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被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称作“描绘恐怖图景的可怕男人”的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画家。因为他在艺术观念和油画语言上的全新建构,由此带来的一场绘画变革在西方影响了几代画家,直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但是又因为在他作品的画面上出现的那些扭曲、丑陋、歇斯底里甚至充满暴力的人物形象,以及他自身放荡不羁、酗酒赌博以至于淫乱无度的生活经历,又被贬斥为“堕落的怪物”和“20世纪灵魂的阴暗面”。这二者是如此大相径庭,无法产生关联。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艺术和生活上所表现出的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已作为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刻在人们的心头。就像他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评价:“我希望我的画给人的印象,是看起来好像有个人刚刚从他们中间走过,并留下现在的足迹和过去的记忆,就像一只蜗牛经过留下它的黏液一样。”1909年10月,培根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但他的双亲都是地道的英格兰人。他是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著称于世的17世纪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后裔,他的曾祖母还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密友。他的父亲爱德华培根原来是一名英国军队的少校,退伍后成了赛马训练师;他的母亲是一位大矿主的女儿,培根在他们5个子女中排行第二。虽然家族历史荣耀,家庭生活条件优渥,但是培根成年后却很少提及,他自认为是家庭的一名叛逆和异类。他的父亲生性粗暴专横,对他的管教极严,而他任性倔强、不受约束的个性以及与生俱来的同性恋倾向,常使他与父亲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在他16岁那年,因为自幼就有的“易服癖”,他擅自穿上母亲培根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市故居的内衣,让父亲发现而被逐出家门,他的父亲怒斥他“终将会像个流浪汉一样死去”。从此时起,培根便开始了他浪迹天涯的漫长人生。培根孑然一身来到了伦敦,靠他母亲每周从信托基金会给他的3英镑度日。为谋生他做过女装推销员、餐馆侍仆,但时间都不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他父亲的一个军队里的同事、有着“断袖之癖”的哈柯特史密斯,两人气味相投,一起到柏林共同生活了一段时日。以后培根孤身一人又到巴黎呆了4年,正是在当时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他决定了以绘画为自己的终生目标。培根没有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但他天生具有极其敏锐的艺术悟性和洞察力,当他在巴黎的博物馆见到17世纪法国巴洛克画家普桑的《屠杀无辜者》后,画面上残忍杀戮的恐怖图景深深刺激了他,激发起他潜在的艺术灵感。其后他又有意识地从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蒙克的表现主义绘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俄国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春之祭》、俄罗斯大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纪录片《战舰波将金号》、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电影《一条安达罗狗》以及德国包豪斯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在20岁时创作了他最初的几幅油画,其时他正在以室内装潢和制作家具为生。事情似乎进展得很快,他的画一经亮相便引起强烈关注,人们发现他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其中不仅有形式感很强的抽象主义图式,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偶发性艺术体验,而且也有英国式的对肖像画的迷恋,这些艺术风格此时正在英国大行其道,而培根以其特有的扭曲和变形图式将其演绎得格外的淋漓尽致。其间他结识了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亦师亦友的画家罗伊梅斯特尔,他们在伦敦的草莓女皇西街找到一间曾经是拉斐尔前派租借过的画室,住在一起共同作画。1930年培根与梅斯特尔一起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画展,从此开始即以职业画家的身份踏入画坛。
