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方英
题记:我们约在咖啡馆见面,就着她(化名晓容)早上送完小孩上幼儿园之后一起聊聊。几年没见,她一袭温婉的长卷发搭在右肩前侧,深蓝色牛仔小夹克则透着干练和清爽。她要柠檬茶,我点咖啡,因为注意饮食健康,她一般不碰咖啡。她声音轻柔舒缓,讲述了顺风顺水生育二孩的故事,这种波澜不惊的讲述和她平和的心境与人生态度相得益彰。
喜欢小孩就再生一个当时我们双方都三十八九岁了,主要就是喜欢小孩子,我觉得“只生一个”挺不合理的,女儿也想要小弟弟或小妹妹。我们经济上还可以,情感上比较稳定,心理状态也成熟一些了,再不生也没有勇气生了,所以说这个事情就是,生就生吧。
我的性格不是那种特别拖沓犹豫的,很多事情说要做了,就想一想,大概重要的东西可以就行,不是那种纠结的性格。现在有些人跨40岁,可能就很纠结,我觉得想清楚就好了,你愿不愿意舍弃你现在的一些东西?生完孩子以后你的体力能不能承受?你不能承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就好。其实也不会太纠结。
(那你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些问题的?)身体这个问题,我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因为我觉得38岁那个年纪也还可以。我不希望第二个小孩和我女儿差距太大。女儿也基本懂事了,三年级,10岁的样子,开始自己睡,作业也不用管,她做完了就找几个小朋友玩,不用我太多催促。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唯一可能就是说外面看着我放弃的职业(大学教师)有点可惜。但是,这个问题我考虑的时间比较短,衡量了一下我真的是在家里了,我会不会不接纳我自己?我觉得一下子就是好像我也不适合那种感觉,但这个纠结的时间很短。
现在这个状态我还是喜欢的。孩子出生以后其实挺忙,也没有时间去想特别多的感触,焦虑还真没有过。我想的是:第一,自己的状态要好一点,我不要那种很邋遢或者很不讲究的样子。接着,把女儿的学习管好,儿子的性格培养好,然后帮一帮我老公。比如说他会不会有压力,就他一个人工作嘛。他收入还是比较高的,所以问题也不太大。再者,我关注投资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关注这一块,这几年一直在做投资,收入可能比原来工作还要高很多,所以经济上也不是问题。
旁白:她思维清晰,良好的经济基础、稳定的夫妻感情也都具备,很快做出生二孩的决定。这在“全面放开二孩”前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为生二孩放弃职业,回归家庭我以前那份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慢性压力,无所谓上班下班,压力它总是在那里,总是要想我要做什么,然后你放松不下来。以前我会跟女儿发火,因为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情给解决了。哄她好几个小时她都不睡,我就会很疲倦,因为我第二天可能还有课,就有点焦虑,可能对她发火,发了火又会觉得很后悔。现在没有工作上的疲倦了,我就可以很平静地去面对儿子,面对女儿,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收获。
(面对职业,当时是否压力多过快乐?)应该说是快乐比较有限吧。因为快乐是比较纯粹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跟学生可以交流,怀孕的时候,学生会跑过来给你买好吃的,或者下课的时候,学生会和你聊天。有时上课的最后一天,就跟学生说,这个学期要结束了,我要去旅游。学生说你要多带手信回来啊。会跟他们开玩笑,这些快乐还是有的。然后就是跟同事的快乐,这个可以延续。好像几个比较好的同事,会有朋友圈的交流,我们隔一段就会聚餐。看起来除了固定的一个收入以外,没有失去什么。
以前的工作收入是较低的,我现在想拿到那种收入很容易。如果说工作是一个圈子的话,我的圈子从来没有失去过,因为后来在一起的同事都是朋友了,所以这个跟工作就没有太大关系。
反倒是我看了很多以前的同事,等于是被裹进机器的运转中,出不来,又不喜欢,被它弄得很筋疲力尽。所以没有太多遗憾,没有失去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得到的是我更喜欢的东西,所以就没有什么纠结的了。如果这是一份很好的事业,我特别热爱它,那么放下我会觉得挺难过的,但是没有太多这样的感觉,就无所谓了。
