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赵玫自选集 > 寻找伊索尔德

寻找伊索尔德

作者:赵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么?  我们为什么要把最后的时光,浪费在这些痛苦的没完没了的折磨中?  那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他们在外面吃饭,喝咖啡,泡酒吧,总之所有可以让人情意绵绵的地方。然后深夜回到家中,便沉浸在横流着欲望的床上。最后的日子,或者,最后的时光,消磨着,他们都知道长夜将尽,黎明的时候就将起航。他们希望能在那天的清晨看到东方淡红的曙光。他们希望早晨的云霞之后是轻轻云朵间的万里蓝天。他们纠缠着最后的时光,丝丝缕缕地或轰轰烈烈的情与欲。那难以割舍的,末日一般的,又仿佛日出,牵扯着黏连着,然后骤然之间地,在那个难以觉察的跳跃之后,便彻底地分割了,带着死亡的温度。  大提琴手将最后一次前往乐团。参加同事们为他举行的欢送会。那个夜晚他们性到荼毒。让身体在黏糊糊的液体中一直纠缠到天明。日出时几近于死亡的衰朽,他的脸上已然一片灰白。却是女人无限喜爱的一种因性而苍白的美。那雕刻一般的,周身的棱角。  女人说,她要,他便给予。他以为青春是挥霍不尽的,所以他无须自制。他不懂什么叫量力而行,入不敷出,他的欲望就像女人的激情那样,可以无数次地喷涌,永不枯竭。渴望将整个生命都给出去的那种冲动,那种,决堤一般的歇斯底里。这就是这个夜晚大提琴手在女人身边的心情,他不管女人怎样提示他还有明天的夜晚,明天的夜晚才是最后的夜晚……  都给你,给你,一滴也不剩。他不管还有没有明天有没有那个最后的夜晚。他不会吝惜他的身体甚至他的生命。他可以在高空中休养生息,也可以在漫长的学业中聚集能量。在给予的那一刻,他坚信自己生而就是为了这个女人的。唯有给予她,就如同某种血色的报答。报答一个女人的养育之恩。他没有一丝一毫地想到过自己,只要他能,哪怕她不要。就喷洒在所有的他可以留下印记的物品上。枕头中,床单里,书桌上,甚至衣橱里,丝巾上,首饰中,甚至口红和胭脂。是的,所有的所有,那些能留下的,能让她永生永世难以忘怀的。  然后在缱绻的牵扯中,他起身。撕扯开紧密相连的每一寸肌肤。戛然而止的,就突然地,天各一方了。他恳求女人去看望他,他不想他们的分别就是永诀。  是因为欢送会,他不得不爬起来。似乎身体中的每一个部位都在疼痛。在这样的聚会中总不能不出现吧,他说,他要先回他的公寓,把琴房的钥匙交还给乐团。  还有最后的一个晚上,最后的期冀。她问他要不要把她为他买的那些衣物也带回去。他试着拎了拎那个箱子,又放下。说太沉了,我没有力气了,然后向女人诡秘地笑。然后他吻着女人的嘴唇说,等我,等我好吗?哪儿也别去。欢送会过后我就立刻回来,甚至等不到欢送会结束我就会逃离,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只想和你,你一个人…他们亲吻着从床上走到门口。惨白的被单被他们拖了很长。女人让男人看她身上青紫的印痕。可惜就要分别了,男人沮丧地说,留着,这间房子里的那些精液。那就是我,特里斯坦,你不许忘记,如果特里斯坦死了……  女人等着这个最后的夜晚。如寿终正寝一般,女人觉得,终于可以结束了,那种煎熬一般的痛苦。于是某种如释重负的心境。电话铃响。不是大提琴手。她知道此刻他正在乐团同事们的送别中。她已经很疲惫几乎彻夜未眠,但还是拿起了电话,她想那或许是她的丈夫。那么说什么呢,一切就要结束了。听他的冷嘲热讽?我就是要善始善终。你不能把我推给了一个孩子转身就把他丢弃。当然,没有希望,在那样的爱情里,又有谁是有希望的呢?  但那声音来自年轻女人。不再期期艾艾,甚至没有仇恨。她用很淡定的甚至有恃无恐的声音对女人说,现在你满意了吧。你可以拿回你的丈夫了,我不再需要他。但是你能够保证他还爱你吗?那么他对我说过的那些抱怨的话就是谎言。是的,你就像流过他灵魂的一段污水。你锈蚀了他,或者,你造就了他,所以他只能是你的,尽管,他已经不再像原先那样百依百顺了。  电话中的声音如冰冷的水般流淌,不给她哪怕片刻还击的缝隙。还有,就像你说的,确实没有那么疼痛,甚至一点都不疼。也没有什么伤害,包括,打掉那个不成型的孩子。当然,我知道你也曾这样无怨无悔地做过,但那时候你一定很疼。不过你的疼也是值得的,毕竟你赢得了那场婚姻。但于我,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胜利者,或者,我很惨。不,没有,只是锤炼了我。让我成为了一个经过看过的女人,这也得益于你,就像,你是我的老师,教给我怎样邪恶……  甚至没有义愤,为什么?