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 Chapter10抓住关键,把握对方心理

Chapter10抓住关键,把握对方心理

作者:蓝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追问,不给对方拖延之机

我们想办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遇到阻碍就不再继续,那么将会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你步步紧逼,不断追问,不给对方拖延之机,那么目的就很容易达到。

赵普是宋朝的大臣,他曾经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是个性格坚忍的人。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说道:“皇上,孟飞是一名难得的贤臣,他已为官多年,您是不是该考虑一下他晋升的事情了?”

太祖平时不喜欢这个人,于是对赵普的话没有理睬。但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上朝又向太祖提起这件事,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皇上,孟飞的事您考虑得如何了?”

赵普连续三天都提到孟飞晋升的事情,同僚也都吃惊了。不出所料,太祖这次果然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赵普又默默地将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他一句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一动不动。

太祖真是无可奈何了:“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谁都不能更改,但皇帝怎么能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呢?”

面对赵普的不断追问,太祖知道没法不答应了,只好准许了他的奏请。

有时候,有些人之所以难以请动,肯定有某种原因。例如故事里的宋太祖,赵普向他推荐的人正是他讨厌的,遇到这种情况,他怎么能够轻易答应呢?但赵普又是个非常执著的人,不答应他,他就使出了“反复追问”这一招。

“反复追问”就是紧抓一个问题不放,不回复,不给满意回答,就一直问下去。

在求太祖准许自己的奏请这件事上,赵普一共追问了四次。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追问的程度越来越深,当然,其中的凶险也越来越大。他之所以这样不放弃,是因为他知道不能给太祖一点拖延的机会,一拖延,事情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小很小。生活中求人办事的时候,遇到一时的阻碍在所难免,此时万不可气馁,如果像故事中的赵普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事情就总有办成的一天。

由浅入深,慢慢将对方“吃进”

有一天,孟子觉得齐宣王的有些作为并不能与一个好国君相称,于是对齐宣王说:“假如一个人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办事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于是非常干脆地回答:“和他绝交!”

孟子又问:“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觉得这种问题很简单,于是又干脆地答道:“撤掉他!”

孟子终于问道:“一个国君没有把他的国家治理好,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撤换国君。虽然他不愿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孟子“层层剥笋”的巧妙言说之下,也只有忍受这种观点了。

有的人为了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在最开始的时候问一些看似跟主题无关紧要的话,被问者也通常会漫不经心地回答。但到了最后,当被问者突然意识到问话者话里有话的时候,为时已晚,他已经掉到对方设的“陷阱”里爬不出来了。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给齐宣王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递进的内在逻辑,与齐宣王的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深。前两个问题的目的性似乎非常模糊,但到最后一个问题提出时,齐宣王才顿悟:原来,一件事做得不当,是要付出代价的,孟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啊!

这种说服法就像剥笋,笋子在成为竹子之前,有多层外皮包裹,剥笋时总得一层层地剥开,才能剥到所需要的笋心。所谓“层层剥笋”说服法,就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从小事切入,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真正的目的。

层层剖析,由浅入深不但可以在最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还可以观察对方的接受程度,慢慢地将对方“吃进”。

去除细枝末节,开场白要快速进入主题小李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他想给一个叫孙××的老客户推销公司的新产品,于是他打电话给孙先生。

小李:“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是孙先生吗?”

孙××:“是的,有什么事?”

小李:“是这样的,孙先生,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旅行公司的小李,我想请问一下您以前有没有使用过××旅行优惠卡住酒店?”

孙××:“什么卡?什么事情?快点说,我还有事要办。”

小李:“非常抱歉,孙先生,我们的旅行优惠卡可让您在全国各地坐飞机、住酒店时享受打折。”

孙××:“我不需要。”

小李:“没关系,谢谢您,不好意思,打扰您了,再见!”

放下电话,小李觉得不甘心,决定换换方式再打电话过去。第二天一上班,小李就拨通了孙先生的电话。

小李:“您好,请问是孙先生吗?”