(你的父母和丈夫对你当时的选择怎么想的呢?)我老公觉得很好,这样的状态他也很轻松。我的状态好,他肯定轻松。以前两个人都工作,肯定就要讨论怎么分配家务的问题。那现在就没必要冲突,他就想想大宝怎么样,小宝怎么样,每天打一个电话,这两个宝宝怎么样啊?父母那边主要担心,一个就是说你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他们不太会去理解你们其他的一些收入,只看到你没有工作了,就觉得会不会受欺负?你自己会不会习惯?比较担心。然后他看到你没有这种情况,两个小孩子又很好,就不担心了。
(辞职后,你先生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会有变化吗?)没有,一直比较尊重我,或者说比较喜爱我的这种状态。我请了两个阿姨,一个阿姨带孩子,一个阿姨做晚上的家务,因为我晚上要去接他(老公)。孩子太小的时候,我觉得阿姨又要做饭又要顾孩子,所以我就多请了一个。我问他会不会有负担?他觉得多请一个阿姨好,大家都很轻松。
请两个阿姨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在这待着,有时候可以帮忙看一下,后来父母走了。我觉得我不在的时候,她一个人会比较辛苦吃力,我不希望她太疲倦,一个人很疲倦的时候脾气就上来了,我不希望她有脾气地去面对孩子,而是很轻松地面对孩子,这样孩子的状态也比较好。所以阿姨就会比较耐心,从来不会对孩子发火。
旁白:晓容能够站在人生的转折点,完全按照内心意愿的方向做出放弃职业生育二孩、回归家庭的选择。这体现了中国当代女性对职业价值和家庭价值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是性别角色更尊重个体意愿的进步。
(谈谈你怀二孩时的状态吧?)怀孕的状态还比较好。怀第一个孩子时,老公觉得没好好照顾我,有点歉疚,所以生第二个就有点补偿心理,再加上我年龄有点大了,就对我很好。他对我很好,我的状态就很好,又有经验了,就比较平静。现在想我太平静了,连外出都比较少,主要是安静在家待着。我一直想如果当时多出去走走,儿子性格会不会再活泼一些呢?我儿子和我女儿的性格完全不同,也有可能是像爸像妈的问题吧,但是谁也不像啊。我女儿比较外向,属于很容易high起来的那种;我儿子就安静一些,我希望他们俩换一下就好了。我在想是不是我怀孕的时候太安静了,他也就比较安静、秀气。
(比较少外出,是因为担心外出会影响身体状况吗?)一个是比较担心身体状况,第二个就是没放开,得多注意点。我觉得主要是夫妻感情要好,基本上外出走路,老公是牵着我的;坐在那看电视,他是牵着我的;有时候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也是牵着我的,所以怀孕的过程就比较好。
(好多人担心年龄大一点,怀孕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反应现象,你有遇到吗?)检查是一定要做的,包括筛查一定要做。高龄以后,像“唐氏宝宝”比例会提高一点,这个我也做了筛查。我有点怕,所以就做了一个“羊水穿刺”检查,检查出来没事,就排除了。中间还出现过羊水太少,也比较担心,怕胎儿缺氧。也担心自身得糖尿病,主要就是这方面。胎教,我做得很少,我没有做过什么胎教。我后来看文章,说胎教主要是一种孕妇的情绪,情绪上是好的就是好的,所以平和的情绪就是胎教了。
前几天,有个朋友也在和我讨论这个事情。她也是大学老师,先生是北方人,很想再要一个孩子,她们也只有一个女儿,她的学历也很高。她很犹豫,首先是她不想生,第二个可能她们感情有问题。婆媳关系处得不好,先生是个大孝子,很难处。而且她也不想放弃职业,都博士后了。现在政策放开二孩,不用放弃工作了,但是前段时间不行,所以她辞职这件事情,两个人都不愿意。她先生也不太愿意把经济大权交到她手上,所以她就没有安全感。而且她对与先生的感情没把握。我和她老公说,你要她怀孕你就要给她安全感,你没给她安全感,你凭什么要求她那么多呢?现在放开,她说,唉,无路可逃。所以说还是要看个人意愿,如果很强迫自己,这个事情确实就很困难。
(怀孕之后,有什么好方法恢复自己吗?)就是怀的时候不要吃太多。我怀小的,总共才胖了20斤这样子,差不多生完体重不会有太多变化。我当时担心糖尿病,所以饮食上也比较注意,少吃主食,糙米加大米,糖分比较低,多吃蔬菜,少油少盐。食物注意多样性,中午只有两个人吃饭的时候,菜就做得杂一些,几样菜一起炒。生了以后没有特别减肥。我现在会控制一些,晚上不吃主食,早饭就尽量吃蛋,吃多一些,午饭少油少盐。
