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题图:艾青像
在素有“诗的国度”之称的中国,古往今来诗人辈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人皆青史有名,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等人更享誉诗坛。及至当代,诗人艾青继往开来,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的又一面旗帜。同时,艾青的诗作传播海外,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巨匠之一,被称为“现代中国诗坛泰斗”,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荣誉。
就是这样一位诗坛大家,艾青也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他曾被国内外数十位作家、学者联合提名,吁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考虑授予艾青诺贝尔文学奖。
能被众多海内外人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是艾青的骄傲和荣誉,更是对他半个多世纪诗歌创作成就的肯定与褒扬。
一、从“大堰河”走出的反抗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是浙江金华人,1910年3月27日出生在畈田蒋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他祖父是太学生,父亲蒋忠樽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学堂第三届,是个中庸、保守、自满却又受新潮影响较为开明的农村地主的典型人物。艾青出生时,家中有房十余间,地几百亩,佃户几十家,还在镇上与他人合股开办商号,在当时可算殷实人家。
艾青出生时难产,四十八小时才脱胎出世。讲迷信的父亲请来算命先生,测定艾青“克父母”。于是,他一生下就被送出去,交给本村的一位贫苦妇女去哺养。这位乳母原住在大叶荷村,因为没有名字,就被人称作“大叶荷”。而金华当地土音,“大叶荷”即“大堰河”,所以她又叫“大堰河”。乳母是自幼被卖到坂田蒋村做童养媳的,生了两个孩子后丈夫去世,她又改嫁他人。乳母待人厚道,干活勤快,对艾青更是恩爱有加。就这样,艾青在大叶荷的怀里膝下,度过了五个春秋时光。艾青后来在他的成名诗作《大堰河--我的褓姆》中怀念、赞美的就是乳母:
大堰河,是我的褓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褓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褓姆。
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时说:“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
五岁时艾青回到自己家中入私塾读书,一年多后转入新式小学念书,接受正规教育。
艾青从小喜欢雕塑和手工艺,在第一次未能考取,经一年复读补习再次考上省立七中后,他的功课仍以绘画为最好。他在平时和寒暑假都常去学校外面写生,画作已在校内外小有名气。
1928年7月,艾青从金华七中初中毕业,考取国立西湖艺术院(即浙江美术学院)绘画系,成为第一届第二期学生。当时这里是全国最高艺术学府,有建筑、音乐、绘画、装饰几个系,二十八岁的画家林风眠担任院长,主张东西方艺术沟通,取长补短,故除聘请法国画家为教授外,还请了潘天寿、孙福熙、王月芝等人执教。
艾青初入校时,在各系统考中名列全院第六,他的画作在学生中成就最高。但学了一个学期后,林风眠以自己赴法学习绘画艺术的经历感受劝艾青也去法国求学。于是1929年初春,十九岁的艾青踏上了漂泊流浪的人生道路--赴法国留学。
初到巴黎,艾青沉醉在艺术世界和革命圣地的氛围中。很快他花光了父亲供给的旅费,不得不半天在一家工艺作坊中干活,半天在一家画室学习画画。
旅法三年,由于学习了法语,艾青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尤其大量阅读欧洲爱国诗人的作品,比利时大诗人凡尔哈伦的诗歌对他的影响最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法国的中国人也受到歧视,这使艾青十分痛心,基于反抗意识,艾青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集会。会后,他写下了一首诗《会合》,用诗的语言记录了开会的场景:
他们--来自那东方,日本,安南,中国,他们--虔爱着自由,恨战争,为了这苦恼着,为了这绞着心,流着汗闪出泪光……
紧握着拳头,摇着桌面,嘶叫,狂喊!
