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学经典全集 >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3)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3)

作者:杨永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慧能大师举行法会,并施斋饭。饭后,刺史请慧能大师走上讲台,自己和其他官吏、学士及百姓一起庄重地向大师行礼请教。韦刺史问大师:“弟子听了大师您的说法,觉得实在是精妙深奥。现在我还有点疑问,愿大师慈悲为怀,专门为我解说一下。”慧能大师说:“有疑问就提出来,我应该给你讲解。”韦刺史说:“师父所讲的教义,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吗?”法师道:“是。”韦刺史说:“弟子曾听说,达摩大师当初教化梁武帝,梁武帝曾问:‘我一生建造许多寺庙,剃度许多人出家为僧,施舍财物救济穷人,为僧人提供食物,这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实在没有功德。’弟子不懂这话的道理,希望师父给我解说。”大师说:“确实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前代圣人之言。梁武帝的见解不对,不懂得真正的佛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叫做求福报,不能将求福报当作就是功德。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并不表现在行善事求福报的种种活动上。”

慧能大法师又说:“认识自己的本性为功,平等待人即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阻碍,常能认识本性,发挥其真实的妙用,这就叫做功德。内心谦虚是功,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为功,不受虚妄心念的干扰即德。如想修得功德法身,只要依此去做,那就能修得真正的功德。想修功德之人,内心就不能轻视他人,应普遍尊敬一切人。如内心轻蔑他人,自我为尊,便无功。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无德。这是狂妄自大,看不起一切的缘故。善知识,每一个心念都不离本性即为功,心念行为公平正直即为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己的本性中显现,不是通过布施、供养诸佛来得到的。因此福德与功德是有差别的。梁武帝不懂得这个真理,并非本宗祖师说错了。”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速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似。所以佛言‘随其心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见一些僧人和信徒,整日念诵‘阿弥陀佛’,愿来世能生在西方极乐世界。请教大师,他们能于来世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吗?望您为我解疑。”慧能法师说:“韦刺史仔细听,我来给你解说。当年释迦牟尼在舍卫城中,宣讲引渡众生到西方净土世界的经文,明确指出那里离此不远。如要依相说其相距的里数,就有十万八千里。就是指众生身上的十恶八邪,所以说西方远。说西方净土远,是对悟性差的人而言;说西方净土近,是对悟性高的人而言的。人分智愚两种,而佛法却是一样。众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见性就有快慢的差别。执迷之人念佛以求来世生在西方,觉悟之人只求自己净化心灵。因此佛说‘随着自己心念的清静,佛土也就清净了’。刺史你是东方人,只要心净就是处在东方也无罪业。即使是生在西方的人,心念不净也会有罪过的。东方人有了罪孽,就想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有了罪孽,又将念佛求生何国!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己的本性,不知道自身中自有的净土,于是愿东愿西地求生,而觉悟了的人到处都是净土。所以佛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常得到安乐。韦刺史只要心地没有不善之念,西方净土也就离你不远了。但如怀不善的念头,即使每日念佛,就是来生也难去西方。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首先铲除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再除掉八邪,就又行了八千里。每个心念都能自见佛性,时刻公平正直,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弹指之间,片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了。韦使君你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须祈愿来世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呢!倘若十恶之心不断,又有哪个佛会来迎请你往净土去?如你能解悟‘不生不灭’的顿教教义,见到西方乐土只在一刹那间。不去解悟顿教道理,而只是念佛希望转生西方净土,怎能走得完漫漫长路而到达目的地?慧能为了各位将西方极乐净土于刹那间移来此地,当下便能见到。诸位想看见吗?”众人都向六祖行礼说:“如果能在这里马上见到西方净土,又何须再要求来世生在西方!愿和尚慈悲为怀,马上将西方世界移来显现,让我们都能见一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是地狱。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俗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修,即是自行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来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慧能法师说:“各位善知识,世人各自的身体犹如一座城池,眼、耳、鼻、舌、身好比是五扇门,里面有一个意门。人的心如土地,人的本性如国王。国王居住在土地上,本性存在国王存在,本性失去就如同没有国王了。如本性存在,身体和精神就存在,如本性失去了,身体和精神就毁灭了。佛是从本性中产生的,千万别向身外去寻求佛。不识本性就是苦海中人,认识了自我的本性就是脱离生死苦海的佛。慈悲为怀就是观音菩萨,善施好舍就成了大势至菩萨,净化自心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就成了阿弥陀佛。如果自我就像须弥山那样埋没本性,邪念就像海水那样淹没本性,烦恼就像波浪那样冲击本性,毒害就像恶龙那样咬噬本性,虚妄就像鬼神那样迷惑本性,尘世劳作就像鱼鳖之游,贪就像自造的地狱。善知识,坚持修行十善,极乐世界就在眼前。摒弃自我,须弥山便会崩。无你无我,须弥就会到;息去邪心,海水便会枯竭;不生烦恼,波浪便会平息;忘却毒害,鱼龙灭绝。从自己的心地上体验本性佛,本性的智慧之光大放光明,对外照得六门清净。破除六欲诸天,可内照自己的本性,除去三毒,地狱等罪业即刻消除净尽。这样内外光明透彻,就与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不同了。如不这样修行,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