旁白:在传统家庭文化中,生儿育女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在现代家庭文化中,养育儿女更多的考虑夫妻这个主干结构的意愿和能力,晓容因为夫妻感情稳定可期而愿意放弃职业生育二孩,先生在提供经济支柱之外,对妻子也照顾体贴有加。女性的家庭价值获得尊重,尊重、平等是现代女性对两性关系的基本要求。而晓容在访谈中提到的朋友,则因为没有稳定、高信任度的情感预期而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强,更多面临父权制压力下女性履行生育义务的压力,这会让女性紧张不安。“一种表现,两种原因”,正体现了中国当下家庭观念新旧杂陈的现实。
香港医院对产妇的人性关怀旁白:因为当时二孩没有放开,一批政策外生育者都选择在香港、美国生育,曾一时造成香港的产房紧张。
刚开始我也没觉得香港的医生有什么不同。我们找的是诊所,前面没有觉得医生很热情,就是比较专业,但后来生的时候就觉得比较好。
阵痛的时候,越来越厉害了,我一个人躺在那里,护士说给你放点音乐听。大概隔几分钟就会有人过来关怀你一下,问你怎么样?关怀比较细腻。生的时候,躺在床上等麻醉师,医生就开始安慰你说,不要紧张,很快就好,麻醉师很快就来了。进去手术室后,觉得特别冷。记得生女儿时,打完麻药特别冷,空调还对着我吹,床边的医生护士,男男女女的,就会在聊中午吃什么,觉得自己一个人被孤立,他们不关注你。但在香港就不一样,他们会问你怎么样,旁边一直有个护士陪你,问你冷不冷?我觉得冷,当时是夏天,会感觉在发抖,因为那个是麻醉反应。护士就拿一个暖风的放在被子里,就没那么冷,她会很细致。硬件上你不会觉得人家特别好,但是人的素质就很好。人躺在产床上那几天的时间里,半个小时就会有人来问你有什么需要,怎么样,特别细致。
(家人可以一起去产房吗?)我老公陪我去,但不是我们主动要求的,而是她们流程上就已经设置好的,做得很细腻。还有就是要使用束缚带,我在香港的医院第三天就下地了。
可能内脏还没有完全复位,不绑着可能内脏会移动,有一次忘了我就一下子就晕了那种感觉,所以绑束缚带可能很重要,对肚子的恢复会比较好一点。
(到香港找医院,是因为在内地没有准生证找不到医院吗?)这个是一方面,第二个就是,反正周围的朋友也在那里生,服务也比较好。(当时有没有想过到美国生?)太远了。如果产检有什么问题,那怎么跑得及?户籍和国籍倒不是主要问题,反而不是广州户口有点麻烦。小孩现在户口不在内地,在香港。在香港生就是香港的户口,上学会有点麻烦。
旁白:香港医院的人性化管理服务值得内地借鉴,产妇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希望可以获得作为人的尊重、关心和照顾。这一批提前进入二孩的家庭,第二个小孩的户籍一般不与父母在一起,要么在父母的老家,要么在香港、美国等出生地,这样就不能享受父母所在地的义务教育。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后,需要考虑如何给予这批儿童同等待遇。
弟弟是姐姐的小玩具对我女儿来说,弟弟就像一个小玩具,经常会说小弟弟很好玩。以前睡觉前会跑进他的房间去,逗他玩。现在大了,青春期比较酷,不怎么搭理他,而且也比较忙。姐弟俩相处当初比较讲理,姐姐说这是我的东西不许动,那这个没有办法就只能够听姐姐的,就会比较尊重她。有时候单独带她出去,也会觉得独生子女的感觉也很好。吃饭的时候,女儿的话可能比较多,在那里不停地说,小的就会盯着我们说,想要得到我们的注意。
(小孩出生之前,有和大的沟通过吗?)出生之前,女儿曾经也有担心。看到我看电视里煮红豆沙之类的,她就会说,我知道你肯定是要把这个东西弄出来给小妹妹吃的,给小妹妹吃的,哼,我会生气的!但是弟弟出生之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有时候,爸爸没看好弟弟,摔跤了什么的,她就会跟爸爸大发脾气,然后就过去哄弟弟。对她来说,弟弟是比较宝贝的,有空的时候,有心情的时候,就会过来说你好可爱啊,你好可爱啊。没空的时候,她要进房间做作业,看着她进去以后,小的也想跟着进去玩,那她就不想和小的玩,不让进去,就会说妈妈那里有好吃的,让弟弟出来,就“砰”把门关了。
旁白:这时晓容给我看了手机里的照片,十几岁的女儿扎着马尾辫活泼大方,3岁多的儿子黑葡萄般的眼睛明亮可爱,两个孩子的家庭充满生机。
