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天不把国命给予不勉力施行德政的人,凡四方大小邦国的灭亡,无不因为侮慢了上天而受到惩罚。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译文”
王这样说:“你们殷国的众臣,现今只有我周能很好地奉行天命。上天有命令说:‘夺取殷国,并报告上天。’只有我周讨伐殷王,没有另外的敌人,只以你们的殷王为我们的敌人。我要说,是因为你们太无视法度,不是我要扰动你们,动乱是由你们自己的封邑开始的。我也考虑到老天既己给殷国这样大的惩罚,所以就不再治你们罪了。”
王说:啊!告谕你们众官员,我就要把你们迁居到西方,这不是因为我生来秉性不安静,这是上天的命令。不可违背,我也不敢有所迟延,你们不要怨恨我。
“你们知道,殷的先王有记载史实的典籍,记载了殷革去夏的国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的众臣中顺从天命者被选出来在殷的朝廷任职,或在百官中任职。’我只是任用有道之人,我敢于在商的故都征用你们,这是极力怜悯你们。这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译文”
王说:“诸位官员,以前我从奄地来到这里,向你们管、蔡、商、奄四国的臣民发布命令。我完全推行上天对你们的惩罚,把你们从遥远的地方迁来,近来你们非常恭顺地臣属于我周族。”
王说:“告谕你们殷商众臣,现在我不想杀掉你们,我想再重申上述命令。现在我在洛地营建大都城,是因为四方诸侯没有地方朝贡,也是因为你们众臣为我们服事奔走甚为恭顺的原因。你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你们还可以在此安宁地从事劳作和休息。你们能谨慎恭敬,老天就会给予你们怜悯;如果你们不能谨慎恭敬,你们就不仅不能保有你们的土地,而且我也要推行上天对你们的惩罚。现在你们要安居在你们的封邑,继续从事你们的职业;你们将在洛邑有安定的事做,有丰收的年成。你们年轻的子弟们就会一起来,跟随你们迁移。”
王反复申说:“顺从我!才能使你们长久安居。”
“大意”
无逸即不可贪图安乐之意。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还政成王后,担心成王贪图安逸、荒废政事,而提出劝诫之辞。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为总纲,提出执政者不可贪图安逸。第二段通过殷代兴盛和衰亡以及文王治国之道的阐述,从正反两面说明君主无逸之重要。第三部分告诫成王要勤劳政事,力戒逸乐。全篇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感情深沉,文笔流畅。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译文”
周公说:“唉!执政者不可贪图安逸。先要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才享安乐,这样才会知道小民赖以谋生的不易。看看那些小民,父母勤劳地耕种收割,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贪图安逸学些里巷鄙语。于是放肆起来,侮慢他们的父母说:‘老一辈的人没有知识。’”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译文”
周公说:“唉!我听说:从前的殷王中宗,庄重恭谨,心存敬畏,用天命来度量自己,小心谨慎地治理民众,不敢荒废政事而去贪图安逸。因此中宗居王位达七十五年。到了高宗,他曾长期在外面服役,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等到他登上君位,就常常保持沉默,三年不谈国事。或许就因为他不轻言政事,所以一说出话来就很让众人赞同。他不敢荒废政事贪图安逸,才能使殷国美好安宁。从小民到百官,没有人抱怨他。因此高宗居王位达五十九年。到了祖甲,他认为代兄为王是不义的,甘愿长久地做平民。等到他登上君位,因为知道小民赖以谋生的艰难,所以能够保护慈爱民众,不轻慢孤苦无依的人,所以祖居王位三十三年。从这之后,所立的君王一生下来就只知享乐,一生下来就只知享乐,不知耕种收获的之艰难,不知道小民的劳苦,只是追求享乐。从这之后,也就没有长居君位的君王。有的在位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周公说:“唉!也只有我们周的太王、王季,能贬抑自己,敬畏天命。文王穿着粗劣的衣服,从事开垦山泽荒原和田野的劳作。他和气仁慈、善良恭敬,保护小民,爱护孤苦无依的人。从早晨到中午乃至午后太阳偏西,他忙碌得没有工夫吃饭,这样使万民都能和洽。文王不以游玩打猎为乐,让众邦国只供献正常的税赋。文王接受天命成为君王是在他中年的时候,他居位达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唉!从今后继承先王的君主,可不要沉溺在营建宫室台榭,贪图安逸,游玩、打猎之上,要让万民只进献正常赋税。无闲暇时间说:‘今天要大大地享乐一番。’因为那样不是民众乐于顺从的,也不是上天所依从的,这样做的人只会有罪过。不要像殷纣王那样迷惑昏乱,以醉酒行凶为有德啊!”
