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王蒙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 老子的帮助(选章)

老子的帮助(选章)

作者:王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子的目的仍是有为。教不是为是什么?他当然不是完全无言,光《道德经》他就写了数千言嘛。

禅的不可说,也是说出来的,真正的不可说应该什么也不写不说,也就没有禅了。

无为之事,或者我们常说的无为而治(原文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着眼点在事上、治上。事与治,都是有为而不是无为。

老子的独特性、奇异性与颠覆性在于,一般人看得出治、事、教等是有为的结果,是肯定性的命题,而老子从中看出了负面的否定性命题。

悲哉为也,悲哉人也。人活一辈子,是不断活动、不断作为的一辈子,是忙忙碌碌的一辈子,是有作为的一辈子,是必须也定然有所行为有所言语的一辈子。但是谁能分得清,谁能有把握,自己的行为与言语起的正面作用一定大于负面作用呢?刘震云不是已经断言,人们每天说的话的百分之九十九点几都是废话吗?

请读者诸君也请我王某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一辈子至少是迄今为止,你做的事情中,有用的多还是无用的多?完全正确的多还是有瑕疵的多?乃至于是完全做错——缘木求鱼、饮鸩止渴、南辕北辙、自取其辱或自取灭亡、适得其反——的事多?你说的话更是如此了。有用的话多还是废话多?恰到好处的话多还是过头或不及、含糊或强词夺理、空洞或片面、祸从口出或失言坏事的话多?被听明白了还是被误解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还是根本无效果或反效果,哪样的话你说得更多?你敢正视吗?你敢坦诚坦然承认吗?你敢告诉大家吗?

我必须承认,我的有毛病的为比没有毛病的为似乎更多。

我还算是较早地接触到体悟到无为的重要性的一个人。

而我看到过的忙乱于蝇营狗苟的、忙于白日做梦的、忙于自私自利而终未有收获的、忙于治气的、忙于说假大空话的、忙于喊冤叫屈的、忙于损害比自己强的人而自身却一事无成的、忙于做表面文章走形式的,太多太多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几段都讲到了无为的道理。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这不能不考虑到老子的时代。那是一个争权夺利的时代;那是一个混战的时代;那是一个诸子百家,众声喧哗,一齐兜售,试完了这一招试那一招,合纵完了连横,结完了亲动刀兵,盟友、敌人、忠良、奸侫、政权、政策都变化多端、莫衷一是的时代;那是一个那么多君王、大臣、谋士自诩是爱国治民,实际上却是害国扰民、祸国殃民、倾国坑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时代。

老子抱有与众不同的清醒,他呼吁说:能无为乎?能无离乎?(能不能认准一点,前后一贯一点,少翻几次饼?此是王蒙自解,与前贤诸说不尽同。)能如婴儿乎?(能不能更平和、天真、诚实、少欲一点?)能无疵乎?(能不能更纯洁干净一点?)能为雌乎?(能不能温和宽容和谐一点?)能无知(智)乎?(能不能少一点阴谋阳谋,少一点诡计,少一点玩弄天下于股掌中的伎俩?)老子是以疑问句的形式讲这些观点的,是疑问,更可能是椎心泣血的呼吁。他是在向强者呼喊:“能不能悠着点?能不能怜惜一点百姓、他人、自身的精力与生命?”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以此鼓吹无的效用,当然这与他那个时候缺少物理学知识有关,其实橐龠——风箱之属——内中并非虚无而是充满了空气,没了空气,就屈了瘪了空了什么也出不来了。但反过来说,老子的此说并非全无意义,风箱能用,是容不得箱内的杂物的。你往风箱里放东西,哪怕是放黄金钻石钞票,也只能毁了风箱误了铁匠。至于多言数穷,这讲得很形象。强词夺理的结果是理屈词穷;滔滔不绝的结果是威信扫地;强迫灌输的结果是无人问津;高调唬人的结果是人家用高标准衡量你,首先认定你的不合规格。到处卖嘴皮子的空谈手,最后患了失语症。这样的例子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不如守中。不那么容易。有的人是有“中”的,是有度的掌握的。因为他有信息、有知识、有经验、有智慧、有思维与判断的能力。有的人是没有度的,只有大呼小叫,只有意气用事,只有脆弱外加蛮横,你怎么让他去守中?

