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再伟大的人物也有缺点。郑成功有缺点,施琅也不例外!郑成功的缺千万不要得罪下属
(一)施琅:从郑芝龙的部下到郑成功的部下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出生于1621年,比郑成功还持北上。500名随行者被留下来,强制分配到各军营,即随清军南下,继续镇压广东方面的抗清力量。此后,郑成功打起“杀父报国”之大旗,聚师90余人起义,走上武装抗清的道路;不多时,郑成功的军队便发展到10万余人、战船500艘。1649年春,施琅与其弟施显找了个机会,脱离了清军,加入了郑成功的抗清武装。由于施琅才干超群,没过多久他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左先锋。根据陶元藻的《碑传集卷十五施琅传》记载,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待施琅如兄弟一般,“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二)郑成功与施琅关系破裂之源就在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时候,有人告诉郑成功,施琅曾说他梦见自己是北斗第七星,迷信而又心胸狭窄的郑成功开始忌恨起施琅来。施琅兄弟俱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郑成功则更加不满。1651年,郑成功决定南征清朝政府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的几万大军。而此时的施琅,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反对郑成功以卵击石的做法,引起了郑成功的不满与恼怒。郑成功此时因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解决私人的矛盾,于是命令施琅回守厦门。但是,随后的一件小事最终引发了双方的决裂。(三)郑成功与施琅关系的最终决裂事情是由一个叫曾德的人引起的。这个人原来是一个清兵,后来在战争中被施琅俘获后,投靠了施琅,成为施琅的亲兵。结果,有一天,曾德逃跑了,郑成功又收留了他并且将其提拔为自己的亲随。结果,有一天曾德外出办事,又被施琅擒而治之。郑成功得知后驰令勿杀,然而施琅已斩之。郑成功因此大怒。从此,两人变成你死我活的死对头。
就在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时候,有人告诉郑成功,施琅曾说他梦见自己是北斗第七星,迷信而又心胸狭窄的郑成功开始忌恨起施琅来。施琅兄弟俱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郑成功则更加不满。
一个巴掌两颗枣(一)抗清形势的再度高涨就在这个时候,郑成功已经避开了与清军的正面作战,矛头主要指向不清不明的地方势力。但是,随后清军偷袭厦门,将郑芝龙一生聚敛、郑成功多年经营的财富席卷无遗,这激起了郑成功无比的愤恨,郑成功开始全力对付清军。1652年春,郑成功扬帆直入海澄港,接着进军江东,攻击长泰,声威大振;清浙闽总督陈锦亲督大军对郑成功包抄合围;郑成功五路设伏,大败清军于江东桥,陈锦被家丁刺死。1652年秋,清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奉命入闽,会同新任福建总督刘清泰救援被包围的清军;郑成功退守海澄;到1653年夏,郑成功赢得了海澄战役的胜利。至此,郑成功开辟和巩固了以金门、厦门两岛为中心,以漳州、泉州两府为主要活动范围的根据地,永历帝也于1653年秋晋封郑成功为漳国公,封延平王。我们再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挟持进入北京后,清廷为了招降郑氏余部,授予郑芝龙一等精奇尼哈番世职。对于郑成功,清廷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在意。直到此时,郑成功的声威开始震动清廷。就在这个时候,南方出现了第二次抗清活动的高潮,张煌言饮马长江,李定国猛攻两广,他们还多次遣使联络郑成功,约期会师恢复中原。(二)一波三折的和平攻势在这种情势下,清朝政府开始对郑成功开展积极的和平攻势:1652年冬,清朝政府命令郑芝龙写信给郑成功,告之朝廷招抚之意;1653年夏,清朝政府主动册封郑成功为海澄公;1653年秋,清朝政府的使臣来到厦门,郑成功表示:清朝必须切实给予三省地方,方可实现和议;1653年冬,清朝政府决定给予郑成功“靖海将军”敕印,答应给予泉、漳、惠、潮四府安插郑成功的兵马;郑成功仍然坚持非三省地方不可,并且必须依照朝鲜惯例处理双方关系。1654年秋冬之际,清朝政府又派重臣偕同先期随同郑成功的父亲投降的郑成功的几个弟弟、季弟来到福建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提出先受诏,后议剃发之事。清使要求先剃发,然后受诏。谈判至此归于破裂。招抚不成,清朝政府决定诉诸武力。1654年冬,清朝政府派三万大军征剿郑成功。郑成功也知大战在即,一面在海上大整舟师,增设炮台;一面主动收缩战线,全师退守厦门。1656年夏,清军分三路进攻郑成功,结果郑成功大获全胜。但就在这时,驻守海澄的前冲镇黄梧挟持副将苏明及海澄知县王士元,献城投降了清朝。就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再度企图劝郑成功和议。结果,郑成功亲自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仍然坚持以不剃发、予三省为条件。清朝政府最终对招抚郑成功丧失了信心。顺治皇帝一方面降谕全力剿捕郑成功,另一方面命将郑芝龙加铁链三条,手足枷铐,严加看守。