周公说:“唉!我听说:‘古时候的人还能相互劝导,相互保护,相互教诲,民众中没有人相互欺诈,弄虚作假的。’这些教训不被听从,人们就会顺从恶习,就会扰乱先王合乎正道之刑法,不管大小法令都会被搞乱。民众反对这样做,于是他们的心就要怨恨,他们的口就要诅咒。”
周公说:“唉!由殷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周文王,这四个人都是很明智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们说:‘小民怨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谨慎于自己的行为。他们有了过失,就说:‘我的过错确实是这样的。’不会迁怒于人。这些教训不被听从,人们就会欺诈弄虚作假。有人说小民怨恨你咒骂你,你就相信了。这样,你就不能长远地考虑国家法度,不能使心胸宽广,就会乱罚无罪的人,妄杀无辜的人。民众的怨恨如果都一样,这怨恨就会聚集在你的身上。”
周公说:“唉!继承先王之君主要以这些为借鉴呀!”
“大意”
本篇为周公告召公之辞。召公名奭,君是对他的尊称,因开篇有“君奭”二字,故以名篇。此篇周公告召公语,实为二人共勉之词。全篇可分四段。第一段讨论天人关系问题。第二段广泛引证殷代史事,说明辅臣的重要性。第三段引证周文王、武王时辅臣之重要,指明当前主要辅臣就是你我二人,应协力同心。第四段勉励召公与他和衷共济,辅佐成王。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下庸释于文王受命。”
“译文”
周公这样说:君奭啊!不用悲伤,老天降下灭亡灾祸给殷国,殷国已经失掉他们的国命,我们周国接受了天所降的国命。我不知道,我们的基业能否永久地吉祥,上天只辅助诚信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们的王业最终是否会出现不吉祥。
唉!您曾说:‘一切取决于我们自身,我们也不敢安享上天赐给的福命,不敢不常常思虑上天的威严和小民的疾苦。不会怨恨上天背离了百姓,一切只在人为。考查我们后世子孙,多数不能敬重天地,从而使文王武王的光辉断绝消失,他们不懂得接受和保持天命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不懂得上天对不敬重天地的人是不信赖的,不用过多久,它就会使你失掉国命。要继承先王之业,必须奉行明德。’“在今天我年轻的姬旦不能对你的见解有所纠正,遵循先王开辟光辉大道前进并把它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您还说:‘上天不可信赖。’我们唯有把文王之明德延续下去,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从天接受下来的国命。”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译文”
周公说:君奭啊!我听说从前成汤已经接受了天命,那时就有像伊尹这样的人才,能与上天相感应;在太甲,当时就有像保衡这样的人才;在太戊,当时就有像伊陟、臣扈这样的人才,能与上帝相感应,又有巫咸辅助治理国家;在祖乙,当时就有如巫贤这样的人才;在武丁,当时就有像甘盘这样的人才。
“因为这些有道的贤臣,安定治理殷国,所以殷之祭礼能以已故先王配天神享受祭祀,延续许多年代。老天给殷任命辅国贤臣,以充实于殷朝,于是异姓百官同族诸臣,无不秉承美德明察忧患,君王周围之小臣和在侯服甸服内任职的地方官,也都能勤勉效力于殷国。因为这些人是由于他们的美德被举荐的,也是用德行辅佐他们的君主的,所以君王对各国有所举措,就如同卜筮一样,没有人不敬重而听从的。”
周公说:“君奭啊!上天曾经显灵,使殷国得到治理,使殷继承夏而有国命,老天也不再发怒。现在您要永远思虑这些,就会有牢固的国命,治理并光显我们新建的国家。”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译文”
周公说:君奭啊!在从前,上天为什么一再嘉勉文王之美德,把大命降落在他的身上?因为只有文王能重视治理国家和团结国民,因为有像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和南宫括那样的人才。
有人说:如果没有他们奔走效劳,于此推行正常教化,文王也就没有恩德降给国人了。也因为有那些持守美德,通晓上天威严的辅佐贤臣辅助文王大加勤勉,并为上天所闻知,因此接受殷国之大命。
武王时,上述贤臣只有四人尚在。后来他们和武王大力奉行上天之威,完全歼灭了他们的敌人。因为这四人辅佐武王很尽力,于是人们都称赞他们的功德。
“现在我就像年轻的姬旦,比如说要渡过大河,如果我和您一同前往,大概就能渡过。我这年轻人愚昧无知而身居要职,没有人督促纠正,没有人勉励我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完满;您这年高有德的人如果不亲临辅导,我就听不到凤凰的鸣声,何况说能感动上天啊?”