连女人自己都丧失了斗志。斗争的结果是,将每个人的弱点暴露于对手面前,于是每个人就都成了坏人,也就,每个人都不再爱他想爱的那个人了。  最典型的被鄙夷者是她的丈夫。脚踩两只船的结局是没有人再肯爱他,至少不那么爱了。在这种水火不容的左顾右盼中,被消解的,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意志,这才是最最可悲的。那么,女人尝试着去想,她能够允许自己的男人再回来吗?尽管很多时日以来,她一直都在为这个渺茫的目标而战。只是生活尽管依旧维持着它表面的样子,但内里却已潜移默化地蜕变了。就是说和先前不一样了,并且永远地不一样了,不一样到,她只要一想到他要回来,就感到莫名的烦恼,甚至恶心。  还有谁能像大提琴手那样,让他的整个生命都附丽于她?  是的,伊索尔德还是嫁给了马克王。她嫁给他或许只是为了能和特里斯坦亲近。但那些没有特里斯坦的长夜呢?躺在马克王的身边供他遣使?那么在不情愿的性事中,她能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吗?  女人努力驱赶掉这些深入骨髓的不愉快,只等着门铃的声音,等着她性爱中的王子。她现在要做的就剩下这一件事了,那就是等他。然后一个尽可能完美的收场,哪怕是凄苦的。  然后她等。那种耗尽心力的苦等。她等了整整的一个夜晚,直到他们曾共同期待的那个满天红云的清晨。她知道接下来就是死亡一样的毁灭了,爱的毁灭。那也没有什么,只要她能够接受命运,将最后的一曲唱完。就到此为止,不能再多了,否则他们会被彻底摧毁,否则爱将无所附丽。  他说过只要一离开乐团就会立刻回来,她于是等。她本来还想去商场,因为她忽然想到了那个电动剃须刀。她怎么会忽视了男人这么必需的物品?或者因为他总是那么完美洁净的小白脸,让她觉得他根本不需要剃须刀。但是她不敢离开家门,哪怕半步。她也不敢打开电视机,生怕那些可恶的噪音干扰了门铃声。是的,她不能须臾离开她的等待,她的耳朵她的神经她的心在这一刻,都是为了等他而存在的。她尽管疲惫不堪却并不以此为累,就算是她被困绕了,但是明天,她知道,就再不会有这样的等待了。  于是女人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呼吸着,大提琴手留在房子里的那些气息。不曾散去的,那缱绻的味道。什么什么都包含其中了,那爱情所独有的,芳香。但是她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爱那个年轻的男人,即或要面对整个世俗社会的不屑地指责。但即或如此女人也决不会后退,能拥有哪怕一刻的铭心镂骨,人生足矣。  便是在这越来越焦虑的等待中,大提琴手却始终没有出现,甚至不曾有过哪怕只言片语的信息。从漫长的午后到匆促的傍晚,又从沉沉的黑夜到晨光如霞的黎明。在漫长的等待中,她为他编造出不计其数的理由,来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如约。整个的下午,女人勉强安之若素;到了晚上,她便开始焦躁不安,不停地给大提琴手打电话。但是,就像小说里或者电影中描写的那样,一个人,就那样,突然人间蒸发了,让她对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过满腹狐疑。她于是不再相信自己,也不再相信她曾经经历过的那许多爱的瞬间,只能凭靠着残存的精液和他的气味让自己自信起来。她鼓励自己相信那个年轻的大提琴手确实存在过,而他们,也确曾实实在在地爱过,并且做爱过。  电话中听不到他的回音便只好留言。最先是温柔的询问,你在哪儿,快来吧,我想你。又说,最后的夜晚,我们的,你没有忘吧?到处是你的气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是的,我要。然后是抱怨是嗔怪你到底在哪儿啊?你不能就这样丢下我。我等得太久了,沉沉黑夜,你在哪儿寻欢作乐呢?慢慢地女人变得不耐烦,她开始愤怒,开始对那个不知所终的男人满怀了女人的怨怼。你不要你的箱子啦?你不是明天就走吗?你不让我去送你啦?或者,你这个骗子,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你做过了就走了,你是人吗?我不再等你了,我真是太傻了。我喝酒去了,你别想找到我。我丈夫就在楼下,他和他的那个小情人真的分手了。没见过你这么不靠谱的男人,我当初就不该接纳你。但是,来吧,求你了,快来,我哪儿也不去,就待在家中,等着你。就知道你是花花公子,见异思迁,其实我早就看透你这种人了。