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软的不行来硬的
(一)康熙皇帝的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就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之所以仍然继续坚持以往的对台政策--以抚为主--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招安),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决定的:第一,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清军入关后,面临着很多麻烦,如内部的鳌拜集团专权,外部的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等等。致使一时之间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第二,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正如《康熙王朝》中所说的那样,大清王朝的军队是陆军强大而水师薄弱。在清朝政府陆续消灭上述三股势力(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最终完成了大陆统一的过程中,手下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越来越强大;而这期间,清朝政府由于忙于大陆的统一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建立水师。在完成大陆统一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则是休养生息,发展水师仍然不能提上议事日程。更为重要的是,从台湾郑氏集团脱离而来的投诚者,暂时还得不到清朝政府的信任。第三,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为康熙皇帝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恰恰是因为台湾内部的动荡为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第四,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也更加促使康熙皇帝进一步坚守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施琅。(二)施琅两次跨海征台未果其实,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年轻的康熙皇帝也曾经一度动摇了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改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1663年,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跨海征台,结果施琅没有成功。1664年,施琅再度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康熙皇帝也于1665年封施琅为靖海将军,命其再度跨海征台,结果施琅又没有成功。康熙皇帝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能够见到效果吗?台湾方面的郑经能够接受吗?(三)一波三折的和平谈判前面我们说过,长期以来,康熙皇帝一直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问题在于,面对这种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台湾方面的郑经将会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呢?有人说大学士明珠曾经赴台湾进行谈判。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明珠本人并没有亲自前往。对在台湾经营多年的郑氏后裔,清廷的本意力主和平统一。从1662年起,清廷与郑氏政权进行了持续22年、多达9次的谈判。其间几多波折,但无结果。在这多达九次的谈判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次,其中两次与明珠有关。一次是在1667年。这次与明珠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一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拒绝清朝的招抚。另一次是在1669年。这次与明珠有很大关系:这一年,康熙皇帝亲政。受康熙皇帝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前往福建主持对台湾的和议工作。明珠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作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联合,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廷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还有一次是在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乱,能够腾出手来考虑平台的问题。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书力主乘胜收复台湾。康熙采纳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对台湾郑氏先行招抚,若招抚不成再用武力。当时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世守台湾”。康熙皇帝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许诺,如郑氏归顺清朝,则可“保境息民”,仍在台湾居住,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氏方面显然对此没有兴趣。谈判再度破裂。耐心等待多年均无结果之后,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应该何去何从呢?(四)武力攻台条件的具备到后来,康熙皇帝终于具备了武力攻台的条件:第一,清朝建立了水师,有了自己的海上部队,而且康熙皇帝手下的海军完全超越了台湾方面的实力;第二,智擒了鳌拜,内政统一了,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第三,平定了三藩,祖国大陆得到了统一;第四,台湾方面的郑经在1681年病死了,台湾开始了新的一轮混乱。至此,康熙皇帝终于能够腾出精力来用武力对付台湾了。问题在于,武力对付台湾,需要一个得心应手的将领。康熙皇帝会再度起用曾经两次战败的降将施琅吗?