孙××:“是的,什么事?”

小李:“您好,孙先生,我是××旅行公司的小李,今天给您打电话主要是感谢您对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您!”

孙××:“哦,这没什么。”

小李:“为答谢老客户对我们公司的支持,我们公司特别推出一种优惠卡,它可以使您在以后的旅行中不管是住酒店还是坐飞机,都可以享受打折优惠,相信这张卡一定会为您的旅行带来更多的方便,您愿意考虑一下吗?”

孙××:“好的,我考虑一下。”

电话销售,其成败有时就在对方接听电话的前三十秒。

在电话沟通中,客户最不愿碰到的就是对方说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旦他觉得他的时间被浪费了,他就不会再继续听电话。

在第一次通话中,小李被拒绝就是因为他犯了唆的毛病,总问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如“您是不是用了我们公司的优惠卡”这样的问话会让孙先生觉得:既然你都没搞清楚我用没用你们的优惠卡,为什么还要给我打电话,为什么不调查清楚了再打?况且,说了半天,孙先生也没听清楚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挂断电话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第二次的通话中,小李改变了问话方式,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自报家门,然后将谈话的重点迅速转移到公司优惠卡给对方带去的好处上,这自然引起了孙先生的兴趣。

删除细枝末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产品的功能和带给顾客的益处说出来,这样才能获得顾客的认可。其实,不仅在销售中,在其他开场白中,我们也应注意不要唆,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主题,让别人明白我们的意图。

多提些假设性问题复试仍然由李然来主持。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今天来的这两个人都是经过初试后留下来的佼佼者,他们俩各方面看上去都非常优异,但只能有一个留下来。想了半天,李然决定这样来考察。

李然:“两位都是优秀的人,今天我只想简单地问几个问题,权当交流一下。因为两位应聘的工作是审计,所以我有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们到总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去作审计,审计的结果是这家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而该公司领导对你们审计的结果拒绝签字。但总公司的领导告诉你们,只有子公司领导签字,任务才算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会怎么办?”

听了李然的问题,甲说:“这个好办,用总公司领导去压他,那样他就会服软签字了。”李然:“如果子公司的经理资历不一般,曾经做出过非常突出的业绩,总公司的领导对他也非常器重,面对这种状况,你又该怎么办?”

甲:“那我就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能耐再大也要签字。再说,有总公司领导给我撑腰还怕什么?”

李然:“你是去工作的,还是去拿‘领导’压人的?”

甲:“我……”

李然看甲无话可说了就让一直没说话的乙发表一下看法。

乙:“我想的是,或许是我们自己的审计出了问题,不然人家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不签字的呢?”

听了乙的话,李然点点头:“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是自己的审计出了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马上纠正,给该公司一个公正的结果。”

此时甲又插嘴道:“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没事找事,既然已经做过一轮严格的审计了,为什么还要听他摆布,他说不对就不对?真不把总公司放在眼里了!”

这话让李然和另一个面试官有些尴尬,但李然还是强装笑颜地说:“好,你们两个都很优秀,最终的结果会在三天内通知两位。”

还用通知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结果了。

当一个职位有多个潜在的优秀竞争者时,面试官需要的不仅是一双慧眼,更需要选取针对性强、迷惑性强、假设性强的问题考察应聘者,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验他们,往往更能够检验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成色”。

在上文的面试故事中,李然为了甄别两个应聘者中哪个更加优秀,采取了情景假设的提问法。他这么做的用意非常明显: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答案,就能判断出对方是怎样的人。

面对李然的问题,甲的回答是用领导压对方。如果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公司的一般员工,他的不满多是发发牢骚,背后说说别人的坏话而已;一旦成为领导,他就会盛气凌人,用自己的权势压迫别人,这不利于公司内部的团结。而乙的回答则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人谦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不管业务精通与否,首先态度是正确的。态度端正,做事就会顺利很多,麻烦也更容易解决。如果面试人员熟练掌握了这种问话方法,就不怕看不出应聘者的真心了。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