周公说:“啊!君奭您现在应看到这些呀!我们接受天命,有无穷的喜庆,也有极大的艰难。我请求您君奭,您一定要教导我,不要使后人迷惑。”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呜呼!笃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译文”
周公说:“武王曾经宣布并详尽地告谕你,要你做民众的表率。他还说:‘你要尽力辅助成王,要诚心诚意承担上天交付之大命,要为国事分担无穷的忧虑。’”
周公说:“君奭啊!告诉您,我是信赖您的。希望您能和我谨慎地借鉴殷国灭亡的大祸,因而考虑到老天也可能惩罚我们。这样的话我不想再说了,我只想说:‘都来协助我们二人,您同意吗?’您会说:‘包在我们二人身上。’上天赐予的美善不断增加,仅仅我们二人就不能胜任了。希望您能谨慎德行,举用杰出人才,在很好继承先王之业的基础上辅助后人。啊!诚挚地辅助我们二人吧,我们才能使国家达到今天的完美境地。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文王的功业,不懈怠,要大力奋勉。即使僻远如海边日出之荒漠之地,也没有人不归顺我们。”
周公说:“君奭啊!我不想这样过多地劝告了,我只想我们要忧虑天命和关注民心。”
周公说:“啊!君奭啊!您是知道民众的行为的,在开始时都做得很好,只是不容易做到善终。只要做好这些,从今以后,就可以谨慎地治理国家。”
“大意”
甲骨文和西周文献中,多称国为方,“多方”即是众国。周公归政成王的第二年,又发生淮夷与奄的叛乱,成王亲征奄,并灭掉其国。周公代表成王发表诰命,告诫殷人和对周怀有二心的诸侯君臣。全篇可分三段:第一段通过对夏亡汤兴历史的分析,说明天命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段阐述殷亡周兴也是由于天命。第三段对殷民与诸侯君臣提出具体要求,劝勉他们听从天命安排,服从周王朝的治理。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日钦,劓割夏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
“译文”
五月丁亥日,王从奄地归来,到了宗周。
周公说:王这样说:啊!告谕你们管蔡奄殷四国和众诸侯国以及你们众诸侯国的官员们听着,我要大张旗鼓下令给你们,让你们通晓一切。如果你们轻视上天的命令,便不能长久虔敬地关心祭祀。从前上天降灾给夏国,是因为夏桀大肆逸乐,不肯忧悯地抚慰民众,竟放纵淫乱,连一天努力奉行上天的教导都做不到,这些你们是听说过的。他们轻视上天命令,不肯解除民众的拘执之苦,于是上天就惩罚他们,使夏国大乱。因为夏朝经常内乱,就不能妥善保护好民众。从而就只知要求民众进献财货,深深伤害了民众。也因此夏国民贪婪粗暴之风一天天盛行,残害了夏国。上天因此要另外寻求治国之君,就大降光显的天命给成汤,消灭了夏国。
上天的赐予不是专一不变的,这就使你们国家的善良百姓不能长久地享受安乐;夏代的官员多半不能勉励保护民众,反而对民众施行暴虐,以至于人民赖以生活的各种衣食之源的生产都不能开展。
“只有成汤能为你们各国诸侯所选择、拥戴,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能慎重拘压犯人,使人民勉力为善。即使他对民众处以刑罚,也是用以勉励人们为善。从成汤到帝乙,无不显明美德而慎重刑罚,并以此劝勉人民;囚禁和杀死罪大恶极的人,劝勉人民莫为之;释放无罪之人,也是劝勉人民行善。现在到了你们的君王(纣),他不能和你们各邦国君主享受上天之大命,你们若能奉行天命则存,否则亡。”
呜呼!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天惟降时丧。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我周王享天之命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