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统一大业 > “波罗二号”行动

“波罗二号”行动

作者:郭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为了给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出细节上的安排,基辛格在1971年10月22日第二次来到北京。他这次访华代号为“波罗二号”。但这是一次公开访问,不用费尽心机躲躲藏藏了。

因为林彪事件刚过,在机场接待美国客人的气氛显得冷淡而拘谨。基辛格感到几分不安,当看到叶剑英和代理外长姬鹏飞等人在机场迎候时,心里才稍微踏实一些。可在他们从机场到国宾馆的路上,看到了许多怒斥美帝的标语口号,心里的不快又浮现起来。这是干吗呢,不是给客人下马威吗!

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基辛格一行。因为周恩来到场,整个气氛忽然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化解了压在美国人心上的冷淡和压抑的冰块。

在接待厅门口的屏风前,周恩来同美方全体人员合影留念,并请客人们喝绿茶休息片刻。他充分利用这个小小的间歇,对每个客人都说上几句欢迎的话。

小型欢迎会开始了。周恩来的祝酒词是即兴发表的,热情洋溢,并用基辛格的哲学爱好开了几句玩笑。

周恩来巧妙地称赞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胆量:中美两国在关系中断二十二年之后,现在在两国的关系史上就要揭开新的一章。我们应该说这要归功于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当然,一定要有一个人作为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他勇敢地秘密访问了中国这个所谓“神秘的国土”。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现在是基辛格博士第二次访问这片国土,它不应该再被认为是“神秘的”了。他是作为一个朋友来的。还带来了一些新朋友。

听到周恩来的祝酒词,基辛格联想到上次访问北京时自己和周恩来关于“神秘国土”的有趣对话,感到亲切和欢乐。

他们在钓鱼台五号楼住下来,基辛格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助理约翰·霍尔德里奇拿着一沓新闻稿走进来,交给基辛格。

基辛格很好奇,便随手拿起来看。见新闻稿上面的英文“毛主席语录”栏,刚好印的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基辛格皱起眉头问,打败我们?还有走狗?这是怎么回事?就这样欢迎我们吗?

基辛格心里一沉,联系到路上看到的“打倒美帝”的标语,他怀疑驻法武官沃尔特斯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

霍尔德里奇说,这是从我们各人的住房里搜集到的,我们希望这些新闻稿是被错误地放到了房间里。

基辛格幽默地表示他的不满:这一定是以前哪个代表团丢下的。把所有的新闻稿集中起来,退回给外交部礼宾官!

头一次会谈是基辛格到达的当天下午。会谈一开始,为了活跃气氛,周恩来针对基辛格来华初次会谈时念稿子的窘态,风趣地说,按照惯例,我还是请你先说。我准备听你讲写出来的这么一大堆材料。

基辛格难为情地说,那时我自己也感到很惭愧,很别扭。

未等基辛格说完,周恩来摇了摇手说,不,不,你头一次来嘛,必须要有一个准备好的看法嘛!

基辛格敬佩地说,总理没笔记讲话,比我有笔记讲话更流畅。

周恩来客气地笑了笑:不见得,不要夸奖喽。

会谈中,基辛格谈了七大问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从撤军谈起,着重强调了尼克松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五项原则。在谈到印度支那问题时,他保证将通过谈判结束越南战争。他们准备制定一个从越南及印度支那撤走武装力量的时间表,但希望找到一个维护他们体面和自尊的解决办法。

下午,在北京钓鱼台五号楼门外,周恩来与基辛格会谈后走出来,他对同行的外交官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晋等说,基辛格对摆在他们屋里的新闻稿提出抗议了,为什么在他们屋里摆这种东西?

章文晋回答说,这是新华社的惯例,有外宾来,就提供新闻稿。

周恩来批评说,那也要看看内容呀,这不是指着鼻子骂人家吗!

