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四十再当妈? > 再当妈?不是太疯,只因未爱够

再当妈?不是太疯,只因未爱够

作者:方英,储冬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储冬爱

题记:鄂北汉族,少小离家,青春做伴,入职华南高校。受粤地山川浸染,爱生活,尚自由。30岁初孕,当妈15年余,苦乐参差,生儿未能育女,唯平生憾事。

大龄被“逼生”:做足功课,顺应天然我25岁结婚,比政府提倡的女性晚婚年龄还大了两岁,可以享受15天的晚婚假期。作为大学教师,我并不需要这个,其时我正享受着教职生涯最美好的时光。没有繁苛的考核,没有填不完的表,穷途不必末路,清贫亦可乐道。假期未至,远行的背囊早已拾好。“一家两制”,让我暂时不必为经济踌躇,乐享旅途。女文青的光阴里,没有家长里短,更不会和生儿育女扯上关系。

婚后第四年春节回家,我们一致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异样:欲言又止。窗户纸,最后还是他心直口快的小姨捅破:“你们俩要不要去看看医生?调理一下?”没有比这更露骨的弦外之音了,一出“逼生”记激起我俩强烈反弹:一定要生个娃给他们看看。书生意气如我,没少走弯路,万幸,一时头脑发热,却做出了此生最正确的决定。在人生的节点,我们需要一只推动摇篮的手。

虽然没有生过娃,但赶过各类考场,我们相信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做足功课总没有错。归纳起来,我的备孕计划和应试真是一样的理:预习、复习、做错题集,再来一个锦囊妙计。选好育儿宝典,是做好预习的第一环。日本儿科医生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绝对是最佳之选,没有之一。0-5岁婴幼儿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囊括在内,松田的解答不似一般育儿书,或纸上谈兵,或模棱两可,既总结临床经验,也辩证分析民间育儿习俗,如新生儿裹“蜡烛包”,是中国和日本民间都有的古老传统,松田认为此习已不可取,保护好婴儿腹部,解放手、脚更健康。如何给幼儿穿衣,相信也是困扰妈妈们的老问题,松田给出的建议格外与众不同,他不是看天穿衣,而始终以母亲为标准,母亲穿多少,孩子少一件,因为幼儿体温比母亲一般高出1℃-2℃。莫扎特的音乐做胎教,也来自松田的推荐。《我变聪明了》是我孕期的主题曲,尽管来来回回听了几个月,但对胎教效果我并没抱太大希望。孩子11个月大,我无意播放了莫扎特,轮到那首曲子时,“奇迹”发生了,到处乱摸的小儿先是“嗯”了一下,然后扶着电视柜,挣扎着站稳,伴随节奏扭动起来,显然,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舞蹈。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胎教音乐想起,他的舞蹈立即跟进。今年15岁半的儿子,自称对莫扎特无感,但一直保有对音乐的痴迷和非常出色的节奏感,我不知是否可以归于胎教之功。

坚持慢走,利于顺产,是身边朋友的经验之谈。从确认怀孕之日起,我的慢走坚持了九个多月,每天绕校园两大湖三次,一次不少于40分钟,风雨无阻。但以我个人经历,过于剧烈、疲劳的活动即使在怀孕早期也应避免。生娃的决定做出后,我给自己安排了游泳、羽毛球、跑步,各种高强度体能训练。一个月以后,实际造人成功,但早孕检测试纸却显示未孕,出于对科技的过度迷信,我没去医院确认,直接切入此前的拉练模式。同时,准备了半年之久的律师资格考试也进入了倒计时。不知是锻炼过度,还是过度疲劳,在律考最后一天,我开始出现流产先兆,血流不止,不得不住院保胎。

