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 Chapter24在竞争中轻松取胜的心理策略

Chapter24在竞争中轻松取胜的心理策略

作者:蓝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他推陈出新,你就“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之计用在商场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看上去没有作为的势力、无什么用途的东西,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这种竞争手法最关键的是不按常理出牌:当对手都已经抛弃时,只有你在使用;当对手蜂拥挤向独木桥时,你却乘着小舟;当对手你追我赶地向所谓的“最新潮流”追逐的时候,你却大玩特玩“复古”……你的“唯一”往往是你战胜敌手的“利器”,因为对手下的很多工夫在你看来都是徒劳的。

在美国,电报业最兴盛之时,老范德比经营的西联电报公司处于垄断地位。老范德比去世后,古尔德花100万美元开了一条新电报线路,成立了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小范德比意识到了古尔德对自己的威胁,决定收购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如此,就能使自己仍处于垄断地位。于是他马上派人与古尔德谈判,结果他以500万美元买下了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太平大西洋公司人员、设备全部转入西联电报公司。艾克特是古尔德的挚交好友,因为有技术,进入西联后,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小范德比对这一次成功的收购十分满意,他不仅扩大了公司的实力,还得到了一员虎将。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发明了四重发报机,使用这种发报机,效率要比原来提高一倍以上。小范德比便决定买下这项专利。他派艾克特与爱迪生谈判,让艾克特以低于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他认为这次他同样会稳操胜券,因为电报市场是他一人垄断着。然而,事情并非如小范德比想象的那样简单,艾克特虽在西联电报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却是古尔德的“内线”,他及时把这件事告诉了古尔德,古尔德便急忙把爱迪生请到他的家里,想以高薪聘请爱迪生来他刚刚成立的美联电报公司工作。

爱迪生是个科学家,根本不懂生意,觉得美联电报公司比西联电报公司的条件优厚得多,也就答应了古尔德的请求。这时,古尔德决定向小范德比摊牌,要挟小范德比说要撤走艾克特。失去了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又失去艾克特,西联电报公司的前途将会一片黑暗。无奈之下,小范德比只好同意美联电报公司与西联电报公司合并,由古尔德任总经理。

古尔德为了得到西联电报公司可谓费尽心机,直到老范德比去世,才敢稍稍有所动作,成立太平大西洋公司。当然,当时电报公司是赚钱的,而古尔德却并非想从电报的营业中赚取“那点钱”。他想把西联电报公司赚到手,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不过是他抛下的一个“诱饵”,小范德比果然上当了。

此外,古尔德的另一个妙笔是将艾克特打进西联电报公司高层,从而使高级情报可以及时地传到他手里。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时古尔德对小范德比的每一步行动都了如指掌,而小范德比却对古尔德一无所知,未加丝毫防范,本来唾手可得的四重发报机专利就这样被古尔德夺去了。

古尔德得到了四重发报机的专利,此后便可以实施他赚取西联电报公司的最后攻势了。要么撤走总工程师,要么合并,在此条件之下,小范德比只好俯首就范。

《三十六计》中说:“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要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发挥优势就要另辟蹊径。竞争之法无准则,取胜才是根本目的。使用反常方式,更容易使对手陷入措手不及的境况。

小技巧,大智慧某地,有两名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二人是竞争对手。

其中一个报童很勤奋、很卖力,每天起早贪黑,沿街叫卖,嗓门也极其响亮。可是有时候,思路不对,再勤奋也是徒劳,就像这个报童一样,很卖力,但是卖出的报纸却并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另一个报童肯用脑子,除了沿街叫卖外,他还想出“先读后收费”的卖报方法,他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给人们分发报纸,过一会儿再来收钱。结果地方越跑越熟,熟客也越来越多,自然报纸的销量也越来越好。随着第二个报童卖出去的报纸越来越多,抢占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而第一个报童的销量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的报纸,同样的时间内,为什么第二个报童能比第一个卖出更多的报纸呢?原因就在人们所忽略的那些细节上。