(五)康熙皇帝对施琅态度的变化其实,康熙皇帝一开始也不相信施琅。满朝的文武大臣也大部分不相信施琅。尤其是在施琅两次征战台湾失败之后,在群臣的弹劾下,对施琅非常生气的康熙皇帝下令:免去施琅的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授内大臣。从此以后,两次归降大清王朝、又两次跨海征台失败的施琅更加失去了康熙君臣的信任。在内大臣任上,施琅一等就是13年。只是后来有人以全家百十来口人的身家性命担保,康熙皇帝才暂且相信施琅,把攻占台湾的任务全权交给他。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姚启圣。
坏人坏到骨子里(一)施琅的恩人姚启圣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熙止,号忧庵。姚启圣在1663年--也就是康熙二年才考中进士,之后开始担任广东香山县令,是一个七品芝麻官。1667年姚启圣跃升为福建总督。前后才四年多一点儿的时间,从县令到总督,官越做越大。1669年,姚启圣被康熙皇帝革职且永不录用。原因既不是他追随鳌拜,也不是他看不起满人,而是他违背中央政策,“擅开海禁”。被革职后的姚启圣在浙江沿海一带以经商为业。1673年,三藩之乱开始后,姚启圣变卖家产,招募壮兵,投赴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姚启圣因功被再度起用为福建总督。不过,施琅的确是姚启圣推荐的。经过姚启圣的多次力荐,并愿以家百口担保,康熙皇帝才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在再度担任福建总督后,招抚了大量台湾郑氏集团的兵将降清,还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极力推荐,并愿以家人百口担保,康熙皇帝终于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且担任攻台主帅。尽管姚启圣有恩于施琅,但是施琅却对不起推荐他的姚启圣。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二)以怨报德的施琅姚启圣、施琅都以收得台湾为己任,作为建立盖世之功的绝好机会,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征台日期的日益临近,总督、提督两人的矛盾也越发明显。先是施琅以姚启圣不熟悉水性为由,屡次奏请由他一人率军“专征”,不需要总督同他并肩作战。这令姚启圣大感意外。此后,两人在攻台时间、风向上更是相持不下。为此,紫禁城里的康熙皇帝不得不频发谕旨,让两人和衷共济,共赴王事。施琅在京师时,与大学士明珠友善。因此,施琅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明珠对他的支持。对平台的人事安排,康熙一向重视福建籍官员李光地的意见。当康熙皇帝征询李光地的意见时,李光地也明确表示支持自己的同乡施琅“专征”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经议政大臣会议,康熙正式下旨令施琅“专征”台湾。此时的姚启圣虽为失去亲征台湾的机会而痛心不已,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督运粮饷,甚至将妻妾首饰捐出,以激励将士。
施琅因收复台湾,被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而姚启圣却受到不公正待遇。施琅几次密报姚启圣的“阴事”,当康熙的侍卫吴奇爵了解情况时,又得到姚的“一点儿阴私事”,因此姚启圣不断受到康熙的指责。收复台湾四个月后,姚启圣在极度的愤懑中疽发而亡。卒时已无任何积蓄,诸子只好卖田将他安葬。
终于做对了一件事非常不准,难以预料;南风柔和,波浪颇恬,故用南风破贼,甚为稳当。”他的理由最终说服了康熙皇帝和其他将领。施琅把平台的首选目标定在澎湖是有原因的。台湾本岛地域狭窄,缺乏战略纵深,澎湖就成为其外围防御的唯一屏障。台军主帅刘国轩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台军主力悉数摆在澎湖,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妈宫、风木匝尾、西屿头、牛心湾等要冲地点加筑炮城14座,沿海筑造高墙深沟20余里,安设铳炮,准备与清军决战。面对台军的严防死守,施琅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针,将清军分为三路,以左、右两翼牵制敌人,主力居中直捣敌阵船队。7月9日,清军到达今澎湖望安岛。从10日起,清军向澎湖岛台军发起攻击。清水军迅速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使用“五点梅花阵”,用多艘战船围攻台军一艘,集中兵力作战。“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清先锋蓝理率七船冲入台军中,共击沉、焚毁郑氏船只14艘,焚杀郑氏官兵两千余人。这时的刘国轩却把胜利希望完全寄托在飓风上,因而几次错失了主动出击的良机。澎湖一战,清军先后焚毁、击沉和俘获台军大小船只近两百艘,杀死台军将领、头目300余名,士兵12000余名,另有165员将领和4800名士兵倒戈投降。刘国轩仰仗熟悉地形,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趁水涨风顺之时,带领31艘小船逃回台湾。此役,清军阵亡官兵329人,负伤1800余人,船只毫无损失。(二)台湾岛的归附施琅一战定澎湖,歼灭了台军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郑氏败局已定,岛内人心大振。施琅获胜后并不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台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与此同时,施琅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康熙皇帝也同意施琅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7月31日,郑克塽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要求仍居台湾,“承祀祖先,照管物业”。但施琅拒绝了他们的要求。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迎接,各乡社百姓亦沿途“壶浆迎师”,台湾终于实现了和平统一。9月17日,郑克塽等递送了正式的降书,并缴纳了延平王等册印。10月3日,施琅亲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从1662年上书请求收复台湾,至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共计20余年。施琅到台湾后,果然不计前嫌,冷静处理国事与家仇的关系,不但没有诛杀一人,而且还到郑成功庙祭拜,肯定了郑成功开发台湾的贡献,与郑克塽等人“握手开诚,矢不宿怨”。他疏请减轻台民的赋税负担,妥善安置归降的郑氏官兵。1683年中秋佳节,康熙皇帝召见了平定台湾得胜归来的施琅,“解所御龙袍敕赐,亲制褒章嘉许”,并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并特准在澎湖大山屿妈宫城内及台南城内样仔林街建生祠,称为“施将军祠”。