大龄初孕摊上这事,我心事重重。先生更是垂头丧气,不给一点好脸色。心情不好时,两个人开始相互埋怨。表面上,我们雄心勃勃,协力往前走,但在内心深处,无论他,或我,都没有真正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对流产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清晰地写在我脸上。庆幸的是,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刘医生,年龄和我相仿,或许再小些。看起来很文气,声音柔和,但语气坚决。第一次查房,一句话就搬走了我所有的垒块:“生育是女人的天性,别人都可以,就你不行?”她当即劝我出院,回家安胎,顺应自然。随后持续四个月的早孕反应,让我胃口不佳,但平稳度过流产危机,身体反而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母亲专程从老家赶来照顾,从锅碗瓢盆中解脱的先生,开始发挥黄冈学霸的优势,每晚散步的功课,尽督促、陪护之责;上穷碧落,四面开花,构想、征集几十套孩子的命名方案;总结各式过来人的现身说法,好的经验,负的教训,或收归“错题集”,或纳入“锦囊妙计”。例如,进产房,务必带上一盒巧克力、两罐健力宝(当时若有红牛维生素,我相信一定是红罐的天下),据说是生产过程中补充能量的最佳神器。而这还不是最最紧要的,一定要设法与医院“沟通”,让丈夫和“能量”一起进产房。事后证明,这些功课多有先见之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医院尚不能接纳丈夫陪进产房,至少不见于公开的报道。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与新生命相遇的美好时刻,“爸爸”全程陪伴,见证分娩痛苦,产床边喂食、鼓气,是助我完成顺产的重要支撑。

20世纪90年代,国内医院剖宫产率居高不下,我的“高龄/高危”顺产也常常被身边朋友称为“奇迹”。怀孕前,我有几年早搏病史,伴随孕程,心脏负担加重,两回产检因心动过速还吸氧两次。转入大医院产检时,经验老到的校医几乎是确凿无疑的口吻:“你个头小,心跳快,孩子偏大,要做好剖宫产准备!”产检单上的六个字“高龄/高危产妇”如利剑高悬,陡然加剧了我的心理负担。预产期过后两天,稍有见红,我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送进医院。赶上龙年生育的高峰,床位和医生、护士一样紧缺,在过道挨了一整天后,晚上8点,终于有医生来过问我了,简单检查后,扔下一句话:剖宫吧,理由是保证母婴安全。因为早有心理准备,我当即表示愿意手术。但一向冲动的先生却变得谨慎起来,当着我的面,他拨通了几个医生同学的电话,听取了“专业”意见后,他同意我的决定。随后,我的待遇立马升级:护士长设法为我“腾”出一个床位,护士们马不停蹄,测血压、量体温、抽血化验,术前准备有条不紊。气氛逆转是在麻醉科医生到来之后,当被告知各种可能的手术风险时,我们又犹豫不决了。医生留下知情通知书离去,并提醒我们:尽快回复,大半夜的没人给你做。先生一言不发,跑到外面狠狠地抽烟。为另外两个人的生命签字负责,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多年以后,当我也面临类似困境--为父母、为儿子手术“画押”,我才有深刻的体会,他当年该经历了怎样的无助与煎熬?但这样的代价,也正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父亲,必不可少的热身吧?

仿佛冥冥中的安排,刘医生的出现总是那么关键而及时。九个多月不见,她竟然还认出了我,笑容依旧淡然节制--以我的就医经历看,这绝对算得上医生热情的最高境界了。听说我准备剖宫产,她脸色立刻严峻起来,让我跟她去产房一趟。我躺上去,以为她会像麻醉医生一样讲很多我听不懂的专业知识。但她还是那样,不多言多语,说只开了一指,需要帮我扩宫。大约半小时后,她随我回到病房,和我们有了一番“长谈”--说“教育”似乎更为准确,不紧不慢,语气严厉:

--我看你们两个都像知识分子,应该是有文化的,难道不懂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剖宫产也是一种创伤。产妇完全可以顺产,宫缩有力,骨盆也理想,孩子头围是大点,但不是偏大儿,估计七斤半左右。刚才扩宫后,已开到三指,后半夜应该可以生了。

这是当晚“与众不同”的建议,却坚定了我们决定顺产的意志。

凌晨2点左右,我被先生和护士一道推入产房。当护士把浑身是血的小婴儿举过我头顶时,“爸爸”还没从紧张、激动中缓过神来,被请出去后第一时间给两边父母报喜,却说不清孩子的性别。我像一条湿透的毛巾耷拉在产床上,仰视孩子的那一刻,分明耗尽了我最后一丝力气,但助产士的对话却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像爸爸!”“记下来,凌晨4:49分,活产男婴,顺产,3.9千克,51公分。”

