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刘心武自选集·小说卷 > 如意

如意

作者:刘心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零  编辑部的工间操时间照例无人做操。有人高声讲着一件什么趣闻,爆发出一阵快活的大笑。偏这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在喧嚣中怎么也听不清话筒里的声音。  我朝大伙连嚷带摆手,他们总算减小了笑谈的音量。我才听出来,给我打电话的是老曹——我原来工作过的中学的党支部书记。自打三年前我调来出版社,我们很少联系,主要是因为双方都忙,其实我在学校工作时,和他称得上是难得的相知。  “老曹,什么事啊?”我贴近话筒,大声地问。  他性格不改,无论遇上什么大悲大喜的事,总能不动声色。我听见他慢悠悠却是单刀直入地说:“学校里的石义海大爷死了,要开追悼会。想来想去,悼词还得请你写。”  我周围的聒噪声仿佛陡然飘向了远处,只觉得自己的心犹如铅砣般往下一坠,我紧紧地捏住话筒,喉咙那儿突突地跳,不由得变了嗓音地问:“哪天死的?”  老曹简洁地报道说:“前天。往医院送的半道上就咽气了,是心肌梗塞。收拾他的遗物,你知道他俭朴了一辈子,哪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可是从他那口唯一的木箱里,发现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包裹,包了好几层……”  我迫不及待地问:“里头是什么东西?”  老曹告诉了我。我倒吸了一口气,心里就像有千百个琵琶在“大弦嘈嘈如急雨”,不禁喃喃自语:“原来是这个!原来……”  我的心强烈地抖动着。石大爷的追悼会定于第二天下午开,我答应当晚便写好悼词,第二天请假送到学校去,并出席追悼会。  当晚,我坐在书桌前,忘记了别的一切,只想着石大爷。  秋夜是这般的静谧,静得仿佛能听出远处树叶飘落的声音。我提起笔来,满腔的哀思仿佛都汇涌到了笔尖,却又一时不知从何写起。  石大爷,您如果有灵,您应当驾着清风,趁着静夜,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让我们像往昔一般促膝而坐,相见以诚……  石大爷,我想您,您大概也还在惦念着我吧?石大爷啊……  一我是1961年到学校工作的。那时候我们不少青年教师住校,每天清晨,当我们洗漱既毕,或到操场跑圈,或到树下诵读,或赴办公室备课,总会从薄雾或霞光中,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工友,在用大竹扫帚清扫校园。他个子不高,很宽的肩膀,很厚的身板,但却长着一双很明显的罗圈腿;他总是默默无言地低头徐行,一下一下很匀实地扫着。每当看见他,我脑海中就飘过一个淡淡的念头:“啊,石大爷又扫上了……”这念头犹如一根柔弱的游丝,他的身影一从我视网膜中消失,这游丝便也消融在空气之中了。别的住校教师,对他大体上也是这么个态度。  应当为我自己和同伴们剖白的是,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起工友。管传达室的葛大爷比石大爷还老几岁,是个高瘦、嘬腮的老头,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当过道士,我们就常同他打趣。他知书识字,分发报纸信件汇款单认真负责,还很爱主动同我们谈论时事。石大爷大字不识一个,无法在传达室工作,似乎同我们缺乏一种自然的联系纽带,而他这人又极为沉默寡言,脸上表情很呆板,难怪引不起我们的注意。  直到1962年过五一节的时候,我同石大爷才有了一次颇不寻常的个别接触。那天我没去参加晚上的联欢活动,留在学校值班,任务是每一小时沿操场的大墙巡逻一回。石大爷的宿舍是位于操场一角的小平房,因此,不转悠时我就待在他的屋中。  开头,我只是坐在椅子上,管自看自己带去的小说,全然不注意坐在床上捻叶子烟的石大爷是何神态。但是,每当我坐下来看小说,石大爷就默默地往我面前的茶碗里倒茶水,这时,我就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当我第三次巡逻回来,便把小说搁到一边,搜索枯肠地同他闲聊起来。  我想到听校长说过,我们这所校址,几十年前是个贝勒府,当年的贝勒府总不会有这么个操场吧,于是便漫不经心地问:“石大爷,当年这操场是贝勒府的什么地方,您知道吗?”  “咋不知道?是花园。”  