1658年年初,永历帝晋封郑成功为潮王。1658年夏,清军派达素南征失败后,郑成功率领所属的全部人马北征。结果赶上了台风,这次北征没有成功。1659年夏,郑成功再次率领全军15万人马大举北征。结果,再度失利。郑成功部队的取粮范围也日益缩小,只剩下金门、厦门两岛,实在难以养活数万大军。怎么办呢?郑成功决定,利用清朝“国丧”的间隙,向台湾进军,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收复台湾没得商量(一)台湾问题的产生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中,与福建一衣带水。三国时代称“夷州”,隋唐宋元称“流求”。明清之际,台湾的土著居民约有10万,生活在全岛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过着原始部落生活。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不断有大陆渔民移居台湾。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南宋遣兵屯戍澎湖,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移民日益增多。明代实行海禁,这里成了一些武装走私集团如林道乾、李旦、郑芝龙等人的活动基地。16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也发现了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1543年,葡萄牙人经过台湾海峡,见台湾岛上风光秀丽,称之为“福摩萨”,意为“美丽之岛”。荷兰人在1624年侵入台湾,筑热兰遮堡(中国记载称台湾城,在今安平),次年又在热兰遮堡对面赤嵌山上筑普罗文查堡(中国记载称赤嵌城,在今台南),开始在台湾建立殖民统治。1652年,台湾发生郭怀一起义,荷兰殖民者怀疑为郑成功所策动,即对郑成功到台湾的船只严加检查,并在海上截捕郑成功的商舶。郑成功大怒,“遂刻示传令各港澳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由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1657年夏,荷兰驻台长官揆一遣通事何斌(亦作何廷斌)到厦门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年输银五千两,箭柸十万枝,硫磺千担”,请求恢复通商。郑成功当时忙于北伐,遂答应恢复通商。并暗地委托何斌替他在台湾向一切进口船只货物征收商税,允许何斌从中提取一定数量作为佣金。后来何斌每年向郑成功缴纳税银18000两。1659年,何斌的行为被荷兰人发觉,他在东印度公司的职务被解除,并被判处缴纳20万元罚金。何斌遂与小通事郭平密谋,由郭平密驾小船,将鹿耳门至赤嵌城的水道探测清楚,连同荷兰人在台湾的布防情形,绘成一图,飞舟至厦门献予郑成功,并极称台湾的富庶和可取之处。郑成功正值南京大败之后,观其图,闻其言,满心豁然。只因蔡政入京和谈尚无回音,同时清朝大兵压境,也难以实行重大转移。(二)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春,郑成功召集诸将会议,作出了进兵台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由郑泰、洪旭、黄廷等辅佐世子郑经留守金、厦及闽粤沿海诸岛。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士,100多艘战船,离开金门,经过澎湖,在台湾同胞的协助下,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台湾强行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这个时候,荷兰殖民者为盘踞台湾,曾以每年送给郑成功几万两饷银和土产为条件,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断然拒绝,并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经过郑成功对台湾城前后长达九个多月的包围,1662年1月27日,面临灭顶之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评议会召开了一次重要秘密会议,决定与郑成功谈判。经过几天的协商,1662年2月1日双方正式订立条约并举行签字仪式。条约共18条,其中规定:荷兰人交出城堡和所有武器、物资,包括大炮150尊,小铳4000支,足够5个月食用的粮食和价值471500荷兰盾的金、珠、琥珀与现金;荷兰人可以携带返回巴达维亚途中所需要的米、面、酒、醋、绳索、帆布、火药、枪弹等物,以及他们私人动产、荷兰政府档案文件。此外,28名评议员每人准予随身携带200银元,另20名特别公民准予一共携带1000银元;郑方释放俘虏和捕获的四艘小艇及其附属物品;检查以后,荷兰士兵在长官的指挥下,扬旗、鸣炮、荷枪、击鼓,列队登船。几天以后,荷兰驻台湾的最后一任长官揆一搬其辎重货物上船,率余部500余众,驾舟远去。从此,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38年的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地去屯田垦荒。