与我同一病房的共六个妈妈,我是最高龄、婴儿最重、唯一的顺产妇。朋友们都说我太幸运,总有贵人相助。我想这话是千真万确的,但上天是否更愿意青睐有准备的人呢?由于再无缘产科,没能再见我的幸运“女神”--一个持非主流意见的青年医生。

做父母: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儿子今年15岁半,是邻居眼中的“阳光帅气大男孩”,是老师心里“成绩不错、个性酷酷的好学生”,是自我定位的“体育控、音乐迷、防御型苦逼中学生”。和这个1米75的大个勾肩搭背,时不时会遭到他的嘲讽:“老妈,你这么矮,难道一点都不自卑?”当然,自嘲的基因遗传也很到位,说起多次缝针的童年和一度缺钙的佝偻,他一脸痛苦状:“我是个容易受伤的男人!”“别人有胸肌,我只有鸡胸。”

看着同龄人把孩子送入大学,我偶尔也会稍稍地羡慕一会儿,但也就是那么一会会儿,心里很快就找到了平衡点。我不敢想象,如果眼前不再有个牵挂的小尾巴,我该如何安放内心的失落。养儿不易,我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是孩子扁桃体或咽喉发炎连续高烧的焦虑;是疝气全麻手术时的隐忧;是鲁莽的小兽无麻醉下四次缝针的心痛;更是篮球控位手臂骨折的无助,但大人肉体的苦我不以为苦,孩子生病难耐,你却无法替他去痛,这是最难的痛!最深的苦!

青春期逆反,也是很多家长最爱吐槽的苦。儿子从来不是温顺的主,倔起来是一股蛮横劲,可以在客厅墙上奋笔疾书“打倒×××帝国主义”,发泄一个5岁孩童对母亲的不满与愤恨,但他听得进道理,懂得节制与进退。当父母的如果能时刻提醒自己“我曾经也是个小孩”,那么与孩子的沟通则完全无障碍,无论哪个阶段都能把你当朋友,一切自然顺顺当当。看多了身边多焦躁的年轻妈妈,我打心眼里认为年轻并非妈妈可以骄傲的资本,相反,如我一般大龄妈妈,有一定阅历,心智相对成熟,更能处变不惊,善解孩意,在处理家庭纷争、育儿分歧上也更有应付自如的可能。比如,要不要给孩子输液?明明输液好得更快,为何非要把孩子拖瘦?孩子都烧成那样了,还不赶紧送医院,这当妈的心太狠!外婆或奶奶类似的指责、抱怨相信很多妈妈都不会陌生。我不是医生,也不晓巫术,无法精准把握孩子病情,更不能确信处置一定万无一失,但在科学育儿的路上,越孤单无助,越要冷静、坚定,做自己的主心骨。

做独生子女的父母,考验的不只智慧,更有心理承受力。养育单独的风险,让爸妈们格外小心翼翼、患得又患失,“温室效应”对男孩成长的负面影响更甚于女孩,因为女性在忍耐和承受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如何有区别地养育男孩独生子,并没有速成指南,或现成宝典,唯有摸索中前行,但战略方向是明确的:养儿宜粗,敢放手,健康体魄是男孩的第一性征。1岁前,儿子的白天几乎都是在野地里度过,摸爬滚打,毫无悬念地摘得“亨氏幼儿爬行比赛”冠军,迈开了他“运动”生涯的第一步。学龄前,我是儿子的启蒙教练,跳绳、踢毽、抽陀螺、抓石子,同龄孩子不熟悉或不屑的土玩法,却为他开启了另一个没有电玩的童年世界,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发掘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花样溜冰、自由泳、短跑、跳远、足球、篮球、橄榄球等,日益朝着“高大上”的方向走,运动损伤也随之而来。但“职业伤痛”已经无法阻止一个“体育控”对运动的痴迷。

《多面男孩》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的课堂作文,可以作为他童年的自画像:

多面男孩大家好!我是胡赛尔,我的优点是大方、诚实,缺点是性格暴躁、武断、作业提前做、鲁莽、冲动。爱好有游泳,我会自由泳、仰泳、蛙泳。我的爱好还有看书,我一天不看书都难受。要是你让我一星期不看书,我会崩溃的。我的爱好还有跆拳道,现在我已经是黄绿带,我的目标是黑带9段。我还要继续加油。

