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16年后,禅宗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确信自己安全后,因缘已经成熟,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才敢出来投到南海(今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法师正在讲解佛经,突然,刮起大风,寺院的旗杆上旗幡在风中摇曳。印宗问众人:“你们看,那头挂着的旗幡,被风吹着,是动还是不动?”众人意见不一,议论纷纷。
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
另一和尚说:“是幡在动。”
各自争执不休……
慧能忽然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道:“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是你们各自的心在动。仁者,是一种尊称)。”
印宗法师一听,便知来者不同凡响,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于是,慧能取衣钵出示大众。并解释道:“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印宗法师自知佛学修养不如慧能,转而向慧能请教,并领着众徒来到慧能住处,亲自为慧能剃度受戒,又拜在慧能门下,做了慧能的弟子。从此之后,慧能名声大振,公开收徒传教,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大力传播他自己开创的佛教新学说。
自此,中国的禅宗分为南北两宗,时时勤拂拭,神秀的北宗禅提倡“住心看净”,是看净观心的渐修法门,是通过坐禅渐修来达到心性清净;本来无一物,是慧能的南宗,认为禅是单刀直入直指本心的顿悟法门。
禅析: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般人“心随境转”,很容易受到所处周边环境的影响。所处的环境改变,心态也随之而变,由此影响个人的情绪。这是慧能法师所讲的“心动”的本意。自性本无动摇,以不变应万变,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禅宗思想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着历史过程的。从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到六祖惠能大师为止,衣钵相传,心心相印。正是达摩大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就是从印度一直到中国的禅宗法系的发展史,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源流。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佛法心印,不传衣钵。
慧能倡导顿修顿悟、明心见性的禅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但明自心的革新。慧能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是顿时豁然开悟,是顿悟。他虽主张顿悟,但他又表示,佛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领悟佛法的素质有利钝之别。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序渐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从慧能开始,“禅”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生命的真实性体悟。研究慧能佛教思想的资料主要是《坛经》一书,它是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至今也独此一家。在禅宗史上,实际上直到弘忍一代,还只有禅学,尚无禅宗。真正的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所以也有人把慧能确定为中国禅宗初祖。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慧能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平民出身的文化伟人。而作为禅宗教主的慧能,也就格外受到文人学士们的推崇和敬仰。大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慧能撰写了碑铭;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朝廷还特地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慧能七十六岁时在曹溪山坐化,禅宗在他手中继承发展,并由他的五位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宽、南阳慧忠、荷泽神会发扬光大。
“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序渐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