众人听了六祖的话,马上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大家都朝六祖行礼敬拜,同声赞叹,高声道:“希望所有听到大师讲法的人,都能立刻解悟。”

大师说:“善知识,如你们想修行佛法,在家修行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在寺中不可。俗人在家能修佛法,如同东方人心有善念。出家为僧却不修行,就如西方人心地恶毒。只要内心清净地修行,就是自我本性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俗人不出家怎样修行呢?希望师父给我们教导。”

慧能法师说:我给你们说一首《无相颂》,只要按照这首颂文来修行,就像时时和我在一起,没有什么区别。如不按此颂来修行,即使剃发出家,对于修行佛道又有什么益处?《无相颂》内容是:

平等相待何劳信崇戒律,行为正直何必再用修禅。

知恩报恩就要孝敬父母,知义宗义就要扶助贫寒。

谦恭礼让就能尊卑和睦,忍辱负重就能消除争斗。

若能坚持不懈钻木取火一样地修行,定能如出水红莲般一尘不染。

苦口的真是利病的良药,逆耳的才是利行的忠言。

改正过错必能生出智慧,护短饰非必定心怀叵测。

平素常做利人之事,佛道非由施钱而成。

菩提本性只向心觅,何须徒劳向外求佛。

听我说法依此修行,遥远西方即在眼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一定要根据此偈颂来修行,认识自我的本性,直接实现佛道。修行佛法不容延缓,大家暂且各自回去,我也要回曹溪了。大家如还有什么疑问,就来曹溪问我好了。”

这时,韦刺史及其僚属,以及参加此法会的善男信女,各自都得到了解悟,信受奉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佛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教义,乃是以定和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认为定和慧有区别。定和慧同为一体,不是两种东西。定是慧的本质,慧是定的效用。即出现智慧之时定就存在于智慧之中,在入定之时智慧也就存在于定之中。如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懂得了将定与慧放在同等位置上修习。诸位学习修行佛道之人,不要说‘先有定之后才能产生智慧,先有智慧之后才能产生定,两者各别’。作如此见解,就等于认为佛法有两种互不相干的内容。如有人口说要行善,可内心却无善念,定名存慧实亡,定和慧也就不平衡,不均等了。如心口都善,内外一致,定慧就平衡均等,无差别了。自己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依此来修行,不用与人争执辩论。如争先后,那就与愚昧无知之人一样了。如不清除较量胜负的念头,那么,执著于自我及外在一切物象的错误观念就更为严重,就不能脱离四相,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善知识,定慧的关系像什么呢?好像灯光。有灯就有光,无灯就黑暗。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体现。名称虽有两种,本体都是同一。我讲的定慧的道理,也是这样。”

大师指示众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是讲在任何地方,无论行、住、坐、卧,都修一正直心。《净名经》上说:‘平等正直的心是体现佛的场所’,‘平等正直的心是佛国的净土’。不要心里怀着谄媚邪恶之念,只是在嘴上讲公平正直;口头上大讲一行三昧,心中却无公平正直之念。要修行正直心,对一切法都不要执著。愚迷之人,执著法相,执著于戒、定、慧三昧,竟开口就说:‘长久静坐不动,心中不会产生妄念邪想,就是一行三昧。’这样解释修行佛道的人,就如同没有感情的土木瓦石一样,这是有碍于修道解悟的原因。各位善知识,佛道应是畅通无阻的;可如果心滞于法相,这就叫做自我束缚。如说长久静坐不动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如同舍利佛当年在树林里长久静坐,后来却被维摩诘所斥责一样。善知识,又有一些人指导人们静坐,要人们静静地内视自己的心念,不能动,不能起,从这里来学成佛道。悟性差的人不理解,便因执著不舍而成痴癫,像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像这样教导僧众,一看就知是大错特错的了。”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外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像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事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如,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善知识,正确的教义本身原没有什么顿渐之分。只是人有愚智之别,愚迷的人要逐渐慢慢地修行,聪明人能顿悟,瞬间即可契合于道。自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也就无顿渐的差别了。所以说顿渐不过是权且设立的名称而已。

