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热情,那是男人的悲哀,女人或者说了,她还想要。 然后男人抽身而起。好像很悔恨地对女人说,我可能铸成大错了。唯有你,是可以将我舍弃的。 为什么在生出深深的恨意之后,却依然可以做爱?是因为感情和肉体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吗?或者我的身体试图挽救什么?但是你我都知道,其实我们的心早就分开了。和你做这些就像我是个妓女,或者被你当成是妓女。妓女还有情深意切的,譬如杜十娘、李香君,可是我,我连那样有情有爱的妓女都做不成。 女人把沙发垫扔向大门,发出绝望而柔软的响声。男人刚刚从那扇门走出去,她恨那个男人,恨的方式就是立刻打电话叫来了大提琴手。问他愿意不愿意拥有她,是的,立刻,哪怕大提琴手正在排演场。她知道那个年轻的艺术家是无辜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当作了复仇的方式。是的,他被利用了,但是他说,他宁可被利用。他爱这个女人,他觉得她身上有着探不尽的奥秘。 他显得有点忧郁地坐在沙发上。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此前这里曾发生了什么。他也不可能闻到女人觉得弥漫于整个房间的那种精液的味道,他只是痴迷地看着她怎样为他煮咖啡。他觉得在温暖而幽暗的灯光下,闻到咖啡的香是天下最最舒服的感觉。 他说他为她带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他说你看了就不再会抱怨任何人。你会看到爱情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圣和崇高。相爱的人死了,爱情却活着,活到今天,我们的心中。 女人捧着年轻男人的脸,亲吻他的嘴唇。没有任何的肉欲,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他有多么好。她于是悲叹自己是一个鄙俗的人,是芸芸众生,不值得被他爱。她也不能像大提琴手那样去欣赏瓦格纳,她不够虔诚,也不可能再被塑造了。 唱片在大提琴手送来的老式唱机中旋转。她觉得这种留声机发出的声音,有点像20世纪三十年代电影明星们唱的《蝴蝶飞》。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能立刻想起这首歌的旋律,于是胡蝶们阮玲玉们周旋们……但却瓦格纳。 特里斯坦?你是说特里斯坦?大提琴手说,他从此再没有见过女人眼睛里发出的那么明亮的、星团一般的光芒。 是因为瓦格纳自己的爱情,他才创作了这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世俗的爱情? 不,年轻人辩解,诗一般的,爱。所以,这部歌剧又被看作是瓦格纳自传式的作品。 真有,诗一般的,爱情么? 瓦格纳爱上了那个女邻居,一位能理解瓦格纳艺术的女诗人。他们彼此在精神上互爱,却不能逾越瓦格纳的那位庇护人。他在瓦格纳最贫困潦倒的时候资助他,并对妻子和瓦格纳的精神之恋心知肚明。但他却一如既往地资助瓦格纳,那么…… 所以瓦格纳寄托于那个中世纪传说? 所有的对位,严丝合缝,就仿佛那个古老传说是专门为他们而流传至今的。 瓦格纳和女诗人就这样每天相见,却爱而不能。要演戏,装作不闻不问,这要怎样的隐忍? 于是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让瓦格纳和女诗人的爱情永恒。 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爱的悲剧。女人若有所思的样子。为什么曼的小说不一样呢?那是个有点讽刺意味的故事。哦,我是说托马斯·曼的小说《特里斯坦》。我们并没有彼此伤害。只是慢慢地淡了,淡了的感觉你能体会么?就像你不再爱不释手,就像有一天,你不再喜欢瓦格纳。就这样我们好着好着就突然分开了。谁都不再能忍受谁。那是看不到的,经年累月的,一种积累。直到积累到一定能量,然后爆发,就离开了。而在心里,我想我们并不真的恨对方。只是一种恨的欲望,但仍旧做爱。能想象吗,一种纯粹身体上的相互吸引,很难自我控制的,或者,就像妓女和嫖客? 大提琴手无法明白女人的语义。或者他们说的不是一种语言。大提琴手只有在进入音乐时才会变得有教养,甚至高贵;而他平时说的都是些庸俗不堪、甚至不着边际的话。他没有看过什么文学作品,甚至错别字连篇。