窗紧闭着,窗外是夜的黑暗包围着,雨滴在窗的玻璃上痛苦的流着……
房子里,充满着温热,这温热在每个脸上流着,这温热灌进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呼吸着一样的空气,每个人的心都为同一的火焰燃烧着,燃烧着,燃烧着……
这首1932年1月16日作于巴黎的诗,同年7月20日以“莪伽”的笔名,刊登在上海中国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上。这是艾青人生第一首正式发表的诗作。
由于民族歧视和经济绝源的压迫,艾青终于选择了回国,1932年1月28日从马赛启程离法,于4月上旬到达香港,四天后又驶往上海。
回国的艾青,在家里短暂停留后来到了上海,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他在田汉、鲁迅的支持下,开办艺术社和画展,向大众普及现代美术和左翼文艺。就在那时,他有幸见到了前来参观画展的鲁迅先生--先生捐款五元,艾青写了一张收条给先生,并陪同鲁迅、许广平参观画展,还在自己的画作前对话。
1932年7月的一天,艾青在艺术社授课教世界语时,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后又移送上海市政府,以“危害民国罪”被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二、由画家转行的诗人在法租界监狱中服刑的艾青,利用斗争争取到的一点读书的权利,陆续翻译出凡尔哈仑的诗作,取名为《原野与城市》,送出狱外印刷出版。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诗作的译本。
艾青的笔,由于监狱的特殊环境,也就从画画转到诗歌创作上来,从此同缪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艾青曾说:“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的关键,是监狱生活。我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诗成了我的寄托,也成了我的信念、我的世界观的直率的回声。”
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了诗。只要有纸和笔就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我思考得更多、回忆得更多、议论得更多。诗比起绘画,是它的容量更大。绘画只能描画一个固定了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
1933年1月14日,外面下着雪,艾青在狱中靠雪光映照,头抵着墙,写出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并第一次署名“艾青”。
在狱中,艾青创作了《芦笛》《马赛》《巴黎》《九百个》(长诗)等优秀诗作。后来,这些狱中诗以《大堰河》为名,出版了艾青的第一部诗集。
1935年11月,迫于社会舆论压力,遭受病痛折磨的艾青被保释出狱。艾青先回家并与远房表妹张竹如结婚,后进入常州女子师范担任国文教师。由于他的进步思想为校方所不容,他只教了一个学期即遭解聘。失业后的艾青回到上海,开始以卖文为生。他和江丰两人同住亭子间,一个写诗,一个作画。从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自己的笔加入斗争行列,写下不少为民族命运歌唱的诗篇。这时的他,与胡风联系密切,诗作多发表在胡风编辑的刊物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艾青先从上海回到家乡,劝父亲离家逃亡未果,又转到杭州一私立教会中学教授国文。这时的杭州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艾青则经金华西行武汉,与胡风、萧军、萧红、田间等人会合。在那里,胡风正在编辑《七月》杂志,宣传抗日救亡。12月28日夜,艾青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著名的诗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朝着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的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8年初,艾青与萧军、萧红等人转移至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晋南失守后经西安折回武汉。两个多月的北方之行,艾青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的《北方》一诗是代表作: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和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
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后来,这首诗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作一起,合集为《北方》在桂林出版,这是艾青的第二本诗集。
1938年3月27日,艾青参加了由茅盾、田汉、老舍、胡风等人发起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会刊《文艺阵地》编委,负责编审诗作。这时的他,写下了著名长诗《向太阳》:
看我们我们笑得像太阳!