“善知识,我所宣讲的教义,从佛祖到如今,一直是把无念立为宗旨,放在首位。以无相为本体,无住为基础。所谓无相,就是能面对各种相状而不见;所谓无念,就是有念头而不执著于念头;所谓无住,是指人的自我本性,就是对于世俗世界的善恶美丑,乃至冤家亲家,以及受到言语攻击、欺骗和争论之时都不追思已过去了的事。如迷恋过去,执著现在,追求将来,各种念头就会接连不断,这就叫做自我束缚。面对一切佛法,每个念头都不停留,就为无束缚。这就是以无住作为基础。善知识,外离一切法相,叫做”无相“能无视一切外相的存在,则自性法体清清净净。这就是以无相为本体。善知识,面对各种外境,心能不被其干扰,此为无念。在自己心念上,能远离各种外境,不在所遇境上起心动念。假如只是什么都不想,没有任何思维活动,一点心念都没有,那就是死了,以为到别处再去投生,这种见解是很大的错误。所有修习佛道的人都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若不懂佛法要旨,自己错了还是小事,如果拿这种见解去教化他人,必是害人,自己迷悟不见佛性,反而诽谤佛经。所以要立”无念“为宗旨。善知识,为什么要以无念为宗旨呢?就是因为那些嘴上说自己已经认识了本性的糊涂人,对外在境相有念,所念之上便会有偏见。一切尘劳妄想,便由此而产生。其实自己的本性中本来什么都已具足。如自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那就会产生尘劳,滋生错误见解。因此我宣讲的教义要提出以无念为宗旨。善知识,所谓无,无是什么?所谓念,念又是何物?无,就是无二相,心中没有两种识状,没有一切尘劳的心念。念就是认识自身所具备的佛性。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佛性就是心念的前提,念就是真如的用。真如自性能起念,而并非用眼、耳、鼻、舌就能认识到的。正因为本身有佛性,所以可以认识到。而自身的佛性一旦被阻塞,那么眼、耳、色、声马上丧失功能。善知识,真如本性是自我起念头,自我认识,因此,六种感官虽有视听感觉以及理解的功能,却不会被世间一切物象分别污染,而且真正的本性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中说:如要使自己能正确分辨各种物象,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不动心念。”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慧能大师指示众教徒:“我所讲的坐禅,原本不要求观想心,也不观想清静境界,也不是静坐不动。如主张修禅时观想心,心原本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知道心是虚妄的,所以官就不是修禅时可观想的对象了。倘若说修禅时应观想清静境界,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有了妄想杂念,才遮盖了自我的真实本性。只要不存妄想邪见,自我的本性自然就会清净空灵。如果刻意追求清净境界,反而会产生错误的清净观念。妄念邪见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生成场所,刻意追求的主观愿望就是虚妄。清净空灵本来就没有形相,可硬要给它确定一个境界,说是修行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功夫。持这种看法的人,会障碍自己的真实本性,反被本不存在的净相所束缚、阻塞。善知识,如想修行真正的‘不动’,只要做到在看到任何人时,对他们的是非、善恶、过失都不去理会,这就是本性的真不动。善知识,愚迷之人,虽然整天打坐,身体静而不动,但一开口便议论他人的是非、长短和好坏,这就与所修的佛道相违背了。倘若执著于使自己获得某种心念,或执著于使自己不存任何心念,那都会阻碍自己修行佛道。”

慧能法师教导众教徒:“善知识,什么叫‘坐禅’?我的教义中,自己的本性不受任何阻碍,自由自在,对外而言,一切善恶、是非、美丑,自己都不产生任何心念,这就叫作‘坐’。对内而言,认识自己的内心本性原本是不动的,这就叫做‘禅’。各位善知识,什么叫做‘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