1933年他的一幅《耶稣受难图》被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收入《当代艺术》这本英国艺术权威著作中,而且放在第一页的重要位置,由此为他开启了一条前途似锦的艺术之路。二战爆发后,培根因自幼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免服兵役,而做了一名业余防空救援队员,在伦敦被德国纳粹狂轰滥炸的日子里,表现得十分勇敢,这也为他日后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创作素材。在此期间他很少作画,相反他把早年创作的作品几乎全部销毁殆尽,他的创作面临着表现与真实之间无法调和的困惑,使他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不能自拔。直到二战结束前不久,他才终于从笼罩着他的焦躁不安中挣脱出来重拾画笔,从新的起点出发,作品以一种混沌的空间感和鬼魅般的存在感,充斥着黑夜里惊蛰躁动的灵魂的图式出现。1945年4月,当他将这些充满野蛮情绪的原始形体的作品公开展出时,大多数观众都极为震惊,有一种恨不得夺门而逃的冲动。也许这正是培根所需要的作品视觉效果,他要通过作品传达和揭示的,就是这种人性的堕落和黑暗的一面。1940年,培根的父亲去世,父子间的恩恩怨怨到此了结,在埋葬父亲的同时,他也从此结束了与爱尔兰的关系。1950年和1952年,他两次前往南非看望在那里定居的母亲和妹妹,并迷恋上了非洲大自然中的野马、猴子和狒狒,日后他画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在伦敦,他几乎每天光顾切尔森和索霍的俱乐部和酒吧狂饮豪赌,挥霍无度,一面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一面又过着放荡混乱、糜烂不堪的生活,他结交的朋友有艺术家、诗人、演员,也有赌徒、酒鬼、烂水手,他在这些朋友里选择能够入画的做他的模特儿,其中有艺术家私人俱乐部女老板穆里尔、当过贾克梅蒂模特儿的女画家伊莎贝尔罗斯索恩,还有他不断更换的同性恋人。他的冒险精神和赌徒心态,也让他在西方艺术市场大获成功,在他与经纪人汉诺威画廊和马尔伯拉画廊的共同炒作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画价在欧洲一直是最高的。从1950年起他在经纪人策划下,不断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且频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等大型国际展事。培根在西方画坛的地位和作品价位越来越高,1971年法国《艺术鉴赏杂志》在“年度世界十大重要画家”的排行榜上,培根名列首位。从1961年起培根搬到伦敦里斯缪斯大街一个旧仓库的楼上,在这里一住就是30年,直到他去世为止。这是一个包括画室在内只有几十平方米的房间,既没有英国人必备的客厅和书房,更没有供人养花散步的花园,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画家,甚至已身价过亿万的富翁,他没有丝毫想改变这种近于流浪汉生活状态的打算。他服膺并崇尚达芬奇的一句话:“小的空间可以浓缩灵魂。”1992年卡塞尔文献展再次邀请他参展,但就在开幕前的4月28日,培根在西班牙马德里因猝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3岁。培根自幼即有同性恋倾向,一生中有过许多不同身份的性伴侣,他的前往马德里,就是借观看一场斗牛表演为名,去会见他最后一个同性恋人何塞卡佩罗。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死后被埋葬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有一张他的三联画作品覆盖在他的遗体上,应验了他的父亲当年的预言:“终将会像个流浪汉一样死去”。
影片《情迷画色》又名《爱是恶魔》和《培根的肉欲与恐惧》,拍摄于培根诞辰90周年的1999年,离他的逝世才过去7年。这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片,只是撷取了培根从1964年到1971年这7年间的生活经历,着重表现的也并非是他的艺术创作,而是他与同性恋人乔治戴尔之间骚动迷乱的恩怨情仇。与培根长达83年的人生相比,区区7年或许显得过于短暂,却是他漫长一生的一个精彩的缩影。本身也曾是画家的英国导演约翰梅布瑞,试图在影片中用如同培根作品中特有的狭窄空间和变形扭曲的形象,来作为影片的整体风格,他起用了外貌和内在气质十分接近培根的演员德里克雅各比来饰演主人公培根,果然演得神形兼备,一举获得1999年英国电影年度最佳男主角奖。而乔治戴尔则是由现任007主角的好莱坞大明星丹尼尔克雷格扮演,成功地演绎了一个苦苦挣扎在情感和肉欲争斗中的畸零人。