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红楼梦》中的某些景致,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后四十回中的“大观园月夜警幽魂”。于是如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在夜晚,面对着老人,忍不住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花园里闹鬼吗?”  “咋不闹鬼?我就见过。”  石大爷说时,面部表情仍旧十分平板,吧嗒吧嗒地不紧不慢地吸着他那半尺长的烟袋锅。  “我不信。世界上哪有鬼呢?”  “咋不信?我亲眼见呢。”  “那一定是您看花眼了。鬼是没有的。”  “咋没有呢?我见着了嘛。”  于是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遇到这种口吻,我便又想听又不想听他说:“真的吗?您见着的鬼什么样呢?”  石大爷微微抬起脸,正对着我,他那略呈椭圆形的脸上,依然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语气平淡地说:“那时候,我才你这么个岁数吧。这贝勒府的一多半,已经归了教会的学校。那时候操场没这么大,东半截是一排排的学生宿舍。学生晚上撒尿撒大木桶里头,木桶就搁在排房的尽头。我是管给学生倒尿桶的,有时候起五更就给倒。有一天,兴许也是今儿这么个气候吧,我起得早点,往排房那儿走。刚走拢,冷不丁见个白影儿一闪。我挺奇怪。那影儿像是个女的,穿着月白衫子,套着黑裙子。你知道咱们学校打那会儿到如今都是男校,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深更半夜的,咋会跑出来一个女的呢?”  我要表示不信,又为了壮胆,就胡乱解释说:“个别胆大的女生也是有的,她准是翻墙进来的。”  石大爷的语调依旧平缓迟慢:“不是。我走过去招呼:‘甭藏,你出来吧!’她就从墙角出来了。乌黑的头发,雪白的脸,眼角耷拉着,嘴皮子红得像流着血……”  我插嘴说:“这哪是鬼呀,这活生生是个人嘛。”  石大爷仿佛没听见我的话,愣愣地继续他的讲述:“我跟她脸对脸地站着。我就问她:‘你是人是鬼呀?说!’她给我鞠了一个躬,哭着说:‘大哥,我是人,我不是鬼呀……’”石大爷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我的心仿佛在收缩着,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他吸了口烟,接下去说:“……我正疑惑呢,只听她又添上一句:‘我的命好苦哇!’说完就转身走了。我看见她光着脚,两脚好像离地一寸多,忽悠忽悠地,拐过屋角就没影儿了……”  我的头发根根都直竖起来,耳里响着自己放大了的心音,背部忽然有一种空虚和不安全的感觉。想到下一次的出屋巡逻,我忽然胆怯了……  费了好几分钟,我才镇定下来,我想自己是青年团员,应当相信唯物主义,不能中迷信思想的毒素,便正色对石大爷说:“您当时肯定是产生了幻觉。鬼是没有的,没有。”  但是石大爷非常顽固,他表情依旧毫无改变,继续吧嗒吧嗒地吸着烟,好几分钟以后才分辩说:“我咋会看错呢?后来我想着她可怜,估摸着她准有冤情,就偷偷买了一双袜子,半夜里搁在那天遇上她的地方了。天亮时候我去看,袜子没了。那时辰学生们都没起床哩,不是她收走是谁收走了?打那以后她再没现过形,兴许是报了冤仇了吧。”  这回我连背上的汗毛也竖起来了。一时间说不出辩驳的话来。  “你歇歇吧。我替你转悠去。”石大爷站起来,拿起桌上的长筒手电,慢悠悠地走了出去。我把脊背抵住墙壁,努力克制着心中喷涌的恐怖。我又气恼石大爷的迷信和固执,又感谢他对我的体贴与照顾。  但是这一夜过去以后,当天光大亮时,我对他就只剩下了落后而顽固的坏印象。从此以后,我尽量少同石大爷接触。  二我同石大爷再次建立关系,是1964年的秋天。那时候学校里已经时兴安排听忆苦报告、吃忆苦饭、访贫问苦一类的活动。  有天我找老曹去了。那时候他刚调到学校当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已经是现在这副又黑又瘦又出老的模样,其实他当时不过刚满38岁。  我见了老曹就诉苦说:“还给学生们安排什么活动呀?忆苦饭都吃过两回了!……”  老曹沉吟地说:“再安排一次访问活动吧……”  我提高嗓门说:“近处的几个典型都访问过了,往远处跑,停课更得多,还让不让学生学文化呀?”  