我喜欢小动物,比如说小狗、小鸡、小鸭、小白鼠、小猫、小鸟,还有蚕宝宝等多种动物或者昆虫。

我爱好还有国画,我的国画老师和ai(蔼)可亲。我学画画已经几年啦,功力可不浅哦!我的兴趣有滑雪板,我两个晚上就学会了全部技能,现在已经可以从斜坡上冲下来,还可以飞快地滑。我爱好还有乒乓球。我的老师是一个专业的教练,现在已经学会攻球、推打、搓球、左推右攻、小滑步多种球技。这就是一个多面的胡赛尔。

胡适说,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够耐心的母亲。如果胡适母亲陪伴他的时间不是11年,而是更久,我相信他对母爱的理解一定更为丰富和深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比陪伴更有效的教育,更深情的“告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陪在身边,看他笑,听他哭,分享他的故事,纵容他偶尔的小情绪。

不用显摆大道理,无需锦衣玉食,更不是有求必应,大爱稀声,就是这么简单。在10多年的育儿手记里,我是儿子语录的忠实记录者,“妈妈,你是不是很寂寞?”“爸爸写作好厉害,一定有很多智齿!”“姥姥总说自己老,但我觉得她还没有老好!”“我好想长腿毛啊,像大学生哥哥一样!”“中考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唉,我不禁对长大有些萌生退意!”今天读来,瞬间依然会被击中。因“陪伴”之名,我得以继续享受育儿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结识更多同道中人。寒来暑往,从华南到东北,从韩国到日本,从南亚到中欧,到处都留下我们“3861团”的印迹。路上的光影里,有欢声笑语,有合作、担当。

今年暑期,儿子去海外游学,“独自远行”本来是我们提前送他的一次“成年礼”,不料“放手”的过程如此煎熬,三周离别竟像三年一样漫长。每天固定时间的越洋电话,是否可以视为另一种“陪伴”呢?

儿子小学期间,我有幸两次被推选为“好家长”,分享育儿经验:

如何做父母,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与他人交流,也要不断从国内外已有的宝贵经验中汲取养分。身为父母,在家庭教育的各方面我们都有意识地为表率,敬岗爱业,乐观处事,孝敬长辈,友爱同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读书、运动是全家人共同的业余爱好,潜移默化中孩子已拥有了幽默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琴、书、画、体较为全面的发展,让孩子感受到了人生志趣的高雅之处。

分享读书心得,互评彼此佳作,已成约定俗成的家庭习惯。我们笃信:读书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三口之家,每人拥有自己的书柜,不定期在当当网上购书、睡前阅读是三人共同的爱好。5岁以前,我们为孩子“读书”、代买书,但现在孩子的书柜是自己不断添加的,买什么,完全由他自己决定,当然,经典名著、科普读物是我们“无意”买来放在他枕头边的,算是一种适度的引导。

严格但不苛刻,宽容而不放纵,教育孩子时父母保持意见一致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守的。虽追求表率作用,但并不避讳家长自身的不足,让孩子感受到人性的真实,从而培养宽容的心态。兴趣一致,地位平等,家庭内就有了共同话题,茶余饭后,分享各自当天心得,做彼此的听众,是我们的又一乐趣。任课教师的“名言警句”经孩子的口头传播,经常成为我们小家庭的餐前“佐料”。

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开放日、亲子活动、运动会、征文比赛、家长委员会等,我们都会亲力亲为,从无缺席。如数度在学校“读书节”家长征文比赛中获奖,组织班级运动会,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协助班主任做班级活动的后勤、帮助孩子组织文艺节目等,为孩子们创造活泼多样的生活与学习样式,我们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对孩子的心灵起春风化雨的作用。

喜读书、善思考、爱生活是我们对孩子的期许。学习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鼓励孩子投身校内外各类文体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运动会、亚运小记者、足球联赛等,并均有斩获。2010年孩子曾代表学校参加天河区田径比赛,虽未能进入决赛,但我和孩子爸全程观战,为其他队员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鼓励孩子坚持到大赛闭幕,以领略真正的体育精神。鼓励孩子为班级活动献言、献计、出力,与贫困儿童“手拉手”,带领孩子到邮局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捐献读书和文具。