他只有拉琴或听歌剧或谈论瓦格纳的时候才能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他只有在舞台上才是完美的,那个雕塑一般的形象,除此他简直不可救药。他没有优雅的谈吐,更不具备深邃的修养,他不过是个拉琴匠,甚至连艺术家都谈不上。 但是他却懂得欣赏女人的谈吐,并尽力从中获取能量。这说明他有着某种向上的欲望,而这些恰恰是女人的丈夫所不能给予她的。他从来不说她的美,也从不表现出对她的欣赏。她当然不知道他是怎样和那个年轻女人交往的,亦不知他们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爱。怀孕让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复杂,无端地添加进去了很多爱的杂质。她想尝试着理解他们,就像,尽可能地理解她和大提琴手之间的这种暧昧甚至略带戏谑的关系。她不想知道大提琴手的过去,她不问或者也就是她不爱。所以他们这一类人的感情太淡泊也太脆弱了,随时都可能像大提琴上的琴弦一般断裂。 抚慰着一颗年轻的心,或者,让年轻的心抚平自己的伤痛,怎么说都显得过于做作。然而,爱情本身就是矫揉做作的,不如直来直去的妓女和嫖客,很他妈的令人讨厌。 是的,在舞台上,第一眼,她就被他征服了。甚至她去听音乐会也是一种报复的手段。用很多钱买最好的位子,而不是把钱花在吃饭上。她就是要做那种贱兮兮的“小资”,让艺术来包裹一颗受伤的心。她于是获得了某种满足,某种升华,她觉得坐在前排最好的位置上,她就像一个宫廷女王。 第一眼,她就被他吸引了。没有任何的私欲,只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由衷的欣赏。当然也还有爱,一种超然的爱,大爱或者博爱。那个美如雕像的男人,拉琴时那种无限投入的姿态。从此她就记住了他,为他而来看乐团的每场演出。为此她要感谢背叛的丈夫,她才得以收获这个拉大提琴的年轻人。 是的,很卑鄙,至少很不光彩,但是她却开始夜夜梦见他。梦中他那么迷人的神态,很温婉的,处处被他精心照料。在不经意处,感觉到的,那无所不在的爱意。后来他们便不期而遇,偶然地,在乐团的街角擦肩而过。 后来年轻人告诉她,事实上乐团的每个人都注意到了她。她永远坐在那个固定的位子上,永远对着大提琴手看。就仿佛她并不是来听音乐的,而只是为了看到舞台上那个拉大提琴的年轻人。当然他也注意到了台下的女人。他觉得她是那么美。他坚信他们之间有过目光的交流,尽管台上台下咫尺天涯。后来他期待她每天都来,而他的琴技从那天开始长足长进。他觉得他是为她一个人演奏的,甚至他的生命都只是为她一个女人的。 一个梦中的男人,天使一般的大提琴手。但是当他走近前来,却仿佛蓦然间破碎了什么。不,不,还是一样的美,只是,不是梦里的那个人了。于是失落,于是从此只听瓦格纳。不,不,你不要说,这是女人在说话。女人总是在说,不,不,你不要说,让我来说,你就那样静静地坐在那里,听我说,好吗? 为什么托马斯·曼要亵渎瓦格纳史诗一般的《特里斯坦》?至少是谐谑不恭的某种反讽。无疑曼怀了一种企图颠覆的动机。他为什么要用一种嘲弄的方式,来演绎那个古老的爱情传奇? 在感情的舞台上,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总会有登场的人,也总会有断肠的人。眼泪。在婆娑的树影中。年轻的女人啜泣。为了爱,或者仅仅是为了一个不经意的孩子。将身体置于男人的胸怀中,说着的却全都是弦外之音。模棱两可的,无可无不可的,女人听不懂。她不想要挟,但他们必须要面对现实,这能懂吗? 男人像一棵树,支撑着,却已然满枝枯叶。连他自己都不会了,和年轻的女士谈情说爱。可能很爱,但却抱怨。在抱怨中,怎么可能找到爱的感觉呢?于是勉力而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适应一颗年轻的心。可以聆听手机的彩铃,也可以穿牛仔裤;可以夜夜泡在酒吧,也可以闭上眼睛说那些小儿科的情话。问题是,我成了什么了?什么是动力?腹中的那个胎儿吗?如果没有热烈的爱,他又怎可能去改变自己? 女人抬起头,吻男人的嘴唇。形同被劫掠了,却又难以抵挡。这便是男人的软肋,只能被情欲裹挟。那个物质的身体,是很难被操控的。被强迫着在两个女人之间做着比较。也许还有更多的女人。纯粹性爱的比较。谁让他更舒服?要小心翼翼地区分开来,女人敏感的部位似乎迥然不同。所以如履薄冰,不能有丝毫差池。尘归尘,土归土,却要他一个人来承受。 他抚摸着,那丝一般柔滑的肌肤。那属于年轻的肌体,于是按照年轻的方式给予。却还是诟病他带着前妻的体温,那是抹不掉的。