老曹把头一偏说:“其实咱们学校就有可以访问的对象……”  我急不可耐地问:“谁呀?”当我听到“石大爷”三个字的回答时,简直惊住了:“他?”  老曹点点头说:“我看过他的材料,也到他宿舍跟他谈过。他大约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生的,是个育婴堂里的弃婴,父母想必是当年的城市贫民,养活不起,就把他扔了……他在育婴堂里能活下来,除了罗圈腿,没落下别的残疾,可真是不易呀。他长到十来岁,就被教会学校的神甫要去当了仆人,打小伺候洋鬼子,挨打受骂,干最粗最脏的活……就这么着一直熬到解放。直到1952年这学校被政府接管,外国神甫卷起铺盖滚了蛋,他才算过上了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我看你可以请他给同学们忆忆苦嘛。这样近在眼前的老校工现身说法,也许比外请的人忆苦,对孩子们触动更大。”  我倒不知道石大爷原来有这么典型的血泪史。听了老曹的建议,便去石大爷宿舍找他。进屋时,他正准备下面片儿,要煮面片儿汤吃哩。我把来意说了,担心他会拒绝,最后特别强调:“是支部让我来请您的。”  石大爷手里正捏着湿面团,听我说话时忘记了扯面片,任锅里的水沸腾着,脸上却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出乎我的意料,他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行呀,我就讲讲吧。”  他到班里来讲了。一开头,他讲得挺符合要求,虽说表情比较呆滞,语调里的感情还是很诚挚的:“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哪知道当年那洋人欺压咱的苦处……”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望着他,倾听着,我十分满意。  但是,讲了十来分钟以后,就听得出来,石大爷对当年教会学校里的两个外国神甫,在评价和感情上都很不一致:“……如今初三(二)班那教室里,地面不是还有块木头板,上着个锁吗?那木头板底下是个台阶,通到地窨子里头去。那时候洋人可享福了,打那欧罗巴国(他就是这么个说法)运来成箱的啤酒,就趸在那里头。他们想喝酒了,就使唤我下去拿。越是大暑天越想灌啤酒不是?我一天不得下去十来趟才怪呢。那德老爷(他指的是‘德太白’神甫,‘德太白’是这位外国神甫给自己取的汉名),我们下人背地后给他取的外号叫‘面包’,他白得像剥了皮的山药,胖得像个冬瓜。要说懒、剥削人,德老爷跟别的洋人一个德行。可他讲点子仁义,使唤我们的时候,说话透着客气:‘义海呀,劳驾你再给我取瓶啤酒吧。’我给取来送上去了,他还冲我点个头:‘谢谢啦!’遇上他顺心的时候,兴许还剩下小半瓶子啤酒,赏给我喝。那狗娘养的赫老爷(他指的是‘赫爱尔’神甫,‘赫爱尔’也是汉名),可就不是个玩意儿了,我们下人背地后叫他‘胡萝卜’,他那酒糟鼻子真比胡萝卜还红!‘胡萝卜’使唤人谱儿可大了。一声吆喝:‘给我拿酒去!’咱就得颠颠地赶紧下地窨子。稍微慢点他就兴许扬手打人。有回我从地窨子上来,攥着酒瓶的手直打哆嗦,‘胡萝卜’就跟我吹胡子瞪眼:‘你他妈的怎么回事?抽的哪门子筋?’这小子北京话练得挺油,可不好对付了。我就说:‘这大暑天一身的汗,冷不丁往地窨子里一钻,冷气激得受不住,咋不哆嗦呢。’他嫌我顶撞了他,非罚我到地窨子里蹲一个钟头不成,咱求情也没用,他连推带搡,愣把我推进去,‘咔嗒’锁上了木板门。我就穿着个单褂儿,在地窨子里冻得上牙直跟下牙掐架……多亏了人家‘面包’仗义,不满一个钟头,就把我放出来了。我听见他一个劲地埋怨‘胡萝卜’,说‘胡萝卜’,心太狠,不合上帝的旨意;‘胡萝卜’跟他吵,他到了还是护着我……”  想想看,当我听见石大爷说出这么一连串大有问题的话语时,心里该多着急。同学们却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交头接耳。我实在耐不住了,便趁上去给他斟水的机会,似乎是很自然地插进去说:“两个神甫本质一样,‘面包’比‘胡萝卜’更阴险,因为他具有欺骗性……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唉,糊涂的石大爷啊,他竟偏过头,望着我说:“乌鸦也不尽是黑的,我就在这府后头的花园里,见着过灰脖白肚的山老鸹。”  同学们“轰”的全笑了,我气得脸都白了,往他茶杯里倒的开水溢了一桌。