女儿的国内教育我女儿的个性比较强。她现在心情不好,谁都不能靠近,青春期的古怪脾气。不过,情绪波动虽然有点大,但爆发完就没事了。我现在主要就是让她刷刷题,一提刷题心情就不好了,或者她觉得在学校已经刷好了吧,但学校刷的题难度不高,真的很浪费时间,比如说语文,又是一篇课文讲一整天。有时讲一个礼拜吧,我就觉得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他们就是揪着一篇文章去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她昨天说,妈妈,我的作文昨天老师拿去讲,老师讲我的作文为什么要这么写,但是我写的时候并没有这样想呢。老师就拿着文章这样去分析,很浪费时间。
(有了二宝后,你对大宝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吗?有一种说法是,只有一个小孩的话,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这个小孩身上,就会导致小孩学习压力增大。有了两个,可能会放松一点?)没有太多想,我觉得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如果经济上足够宽裕的话,那么她的选择比较多。像我哥哥的女儿读一个比较好的学校,那就去美国读高中,美国的学费是比较贵的,但是他们没有太大问题。物质上准备比较充分的话,主要是考虑她成长的问题。如果经济上压力很大的话,那么你对这个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说,读一个公立好学校学费比较低,这些考虑就比较多。
(以前可能就是说不断去满足外部对你的要求,可能35岁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会想我要什么,不是别人要我干什么。我想家长对小孩的态度,也跟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关系的。)对,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一种喜怒。如果你一直是疲于奔命的状态,那自然希望孩子不是这个状态,希望他发展起来,命运比你更好一点,发展的状态比你好一点。到你的晚年,他没有太大压力,你也没有太大压力。你就会希望小孩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如果你自己发展起来的话,那你就不会说把自身这个压力放在他的身上,他只是面对个人成长的压力。
(这几年,我有一个这样的感受:人要达到一种好的状态,一定是爱你所做的,一定是内心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的学校教育,小学初中的教学就是小孩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要盯着那个考试目标。对孩子长远来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更好地成长。你要考高分去争取一些机会,但损害你内心学习意愿的话,那其实是一种伤害。小升初那一年,绝大部分小孩都在承受这种伤害。)从长远来讲,我们现在这么做,也不知道真的是好还是傻?我先生前两天和我说,孩子应该有个他喜欢的东西,特别擅长做的东西,因为现在职业特点跟以前不一样,有很多发展很好的自由职业,平台也跟我们以前不一样。以前可能要进到单位,在单位去发展自己。再过几十年,就更不一样了,很多网络平台也可以提供机会,关键是你是否有一技之长。应试特别损害孩子自我学习的意愿。
我在陪女儿小升初的过程中,时不时纠结一下,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状态。我就跟她说,就这一个学期吧,下学期我们再争取调整下来。所以我也跟女儿讨论,我说你能不能提高你的效率,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出来,喜欢看书喜欢画画。按现在这个状态,这些就没有时间弄了。所以看吧,也努力想怎么去平衡它。因为每个人,主要是面对不确定性有点担心。
