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第十四章曹乃谦:马悦然看重的乡土作家

第十四章曹乃谦:马悦然看重的乡土作家

作者:黄道京,李仲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断和认识曹乃谦及其创作的文学价值。具体来讲,就是他的作品能否在中国可称一流,甚至是已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但就目前的资源信息所提供的情况看,对于曹乃谦,尚无一本研究专著出版,亦无全国性的作品或创作研讨会召开(通常这些研讨会应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同样,研究曹乃谦的专门文章虽有,但少之又少,较之当代其他作家如王蒙、莫言等人,可谓小巫见大巫。倒是网上有一本《北大评刊》,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当代文学的年轻教师和硕士生与博士生主持,专门研究讨论当今中国文学界不大为人所重视的作家或作品(前提是该人的创作有一定的特色)。他们曾编过一本曹乃谦专辑并组织过一次曹乃谦作品讨论会,对曹乃谦其人其作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中肯的评论。我们不妨从他们的评论中得见曹乃谦及其创作的端倪,但以小见大之意还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是《北大评刊》中语,引述时有节缩。

首先是如何认识曹乃谦及其创作,其中有三个问题:一是曹乃谦是否“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二是中国文学界尤其是批评家是否忽视了这位作家的存在和价值;三是马悦然的评价是否可取。他们的初步结论是:1、曹乃谦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但还不是一位大家--其小说的特点很突出,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同时,作品有相当意义,但也有明显不足,如:艺术性略有欠缺,作品表现出色彩较幽暗,题材、手法、风格甚至叙述方式等方面重复,对“性”的关注过高,对苦难仅有表现未见反思。如果我们承认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莫言、韩少功、张炜、李锐等是“中国最一流作家”,那么曹乃谦离他们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他没有这些作家的文学世界那么丰富、宽广与深厚,也许曹乃谦最大的意义在于他延续了“抒情诗”小说的传统,并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探索,这使他在当代文坛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李云雷语)2、中国文学界对曹乃谦并没有故意忽略,只是没有马悦然评价的那么高罢了。这涉及到曹乃谦作品的发表与出版情况,在《最后的村庄》的“后记”中,曹乃谦说,“收进本集子的作品,都是以前发表过的”,杨新雨在该书的序言中也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巨擘汪曾祺就看中曹乃谦的小说,极力举荐他之后,还说他是‘一举成名天下闻’。他的小说连续发表于国内的大刊及港台的报刊,入选各种选本,被翻译到国外,文坛人物也多有评价”,而他后来是“因服侍病重的母亲,为尽孝而辍笔”了。在这本书的封底,附有王安忆、陈忠实、李锐、刘心武等人推荐性的短语,对曹乃谦的小说都有极高的评价,这些评论都摘自这些作家1990年代初期对曹乃谦的评价。曹乃谦在《命运的安排--我的一些和文学有关的事(五)》一文中介绍了更多人对他小说的赞赏,海峡两岸都有,并且说:“从发表第一篇小说算起的四年后,也就是1991年,我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那时我还没有出过一本书,没有写过一篇长篇或中篇,仅仅发过二十来万字的短篇小说,一眨眼功夫就被破格‘提拔’成了中国作家。”3、马悦然的评价有其局限性--就马悦然个人来说,对曹乃谦的评价,首先受制于他的个人趣味,他像一般的海外汉学家一样,不喜欢“感时忧国”的作品,更喜欢“抒情诗”的优美动人,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沈从文的喜爱。个人趣味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之凌驾于中国文学之上作为评价的标准,则难免跨越了界限;其次,则是政治与民族的偏见,我们注意到《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背景是1973年左右的中国,小说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描述为贫穷、愚昧、落后,似乎是不可理喻的世界,虽然较为隐约,我们似乎也不难看到马悦然对之肯定的背后,存在着他对中国在政治与民族上的双重偏见;第三,从现实的效果来说,曹乃谦的小说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在“文学场上”也获得了成功,这双重性的成功不仅属于曹乃谦,同时也是属于译者马悦然的,与曹乃谦的亲近关系使他的评价不得不打上一点折扣。

另外,就曹乃谦创作的作品实际而言,《北大评刊》在与其他“中国最一流作家”做出比较后有如下评判:首先创作虽逼近“原生态”,但角度单一,手法单调,缺乏全方位表现和手法变化--相对于李锐《厚土》而言;其次,作品虽在写“生存本能”,但经验细节欠突破--重复主题题材,表现及叙述手法缺乏由细节描写产生的深刻内涵甚至震撼力--相对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而言。3、讲求简笔留白,但人物嫌简单平淡、内涵欠深厚--缺乏笔简意不简和从题材中升华出内涵的功力--相对于赵树理的作品而言。4、作品虽内敛、克制,但深层少冲突,整体欠张力--作品结构少突破,表现冲突不深入--相对于苏联作家巴别尔《骑兵军》而言。5、作品语言虽“原汁原味”,但嫌简化、做作--对方言直接挪用即“方言化”,隐含的是作者的文人气和目的性,即追求“民族化”和“大众化”,而缺乏的是“化方言”,即合理、适度、正确使用方言以达到表现表现内容、打动读者的目的--相对于赵树理、韩少功、李锐作品的方言创作实践而言。(邵燕君语)诚然,以上评论并非全盘否定曹乃谦,而是试图从专业的角度、高级的层面、全方位的地位来评价他。正如邵燕君所言:以上几个方面讨论了曹乃谦作品的不足,需要再次申明的是,这样的品评是苛刻的,是在将其分别与该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中国作家乃至世界级作家的比较中做出的。由于在各方面都略逊一筹,曹乃谦恐难称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之一--这也当然不能掩饰,曹乃谦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中,特色突出、风格稳定、成就斐然,在当代众多随风而动、面目模糊的作家中,他风光独具,堪称优秀。当代文学批评不该忽略这样一位作家,将来的文学史也应给予其恰当定位。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几年前曾审读过曹乃谦《佛的孤独》书稿,亦考虑在笔者负责的出版社出版。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在当时笔者就认识到曹乃谦创作的价值和不足,一直想写一篇专门评论文章。下面就是笔者对曹乃谦的粗浅认识和简要评价:

曹乃谦创作的价值(即特色、成就)有三:一是作品突出的地方特色,表现出雁北地区的人情民俗风貌,故出版社在他的小说集封面上有“沈从文的湘西,曹乃谦的雁北”之说;二是作品表现手法率真,语言表现方言化,观察事物准确,描摹生动真实。这一点应该是其主要艺术特色,为大部分评论家所认同;三是作品旳直白,表现出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在中国作家中少有,这一点大多数评论家在肯定的同时,亦有见仁见智之论。

而曹乃谦的不足(或称缺点、缺陷)亦有三点:一是其作品的自传性太强,所写之事大多为其亲身经历过的,故小说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抒情化风格受局限;二是作品内容和题材,缺少哲学层次的思考和社会大环境、时代大背景的考量,因而有就事论事的表现,少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与提升。一部好小说(其他体裁文学作品亦是)应是让读者在欣赏之后,产生某种哲学(或称社会及文化层面)的思考,即所谓有深意和回味之作;三是作品故事性稍差,冲突矛盾乃至情节发展高潮少,多为平白叙述,缺少作品张力。这一点与其自传性关系甚大。而曹乃谦自己曾说:我觉得真事一个是好写,也用不着编什么情节;再一个我总认为虚构不好,不能打动我,关键是我也不喜欢虚构,就像我看小说,一看这个小说,这个话说的是真的,这个事写的是真的,我就看,我一看是虚构的,我就不想看。

到目前为止,曹乃谦已发表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其中有三十多篇被译成英、法、日、瑞典等国的文字,流行于海外,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作家。

从2010年起,曹乃谦因病已经很少从事文学创作,他自称“最后的小说”是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雀跃校场》。目前,他正处于养病休息阶段,除了接接外地朋友的电话,与当地熟悉的朋友见见面,就很少出面参加活动或接受媒体采访。他正处于创作的“休眠期”。

对于自己,曹乃谦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曹乃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那我告诉你。

他是个喜欢农村喜欢大野地喜欢自然的人。小时候一进城就生病,一回村病就好了。

他是个不会说谎的人。你如果想知道的话,不一会儿他就会把什么都能让你给套出来,告诉你。

他是个轻易就相信别人的人,你跟他说谎话,他根本就听不出来。

他是个软心肠的人,听别人讲伤心事儿他也跟着伤心。看新闻联播有时候也要掉泪。

他是个喜欢小孩儿的人,他曾经有过“当个幼儿园教员真好”的想法。

他是个永远不会忘记别人给过自己好处的人。他每次回村都忘记不了给东院二舅买一箱酒,就因为小时候二舅给过他一把大豆。

他是个在路上看见钱不弯腰拾的人。他的观念是:不是自己的不能伸手。

他是个不好穿新衣服的人。小时候因为拒绝穿新衣服挨过妈的打,也因为故意把新鞋弄脏让妈打过。

他是个在单位就好跟扫院的和烧茶炉的工人说话的人。一看见领导就紧张,就觉得有尿憋得慌。

他是个人们说他有点怪的那种人。

对于自己被“诺奖”的事,曹乃谦处之泰然,他有名言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说的就是他对诺奖的态度。

曾有采访者在2012年问曹乃谦:“不久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中国作家莫言,在获奖之前,您也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之一’。您对此有何评价?“曹乃谦回答道:“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争得了地位,也争得了荣誉。获奖之前,我也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之一’,对这样的说法,我的看法一直是那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认为,无论谁获得,这都是存在着天意在里面的。天意是容不得谁想就能想来的,天意是上天在事先就安排好了的。因此,对这样的说法,我的态度:不去想,不来说,不当真,不表态。”

这就是曹乃谦的真正态度。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就在2013年底,笔者曾问曹乃谦,对今后中国作家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如何看?曹乃谦答曰,没看法,从来不想这个事。可见其态度的一贯性。

笔者还曾亲自问过曹乃谦,马悦然是否对他说过他有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曹乃谦肯定地回答说:“没有。”可见曹乃谦与马悦然的关系,并非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而是马悦然真的喜爱曹乃谦的作品。马悦然的妻子陈文芬曾这样说过:“有些作家,根本不要去在意他会不会得诺奖,他的优秀就在那里。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奖,得到它并不一定代表谁是世界上最优秀作家。其实马悦然说过,‘我的责任,是把中国文学推介到世界文坛上去,让更多的人读到并喜欢。而不是给哪个中国作家弄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说,曹乃谦是马悦然最为看重的中国乡土作家,此言不虚。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