我心里暗暗埋怨老曹,千不该万不该出这样的馊主意,看他给荐了个什么样的报告人,竟然对“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样天经地义的话也提出异议,事后我的“消毒”工作多难做……  我怕他再往下说更“出轨”,便引导地说:“您除了忆自己的苦,也可以把咱们学校原先是贝勒府时候的事儿说说,让我们知道知道府里奴仆受压迫的惨况……”  他嗽嗽嗓子,想了想便说:“贝勒府里缺大德的事多了去!别的甭说,光是到花园子里填井的丫头,我就听说过一巴掌的数儿。活得好好的干嘛往井里跳哇?还不是让贝勒给糟践了。后来花园子拆了,井也填了,可那冤魂儿还不散,我就见着过……”  我一听不妙,真怕他当着这么多个“祖国的花朵”,讲类似给我讲过的那种鬼故事,便立即打岔说:“石大爷知道的事可真多。其实您不必限于讲贝勒府的事,也可以把咱们这个地区穷人在旧社会的苦诉诉……”  他一口喝下了半杯茶,接过我的话茬说:“人一穷可不就得受欺。咱们这个地方过去受欺侮遭磨难的人可多啦……就好比咱们学校南边,竹叶胡同14号里的金家姐儿俩,受的苦大呀。要不是她们姐俩互相照应得好,又赶上这新社会,早不知道撂在哪个旮旯里成了鬼啦……”  又是“鬼”!我看再不截住他,是非出辙不可了,便趁他停顿的当口宣布说:“石大爷年岁大了,最近身体也不大好,今天就暂时讲到这儿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石大爷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于是,一阵劈劈啪啪的掌声,便把他欢送走了。  我说“生动的一课”,不过是例行的客套话,可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仿佛的确是生动的一课;一连好多天里,同学们都议论着“面包”和“胡萝卜”,“金家姐儿俩”也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一周以后,班委会的小干部们来找我汇报说:“同学们纷纷提出建议,希望把竹叶胡同苦大仇深的金家姐儿俩请来忆苦。”  我正苦于教育活动不易安排,想了想,便同意了。开好介绍信,我就亲自出马去联系。我想这回得把“底”摸准,倘若这金家姐妹也是石大爷那般混沌,那么她们的家史即便苦得赛过黄连,我也不能请她们来讲。  三我找到居委会,主任不在,于是便贸然跑到14号去了。  14号是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小杂院。1964年那阵,北京的住房问题还没发展到爆炸性程度,自盖小房子的风气尚未蔓延开来,所以这个小杂院倒显得挺豁亮,各处都点缀着一些花儿草儿,房子虽旧,收拾得还比较干净利落。  敢情金家姐儿俩都是五十来岁的老太太了。两人分着过,一家住南屋,一家住北屋,都只有一间房。我先找到南屋,屋里坐着个黄壮的汉子,我认出他是附近煤铺里摇煤球的师傅;同他对了几句话,我意识到他是金家小点的那位妇女的丈夫,他说他“屋里的”在服装厂当熨衣工,现在上班去了。我便提出来要找他爱人的姐姐,他愣了愣,便领我朝北屋最偏东的一间小屋走去,在门口叫了声什么(我没听清),见门开了,指指我说:“找您的。”便离开了。  开门出来的老太太,看着有五十来岁了,瘦弱的身材,长方形的一张小脸,白里透黄的皮肤非但不显得粗糙,反而颇为细腻,但额头、眼角、嘴角都有了极细琐的皱纹。她花白的头发在脑后结成了一个元宝髻,淡得看不大出来的两弯眉毛下,一双挺大的眼睛先是惊疑地大睁着,随即又流露出一种饱经沧桑的倦怠神情。把我让进屋去以后,她上下打量着我,懒懒地问:“您是办事处的?”  我告诉她自己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来。她戒备地望着我,仿佛有点惶惑无措。  为了摆脱这尴尬的局面,我尽量先用热情的语调说点闲话:“您爱人上班去啦?”  她眉尖一抖,生硬地说:“他?他不是早就死了吗?”  我这才注意到,这间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而且比刚才我去过的那间南屋要凌乱得多。样样家具都是些陈旧的劣货——不,只有一样或许是个例外,那是靠在床头的一张紫檀木高脚茶几,这茶几上摆放的两样东西,也比屋中其他任何器物都更干净爽目:一件是一个颇为讲究的打火机,另一件是一只颇为古雅的细瓷盖碗。  我又搭讪说:“您妹夫在煤厂工作吧?”  她略微一愣,点点头说:“您是说秋芸她当家的?对。秋芸在服装厂做事。我在家糊纸盒子挣点钱。”说着她指指屋角,我注意到那里堆着一堆糊好和待糊的纸盒、纸片。  正当我想把话引到忆苦这个正题上去的时候,居委会主任突然找上门来了,说是刚才接到电话,学校打来的,让我马上回去,有急事。我只好告辞,走到胡同里,才知道这是主任大妈用的计。