不不,那都是气话,忘记那些吧,我等你,只等着你……  然而,无论怎样地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却还是得不到大提琴手哪怕一个字的回音。于是女人在漫漫长夜中苦熬,很多次想把电话打给丈夫,又很多次丢弃了这个愚蠢的想法。好端端的一个男人怎么突然就没有了呢,这不是小说的情节是什么,现实中怎么可能发生如此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如果不是电影,也没有戏剧……女人恍若梦中。那么,只有在梦中才可能发生这种离奇的事情。他们曾经的日日夜夜都不是真的,那只是子虚乌有的虚构和幻象。这样想,女人便有了些微的释然。就当作是一场空梦,而她就是那场空梦中的梦游人。  但最终她还是怀抱了某种不确定的信念。尤其墙角的那只大箱子,装满了他将要带到美国去的衣物,难道那也不是真实的?  她早早赶到了飞机场。她觉得这是她最后的机会了。她不是想要留住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真实的证明,哪怕是凄美的。她知道这里是她能找到他的最后的地方了。他们曾相约在这里吻别。他们将不顾任何人奚落的目光。仓皇中她终于找到了飞往纽约的窗口。她站在办理登机手续的服务台前左右张望。还没有开始办理登机手续前她就守候在那里了。她觉得在这里至少比憋在家里受煎熬要踏实得多。她脚下的那个大箱子让人们觉得是她要出国,甚至有人问起她是不是飞纽约?一路同行,大家可以相互照应。  她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办理登机手续的人,直到最后一个乘客办完手续,离开柜台。却自始至终不见大提琴手的踪影。她觉得更像是一场恍惚的梦了。她明明看到过那张机票,这个人怎么可能不翼而飞呢?为确定那不是虚幻的梦境,她走到柜台前和工作人员核实。她竟然说不出他的全名,只知道他是乐团的大提琴手。她就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她觉得做爱时是不需要姓名的。  的确有一位乘客没来办理登机手续,可是我们不可能再等了。  眼看着飞往纽约的飞机在呼啸中腾空,女人只好把那只沉甸甸的大箱子带回家。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乐团,她觉得在那里能打听到大提琴手的消息。因为晚上演出,乐团的白天几乎没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值班的办事员,说他早就走了,连户口都销了。  但是他没有赶上那班飞机。办事员略带诡异地看着女人,意思是你怎么知道他没上飞机。约好了去机场送他,却没有等到他。哦,这么说,好像昨天的欢送会他也没来。一定是出事了,能告诉我他住什么地方吗?您是他什么人,我们这些是保密的。是朋友。是朋友还不行吗,女人摇着办事员的手臂,您不能见死不救。办事员挣脱掉女人的手臂,您不要这样,您怎么就认定他一定要死呢?在昏暗的公寓楼里,女人没有钥匙。然而他们不能破门而入,只能求助于民警。这时候被卷入大提琴手失踪案的已经不再是女人一个人。她自己也忘了什么时候给丈夫打的电话,总之那男人很快就出现在了女人身边。他跟她一道去公寓楼,又一道去派出所。有了男人的陪伴,女人焦虑不安的心情就显得可以理喻了。  在民警的要求下,乐团的办事员也驱车前来。那人还是一副很不屑的样子,但看到女人身后的男人,也就不再那么嚣张了。  在集体监督下,万能钥匙一蹴而就。被遮盖得严严实实的房间密不透风。邻居说,他们不想一天到晚被大提琴干扰,于是集体抗议,换回了安静。房间里一片灰暗,阴冷凄清。打开灯,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的痕迹。警察开始一扇一扇地打开所有被关闭的门,直到从卫生间的门里伸出来一条胳膊,已僵硬了。  女人终于看到了大提琴手。不知道怎么会摔倒在卫生间地板上。她扑过去,想要抚摸他青白的脸颊,却被丈夫一把抱住。但是她还是号啕大哭起来,挣扎着,想伸手去抓那冰冷的尸体。  他离开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会……  你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于是女人成了嫌疑犯。被暂时拘留在派出所。直到验尸报告出来,医生说,什么情况都可能导致猝死。出国前太疲劳了,或者心情太激动了……  女人承认,他们整晚都在做爱。  当然这也可能是猝死的诱因,但总之不是他杀。  和他杀又有什么区别?  女人终于被解脱出来,但是她对于被卷进这场死亡案无怨无悔。