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一)争论的起源施琅收复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以李光地为代表的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竟然认为“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大臣中主张守台者只有姚启圣和施琅等少数人。(二)施琅的绝世妙文《恭陈台湾弃留疏》施琅于1684年年初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在这篇文章中,施琅强调台湾“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去留之际,利害攸关;善后之计,尤宜周详。主张统辖台湾,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其主要理由是:第一,“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数十年来,郑氏集团,“盘踞其地,纠集亡命,挟诱土番,荼毒海疆,窥伺南北,侵犯江浙。”如今郑克塽等,“怀圣德,纳土归命;此诚天以未辟之方舆,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岂人力所能致?”第二,“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夫地方既入版图,土番、人民均属赤子。善后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使渡载不尽,苟且塞责,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实繁有徒,和同土番,从而啸聚,假以内地之逃军闪民,急则走险,纠党为祟,造舟制器,剽掠滨海,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固昭然较著者。”第三,崇祯初“红毛(指荷兰)遂联络土番,招纳内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如今,他们仍然“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鼓动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乃海外所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第四,“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台湾、澎湖,一守兼之。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第五,“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乎其不可弃。唯去留之际,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于前代,何等强盛,当时封疆大臣,无经国远猷,矢志图贼,狃于目前苟安为计,画迁五省边地以避寇患,致贼势愈炽而民生颠沛。往事不臧,祸延及今,重遗朝廷宵旰之忧。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余,衰老浮生,频虑报称末由。熟审该地形势,而不敢不言。盖臣今日知而不言,至于后来,万或滋蔓难图,窃恐皇上责臣以缄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当此地方削平,定计去留,莫敢担承,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第六,根据以上分析,施琅提请“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通共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例。在我皇上优爵重禄、推心置腹,大小将弁,谁不勉励竭忠。然当此地方初辟,该地正赋、杂饷,殊宜蠲豁。见在一万之兵食,权行全给;三年后开征,可以佐需。抑亦寓兵于农,亦能济用,可以减省,无庸尽资内地之转输也。”(三)台湾府的设置施琅的远见卓识为康熙皇帝对台湾作出正确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684年2月,大学士李霨、王熙在回奏时支持施琅的主张。同时,侍郎苏拜和都察院左都卸史赵麟也上疏赞同施琅的见解。至此,康熙皇帝明确地说道:“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1684年5月,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隶属福建的台湾府和凤山、台湾、诸罗三县,派官驻军,置巡道、总兵各一员,副将一员,参将二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镇守其地。自此,在台湾的汉族、高山族人民完全归属于清政府的管辖,高山族则成为这个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汉族、高山族人民的友好往来进入一个新的、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他们的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领域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四)施琅之死1696年,施琅卒于住所,葬于福建惠安。闽中士绅军民闻其逝,“皆巷哭。群立祠,岁时祀之”。1697年,施将军庙建在妈宫澳东街。1843年,更名为“施公祠”。已故著名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却有同样的认识,都这个大好时机,不但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就连郑成功的旧部也非常清楚--他们中的很多人纷纷选择在这个时候投降大清王朝。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
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且完美的写照。
§§第五章三打噶尔丹我们来介绍一下康熙皇帝一生中的第四大功绩: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由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平定三藩之乱也好,还是收复台湾也罢,这些统统都不需要康熙皇帝亲自出马。可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噶尔丹,却惊动了圣驾,引来了康熙皇帝的三次亲征呢?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噶尔丹绝对不是个普通的叛乱者;由此,我们还可以判断出,噶尔丹的这次叛乱,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来说,应该是其建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大敌人。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