我们也很注意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在居住的小区与邻里守望相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希望圣人的教导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2010在韩国旅行,街头巧遇一群老年人搬运路边休闲椅,孩子主动上前协助;在景点购物,用他有限的英语为中国团的其他客人翻译。此情此景,天下父母,恐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阅读中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们做父母最幸福的体验。小时候,我随儿子步伐,读他所读,《黑猫警长》《超人》《海底两万里》《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郑渊洁童话,带着我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在不断翻阅、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这头鲁莽的小兽开始有了些斯文之气。下面这篇小文由爸爸主笔,获得过“小学生家长征文比赛”一等奖:

一天不读书,我就难受“一天不读书,我就难受;要是你让我一个星期不看书,我会崩溃的。”这是胡赛尔同学课堂作文《多面男孩》里的原话。虽有托大之嫌,但喜欢阅读,确实不假的。

出生之时,给他取名字,借了德国现象主义哲学家胡塞耳的谐音,希望他成为一个爱思考、对人间万物充满兴趣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本土典训,“书是人类进步阶梯”的异邦格言,多少在这个三年级学生身上起了些潜移默化之功。

很喜欢买书。我一般是在当当网上买书,每两个月总要买一箱。胡赛尔看到了,也喜欢这种电子购物的形式,把他喜欢的书名记下来,今天要《皮皮鲁总动员》,明天要《1001个军事之谜》,当然,《淘气包马小跳》也要连续不断地买。每次看到我抱着纸箱回家,他就会问:爸爸,我的书到了没有?

男孩子的性格是比较闹腾的,读书让他能安静下来。感受到故事人物的悲喜,在沙发上翻读,时而有笑声;趴在床上卧读,能安静地翻阅,常是不动声色。3岁多一点,他倒拿着一本插图本的《三字经》,看得津津有味。刚上小学的时候,看到我用读书笔在书上标记,他也拿笔在自己的书上装模作样画杠杠,不过,是从头画到尾,一行不漏,令人忍俊不禁。好在,他也知道,读书是要圈点的了。甚至,他也有样学样,上厕所的时候,拿一本书“厕读”。以往那个鲁莽的小兽,在入小学之前,头部受伤,被缝了四次针,现在多少也有些斯文之气了。这是书籍馈赠给一个孩童的礼物。

我们给他讲成语故事,这是他喜欢的。希望“凿壁借光”会给他励志,“草船借箭”让他感受传统智慧的神奇。他听了,对诸葛亮大感佩服,对“囊萤映雪”却有着远离乡土和自然的隔阂,他的反应是:“车胤家为什么不开灯?”我和他说起自己小时候无书可读的经历,一本破旧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成了放置想象力和趣味的地方,说如今他有这么多的书,要爱惜、要多读,他“哦、哦”了几声,不知有没有上心。

读书让他长了见识,童心也得到些熏染。他回来念课堂上老师教诵的唐诗,摇头晃脑,似唱似诵,平仄有致,像过去私塾里乖巧的学童样,令人捧腹。语文园地里有一句:“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他问妈妈:“王安石是干什么的?话说得那么白,都不像个诗人。”小小年纪,已能琢磨古诗的神韵,看出王与李、杜之高下。看高尔基的《童年》,他说心里很难过,也许,同情心发了芽。郑渊洁的童话,他喜欢,比照童话里的描述,他发现了“聪明人”的秘诀:“爸爸,我明白了,你那颗智齿一定是帮你写作的,要是拔掉了,估计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颗智齿。他相信,长了智齿,人就会聪明一大截。

法国哲学家加谬说:阅读可能不会让人的生活更好,但会让人更多。长大成人过程中的见识、心怀和格局,日渐丰盈,往健康的路上走,与大自然和优秀的心灵对接,胡赛尔同学此时总该用足力气,一本一本地翻阅吧?

3岁时,儿子问我:“妈妈,你可不可以给我生个哥哥?”我说:“不可以!”他一脸失落,赌气说:“我自己生!”我相信就在此时,“兄弟情节”在他的心灵里撒下了种子,这不过是我们母子间又一次心灵感应罢了。其时,我正至中年,力有不逮,诸事不顺。事业瓶颈,先生鼓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