她也不在乎被暴露于各类媒体的灯光下,她愿意为她深爱的男人承受这一切,她甚至不顾及丈夫想要遮掩事实真相的企图。  乐团的同事们惋惜之余,开始蜚短流长地议论起大提琴手和那个女人的私情。看上去她都可以做他的母亲了,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子,怎么会爱上这样的女人?是啊,她每天都坐在最好的观众席上。她到底是什么人呢?是不是很有钱?不过她年轻时一定很漂亮……  女人无须向任何人解释。她根本不认识那些议论她的人。她觉得那些所谓的艺术家有时也很庸俗的,除却音乐,他们和那些市侩的小市民又有什么区别。他们演奏瓦格纳却并不知道《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寓言式的歌剧中到底涵盖了什么。唯有爱是不能奚落更不容诋毁的。在瓦格纳那里,爱是永恒,尤其在爱的双方中有一方献出了生命。  那以后的日子里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这让她有了一种可以依靠的感觉。但同时她又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为那个大提琴手哭泣或者悲伤。  女人没有去参加大提琴手的追悼会。她知道她的出现只会亵渎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她相信大提琴手是希望她为他送葬的。在送葬的队伍中,他最渴望看到的人就是她了。但是,在那一刻,她却只能待在自己家中,待在她为他买的那些准备带走的遗物中,待在那亲近的、可以闻到的爱的味道中。  是的,没有伊索尔德,这是怎样的悲哀。怎么会有人真的为情而死呢?更不要说那些为爱的人的死而死。在没有任何病痛、任何伤害的情形下,伊索尔德却死了。仅仅是因为特里斯坦的死,她便伤心欲绝地一命呜呼。让爱和死亡成为永恒的主题。于是歌剧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围绕着“情死”的动机。瓦格纳这个悲剧性的主题完全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让人们觉得与其痛苦地爱,不如幸福地死,于是瓦格纳情愿将自己裹在飘扬的黑旗中死去。  当然这其中也能找到悖论。既然相爱的人已经因爱而死,既然两个肉体都已经死亡,你怎么能证明爱还活着。但是不,瓦格纳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这个死亡的结局证明了,作为精神的爱在肉体死亡之后依旧存活,不会因为表象世界的消亡而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一个纯粹意志的精神世界中,并且在这里获得永恒的不朽。  很多天过去,女人不再哭。她甚至慢慢淡忘了她和大提琴手之间曾经发生的那一切。她只是开始重读托马斯·曼的《特里斯坦》,她觉得曼的有点谐谑甚至反讽的基调很适合她现在的心境。  一个富有商人的妻子突然来到疗养院。这个被比作伊索尔德的女人很美也很优雅,还秉持着一副凄凄迷迷的病容。这个女人的到来,就像照进疗养院中的一道午后的阳光。她娇柔美丽的外表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从此那些罹患肺病的患友们,没有人愿意错过这位美丽的贵夫人。于是作家以得天独厚的学养,轻松博得了美人的青睐。青睐而已了,不过是在大庭广众下聊聊那些略带诗意的往事。美好而灿烂的女人的童年。花园的喷水池。几个坐在水池边绣花的姑娘。曼将这个也许会成为特里斯坦的男人描写得愚蠢并且猥琐。在疗养院组织的一次雪橇聚会中,独独美妇人和作家选择了缺席。于是在寂静的疗养院落寞的午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活动室。然后作家便怂恿罹患微恙的女人弹钢琴。而这恰恰是医生所禁绝的。美妇人却到底经受不住诱惑,而弹奏了肖邦的夜曲,进而又弹奏起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也许就是由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爱之死》,美妇人将其演绎得美奂美轮……  是的,瓦格纳是高于一切的,哪怕生命。为了瓦格纳,她完全可以置卑微的生命于不顾。  伊索尔德爱特里斯坦,但是那个羸弱的美妇人,她爱那个不入流的作家吗?  结局是,美妇人因违医嘱而开始吐血,这意味着,一个原本可以复原的生命因《爱之死》而开始凋零。