此外,仅仅是婴儿,是雌,是柔弱,是无智,是找不着这个适中来守一守的。

中国(外国有没有我现在还说不准)的一些学者强调你已有的一切都是偏见,都是杂念。你必须先去掉原有的一切,你必须在头脑空白的情况下接受他的传授宣讲,这样的要求当然不无依据,却也相当玄乎,有时候这种理论是为准邪教扫清道路。良知良能与常识,最基本最核心的底线,是不能清除、不能放弃的。读书、听课、学习、拜师,应该虔诚,但也要谨防受骗。

为道日损,是老子的又一警世名言。就是说,一个人,尤其是个有成就有影响的某某“人物”,一定要学会做减法,甚至于要学会对自己进行洗涤与删减,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清洁工作。减掉一切你不需要、人家也不需要、对于你徒然有害、对于事业学问生活质量全然是污染病毒恶性损耗的东西,包括贪欲、计较、浮名、俗利、苟且友伴、不良嗜好、争名夺势、虚假应酬、空话套话、流言飞语。这才是无为的真谛。

我一贯认定,人生有涯,精力能力有限;一生状况,全看你把自己的生命往哪里用。只有大量地放弃你所认为应该放弃的,才能做出一点你希望做成的事情。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使谈不上有什么才,也能做出高于常人的一两件事。有所不为的是君子,是上乘人。无所不为的,至少是糊涂。

无为,就是有所不为,大量地不为,大量地放弃,少量地为,为则有成。这是我的心得。而老子讲的无为,似乎更绝对也更有针对性,主要是对当时的诸侯君王们说的。他想抑制一下他们的贪欲与争斗、扰民与坑民害民。老子无法明说那些王侯是贪婪坑害,是祸国殃民,他当然没有实力去扼制之改变之。他只能推荐无为而治的高明与妙奥,使王侯们认识到,无为更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他在追求民人的利益与王侯的利益相一致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无为。为王侯献策的这一点,会使老子受到误解,人们会以为是老子在自荐,在为侯王们出奇计乃至阴招损招。真是太难了,老子!

自古以来存在着把《老子》兵法化、技巧化、计谋化、阴险化、恶俗化与私利化的解读,它反映了解读者的水准与境界。

人们容易承认老子的智慧,却忽视他的仁德与品质。大智是无法脱离开品德的,一个狭隘自私者、一个气不忿的嫉恨者、一个鼠目寸光者可能有某些愚而诈的小花招,怎么可能有与大道相匹配的大智慧?

一个技巧化、兵法化、计谋化、恶俗化的人可能说出无私故能成其私、后其身而身先、将欲取之固先予之来,但是请问,他们能说得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尤其是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来吗?他们看得懂这些论述吗?

鲁迅早就说过,鹰可以飞得与鸡一样低,但是鸡不可能飞得与鹰一样高。恶俗者可以接受老子的某些偏于阴柔的策略,却永远与老子的道相差十万八千里。

无为的原则并不能绝对化,但是从对于《老子》的阅读中得到启发,得到一些自制,少做点蠢事错事不好的事,少做点不体面、不合适、不聪明的事,则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收效。

价值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第二章一开始,就宣示了一种反价值理论,至少是对一般世俗的价值表示困惑的理论。我称之为价值怀疑主义。

知美反恶、知善反不善的说法怪怪的,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难道还有文明、有社会、有群体、有生活的质量和追求吗?

仅仅从字面与逻辑上,你再怎么抠扯你也搞不清楚、理解不了老子的用意。书生解《老子》,以书解书,以字解字,以句解句,难矣哉!但是,如果你有一点人生经验、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特别是如果你有过评先进、调工资、树标兵哪怕是选美选演员提拔干部的经验,你就知道老子的话千真万确了。

为什么说都知道了美反而糟了坏了呢?