晚上9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约见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熊向晖、章文普、王海容、唐闻生等。

周恩来先汇报细节:在基辛格屋里放了份新闻稿,上面有你的语录:“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基辛格不高兴,集中起来,全部退给了我们。

毛泽东哈哈大笑:这是给人家下马威嘛。那是放空炮,你们告诉他们。他们不是也整天在喊要消灭共产主义吗?这就算是空对空吧。

在座者都笑了。

当周恩来说美国还想在台湾保留点军队时,毛泽东说,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

毛泽东听到美国要从印度支那撤军时说,美国应当重新做人。多米诺骨牌是什么意思?基辛格英文比我们好。让那些骨牌倒了算了。这是进步嘛!当然不打它也不倒,不是我们打,是他们打。美国要从越南撤军,台湾不慌,台湾没打仗,越南在打仗,在死人呀!我们让尼克松来不能为自己。

几个小时后,当基辛格在人民大会堂同周恩来见面时,周恩来提醒基辛格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行动,而不是它的言辞。那些标语是放空炮的。

放空炮?这话太中国化,基辛格还不太懂“放空炮”的意思,而且既然知道是空炮干吗还放呢?

周恩来解释说,有些宣传口号是“放空炮”,而没有实际行动。当然,也不是什么事都放空炮,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基辛格对于中国这种奥妙的宣传辩证法还是似懂非懂,但心里却踏实了。当基辛格返回宾馆时,在路上发现旧的标语全消失了,一条新刷的英文标语取而代之:“欢迎亚非乒乓球邀请赛”。

中国主人请美国客人观看京剧,美国客人在现场受到中国中高级官员的热烈欢迎。在这之前,周恩来告诉基辛格他看了电影《巴顿将军》,这是尼克松欣赏的影片。在会谈之余,基辛格一行参观了长城、故宫、明陵和颐和园。尤其在颐和园,主人邀请基辛格等人泛舟昆明湖,周围普通群众好奇而又友好地欢迎他们。基辛格明显感到,到处都把美国人当成贵宾,而不是敌人了,那些标语口号的确是“放空炮”。刚来时他心里结的冰已经融化,刚下飞机时受到的冷遇感也烟消云散。他相信中美关系之间的长久冰冻,也会很快融化的。

中美双方的分歧当然是存在的。

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周恩来汇报说,基辛格事前没有经过黄镇大使通知我们,今天突然告诉我,尼克松明年访华结束前,应该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不发表公报,人们会认为他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没有成果,是一次失败的访问。如果等尼克松来了以后才起草公报,时间太仓促,肯定搞不好。他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同我们谈公报。他准备了一个草案,尼克松已经看过,让他全权处理。在他回国以前,要把公报定下来。我觉得,搞一个双方都能同意的公报很困难。要不要搞,请主席指示。

毛泽东仰靠在沙发上,头枕着沙发背,转动了一下眼珠,喷着烟雾说,等他交出草案再研究。要搞,就搞个好公报,不搞屁公报。总而言之,尼克松来,发表公报也行,不发表公报也行。

周恩来点头说,这样好,我们就能处于主动地位。

毛泽东问道,联合国大会前天开始辩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为什么尼克松让基辛格在这个时候来北京?

叶剑英猜想说,大概他认为美国的两个提案稳操胜券。

毛泽东又问,大会提案过半数赞成就能成立,过半数要多少票?

章文晋说,现在联合国会员国总数是一百三十一个,过半数就是六十六票。

毛泽东问:三分之二是多少票?

章文晋答:八十八票。

毛泽东幽默起来:当年曹锟还能收买些“猪仔议员”,如今美国挂帅,日本撑腰,还有十几个国家跑腿,搜罗六十六票,不在话下。他转向熊向晖,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你们叫“两阿”提案,能得多少票?

熊向晖回答说,今年“两阿”提案内容与去年一样。去年得到的赞成票是五十一票,从去年联大表决到现在,同我们新建交的联合国会员国有九个,加上很快就要建交的比利时,一共十个。今年“两阿”提案可能得到六十一张票。这是满打满算,离过半数还差五票,实在困难。

毛泽东说,就算过半数,那个“重要问题”一通过,就要八十八票才能驱逐“中华民国”。联合国哪天开会?

章文晋说:今年的辩论,发言的要比往年多,大概要辩论十几天,估计10月底、11月初进行表决。

毛泽东问:基辛格哪天走?

