艳,下锅后自始至终漂浮在上面的特点。蔬菜种植面积均在700公顷以上,尤其是1999年种植面积达1326公顷,总产量达5.72万吨。
进入21世纪后,全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2008年已达2100个,占地面积132公顷,总产量达26万吨,亩产6500公斤。每个温室年纯收入7000元-8000元。
第三节农业技术1991年-2008年,县农科部门推广农业新技术30余项,主要包括科学施肥、良种更新、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
肥料施用有机肥主要来源于人粪尿、畜禽粪、沤制肥、垃圾及绿肥等,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秸秆直接还田,粉碎还田面积不断扩大。小麦高茬覆盖还田基本普及,达2.67万公顷。年每亩施农家肥达到70公斤左右。1995年,稷山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有机肥工作先进县”。
化肥县境内化肥施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氮磷比例基本合理。1991年,全县化肥施用总量8336吨,1995年化肥施用总量9517万吨,2000年化肥施用总量为1.1万吨,2005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到4.32万吨。2008年,化肥施用总量达4.58万吨,其中:氮肥2.29万吨、磷肥1.29万吨、钾肥9966吨。
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普遍,品种繁多,以各种叶面微量元素复合肥为主,一般经济作物和小麦施用量较大。
施肥技术1991年-2008年,逐步实现科学施肥,重点推广了下列施肥新技术: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高产田补钾;化肥深施,集中施肥技术;玉米施锌技术。
良种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作物高产、优质的内因与基础。1991年-2008年,全县先后培育和引进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
小麦先后引进推广了晋麦30、晋麦25号、中麦2号、晋麦33、晋麦15、晋麦31、晋麦45号、临汾118、冬丰1号、中麦3号、中麦89123、中麦9号、晋麦47号、北农8号、北农9号、临汾125、临汾127、中麦16号、中优9507、北京9428等优良品种。
玉米先后引进推广了晋单34号、烟单14号、掖单13号、农大60、沈单7号、晋单25号、鲁单50、中单128、农大108等10余个品种。
谷子主要推广了晋谷21号、晋谷35号。
油葵推广了晋葵2号、晋葵6号、开育10号等品种。
西瓜推广了郑杂5号、庄发8号等。
红薯引进繁育红薯新品种双季短蔓红心王二号、高淀粉一号等。
棉花推广了鲁花11、鲁花13、转基因抗虫棉等。
种植技术优种配套1991年-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3.6万公顷。其中2008年推广2.67万公顷,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葵。
测土配方施肥1991年-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2万公顷。其中2008年推广2.67万公顷,主要有小麦、辣椒。
地膜覆盖1991年-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21.45万公顷。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在1996年学习闻喜抗冻式膜侧栽植技术后开始在县推广,此项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每亩可增产50公斤-80公斤。其中2008年推广面积1.33万公顷。
生物节水节肥2004年,通过葡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的试验,使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节水节肥分别达到50%和20%。2005年4月,省农业厅在稷山县召开全省农田节水节肥现场会。10月,县旱作节水节肥示范基地通过省验收。2008年累计推广节水节肥面积达6667公顷,主要为小麦、葡萄。
旱作农业包括深耕改土、三墒整地、秸秆还田、选用抗旱品种、推广覆盖技术等。全县累计推广面积2.13万公顷。
立体种植是以间作套种为手段,采取棉瓜间作、粮粮套播(小麦套种玉米)、粮油间作(玉米套大豆、小麦覆盖套种花生)、粮菜间作、粮果间作等多种模式立体种植。此技术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发挥土地生产潜能。1991年-2008年全县共推广立体种植技术4万公顷,平均亩增粮食200公斤。
作物保护病虫害综合防治利用农业、生物、化学等措施,控制病虫害蔓延危害,减少农田损失,确保高产、优质、低耗、高效。1991年-2008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00万公顷。
小麦“三喷”在小麦成长中后期,通过喷农药防治小麦病虫害,喷微肥补充中后期营养,喷激素调节小麦生长发育。所喷药物品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稀土、旱地龙、喷施宝、植物生产调节剂、植物动力2003、云大120、粉锈宁、氧化乐果等。小麦“三喷”后,千粒重平均提高1克-2克,亩增产10公斤-15公斤。1991年-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小麦“三喷”技术面积1.73万公顷。
第四节基地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1991年,以清河镇、太阳乡为主建设全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基地占地面积200公顷。县政府投资100余万元为棉农进行种子、化肥、农药补贴。1992年,基地棉田每公顷单产平均提高150公斤。1993年全省在稷山县召开棉花流动工作现场会议,参会人员观摩了董家庄村第12居民组的33公顷棉花高产田。1996年,全省防治二代棉铃虫现场会在稷山县召开,推广县防治二代棉铃虫经验。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997年,县政府投资360万元,在修善乡进行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1998年,全省小麦病虫草鼠现场会在稷山县召开,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德宝号召全省各地学习和推广稷山的经验和做法。1999年,稷山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丰登高效农业示范园位于108国道吴城村南,总规划面积66.67公顷,其中返租承包33.33公顷,辐射带动33.33公顷,总投资200万元。1991年开始建设,2000年底完成。2002年,运城市蔬菜、水果结构调整会议在稷山召开。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祁寿椿、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及市县与会代表到园区观摩。
优质板枣生产基地以稷峰镇陶梁、姚村为主,辐射周边村庄,面积420公顷。2001年实施,总投资1000余万元。2002年后,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两红”战略,3次在板枣基地召开观摩会。由基地选送的稷山板枣,屡获奖项,得到各级部门的一致好评。
万亩优质葡萄示范园以稷峰镇荆平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面积670公顷,总投资1000余万元。2006年实施,到2007年仅葡萄一项可增加纯收入1500万元。2008年成立了兴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葡萄经纪人85人,20吨冷库10座,成为全县的葡萄销售中心,年销量1.3万吨,推动了全县葡萄产业、运输业、包装业的发展。