其一,世俗价值是对平等理念平等价值的挑战。知道美了,当然也就等于是知道谁谁不美谁谁丑了。美是在比较中胜出的,而丑在比较中落败。一个群体当中,在美受欢迎、受优待、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不美的尤其是丑的,就会受到轻慢冷落,变成二等公民。

其二,世俗价值引起了竞争。竞争引起种种矛盾种种斗争。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徐乃建的小说《杨柏的污染》,写一群所谓右派分子在一起劳动,本来相安无事,相濡以沫,忽然来了指标,说是表现好的有少数人可以回城工作,需要甄别评选。天哪,人与人的利益矛盾立即激化,发生了各种“污染”事件,钩心斗角、纵横捭阖、你不服我、我败坏你,直至不择手段。谁无家室?谁无对于前途的打算?谁能平心静气、谦让克己?……最后是人性恶充分暴露无遗。

美国发生过滑冰运动明星伤害另一个明星——她的竞争对手——的事件。

在各种评比活动中,在调动了激发了大量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少纠葛、多少困扰、多少黑幕乃至多少犯罪呀。我们大概还不会忘记二十世纪某女司机因为对评比工资不满而疯狂撞人的事件与新疆某女青年因为同类问题而杀人的事件吧?

其三,可疑的价值或对于某种价值的过分宣扬还会引起作伪。中国过去极重视孝道,这不是坏事,然而有伪孝子出现。《官场现形记》中也描写过这样的故事:某大官前来视察,众地方官得知此人提倡简朴,痛恨奢侈,喜欢属下穿破旧服装,乃纷纷求购破旧官服。一时间,破旧官服脱销,破旧官服的价格飙升到高于崭新服装的价格。

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也是价值作伪的表现。这可以叫作世人皆知冠军之荣,斯耻矣。

其四,某种可疑的或简单化的价值观会庸俗化夸大化异化变成害人的毒药,如中国的名教杀人。尤其是旧中国对于妇道妇德的某些要求,其实是混账至极的封建主义。如将守节不嫁当成妇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就出现了无数祥林嫂。“二十四孝”中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等也惨无人道,令人反感。“文革”当中的一些疯狂事例,也与价值偏执价值强行推广有关。

其五,价值偏执、价值狂热、价值专横、价值霸权,能够成为战争与恐怖主义的根源,成为反人类与征服世界的胡作非为的借口。当今世界,种种冲突,其事例是不需要列举的。

在谈到知美反恶的表面上似乎匪夷所思的说法的时候,我还想举一个家喻户晓的白雪公主的例子。白雪的后母,每天照着镜子并向自己的魔镜提出问题:“谁最美丽?”魔镜答曰:“白雪公主最美丽。”于是后母妒火中烧,下定了对白雪必除之而后快的决心。多么警世的故事啊!与老子的观点完全符合。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价值问题上出现的假恶丑并不是价值本身的过错,而是对于价值进行恶性争夺的结果。诚然,这需要进一步分析。老子有一种稍嫌过度的彻底性。他认定,干脆不讲美不美、善不善,不就结了吗?

所以他虽然提得很深,很别致,他的非价值论仍然不可能被人类所全面接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从为政之道上宣扬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证明,这更多是空想,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想从根本上取消人民的欲望、竞争、生产与文化的发展,这是不可能的。相反,为政者,必须抓住发展这个核心价值,关注和尽量满足人民的需求。

同时,对于价值、发展与文化提出一些哪怕是一厢情愿、一面之词的质疑,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文化思潮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反思的元素。我们所谓的“新左翼思潮”在这方面就有许多主张发人深省。我们不能只讲一面的理,不能一味地煽起物欲,忘却其他。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不妨参考一下老子所讲的令人感觉有些怪的道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很厉害,人不能自作多情,人不能自欺欺人。仁义道德当然好,然而这是人造出来的。哲学比伦理学更高,本体论比价值论更重要。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这很冰冷,天地并不讲那么多价值。当然这个说法并不全面,但事物至少有这么一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在今天也极有正面的意义。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令人厌恶,纵欲主义也不可能带来幸福。内科大夫说,改革开放前来看病的乙肝多、贫血多、营养不良多、结核症多,而现时看病的糖尿病、痛风、脂肪肝、肥胖症多。五味不但令人口爽,而且令人生富贵病。所谓为腹不为目也是有道理的,俗话说眼大肚子小,视觉的贪欲是最无餍足的。为腹的意思则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当然,老子的用意也并不是否定一切价值标准,他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前边说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里却也说了九个善字。然而这里的善已经不完全是道德伦理范畴,更多的是智慧范畴。原因在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仁是好的,但不是规律,不是道,是次生的而非原生的范畴。仅仅讲仁义道德,你可能失败,你可能百无一用,这一点在老子的时代,群雄并起、纷争消长的时代已经看出端倪来了。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价值问题上,老子是理想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与自然,即一切出自天性,一切自行运转,一切不搞生拉硬拽,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不搞繁琐、啰唆、繁文缛节、废话连篇。所以他强调,认识不了根本规律才搞人为的价值规范,即大道废有仁义,心眼儿越来越多了就会出现虚伪,家庭关系处不好了才讲什么尽孝啊慈爱啊,而忠臣的出现恰恰不是吉兆,而是国家昏乱的表现。