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灼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
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
1938年底,武汉沦陷,艾青沿湘桂路南下来到桂林。他先在1939年初春到《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任编辑,后因与当局政见不合辞职。这时的他,写下了著名的《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等诗篇,还完成了《诗论》《诗人论》两部著作的写作,为新诗美学探索作出了贡献。这年夏天,艾青与他在常州女子师范的学生韦英结合成亲。
1939年秋,艾青来到湖南新宁,在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国文课。在此半年,他写下了《旷野》《冬天的池沼》《矮小的松木林》《青色的池沼》《水牛群》《小马》《灌木林》《山毛榉》《桥》《独木桥》《鶇》《树》《秋》《水牛》《斜坡》《兵车》《解冻》《初夏》《没有弥撒》《街》《愿春天早点来》《太阳》《山城》《沙》《马雅柯夫斯基》等等一批作品。后来经过编选,在重庆出版了诗集《旷野》。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去重庆,途中写下了优秀的长诗《火把》:
在我们火光的监视下让犹大抬不起头来让我们每个都做了帕罗美修斯从天上取了火逃向人间让我们的火把的烈焰把黑夜摇坍下来把高高的黑夜摇坍下来把黑夜一块一块地摇坍下来把火把举起来……
一起来排成队看排起来有多么长一起来呼喊看叫起来有多么响我们整齐地走着整齐地喊每人一个火把举在自己的前面融融的火光啊一直冲到天上把全世界的仇恨都燃烧起来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软弱的滚开卑怯的滚开让出路让我们中国人走来昏睡的滚开打呵欠的滚开当心我们的脚踏上你们的背滚开去--垂死者苍白者当心你们的耳膜不要让它们震破我们来了举着火把高呼着用霹雳的巨响惊醒沉睡的世界在重庆,艾青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新文学系主任,同事中有老舍(古文系主任)、贺绿汀(音乐系主任)、陈烟桥(美术系主任)等人。这时他经郭沫若介绍,见到了周恩来。在重庆的半年多的时间,他仍然以很高的热情写下大量诗篇。
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艾青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决定去延安工作。1941年2月,周恩来给了艾青一千元路费,艾青同画家张汀、作家罗峰一起踏上了去延安的路程。
经过路途中的千辛万苦和四十七道岗哨检查的阻碍磨难,3月8日那天,他们到达了延安。
三、从诗人向革命诗人的进化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和中央宣传部部长凯丰设宴欢迎艾青等人。不久,周恩来回到延安,始终关心着艾青。
艾青被安排在边区文化协会任理事,还被选为边区参议员。他在边区参议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被他的讲演和气慨感染,写下了诗篇《毛泽东》:
他生根于古老而庞大的中国,把历史的重载驮在自己的身上;
他的脸常覆盖着忧愁,眼瞳里映着人民的苦难;
……
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概括,一手推开仇敌,一手包进更多的朋友;
“集中”是他的天才的战略--把最大的力量压向最大的敌人……
1941年11月,艾青担任《诗刊》主编,除了编刊选诗之外,他还以欣喜的心情,歌唱边区明朗的天,写下了不少诗作。
1942年,中国抗战处于艰难期,延安也处于艰难中,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4月间,艾青收到毛泽东的信,要求见面叙谈。艾青随即与萧军、罗峰等人到毛泽东住处与之见面。谈话中艾青提议,开个会,由毛泽东出面同文艺界讲话。几天后,毛泽东要求艾青搜集有关文艺方针的反面意见。艾青遂交上自己的论文《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复命。随后,毛泽东第三次来信约艾青第二次见面晤谈。艾青骑上毛泽东派来接他的马,涉过延河深水再次到毛的住处。毛泽东口述了对艾青论文的意见,艾青回来后根据毛的意见认真修改,发表在5月15日《解放日报》上。这是当时有相当影响的文艺论文。
5月间,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亲临讲话,艾青带着自己的意见参会。人们当时还不知道,艾青正是这次会议的首倡者。
1942年秋,艾青要求去晋西北工作,毛泽东不同意,建议他在延安学习马列理论。于是艾青继续留在中央党校三部,边整风边学习,读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思想更为成熟,学会了用历史唯物论观察社会、现实和问题。
这时的艾青,仍在坚持诗歌创作,写下长诗《吴满有》。
1943年春,艾青先在三边采风民俗文化,又率边区文化界慰问团去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由此结识了王震将军。这一年,艾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边区劳模,参加了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得了奖状和荣誉。
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艾青同延安军民彻夜狂欢,写下了《人民的狂欢节》一诗:
这是人民和自由解放的婚礼!
男的个个是新郎,女的个个是新娘!
告诉我:
什么夜晚能比今天更动人?
更美丽?
告诉我:
什么欢乐能像今天夜晚这样激荡万人的心呢?