蔬菜大棚生产基地位于蔡村乡上李村,面积20公顷。2005年开始建设,总投资300万元。到2008年底,建日光温室100个,亩产值平均达1万元。上李村农业总收入300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村30公顷的蔬菜生产。
沼气基地2003年稷山县被省农业厅确立为沼气建设项目县。2004年对项目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共有60名技术人员获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蔡村乡柴村建设沼气池30个,并通过省级验收。2008年,共建设沼气池10995个,点火率达95%。乡村服务网点32个。
第五节管理机构县农业局办公地址位于稷王路15号。1991年有工作人员23人。2008年局设办公室、法制股、农业股、农村工作股、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机推广中心、农机推广站、植保检疫站、土肥工作站、果桑工作站、农源环保站、农广校、种子站、良种场、果树场,有干部职工1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5人。
2001年,县农业局被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省农业厅先后授予农村沼气推广先进单位、农村可再生能源先进集体、十一五农业项目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评为粮食增产先进县。2007年被省农业厅先后评为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土壤肥料工作先进单位、农业基点先进单位。2008年再次被省农业厅评为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局长:马兆生(1991—1996.2)、张克仁(1996.2—2008.12)、杨建中(2008.12—)。
第六节农业开发开发项目滩涂开发1991年-1997年,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汾河流域滩涂开发。项目区新打井96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6公里,修机耕路35公里,埋设灌管73公里,开荒201公顷,造林80公顷,治理面积1.2万公顷。项目受益村有杨赵、东渠、上李等12个。
中低产田改造1998年-2008年,投资2000余万元主要用于荆平、清河、化峪、太宁等8个项目区中低产田改造,治理面积5000公顷。项目区新打井46眼,修复旧井166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43公里,安装变压器25台,修机耕路131公里,埋设灌管287公里,改良土壤2500余公顷,造林179公顷。项目受益村有吴嘱、清河、陶梁、荆平等20余个。2007年、2008年运城市两次在稷山县召开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观摩现场会。
农业生态工程2003年投资310万元,在稷峰镇的陶梁、姚村实施。工程新打井2眼,修复旧井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5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修机耕路20公里,埋设灌管18公里,改良土壤467公顷,造林13.3公顷。治理面积533公顷。
土地治理工程2005年投资363万元,在蔡村乡的东蒲、西埝、东埝、南埝实施。工程新打井7眼,修复旧井12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5公里,安装变压器7台,修机耕路18公里,埋设灌管52公里,改良土壤333公顷,造林20公顷。治理面积567公顷。
开发效益1991年-2008年,投入资金4539.76万元,复垦土地200公顷,治理开发土地面积7384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9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13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33公顷,年节水量达284万立方米。粮食产量新增1519.7万公斤,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93.4元。
机构1991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隶属于县农工部,正科级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地点在县委大院。1998年独立办公,办公地点在县政府4楼。2008年内设办公室、财务股和计划工程股,工作人员12名。
2007年10月23日,运城市在稷山县召开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观摩现场会,2008年3月12日召开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稷山现场会。
主任:孙焕宜(1998—2002)、程建校(2002—2006)、南选智(2006—)。
第七节农业机械农机监理培训农机监理培训严格按照“三条例”、“两规程”、“一法规”办事,主抓安全教育和功率测试两个环节,创下农机安全监理18年来农机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的良好记录,曾获“山西省文明监理站”称号。
1991年,县农机管理部门在农机校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2161名机手进行复训和安全教育。组织20名技术人员逐乡镇进行拖拉机测功和维修调试,共测试拖拉机1920台,占保有量90%。其中调试950台,使甲级车达1850台,占92%;乙级车155台,占8%。检车2133台,占在册数97%,占应检测99%。年终评比中县农机监理站名列全区第一。200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农用拖拉机由农机部门管理,取消了受公安“委托”的限制,把农机监理的职能和行政执法主体地位第一次由国家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农机监理培训工作走上了自主执法的轨道。当年,检验农机具2315台,审验驾驶员1679名,新训各类农机驾驶人员312名,培训各类农机操作及各种实用技术人员160名。路查路检纠正各种违章车辆6487人次,确保“黑车非驾”纳入正常管理渠道。
2008年,检审拖拉机250台,驾驶员审验39人,变拖、拖拉机报户146台,新办驾驶证141人,新训驾驶员141人。初步完成了1个平安示范乡镇、2个平安示范村、10个平安示范户的创建任务,创建率为100%。
农机项目推广1991年-2008年,县引进、试验、推广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有:机械化小麦沟播技术(配套小麦沟播机),经对比试验,跟踪检测,机播中旱地沟播比条播亩产可增22.5公斤;两茬平作农业节本增效的化肥机械深施(配套化肥深施机),并被省农机局评为“两茬平作”工程试点先进单位;秸秆还田(配套秸秆还田机)、小麦地膜覆盖(配套小麦铺膜播种机)新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玉米丰产沟技术(配套丰产沟犁),并邀请永济、运城等地技术人员进行高茬玉米播种现场示范,使农民认识到新机具的优越性,减少了焚烧秸秆现象;蔬菜大棚温室氮肥增施技术实验取得成功,大力推广;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研制出654和50型机车配套的两个系列葡萄挖沟机8台(件),在实施“两红”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