那不是物体而是一种已深入骨髓的惯性。是的,他只能部分地给予,容不得年轻女人索要他整个的人生。他不能将他的生活和他的身体分开,不能既留住家庭,也留住情人的心。不,他不能,最终要作出取舍。直到,年轻女人烦恼地说,你打算怎么对待这个腹中的孩子? 当男人窃喜着他的生殖力,伴之而来的却是沉重的责任。他要他的生殖力却不想承担属于他的责任。他已经过了要承担责任的年龄了,所以他从此心灰意冷。 当然,不能分开,不能将他生活中的这两个女人重新拆装。不能又要妻子的智慧和优雅,又要年轻女人丝滑的肌肤。将两个女人合而为一,去其糟粕,那是痴心妄想。那么,他该怎么办? 他再度被吻。葡萄一般地丝丝的甜。问他在想什么?既不想离婚也不想失去我。年轻的女人代他想了。让我做你的情妇?你说我能做到吗?那需要多少爱? 第二幕马克王在这个晚上出行狩猎。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阴谋? 深夜在康沃尔宫的花园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秘密幽会。已经不再是春酒的作用,他们的爱已难以控制。唱着充满了狂喜的《爱之夜》,互诉别后相思,唯愿永夜不昼。 长夜将尽,马克王归来。看到了和皇后在一起的特里斯坦。于是他痛,他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特里斯坦无法回答也不愿辩解,只问伊索尔德是否愿意跟随他回到他的地方。伊皇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己的恋人。 亲吻过后,便是绝杀。特里斯坦故意被王的武士刺下致命的一剑。他但求一死是为了内心深深的自责。 是的,死亡。那就是特里斯坦要去的地方。 巨大的水晶吊灯缓缓升起。然后熄灭。意味着大幕即将拉开,演出就要开始了。 这个晚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带着刺鼻的油墨味道的说明书。 舞台上灯光亮起。次第地。从后排的打击乐器,到中间的小号长号、长笛短笛,再到前排的各类提琴,直至照亮整个的乐队。于是乐队被暴露在众人面前,熙熙攘攘的拉弦定音。唯有他如雕像一般,坐在舞台的最前端,那个首席大提琴的位子上。一种近乎庄严的静谧,很骄矜的样子,又仿佛某种忧伤。为瓦格纳?还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能看到台下的他的女人。还有,他的女人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女友。 因为已经相互认识,所以一道来听音乐会。因为是瓦格纳的歌剧,所以女人请来她的丈夫。在电话中,丈夫问,能否带上她。妻子沉吟,然后极不情愿地说,好吧。因为她知道若那个女人不来,男人也断然不会来的。但是她太想让丈夫听这个歌剧了,毕竟是他为她买了托马斯·曼的书。于是女人选择了大度。她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大度的人。 她自作主张地安排了他们三人的坐席。总不能让妻子挨着丈夫的女友吧?于是男人坐在两个女人中间,像一道屏障间隔了各怀心腹事的他的女人们。 开场前女人对男人说,我看到过瓦格纳时代演出的剧照。歌者在舞台上围成一个古罗马剧场般的半圆。她说这些的时候嘴唇靠近男人耳边。然后就觉出了不知道从哪儿投过来的如刺一般的目光。 指挥举起手中的金属棒。然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中那段感人的音乐,就是由大提琴手演奏出来的。 ……从第一声大提琴奏响,他的心脏就开始一阵阵紧缩。他的灵魂从未像这样被声音和激情的洪水所灌溉,他的心灵从未被如此的渴望和极乐所吞噬,他从未如此地被这天堂般的荣耀带离现实,他仿佛不再置身于这个世界上…… 如此地沉醉,让人想哭。而男人,她丈夫,却穷于应付身那边女人的窃窃私语。于是女人开始愤怒,这不关乎是否大度,仅只是为了捍卫舞台上的瓦格纳。于是她恨恨地扯了扯男人的衣袖,说,这里不是咖啡馆。 男人平息住年轻女人,事实上他也正想回到音乐会上来。不过他不是真的喜欢音乐会,仅只是出于票价的昂贵。但浮躁的年轻女人最终静不下来,除了看台上她熟悉的那个大提琴手,她就再没有什么可以用心的了。于是她终于按捺不住,说,太沉闷了,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她一叫你就非得来吗?不如去喝酒或者喝咖啡…… 这是瓦格纳,不知道谁在说。 