周恩来说:10月25日上午。

毛泽东说,联合国表决不会那样晚。美国是计算机的国家,他们是算好了的。在基辛格回到美国的那一天,或者第二天,联合国就会表决通过美国的两个提案,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今年不进联合国。

会谈中,最富有戏剧性的要算讨论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了。

毛泽东、周恩来指定乔冠华与基辛格就尼克松访华结束时准备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初稿进行谈判。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基乔会谈”。

基辛格向中国方面提交了一份尼克松审阅和批准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这个草案包括访问情况、两国关系的一般原则、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台湾问题等四个部分。是按国际惯例的老一套起草的,长约三千字。草案只含糊其词地强调了双方一些共同点,而用一些陈词滥调掩盖着双方的分歧,并在台湾问题上有意回避不谈美国撤军问题,反而要中方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周恩来看了美方起草的草案后很不满意,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指示章文晋另外起草对案,并提议:按照1945年重庆谈判同蒋介石达成协议的办法,各说各的。明确写出双方的分歧。同时也吸取美方草案的可取之处,写出双方的共同点。

毛泽东听了周恩来的汇报,也明确表示不同意美国的公报草案,也说各说各的好,但他对章文晋起草的对案不太满意,说是“发言权不大”。还说要做谈不成不发公报的准备。

中方起草的“各说各的”公报草稿,经过争辩,基辛格终于说:“也许用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可以解决我们的难题,这就是中方草案的奇妙之处。”

然而,就在整个会谈差不多要结束时,由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基乔会谈”又一次出现波折。

乔冠华与基辛格谈判两天后,几乎陷入僵局,乔冠华十分气愤,但他压抑着没有发泄气愤,而是调动智慧想办法打开僵局。

他想了个缓兵之计,提议休会半天,由他亲自陪同基辛格游览天坛。这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不会让基辛格博士白白地漫步天坛的。

在天坛公园回音壁前,基辛格饶有兴趣地敲了三次,都没有听到回音;乔冠华敲了两次,两次都听到了回音。

乔冠华笑说,敲回音壁关键是心诚,诚意足,就能听到回音。

基辛格摇头:NO,NO!我是很虔诚的。

在秋日的和煦阳光下,他们边走边比画手势,章含之翻译着,漫步中又开始了一轮台湾问题的激烈争辩。

乔冠华对基辛格博士说,博士,明年2月你们的总统来中国访问,这件事向全世界都宣布了。如果公报谈不成,你们如何向美国人民,向全世界交代?

基辛格一怔,反问乔冠华:你们怎么向中国人民交代?

乔冠华微笑说,我们倒无所谓,大不了再发表个声明,说因为分歧无法统一,尼克松总统推迟访华。

基辛格一愣。中国人能轻松,他却轻松不起来,忙说,我们回去吧,接着谈!

乔冠华高兴地陪同他向公园门口走去。

乔冠华谈笑间抛出的这个杀手锏,击中了美国人的要害,要是推迟访华,尼克松丢不起这个面子,还会影响选举,有可能当不成总统。而基辛格也就有辱使命了。

从天坛回到钓鱼台四号楼,乔冠华十分兴奋,脸上洋溢着胜券在握的自信神态。待基辛格走进了会议室,他对翻译章含之说,有些话,在谈判桌上不好说,说出口就收不回来,真成僵局。毛主席的意思是一定要谈成功,要把原则定下来。可是在公园里散步吵架,就什么都可以说,闲聊嘛。

章含之说,你刚才在公园那席话,击中了基博士的软肋。

哈哈哈!乔冠华仰脸大笑起来。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议厅,25日上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方代表,正与以基辛格为首的美方代表会谈。周恩来把一份英文草案交与基辛格说,基辛格先生,你方提出的中美联合公报草案,我方不能接受。这是我方草拟的草案,请你们审阅。

基辛格接过一看就“呶呶”起来,说,贵方草拟的草案,我方也不能接受,特别是关于台湾问题的提法,相差太远。

周恩来严肃地阐明中国立场: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老问题了。华沙会谈十五年也一直僵持在台湾问题上。我必须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变的。

基辛格也冷静不下来,激动地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之间的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台湾的义务,我们决不会与台湾断交。

素来冷静的周恩来也有些激动:什么样的复杂原因?什么样的义务?这真是天方夜谭!

基辛格申辩说,如果我们背弃老朋友,不但别的朋友不信任我们,你们中国人也不会尊重我们。是不是?

周恩来情绪冷静下来,但言辞仍很尖锐犀利: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是你们历届政府都承认的。而现在,是哪国的军队占领着台湾?是你们美利坚合众国。中国人有句俗话,“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说有什么复杂原因,那也是你们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你们不但对这一现实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继续从各方面封锁、孤立我们。

基辛格大摇其头: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就是说明我们在改变吗?!