抗战胜利后,艾青担任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奉命向张家口进发。经过五十天行军,走了二千多里路,艾青率领六十余人经过根据地、游击区、新解放区,于11月8日晚进入张家口。
不久,华北文艺工作团归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了文艺学院,下设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新闻五个系,艾青任副院长。在学校,艾青讲授文艺理论课,还编辑《北方文化》杂志。这一年之中,他的主要诗作是《人民的城》和《欢呼》。
1946年夏秋之交,国共内战开始,华北联合大学撤离张家口来到冀中束鹿县,艾青继续担负文学院的领导工作。1948年初,石家庄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边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大合并成华北大学,两校的文艺学院合并成华大三部,由艾青等人主持工作。
1947年底到1948年春,艾青在获鹿县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写了组诗《布谷鸟》,内有《耙地》《送粪》《浇地》《掏土》《春雨》《喜鹤》《布谷鸟》《送参军》七首诗。
四、从歌唱者到受难者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艾青在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工作,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他代表共产党去慰问齐白石、徐悲鸿这些著名画家。
不久,艾青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7月大会召开,艾青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他还同时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担任国旗、国歌、国徽图案评选组组长。在他的组织下,五星红旗的国旗方案被确定,他为此写下《国旗》一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成立后,《人民文学》杂志创刊,艾青任副主编,并兼任文学工作者协会(后称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组长,多次主持诗歌创作问题的讨论。
1950年春,艾青参加了各人民团体组织的“宣传保卫世界和平旅行讲演”,前往上海、杭州、广州、武汉、西安。除讲演之外,还同当地文艺界负责人会见了解情况。
1950年7月,艾青参加中央宣传部工作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四个月,写下了诗集《宝石的红星》。归国后,艾青又写过一些国际题材的诗,如《给希克梅特》《献给亚非会议》《母亲和女儿》《给乌兰诺娃》等。
这时艾青在北京会见了智利著名诗人、后来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和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
1951年春,艾青随全国政协工作团在南方参加土改。
1952年3月,艾青辞去《人民文学》副主编职务,留任编委,以便自己有更多的创作时间。
这时,艾青回到阔别十六年的家乡,为乳母大叶荷扫墓,还资助乳母的儿子治病。故乡之行归来的次年,他写下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双尖山》一诗。这一年艾青还到舟山群岛海军部队深入生活一个月,写下叙事长诗《黑鳗》。
1955年,艾青与韦英离婚。1956年艾青与高瑛结婚。
1956年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一次诗歌创作座谈会,对艾青提出批评,提出:“艾青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唱歌?”在随后召开的作协第二次理事会上,艾青作了自我批评,表示:“没有理由可以怀疑,我能为社会主义歌唱,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1954年7月,艾青受智利众议院议长和诗人聂鲁达邀请,前往智利访问,为期二个月。他是经莫斯科、布拉格、维也纳、日内瓦、达喀尔、里约热内卢、蒙得维的亚、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智利的,途中还去了瑞士苏黎世和伯尔尼,在日内瓦见到了参加国际会议的周恩来。漫漫二十多天的旅途中,艾青也写下了记录所见所闻和感受的诗篇。
到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了聂鲁达五十寿辰纪念会,艾青创作了《给巴勃罗聂鲁达》一诗:
你生长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之间的窄长的地带里,--你是山岳与海洋的儿子。
安第斯山有7035公尺高,你比安第斯山高得多,看见安第斯山的人很少,看见你的人却很多;
太平洋的波浪,千万年来都一样,而你的歌声,是我们这时代的波浪。
你生活在人群里,行走在大街上,和劳动者打着招呼,你笑着像农民一样……
风浪与阳光的朋友,歌唱斗争,歌唱自由,你的诗篇像无数花束,散遍了整个地球。
聂鲁达全程陪同艾青在智利的活动--讲演会、朗诵会,处处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回国仍取道欧洲,他在莫斯科停留十余天,于9月9日回到北京。这次南美之行六十多天,艾青写下近二十首诗,包括像《大西洋》《在智利的海岬上》《办签证的故事》等较长的诗篇。
对此,评论家杨匡汉等人评论说:“这两个月,是艾青漫长的诗歌创作史上闪光的一瞬,是他几年来痛苦地探索与彷徨之中的欢乐的一跃,是他从抗战胜利之后直至七十年代末第二次获得“解放”之前的一个高潮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