有什么可震撼的,就像催眠曲,我真的就快睡着了。 但是你想结婚吗?想伴随《婚礼进行曲》步入婚姻的殿堂吗?而这段婚礼就是瓦格纳的…… 那我宁可不结婚。 你让自己安静下来,慢慢就能听进去了,这是个爱情故事,很感人的…… 我没有你们那么高雅,我什么也不懂。我更喜欢那些有节奏的乐曲。也许,你们才是最般配的。 你到底想要干什么?男人的声音高起来。 你凶什么?那厢女人不管不顾。 女人不再能容忍,不再容忍的方式便是也开始对着男人的耳朵喋喋不休。她甚至和男人靠得更近,她只是想把这个心有旁骛的男人拉回到音乐中。她说卡拉扬也曾指挥过这个歌剧。这也是托马斯·曼的最爱。曼是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后来的一位叫海因里希·伯尔的德国作家也很了不起,在曼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43年后,伯尔也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是伯尔的《马蹄声隆隆的山谷》,就像一道灵魂的虹…… 酒吧里的打击乐会更刺激,也会有很好的歌手,也能唱出很感人的歌……从两侧灌进来的两种话语、两种声音,在男人的某根脑神经上相撞又弹出,他觉得自己就要爆炸了。……其中浸透了瓦格纳自身的忧伤。爱着一个别人的女人,却爱而不能。 你马上就能听到这个乐章,一定要用心去体会…………我可以做掉这个孩子,我也没有期待过你一定会娶我。你要相信我,我是男人。旋律诠释着不同的人物关系。每一种关系中都深藏着某种悲剧性的宿命。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爱情是在死亡中获得永恒的,就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只有死亡才能成全爱情呢?太残酷了吧?如果是真正的爱情。我从未把这个孩子作为逼迫你的武器。我知道。当然那孩子是无辜的,是你们不经意的性的产物。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变成了某种邪恶,某种乞讨婚姻的手段。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不是在听歌剧吗?我是说,你不认为那很卑鄙吗?至少你们的爱情就不那么纯粹了。男人把头侧向另一边。显然那边的女人已经忍无可忍。耳语进而变成了低声的控诉,以至前后左右投来质疑的目光。甚至有人轻拍年轻女人的肩膀,然后很优雅地将食指放在嘴唇的中央。意思当然一目了然,然而迎来的却是年轻女人恶狠狠的目光。 不就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吗,又能释放出怎样摧毁的能量? 女人再度碰了碰男人的手臂,轻声提示他,注意,下边的那个唱段是全剧中最经典的《爱之死》。李斯特曾把这段歌唱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足见这段乐章怎样地感人至深。伊索尔德唱过之后便倒在死去的特里斯坦怀中死去,然后他们一道沉入永恒的黑暗中。 你听着,我再也受不了这鬼哭狼嚎了。伊索尔德是因为心碎而死的。想想看,一个人怎么可能因为心爱的人的死而死呢? 这里就像一个黑暗的牢笼。你能让我听完这段吗?于连被绞死后,德·雷纳尔夫人也死了;朱丽叶死后,罗密欧也饮剑身亡了;而伊索尔德是他们所有人的榜样……你如果继续坐在这里,我们就完了,你听到没有?瓦格纳说,我情愿把自己裹在结局飘扬的黑旗中死去,你能感觉到死亡的气息吗?年轻女人终于站起来。她的忍受程度已经到了极限。于是她不顾一切地向外走,并奋力撕扯开被男人拉住的手臂。你就不能克制一下吗?我已经克制了。从走进来的那一刻起。她不顾邻座惊诧的目光。跌跌撞撞地从人们身前匆匆走过。她撞到他们的腿、踩痛他们的脚却不说一声对不起,她肯定知道人们是怎样在身后骂她的。她干扰的,妻子说,是全剧中最重要的唱段,也太过分了吧。当这一阵的骚扰终于过去,一个座位被空了出来。所幸伊索尔德的《爱之死》还没有唱完:在那极乐的悲哀中,发自他的声音,穿透了我,向上飞升…… 男人开始频频回首,身不由己地追随那个正在消逝的身影。你在听伊索尔德么?当然。好像已经魂不守舍了。男人愠怒的目光。你到底欠了她什么?谁知道她会做出什么事来。很难想象,你今后就生活在这样的空气中。最近她一直很焦躁,也许是因为怀孕?她可以不要她的脸面,但至少应该顾及你。 男人恶狠狠地看一眼身边的女人。无论她怎样端庄典雅。她还那么年轻,你要她怎样?