影片公映后反响热烈,被认为是一部与培根绘画风格一样的、惊世骇俗而又令人战栗的电影,当年即获得了爱丁堡电影节最佳电影奖。《情迷画色》不是一部叙事性的影片,它的情节十分简单,结构极其散漫,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培根的卧室、画室,艺术家聚会的酒吧、咖啡馆,以及赌场、剧院等公共场所。影片通过在这些场景中发生的互不相关的情节的串连,展开了培根纠缠于创作、肉体和欲望中的人生轨迹。影片开始时,丹尼尔饰演的小偷乔治戴尔像一个“堕落的天使”从天窗翻下,跳入培根的画室行窃,却被他逮个正着。面对如此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培根没有报警,而是半是胁迫、半是引诱地让戴尔做了他的同性恋人。就此他们成双入对地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培根陪着戴尔去置衣、看戏、喝酒、赌博,并且介绍给他的朋友们,从朋友对戴尔的称赞中洋洋得意,满足自己一种异乎寻常的虚荣心。培根不仅是同性恋者,而且还是个受虐狂,每当夜阑人静,他们从酒吧回到家,培根便会脱得赤条条地趴在床上,心甘情愿地等着戴尔用烧红的烟蒂炙烫,用皮带狠狠的鞭笞……在生活中培根是一个浪荡子,在艺术上则是一名苦行僧。与戴尔的交往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从不隐讳自己的艺术主张和生活态度,即使是面对媒体采访的公开场合仍然这样。在影片中当电视台记者问及他为什么总画些别人从来不画的场景时,培根答道:“我表现人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生活之中。那些人物在追求自己能坚信的存在,总想占据那种永远没完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不安是一种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永远的等待,或是一种无休止的重新开始。这种感觉也是我亲身感受到的,你知道,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我还会有一种爱情的悲伤。”培根结识戴尔时已54岁,而戴尔还只有29岁,但培根仍然对生活和创作充满渴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仅以戴尔为模特儿的作品就多达40余幅,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三联画《躺在床上的人物》即是其中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上一对同性恋人以床为舞台混杂纠缠在一起,这两个人物无疑就是他和戴尔,他们扭曲和变形的身体所表现的不仅仅肉欲的愉悦,还有隐蔽在内心的不可名状的痛苦,培根同时把这两种极端的情绪奇妙地合二为一,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和困惑。同性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都是处于被谴责和鄙夷的地位,在画家中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和达利等都有同性恋的倾向,达芬奇还因此遭受教会的惩罚。然而这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一少数族群。但是在此之前的60年代,培根仍然在经受着外在环境和个人内心的痛苦折磨,他不可能纠正自己,也不愿意纠正自己,甚至还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不断更换着男人,即使会给对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在所不惜。导演约翰梅布瑞在影片中穿插了许多用变焦镜头拍摄的、或从不同角度从破碎的镜子里投映出的培根和戴尔变形的形象;还拍摄了培根在恶梦连连的梦境中频频出现的赤身裸体、满身血污的男子的镜头,借此折射出培根内心无法抑制的矛盾和如临深渊的痛苦。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挡他继续沿着这条通往悲剧结局的路走下去。在影片中,就在培根与戴尔陷入热恋后不久,他就又与赌场的一个金发小伙子打得火热,由此直接导致戴尔的精神极度痛苦,竟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先是戴尔随培根到美国去举办画展,他不堪忍受培根的冷漠和羞辱,竟然在一天晚上爬上旅馆的屋顶,企图跳楼自尽,幸好被旅馆保安发现得早,及时将他救下。但是培根并没有因此对他们的关系有所改善,反而变本加厉地刺激他,似乎可以从这种刺激中获得一种异样的乐趣。而戴尔也由爱变恨,甚至将毒品放在画室里然后叫来警察,企图加害于培根。