同样的现象却有不同的说法:我从小就听戏词里讲什么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语出《增广贤文补遗》)。这个说法其实还是为了赞扬孝子与忠臣的。而老子的理想主义则认为如果一切搞得好,根本没有对于忠臣与孝子的需求发生。这个说法未免太高太玄。但是这样一个理念却值得深思: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健康的人性是能够得到正常的体现的,仁义孝慈慧智忠臣之类的好话说得太多,弦绷得太紧,反而提醒人们,这方面出了问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里的老子甚至有些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他希望统治者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做到无为,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许多虚伪、繁琐、纠葛。这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是有意义的,完全这样什么也别干,就天下太平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个公式有它的深刻处。丢了根本规律就得强调价值规范;丢了价值规范就得强调爱心;丢了爱心就得强调互助;丢了互助呢,就得强调文明礼貌了。为政者要体察其中的奥妙,而一般人的做人也是如此:越不成功就越讲究;越讲究就越造作;越造作也就越降低诚信;越努力你就越无能为力、无效;越无效,就越要发明新词新说新论。

让我们设想一下,许多事许多话是说好还是不说好,是做好还是不做好。比如你出去做讲座,做完了主持人一再要求听众为你鼓掌,你无法弄清是你讲得好才赢得了掌声,还是听众奉命做样子鼓掌,你不会觉得尴尬吗?再比如你去一家商店,看到该店到处贴着微笑服务的宣传品、保证书,你看到服务员的微笑,不觉得起鸡皮疙瘩吗?

有许多东西应该出自自然;有许多东西本不应该有任何问题,例如诚实,例如与人为善,例如礼貌,例如保持清洁卫生,等到这些都需要千言万语、耳提面命的时候,我们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老子的价值怀疑与价值虚无有些偏于一端,此种学说在国内国外都不可能占主流地位,如果这种价值虚无主义成了气候,造成礼崩乐坏、无序失范、善恶不分、美丑不辨,也许事情会更糟。但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思潮,在价值问题上提出一些困惑和怀疑,确有其独到之处,至今思之发人深省,有教人多看一步多往深里想一层之功效。

道是怎么来的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和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的。哲学家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思考万物万象、思考万世万年。万物千姿百态,生生灭灭,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性呢?如果抓着这种共同性不就是抓住世界的牛鼻子了吗?抓住世界的牛鼻子,这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智者来说,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事啊!

老子反复讲的道的特质,其实就是万物的共同性。综其所讲,这种共同性应该是:

一曰自然。自己运动,自己变化,不受外力,不受意志——不论是人的意志还是神的意志——的影响,不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爱心或者恶意的左右。

这是道的首要特色。无为呀,不言呀,朴呀,不智呀,都是从这个自然自行运动的特点衍生出来的。

二曰变易,叫作逝。万物都在变化,因此不可鼠目寸光,不可只顾眼前,不可一意孤行,等等。

三曰辩证。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祸福相倚,尤其是有无相生。无必然会变为有,有必然会变为无,无中生有,有中变无。无与有,都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存在形式与变易规律。

四曰阴柔。大道如巨大的阴户与子宫。柔弱而不是坚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五曰趋下。如水,向下流,自觉居下,居别人不愿居之洼地。

六曰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等等。

七曰惚恍。是集合形态、含糊形态,灵活形态。这与中华盘古开天地以及混沌假说有关。它甚至让人联想到宇宙生成的一些假说,例如星云说。

八曰玄妙。其言甚大,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说明道是相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