(其实,我们未来的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最好的状态就是你对不确定性怀着一种探寻的乐趣。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多地压抑了人的这种主动性。小升初这种压力,把所有的小孩逼到要去讲究几分的排名,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压力和伤害,你学得好也浪费了时间去磨那几分啊!)对!现在很多这样的观点,而我现在引导她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没有特别强调分数,我强调这几点:第一个就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这个成绩,这个快乐是妈妈没有办法给你的。比如说,这几次她在班上平时成绩排名会比较好。以前她会说,妈妈,我考得很好,你会不会给我买东西?我说如果你需要我就给你买。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她拿到这个分数就会很开心,然后她也没有想着妈妈要去买东西,但是我就会问她,要不要买什么东西庆祝,她说不需要。然后我就说,是妈妈给你买东西比较开心,还是说你今天看到这个成绩比较开心?她说看到这个成绩会比较开心。我说,你看这个是妈妈没有办法给你的。第二个就是你要培养自己的毅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说你不付出,就能拿到的。不要去和别人比聪明,你要比的是努力,这个观念是要有的。我说聪明不聪明这个东西不重要,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妈妈活到这么大,也没有见到什么天才,重要是你要努力,这个东西可能比较重要,能给你带来快乐。比如钢琴,是你想学就可以学下来的,然后长笛你想学你也是可以学得下来的,但是你没有。如果你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话,以后可能会比较遗憾。我说你是想进一个好的学校,还是一个不太好的学校?她说想进好一点的学校,那么你就要为自己这个目标去努力。这件事情不是说像学钢琴那样上到一个点你就烦了,你就放弃,这个不行。现在的话就只能从这两个角度去告诉她了,不然的话这场准备就真的是一种伤害。
现在也在帮小孩选初中。有一所学校,是广州最好中学之一,有朋友孩子在那里读书,听说平均每天6个多小时的睡眠,最晚的时候作业做到凌晨3点。我觉得这个状况太恐怖了,小孩子太辛苦了。
旁白:女儿的小升初是晓容目前关注的重点,讲到这个话题时她的声音由温婉变得更为激烈有力,靠在沙发上的身姿也转而前倾。小升初是妈妈们的焦点话题,是小孩们第一次面对残酷的分数考验,是父母们第一次深刻体会应试教育的伤害。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与父母对人生的态度,与社会各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期及期待息息相关。同时对小孩教育的焦虑和担心,也是影响很多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期待更为丰富、多元、有弹性的教育体系,引导小孩主动学习和探索,用兴趣、毅力和弹性去迎接这个快速变化的高风险社会。
儿子的国际教育(在女儿身上的这些体会和经验,是否会让你对儿子的教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想法?)会,小的可能走的路子都不太一样。像现在他读幼儿园,我就没有把他送到那种人多的幼儿园,而是每班15个小孩。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虽然有外教全天跟,但是我发现它也有一些弱点。
(弱点是什么呢?)我昨天和他们的园长说,我观察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上了两三个月的学了,但是小朋友似乎还没有形成那种伙伴关系。你想小孩子熟起来是很快的,你和我玩得比较好,我和你玩得比较好,有这样一种寻找朋友的互动。但是我观察他们班上的小伙伴还是处于谁也不认识谁的状态。我说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你们在教学的设置上缺少互动的环节,小朋友安静地在那画画、画线、做手工,吃饭也保持安静,睡觉保持安静,缺少彼此的交流、冲突、互动的环节。做操也各自做,这样在教学设置上有些问题,属于经验不足,可能因为他们成立时间不长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