注意这些细节◎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先下手为强在一个固定地区,读者是有限的,谁能先发出报纸,谁就能先抢占客户,你发得越多,对方的市场就越小。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了打击。

◎报纸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商品你要找准对象再叫卖,一击即中。采取“先给他阅读再来收费”的方式,人们一般不好意思看了你的东西还拿这点小钱为难你,毕竟看报的都是些识字的、讲道理的人。

◎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关系因为报纸这商品没损坏还能二次消费,再则他已经习惯看你发的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了,他还是你的潜在客户。

另外,还有一个卖粥的故事:

甲乙两家卖粥的小店。二者的地理位置、客流量、粥的质量、服务、水平等各方面都差不多,两家的生意也一样红火。按理说,两家的赢利应该差不多,然而每天晚上算账的时候,乙店总是比甲店多赢利很多,而赢利的砝码就在服务小姐的一句简单的问话中。

当客人走进甲店时,服务小姐盛好粥后会问客人:“加不加鸡蛋?”有的客人说加,有的客人说不加,大概各占一半。而当客人走进乙店时,服务小姐同样盛好一碗粥后会问:“您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客人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乙店就会比甲店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营业收入自然就要多一些。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沉锚”效应—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它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小小的卖报、卖粥生意,却有这么多技巧和学问。与之类似,如果你掌握这些小技巧,注意这些小细节,就会在平凡之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

巧妙迂回于他人之间,“空手套白狼”

如今,创业之势发展越来越猛,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导致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另谋出路,而这些人中有很多人选择了自主发展、自己创业。然而,在竞争激烈而又残酷的商战中,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有智慧,那么一切又另当别论了。因为有智慧的人可以在资金等方面不太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空手套白狼”。

何谓“空手套白狼”?意思就是在没有使用任何先进武器的情况下,单用一根最原始的绳子就把一只珍贵的白狼套住了,也就是小投入高回报之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零投入”是如何得到“高回报”的呢?这里靠的就是计谋和智慧。

据《战国策》记载,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曾经在楚国生活时,非常不得志,穷困潦倒,吃住常常没有着落,连仆人都受不了,不得不跟张仪说自己宁愿回家。张仪不答应:“我知道你是嫌衣着破旧,所以想往别家去。我不是拦你,但是,如果你愿意再等几天,待我去见过那些有钱人后,再决定去留也不迟。”

于是,张仪带着他那套“纵横之术”去面见楚王,可惜楚王对张仪的主张毫不感兴趣。无奈之下张仪心生一计,说:“既然大王目前没什么地方需要在下,请您派我到晋国去吧。”

楚王说:“也好。”

张仪便问道:“您需要我从晋国带点什么回来吗?”

楚王说:“金银财宝我楚国都有,再没什么需要的了。”

张仪笑了笑,说:“大王想要美人吗?”

楚王问:“怎么讲?”

张仪说:“晋国的美人皮肤白皙,身材姣好,要是没见过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呢!”

楚王悠然神往道:“那你速去速回,一定要为本王带些晋国的美人回来。”于是,楚王叫人拿来珍珠美玉,即刻就要打发张仪去北上寻芳。

当时,宫中楚王最喜欢的两个女人,一个叫南后,一个叫郑袖。她俩一听说此事便香汗淋漓,于是立刻请来张仪:“听说楚王派你去晋国寻芳,我俩特地给您备了点儿盘缠,小小意思,不成敬意……”一个拿出千两金子,另一个也送上五百。很显然,南后和郑袖是不想让张仪给楚王寻芳,担心动摇她们在楚王心中的地位,故意贿赂张仪。

张仪也不想得罪南后和郑袖。次日,他去向楚王道别,面带悲色:“大王,外面路途险阻,关山难渡。我这一去,不知哪年才能再见到您。”楚王颇为感动,连叫摆酒。

酒过三巡,张仪说:“大王,这里如此冷清,您何不把佳人一块叫来呢?”楚王便把南后和郑袖叫来。

张仪一见她俩,故作惊讶,马上向楚王跪倒:“在下该死,在下该死!”

