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学经典全集 >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12)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12)

作者:杨永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愿亲近不依正道行事的人。’所以他把太甲流放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太甲变好了,又把他迎回来,百姓也非常高兴。贤人做臣下,他的君王不贤明,就应该流放他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公心,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公心,就是篡权了。”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白吃饭呀’。但君子不耕种却吃饭,这怎么讲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了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年轻后辈跟他学习,就会孝父母、敬兄长、忠贞、诚实。‘不白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样做更好的呢?”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人应该从事什么?”

孟子说:“要使志向高尚。”

王子垫说:“怎样才算志向高尚?”

孟子说:“做到仁义罢了。杀死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却去拿来就是不义。住处在哪里?仁就是;道路在哪里?义就是。居住在仁当中,沿着义行走,德行高尚的人该做的事就全齐备了。”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译文”

孟子说:“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也不肯接受,人们都相信他廉洁,但这种义只是不接收一筐饭一碗汤的小义。人的罪过,没有比不要父兄、君臣、上下这些关系更大的了,(仲子就是这样的人)凭着他小的方面就相信他大的方面,怎么行呢?”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对他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捕起来罢了。”

“那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能阻止他呢?逮捕是要有法律依据的。”

“那舜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作抛弃破草鞋一般。舜会偷偷地背着父亲瞽瞍逃走,沿着海边住下,一辈子快快活活,快活得忘记了天下。”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远远看见齐王的儿子,长叹一声说:“环境改变了气度,供养改变了体质,环境真重要啊!他不也就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又说:“王子的房屋、车马和衣服大都与别人一样,而王子的气度、体质是那样不一般,这是环境使得他这样的;何况处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里的人呢?鲁国国君到宋国去,在垤泽城门外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不是我们的国君,可是他的声气为什么跟我们国君那么相像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环境相像罢了。”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译文”

孟子说:“对贤人)养而不爱,等于养猪;爱而不敬,等于养狗马。恭敬之心,是礼物还没有奉送时就具备了的。表面恭敬却没有实际的恭敬心,君子不应该被虚假的情谊所笼络。”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译文”

孟子说:“形体和容貌,是天然的特性。只有圣人才能通过外形来体现人的天赋的品质。”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译文”

齐宣王想缩短守孝的时间。公孙丑说:“守一年的孝,还是要比不守孝好些吧?”

孟子说:“说这样的话好比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他说暂且轻轻地扭吧;只有教他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才行呢。”

有个王子死了母亲,他的师傅替他请求守孝几个月。公孙丑说:“像这样的事怎么样?”

孟子说:“这王子想守完三年孝却办不到。(我以前说的)哪怕多守一天孝也比不守好,指的是那些没有谁阻止他却不守孝的人。”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禾苗的,有促使品德完美的,有促使才能通达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不能登门受业的)人私自取法的。这五条,是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也很好,但似乎像登天一样,好像不可达到。为什么不使它成为有希望达到的目标,而让人们每天努力用功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拙劣的工人改变或者废弃正确的规矩,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改变拉弓的规格。君子(教育人好像教射箭)拉满弓弦却不发箭,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他们在路上合适的地方站着,有能力的人就会跟上。”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清明,道义随着君子得志而得以实行;天下黑暗,君子坚守道义而为之牺牲。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来迁就俗人的。”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时,好像属于应该以礼相待之列,但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

孟子说:“仗着有地位来请教,仗着有才干来请教,仗着年岁大来请教,仗着有功劳来请教,仗着有老交情来请教,都是我不予回答的。滕更(在这五条中)占了两条。”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不该罢休的事却罢休了,就没有什么事会不罢休了。对该优厚相待的人却刻薄相待,就没有谁不遭刻薄相待了。前进太迅猛的人,后退得也快。”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们,却不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却不作为亲人来爱。君子爱自己的亲人,从而施仁德给百姓;施仁德给百姓,从而爱惜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译文”

孟子说:“聪明的人无所不知,但把当前必须做的事看得最紧急;有仁德的人无所不爱,但把爱贤人看成最要紧的事。尧舜的智慧并不能完全了解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了解先要做的事;尧舜的仁爱并不能遍及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亲近贤人。有人不能做到守三年的丧,却对缌麻、小功这样几个月的丧礼仔细讲究;自己在长辈面前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责问别人不该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叫做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