他还派农师向台湾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没一点省心的事儿(一)黄梧“剿灭郑逆五策”的实施郑成功主力大军退入台湾后,清朝采纳黄梧的“剿灭郑逆五策”,驱迫山东、江、浙、闽、粤五省沿海数千里的居民一律从海岸后撤数十里,全部实行迁界,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凡立界之处,陆地则筑墩台,溪河则树椿栅,官兵时刻巡查撩望,寸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截断大陆对台湾以及金、厦诸岛的一切物资接济。为了散除郑成功的党羽,清朝还大量印刷招降的谕旨,密送予诸岛和台湾的郑氏部属,加强政治瓦解攻势。(二)极度困境中的郑成功清朝一系列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措施,使台湾金厦诸岛的郑氏官兵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和不安之中,留守闽粤近海各岛的郑氏官兵开始发生动摇。当初郑成功在厦门研究进军台湾时,其手下的重要将领吴豪就曾坚决反对,其他将领也都不很愿意,表示支持的只有杨朝栋一人。舟师集齐料罗湾即将启航之际,“官兵多以过洋为难”,有很多将士逃跑。南明遗老们谴责郑成功渡海是对明室的不忠。张煌言听说郑成功大军出发,立派门客罗子迂往澎湖军前劝阻,认为郑成功“是纵偷安一时,必贻讥千古”。郑成功到台湾以后一则粮食奇缺,全军一日二餐;二则荷军炮火猛烈,郑军伤亡很大,常有士兵逃亡;三则郑成功严令留守沿海各岛将领迁眷入台,郑泰等均贪恋金、厦两岛的通洋巨利和舒适生活,一再迁延不行,后来甚至不发一船至台湾,致使海上信息隔绝。所有这些,都使郑成功变得更加焦躁和恼怒。郑成功这时的对策就是实行严刑峻法,动不动就杀人。吴豪进入台湾后不久首先被杀,承天府首任知府杨朝栋因以小斗散粮,全家被杀。万年县首任知县祝敬本被杀,家属发配。在恢复台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何斌也被杀。“于是人心惶惧,诸将解体。”很快,总兵官林俊奇等将官61员和兵士1300余名投降了清朝。接着,留守铜山的蔡禄、郭义又率将官108员、兵4400名及其家口万余渡海降清。由于郑成功赏罚处理失当,跟随郑成功父子镇守南澳20余年的大将陈豹也投降了清朝。与此同时,清廷又将郑芝龙及其子世恩、世荫并在京亲属11人斩于菜市口。郑成功得到凶信,擗踊痛哭,自此“中夜悲泣,居常郁悒”。他又听说清朝将福建郑氏祖坟全部挖毁,更加恨得咬牙切齿。每与诸将谈起五省迁海之事,便叹息不已地说:“吾欲留此数茎发,累及桑梓人民。”
(三)郑成功的去世1662年6月,38岁的郑成功因为与自己远在厦门的儿子郑经怄气病死在台湾。先是,郑成功入台时,留20岁的长子郑经在郑泰等人辅佐下坚守金、厦诸岛。郑经待人谦恭,好学善射,但严毅果敢不如其父。郑经的妻子是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夫妻感情很不谐和。郑经与郑成功四弟的乳母陈氏私通,亲如佳偶,并且于1661年生下一子,诡报侍妾所生。郑成功大喜,颁赏台湾及留守金、厦诸将士。唐显悦写信给郑成功揭穿隐秘,批评郑成功治家不正,并反问其安能治国。郑成功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齐家、治国一向严明,一看此信,顿时气塞胸膛,立差黄毓到金门,命郑泰将郑经、陈氏、小儿及董氏一并斩首。郑泰认为董夫人和郑经不可杀,只杀了陈氏及小儿复命。郑成功不允,又解佩剑交黄毓再至金门。可郑泰仍不执行,而且把黄毓送交郑经予以监禁。郑成功见金、厦诸将拒命,气得暴跳如雷。1662年初夏,永历政权的兵部司务林英从云南逃至台湾见郑成功,说永历帝被缅人执送吴三桂,已经被害。君主被杀,父亲被害,儿子拥兵背叛,郑成功的面前重重困难,加之清军的严重威胁,在这一切袭扰下,郑成功心境悲怆,哀愤满怀,终于病倒了。这个时候,部下黄安对他说,世子与乳母之事也许是清朝阴谋捏造买通唐显悦写信激怒藩主,父子相残,自行消亡。郑成功觉得似乎也有可能,悔恨交加,激动得狂奔疾呼,不能自抑。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将永历帝所赐延平王的衣冠穿戴整齐,请出《明太祖祖训》,行礼毕,坐胡床,命左右进酒,每翻阅一帙,辄饮一杯,至第三帙,长叹道:“自家国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六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顿足拊膺,大叫而死。时年38岁。(四)郑经割据台湾自立郑成功去世后,其五弟郑袭想趁机继承郑成功的王位。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迅速到达金门,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冯锡范为侍卫,率领大军回师台湾与亲叔叔郑袭大打了一仗。结果,郑袭的军队溃败,好在郑经没有杀掉郑袭。郑经割据台湾自立的时代到来了。郑成功去世,郑经割据台湾自立,这给了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一个很好的时机--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这个大好时机,不但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就连郑成功的旧部也非常清楚--他们中的很多人纷纷选择在这个时候投降大清王朝。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康熙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将会何去何从呢?
前面我们说到,就在郑成功去世、郑经割据台湾自立、郑成功的旧部纷纷投降大清王朝的时候,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