终于在影片结尾时,当培根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盛大的个人展览开幕式之际,戴尔将自己反锁在下榻酒店豪华套间的卫生间里,服用大量的安眠药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面是走在大皇宫前铺着的红地毯踌躇满志地拾级而上的培根,另一面是在狭窄的卫生间痛苦地佝偻着身躯濒临死亡的戴尔,两个巨大反差的镜头不断切换,形成的视觉冲击似乎在谴责培根的喜新厌旧、寡情绝义,也像在告诉人们,培根内心备受煎熬的多重人格和被扭曲的灵魂。但是不管怎样,至少在戴尔死后培根为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对这个陪伴他7年的男人,还是充满着一种怀念和自责之情。其中广为人知的三联画《5月-6月》,就是直接表现戴尔自杀的场景,画面上被两堵墙夹在暗处的戴尔,犹如自己囚禁在幽闭狭隘的空间,他蜷缩着处于一种自虐的痛苦之中逐渐走向死亡。培根在这幅画中不仅追忆着戴尔那焦虑不安的精神,同时也借此驱除心头的愧疚,同时又是他本身痛苦的缩影,使作品成为一曲难以忘怀的黑暗哀歌。32006年,离培根诞辰100周年还有3年,但英国的艺术界已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各种纪念活动的准备,其中就包括由英国导演布莱恩伊诺拍摄的长达近2小时纪录片《培根:男人与竞技场》。也许是这部纪录片聚焦了这位充满争议、过于让世人瞩目的大画家,将培根生活中最隐秘的一面公之于世,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年即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大奖的殊荣。影片由艺术批评家大卫西尔维斯特担任主持,采访了培根的妹妹伊安特克诺特、培根在巴黎住所主人伯克廷的女儿玛丽尚宾、培根在30年代第一个同性恋人梅斯特尔的侄女卡洛琳、乔治戴尔的兄长李戴尔、画商但泽迈尔斯、培根的私人医生保罗布拉斯、摄影师彼得比尔德、艺术批评家约翰拉塞尔、培根的朋友安妮莫伊尼汉和丹妮尔法尔森等十余位与培根有过直接接触的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谈论对他的理解,并从不同侧面叙述了他的情感经历。影片还辑录了BBC在1966年采访拍摄培根的镜头,让我们听到了他亲口所说的话:“想想看生活是什么?人从出了娘胎后,死亡的阴影就一直笼罩着我们,迟早有一天它会来临。我并没有强调它,我只是把它视为存在的一部分。有生必有死,花开必有落……我表现暴力,因为我把它视为存在的一部分。”随着影片的描述,我们知道了培根从他20岁时起到去世前的60年间,几乎每10年都会有一个接触频繁的性伴侣。培根并不忌讳自己的性取向,他放纵自己与不同男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他的存在。他公开宣称:“我喜欢美,喜欢男性美。”早在20世纪他尚是一个20岁左右的青涩小伙子时,他便与澳大利亚画家罗伊梅斯特尔同居;40年代时与比他年长20岁的市政顾问艾瑞克霍尔结成新的伙伴,为了维系这种关系,霍尔不惜抛妻弃子;50年代培根又与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彼得富西成为恋人;60年代培根的情人,即是影片《情迷画色》中着重描述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以闹剧开场、悲剧收场的主人公乔治戴尔;70年代,一个比培根小40岁的吧台小伙子约翰爱德华兹走进他的生活;80年代,培根已经垂垂老矣,但是他还是找了一个居住在马德里的西班牙经营顾问何塞卡佩罗,作为他最后一个性伙伴。就像毕加索为他的每一个异性情人画像一样,培根也为他的每一个同性情人画了大量的肖像,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培根说:“我的一生都在我的画中。”这些画像中的同性情人恰恰占据了他一生中的很大一部分。
培根的邻居、历史学家巴特赫说:“穷其一生,培根都在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他的梦中情人,就是一个足球运动员的身躯,加上一个尼采的脑袋。他希望对方比自己更强壮,在肉体上和精神上能够完全征服他、控制他。但是他始终没有找到这样一位足球界的尼采,他总是在两人关系中占据上风,经常抱怨对方过于弱智,为此他一直感到十分不满和遗憾。”培根的艺术和人格都保持着与世人格格不入的独立性,他从来不愿随波逐流,特别是在他的生活方式和性取向上,决不屈服于被世俗锁定的价值判断。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来自暴力冲突和生存疑问,那种被故意侵犯后的心智痛苦,以及令人震惊的残暴,这一切可能都源于他的性取向在遭到社会传统道德力量谴责后的伤痛。他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释放出强压在心头的啜泣。在这部纪录片中,培根在70年代的情人约翰爱德华兹接受了采访,他毫不避忌培根曾经对他深深的爱恋,道出了按照培根的遗愿接受了丰厚遗产的事实。1998年,爱德华兹将培根在伦敦里斯缪斯大街的画室,赠送给了培根的出生地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于是这间画室连同相联的建筑,被一起拆除运到都柏林市重新复原,作为培根纪念馆,接受来到这座城市旅游的络绎不绝游人的参观。