孟子说:“太不仁了,梁惠王!有仁德的人把他施给所爱者的恩惠加以推广,施及他所不爱的人;无仁德的人却把他加给不爱者的祸患扩展开去,连累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道:“这话怎么说?”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让他的百姓去打仗,使他们血肉横飞。惨败之后,又想再打一仗。怕不能取胜,因此又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为打仗而死,这就叫做把他加给不爱者的祸患连累到他所喜爱的人。”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那一国比这一国好一些,倒是有的。但征讨是上级讨伐下级,地位势力对等的国家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就不如没有《尚书》。我对《武成》这一篇,只取它两三页的意思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凭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讨伐纣那样极暴虐的人,怎么会流血很多以至把大盾都漂起来了呢?”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作战。’这是大罪过。国君喜爱仁德,天下就没有对手。(商汤)向南征伐,北方部族就埋怨;向东征伐,西方部族就埋怨,都说:‘为什么不先到我们这里?’周武王讨伐殷纣,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说:‘不要怕,我是为了使你们安宁而来的,不是来与你们百姓作对的。’殷纣的百姓不住地磕头,额角碰地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征的意思就是正,如果各人都想端正自己,哪里用得着打仗呢?”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梓匠和造车工能把制作的规矩教给别人,但不能保证使别人手艺高明。”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译文”

孟子说:“舜啃干粮吃野菜时,好像一辈子都这样了。等到他当了天子,穿着华贵的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奉他,又好像他本来就有这样的富贵。”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译文”

孟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后果的严重:杀死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你的父亲;杀死别人的哥哥,别人也会杀死你的哥哥。那么,虽说父亲和哥哥不是自己杀死的,但也就只差一点点。”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目的是用来抵御残暴;今天设置关卡,目的是用来施行残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译文”

孟子说:“自身不履行道,那么道就在妻子身上都行不通;使唤别人不按照道,那么连妻子都不能使唤。”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译文”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也不受窘;富于仁德的人,乱世也不迷惑。”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译文”

孟子说:“喜好不朽之名的人能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位子让出去;但如果他本不是把富贵看得轻淡的人,就是要他让一筐饭、一碗汤,他脸上也会显露出舍不得的表情。”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译文”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财富费用就会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不仁爱却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仁爱却得到整个天下的,没有过这样的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国家是第二位的,君主最不重要。所以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欢心当诸侯,得到诸侯的欢心当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祭祀用的牲畜肥壮了,祭品干净了,按时祭祀,这样却还是遭受旱灾水灾的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所以听到伯夷风节的人,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起来,懦弱的人也会产生自立的志向;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浅薄轻浮的人也会变得敦厚起来,心地狭隘的人也会变得宽广起来。圣人们在百代前奋发而为,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感动奋发的。如果不是圣人,能有如此的影响吗?(百代后的人尚且感动奋发)何况亲身受到圣人熏陶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

孟子说:“仁的含义就是人。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他离开齐国时,等不及煮饭,带了淘好的米就走,这是离开别国的态度。”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译文”

孟子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围困,是由于跟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交往的缘故。”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译文”

貉稽说:“我对别人的毁谤不屑分辩。”

孟子说:“没关系。士人都讨厌这种多费口舌去分辩。《诗经》上说:‘忧愁重重压心头,一群小人把我恨。’孔子就是这样的。(《诗经》又说:)‘别人怒气虽未消,自己声誉并无伤。’这就是指文王。”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人凭自己明白的思维使别人明白,现在的人凭自己模模糊糊的认识却想使别人明明白白。”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岭上的鸟兽小道,坚持不断去走它就成了路;隔一阵子不走,就让茅草给堵塞住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住了。”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译文”

高子说:“禹的音乐,高于文王的音乐。”

孟子说:“凭什么这样说?”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的乐钟悬钮都被磨损得快断了。”

孟子说:“这怎么能足以证明呢?城门下的车辙很深,难道只是几匹马的力量吗?(这是因年深日久车马经过得多所造成的。禹的钟钮快断,也是由于年代久远。)”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译文”

齐国闹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都以为您要再次劝齐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了,恐怕不能再这样做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与老虎搏斗,后来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一次他到野外去,有许多人正在追一只老虎。老虎背靠着山弯儿,没有人敢去碰它。大家远远看到冯妇回来了,就快步前去迎接。冯妇捋袖伸臂下了车,大家都很高兴,但其中那些士人却在讥笑他。”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译文”

孟子说:“嘴巴对于好吃的滋味,眼睛对于好看的颜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好闻的气息,四肢对于安逸舒适,都有需求的本性,但得由命运来安排,君子也就不认为是本性决定的(因而不去强求)。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理,能否各得其宜,都属于命运问题,但又是本性决定的,君子也就不认为是命运安排的(因而努力依着本性去做)。”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