她激动地对我说:“你们找这个人去忆苦可不合适。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你们校址原先那个贝勒府里的千金小姐,当年管她这样的小姐叫郡君,又叫多罗格格。清朝倒台以后,贝勒府的多一半卖给了外国教会,办起了学校;贝勒府的主子们窝在偏院里,过了一段昏天黑地的日子,坐吃山空。“七七”事变以前,贝勒把最后的一个偏院也卖给了教会学校,整个败落了。格格跟她哥哥分了家,搬进羊角灯胡同的一个四合院住,那是她最后的产业,她就靠吃房租过日子;可是临解放的时候,她的男人——男人是打小包办的,旧社会整天在外头吃喝嫖赌——背着她把房子卖掉,一个人卷款溜了,她才搬到这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二年,全靠变卖残存的字画古玩瓷器墨砚过日子。后来才算揽了点活儿在家里干,剥云母片呀,折书页子呀,糊纸盒子呀,算是自食其力了。”  我大吃一惊,心里不住地怨恨石大爷,他怎么把个贵族小姐,当成贫苦市民来介绍呀?同时禁不住问:“秋芸是她妹妹吗?”  主任大妈说:“什么妹妹,是她的丫头。这秋芸阶级觉悟总提不高,跟格格感情特别好,划不清界限。格格名叫金绮纹,多少年来,总放不下她那多罗格格的臭架子,虽说后来穷得一个搪瓷盆儿又洗脸又和面,还是戒不了她那两样嗜好:抽好烟、喝好茶。秋芸新中国成立前陪着她守活寡,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照顾着她,到1956年秋芸跟煤铺王师傅结了婚,他们两口子也还是待金绮纹不错,依旧看不出个界限……这样的人,你们怎么想起来请去给学生们忆苦呢?”  我哑口无言,同时感到无比震惊。我万没有想到,就在我所熟悉的这些胡同街道里,还生活着这样的人物,他们是我在报纸上、小说里、报告中从未看见、听见过的,他们住的离我这么近,却又显得如此陌生……  瞧,扯远了,我们还是来说石大爷吧。可要说清楚石大爷,又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些人。于是我想起了那我们宁愿忘掉而又不能忘掉的10年里的事……  四我尤其不能忘掉1966年炎夏,政治龙卷风终于扫过我们那所小小中学的情景。  记得那天早上洗脸的时候,同宿舍的帅老师还跟我互相撩水逗乐。帅老师名叫帅谈,但是同事们都管他叫“蒜薹”。我们头两天下午都听到了关于“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广播。震惊、疑惑、好奇,然而并未感到同我们自身有什么关联。当我们走出宿舍,往教学楼走去时,看见了我们学校的第一份大字报。那份大字报背面的糨糊还湿漉漉的,顺纸边冒热气儿,题目叫作《党支部休想蒙混过关!》。许多教师和同学围着看,个个表情都非常紧张、复杂,但古怪的是并无喧哗、争议之声。上课铃响了,头一堂课前半截还比较正常,后半截就不行了,先是从操场上传来了阵阵喊叫声,接着就有首批造反学生冲进每个教室,号召大家到操场去集会。我当时完全被搞懵了。冲进来的造反学生脸上肌肉跳动着,一腔热血似乎已经超出沸点之上,他非常真诚地发出呼吁,眼里甚至闪着晶莹的泪光。他当时喊出的话语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党内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能还温良恭俭让地坐在平静的教室里,而不冲出去“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两分钟以后,我班的教室里就只剩下几个胆小的学生和我自己。而目瞪口呆的我,没过几分钟,也身不由己地走到了操场。操场上一片混乱,一群最激进的造反学生围住刚担任正书记不久的老曹,要他承认自己紧跟“黑市委”“黑区委”,搞了修正主义。他似乎并没怎么开口,另有几个高中学生和青年教师在那里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其中就有“蒜薹”,他的高挑身材非常显眼,喷着唾沫星子,确乎是慷慨激昂。  到中午,我校第一份大字报周围,就出现了互相冲突的两种大字报,一种支持,另一种反击;“蒜薹”在宿舍疾书了一份保卫党支部的反击性大字报,让我签名,我犹豫了一下说:“让我想想看吧……”他瞪了我一眼,噔噔噔跑出去张贴了。  傍晚时分,广播室用高音喇叭告知全校,团中央已派来了工作组,党支部靠边站了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