双方僵住了。沉默一会儿,周恩来拐个弯直逼基辛格的软肋:博士先生,如果贵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坚持过去的立场,那么,我们不得不对你们总统访华的诚意表示怀疑。

基辛格最怕会谈没有进展,尼克松访华泡汤,过去的努力全白费了,于是有些紧张地说,总理先生,我希望你们能了解我国的国情,因为这将牵扯到我们两院以及两党的问题。我们将失去盟友。我们的总统希望在他第二任时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先走出一步来。

考虑到美国的国情,周恩来口气缓和下来说,我理解尼克松总统为此作出的努力。但请问,你们怕失去的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将垮台的“老朋友”。你们为了照顾这些老朋友,势必使自己陷入被动而脱不了身。这一点,你们总统不是在堪萨斯城的演说中,已经提到了吗?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不能让中国人民再受损害吧?

基辛格听着,不安地转动着手中的铅笔,也转动着脑子。

周恩来进一步讲,毛主席说,台湾问题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们的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时也包含了不能让台湾问题妨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些不都表明了我们的诚意吗?而你们的诚意又何在?

基辛格感到问题严重了,他侧脸看了眼洛德,使了个眼色,将洛德扯离席位,两人向周恩来道声歉,走向会议厅另一侧的角落。

基辛格与洛德在会议厅一角嘀咕起来。

基辛格对洛德说,洛德,看来周恩来不会再作让步了,我们明天就要离开北京,台湾问题没有一个大约的结果,我们就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不但总统明年访华要泡汤,我们这次访问也会留下失败的记录。你有什么好主意?

洛德忽发灵感说,我看过国务院过去为与大陆中国谈判准备的一个文件,那次谈判在50年代流产了,但上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基辛格赶紧问,什么话?

洛德回忆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句话怎么样?

基辛格豁然开朗地说,棒极了!把这句模棱两可的话端上去试试运气。

基辛格与洛德回到会议桌,基辛格的脸上神情明显松弛下来,喝过茶之后,眼睛闪着光对周恩来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表达美国的观点。我想这样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样?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周恩来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稍微揣摩了一下这个措辞,严肃的脸上又恢复了迷人的笑容,称赞说,博士到底是博士,这句话不愧具有博士水平。这可是一项奥妙的发明。

基辛格后来认为:“我所做过的和说过的,给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措辞模棱两可、但双方又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当时,基辛格与洛德互相看了一眼,露出得意之色。

周恩来接着说,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我方可以接受,只是个别词句还需要推敲。比如,应该用“省”,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要准确。不用“部分”。

基辛格教授式地认真起来:“部分”比“省”通用,“部分”是对整体而言。

周恩来坚持说,“省”比“部分”准确,省是行政上对政府的归属。

基辛格也坚持说,英语没有多大的差别。

懂英文的周恩来不再坚持,还是高兴地说,汉语却有质的差异。我看僵局有望打破,至于尚未解决的句子及措辞,等总统访华时,还可以继续讨论,会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

在商讨尼克松访华的活动安排细节时,周恩来提出,尼克松在我国的所有活动,都乘坐中国民航的飞机,由中国飞行员驾驶,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声誉和尊严。基辛格面露难色,说这必须征得国会的同意,因为美国总统出访别国从来不坐别国的飞机,而只坐总统座机“空军一号”,这关系到美国的“面子”。

在周恩来的坚持下,这个要求基辛格终于说服了尼克松,同意了中国提出的方案。

双方商定了一个关于尼克松访华公告的措辞: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这个公告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从起草到达成协议却费了不少口舌,花了很大力气。可以说,它是东方智慧与西方思维的结晶。

回到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基辛格疲倦地对洛德和霍尔德里奇说,谈判真是艰难,最后总算基本圆满,总统可以来访了。

基辛格愉快地说,又可以享用一顿美妙的中国午餐啦!

周恩来邀请基辛格及其随行人员共进了一顿“工作午餐”。

翌日,毛泽东起得很早,看了公告很满意地说,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很好,不然好像我们只关心我们的问题。关于访华日期,公告一发表,会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等不到5月就要来,早点来也好嘛!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