楚王一头雾水:“你这又是为何?”

张仪说:“天下之大,在下从未见过这么绝色的一对美人!先前我说去晋国找美人,没想到天下最美的人就在您身边!大王恕罪!”

楚王听后哈哈大笑,说道:“那你就不必挂心了,我本来就认为天下的美女谁也比不上她们俩。”

就这样,张仪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楚王面前玩了一回“空手套白狼”,白得黄金千两。这里的“空手套白狼”并不是坑蒙拐骗的一套伎俩,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一些技巧和计谋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日本角荣银行的董事长田式美在创业之初可谓是一穷二白,但他想出了一套“空手套白狼”的营销方案—预约出售。凭借此方案,让他“没有资金却赚了大钱”。

这个方法说来也简单,比如,有人要买房,他就四处去找有意向的卖主,先谈妥价钱,然后告诉买方:“那栋楼约值100万日元以上,但主人80万就脱手,请你买下它,保证两个月可赚一成!超出一成利润时,超出部分由我得,若赚不到一成,我赠你一成利润。”等劝服买主买下来后,他便代其销售,往往以高出买价许多成的价格售出。

对买主来说,两个月就有一成利润,比银行存款利润高很多,而且周期短,何乐而不为呢?田式美本来一无所有,但照样凭借着一招“空手套白狼”顺利地做成了这项不要本钱的生意,后再经10年奋斗,他竟成了日本有名的建筑企业家。

怀旧心理,有“机”可寻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怀旧情节,而聪明的商人便利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从中寻找商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黑面包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火蔓延,法国面包的主要原料—小麦产量急剧下降,法国面包师们不得不在面粉中加入大量大麦、马铃薯、荞麦等东西,随着这些东西加入的份量越来越多,面包就变得越来越黑,最后成了黑褐色,于是便被人们戏称黑面包。

谢辽沙就是一位制作这种黑面包的面包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经济得到复苏,小麦产量增加,面包业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此时,白面包逐渐取代了那种象征苦难的黑面包,电烤箱也取代了手工制作。然而,谢辽沙却继续用手工制作着他的黑面包。

当时有很多同行的朋友劝他适应市场潮流,改换面粉,再买一台电烤箱,像其他面包师一样做些不费劲的面包,以提高效益。但是谢辽沙总是耸耸肩膀,付之一笑,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他被别人称为“痴人”、“呆子”,并被当做一个笑料来谈。但他毫不在乎:“白面包既无味,又不好看,也没有褐色面包的营养价值高,我绝不做白面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辽沙的观点得到了证明。

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每天人均面包消费量为800克,但是,渐渐地却有了下降的趋势,待到20世纪60年代时,人均面包消费量下降到400克。面对这种情形,许多面包制作商纷纷因效益不佳而另寻出路。唯独谢辽沙的“天然”面包却因它营养丰富,以及跟人们怀旧心理的契合,销售量以每年30%的增长率递增,而且销量持久不衰。

人们认为谢辽沙死守着黑面包不放是在抱残守缺,但他们大大地错了。应该说,谢辽沙是一个对他人心理洞察力很强的人。他明白,一方面“新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工艺,而且“手工”做出来的面包更加可口;另一方面,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好事,但那毕竟是一段很难忘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对那时发生的事情难免会有所感触,所以,“谢辽沙面包”一直拥有不错的市场。

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开始怀念那些旧有的东西,如果充分把握人们的这种怀旧心理,就有不少商机可寻。如有人开了家专业帮人修复旧照片,并把旧照片制成配有怀旧文字的相册的小店,生意相当的好。怀旧的产品因加入了人们的感情因素,卖价往往还要高于那些时髦产品。商家就是巧妙利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大获其利。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