而当这间画室在影片中出现时,都会让每个人感到惊诧不已:这几乎是一个脏乱差到极点的垃圾堆,房间里的所有地方都被颜料涂抹过,地上堆满了各种画笔、瓶子、油漆桶、颜料罐、调色板和图片纸张,还有破旧撕碎的汗衫、袜子和抹布,这些都是他作画时的工具。整个房间只要走进一个人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人的插足之地。但是唯独画室内竖立着的画架上的画,显得格外鲜亮纯净、光彩夺目。摄影师彼得比尔德说:“培根需要在混乱中工作。地板上堆满了即将倒下的书籍、从杂志上撕下的图片、成百上千张照片,许多照片折叠起来,给培根一种扭曲肖像的灵感。”这就是培根的风格,混乱而有秩序,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却在内心恪守着自己的信条。但是,对培根那漫长而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来说,无论有着怎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他从不反省自己的作为。美国哲学家诺齐克说:“当我们的生命由我们深思熟虑的思考所引导时,它便是当下我们活着的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别人的。就此而言,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影片中,培根的友人在回忆他时说:“他从来不会伤感,也不会怀旧,更不会反省,而只会性之所至,毫无顾忌地一往无前。”培根在年轻时对德国超人哲学家尼采产生过浓厚兴趣,曾熟读尼采著作。或许他记住了尼采所说的“你应如此活着,一如你愿意这样的生命可以永恒地重复”。他的一生就在宣泄灵与肉快感的不断重复中度过。但是,这样的人生难道可算是完整的吗?
培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古怪、孤僻、敏感、内心压抑而又强悍的性格。而从童年时代开始他所遭受的爱尔兰骚乱和接连两次世界大战,又给他的心灵蒙上了无法摆脱的阴影,面临动乱和战争成为他一生的基本生活经验。正因为这样,他才能进入自己的世界去感觉,产生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冲动。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绘画独特而深邃。培根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见到了战时的恐惧不安和血腥残杀,人类全面回归到原始野蛮的人性,而战争结束后人们从血肉横飞的屠场又开始面对新的现实,似乎战前习以为常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荒诞和不真实。于是培根在1945年的三联画《基于耶稣钉上十字架的三种人体研究》,以夸大变形、令人惶恐和极具进攻性的画面,创造了他“非人世界”的怪异形象,传达他心中的困惑和苦恼。从此三联画就一直作为他作品最主要的形式。这件作品牵动了西方人战后丢失了宗教信仰的迷茫、不安和追悔而又不可能重新皈依的心境,残酷的战争使欧洲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人的终极关怀已被放逐,没有精神慰藉,没有灵魂归宿,培根的作品让人们又一次见到了支离破碎、令人心悸的现实。20世纪50年代,培根以西班牙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作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变体画,他将这位宗教统治者用一种暴力的笔触破坏殆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紧张感。在画面上人物的形象往往成为一堆模糊的血肉,表达出人们对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的质疑:任何人都可能在一夕之间变得一无所有,成为毫无存在价值的牺牲品,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权倾一时的教皇,都逃不过那黑暗力量的吞噬。而在三联画《十字架受难图》中,培根则是将人类内心的孤寂作为述说的主题,表现一个苦难而又悲惨的世界。对于当时的超现实主义风潮来说,培根的画面截然不同,但是在根源和精神上又与之不谋而合。培根所描绘的烦躁与欲望非常直白地呈现在画面上,他要传达的是他内心的情绪,难以直视的真相,是赤裸裸的一种真实:文明世界的野蛮人。培根最擅长用粗犷强劲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蛮、孤寂、兴奋和愤怒。他的笔触中隐含着内心的想象和情绪,虽然人物的形象被肢解和扭曲,但依然保持着可以辨认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形象不再是再现的重复,而是向人们展示了命运真相的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