美妇人在弹奏瓦格纳时可谓倾尽心力,将全部情感融入瓦格纳的悲剧中。为此她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不愧为一种很壮丽的诗意。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几乎搭上性命的女人躺在病床上,轻轻哼唱着其中的一段旋律。然后血就突然涌了出来,上帝啊,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血……  从此女人命若游丝。然后就不知死活了。曼先生没告诉我们女人的终局,只说当作家得知美妇人生命垂危,他下意识的动作便是逃离。他害怕那个因他而可能死去的女人,更害怕自己被指斥为谋杀美妇人的罪魁。作家的逃之夭夭无疑是小说最讽刺的部分。在爱的时刻,一个男人怎么能够逃跑呢?  女人没有逃之夭夭,却也没能像伊索尔德那样,为逝去的爱人心碎而死。她所能做的就是买一束花,放在大提琴手曾经租住过的房门口。白色的百合绽放出妖冶的芳香,在狭长而幽暗的走廊里缭绕着。是的,她并不喜欢百合的香气,但据说这种花代表了冰清玉洁。  后来送花便成为了女人必做的功课,每隔几天,她就会更换掉那些枯萎的花束。有时候她也会更换花种,除了百合,还会有玫瑰,勿忘我,甚至菊花,只要那花是白色的。她这样持之以恒地履行着深邃的怀念,就像不久前她疯狂地为大提琴手购物。  但她锲而不舍的行为引发了公寓邻居的反感,他们不再能忍受那没完没了的白色芬芳,就像不再能忍受大提琴的幽咽。房子里横死过一个年轻人就已经够晦气的了,还要有人接二连三地往楼道里送死人花。那女人把这儿当作什么了?坟地吗?不。于是楼里的邻居联合起来,围追堵截,终于将那个捧着白色鲜花的女人挡在了门外。您如果再来这里骚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只能把您扭送派出所了,您听到了吧?  女人不得不终止送花的行为,但无以寄托哀思的苦恼却让她几近绝望。于是有一天她尝试着把百合花束放在交响乐团的大门口,然后便一而再,再而三,直到乐团门卫把民警请来。  之所以这样做,我仅仅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事实是我已经开始忘记了,已经不再疼痛,也不再铭心刻骨。我知道我也许并不真的爱他,否则我怎么没有像伊索尔德那样死去呢?  从马克王身边逃离的女人让歌剧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哪怕是死亡。在牧羊人欢快的笛声中,带着晨露,伊索尔德来到了特里斯坦的城堡。然后,生命消亡,意识飘散,连不朽的爱也沉入到了死亡那永恒的黑暗中。  一个人怎么可能因爱人的死而死?而这样的死需要怎样的爱?  当女人送花的权力被剥夺,她还怎么相信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无非是残寄相思,聊以自慰,她还能做什么?不,这个世界上没有伊索尔德,也不会有因爱而死的痴迷者。是的,她从没有真正爱过大提琴手,她爱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为了她自己。所以她爱得不够深也不够投入,她只是把性爱当作了灵魂之爱来经营。所以她的爱也不是崇高的,甚至很肮脏。而大提琴手就是因为肮脏而死的。他以为他年轻有不竭的精液,于是他任意挥洒黏稠的生命。他以为他能战胜生命,逃过精竭力衰的这一劫。也或者,他就是想在疯狂毁灭的欢乐中万劫不复。  是的,没有伊索尔德,这是女人从自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那个心碎而死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中世纪。爱情早就没有那么纯粹了,更不要说诗意和崇高。离婚,或者准备离婚,都无所谓。已经没有什么伤痛了,因为,已经没有了疼痛的爱。  丈夫差不多每隔一小时就会打来电话,他很担心女人眼下的状况。他知道她在伤心却不知她在忏悔。她说她喜欢大提琴手,所以希望有一个凄美的结局。几天来前思后想才幡然悔悟,我可能并不爱他,否则我会因爱而死。那是十八世纪欧洲小说最热衷的结局,于连被绞杀后,德·雷纳德夫人因伤心而死;爱斯梅拉达被绞杀后,钟楼怪人亦从生命的世界中消失。更不要说心碎而死的伊索尔德了,可是,为什么,我没有?  丈夫说想要立刻过来,却被女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