像你这般深藏不露,冷冰冰地,软刀子杀人。在这尘世间茫茫的生命之海中,伊索尔德的绝唱。在汹涌的浪涛间,沉没了,沉入无知的知觉中…… 女人的手指被攥出“咯嘣咯嘣”的响声,但她终于没有爆发。不错,她就是城府的冷漠的,否则她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个耳光。但是她承受了下来,那心头的恨,却也无心再听伊索尔德。她觉得身边的这个男人已经不是男人,他对她冷得就像是一块冰。她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她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失态。尽管他们是那种不管不顾不惜当众出丑的人,但是她不能沦为这种人。于是她不再讲话,也不再抱怨,她要让聚集在大脑中的血液迅速回流到她的肢体中,无论那些低俗的人做出怎样卑劣的举动。 慢慢地,她觉得自己已经平静了下来,四肢也不再麻木了。尽管《爱之死》的旋律已经过去,她还是能够想象得出在1857年的舞台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怎样演出的。没有什么戏剧调动,只是一些歌者围坐成气势浩荡的半圆形。 就仿佛置身于瓦格纳本人指挥的剧场中。她突然对身边的男人说,这部歌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毒酒与春药,你注意到了么?这是爱尔兰王后特意为女儿带上的,或者毒死马克王,或者取悦于康沃尔的夫君。但是为了心爱的特里斯坦,伊索尔德但求一死。既然不能活着相爱,毋宁在死亡中让爱情永恒。但是女仆偷梁换柱,让春药成为他们相爱的动力。于是不再有道德方面的瑕疵,因为他们的爱情绝非主观故意,而是春药在悄然发挥作用。于是他们被解脱了,也无须为不伦之爱承担罪责了。 男人尽力掩饰心不在焉。却无从知道女人到底在说什么。 但是到了瓦格纳的歌剧中,春药的作用却变得微乎其微。他坚称特里斯坦爱伊索尔德是真心相爱的,而不是来自任何外力的作用。 蓦地一个不和谐音。好像琴弦突然断裂。尽管乐曲依旧,旋律激昂,但那个突兀的变奏还是被观众听到了。那显然不是瓦格纳的音符。女人下意识去看台上的大提琴手。那一刻她和他甚至有几秒钟的对视,然后便看到他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琴弓。怎么会有这样的失误?指挥的指尖上挂满了愠怒。 女人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却有了某种紧张甚而惊恐的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萌生出来,她便立刻焦虑不安,本能地去抓身边男人的手。但是这一次她没能如愿以偿,伸出手时才意识到,身边的位子已空空如也。她不知道男人什么时候离开的,她本能地扭转头,在黑压压的走道的尽头,刚好看到了男人消失在紫绒的帷幔中。 于是女人说不出的难受。身边两个空空的位子,就如同歌剧中两位主人公昏暗的墓穴。爱与死总是永恒的主题。如果一部文艺作品中不涉及爱与死呢? 她等在大提琴手每天必经的拱形门廊下。很多次很多的夜晚她都在这里等他。为了今夜的瓦格纳她特意买了一束百合。百合发出的那种恼人的香气远远就能闻到。其实她并不喜欢百合,因为那惨白的花瓣。不过这个晚上似乎唯有百合,因为她觉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死去的人太多了。 于是幽幽的百合的香。 她知道大提琴手看到她了,但是他却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远远地从她身边走过。一定是她抱着白色花束站在廊柱下的样子很可笑。他再也不朝她等着他的这个方向看了。他只是和背着小提琴的那个女孩不停地说笑着。难道是我在纠缠你么?是的,他越过了她,在星月的暗夜。他们一路交谈着,并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于是她转身将花束扔进身边的垃圾箱。她觉得找回尊严其实一点也不困难。 想不到这个瓦格纳的夜晚如此惨淡。瓦格纳就是瓦格纳了,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他。他曾经被希特勒视为最伟大的音乐家,甚至为他规划了瓦格纳圣城,幸好最终不了了之。 但是她不想立刻回家。她要让暗夜吸附她受挫的感觉。那个年轻的情人为什么要中途离席?是因为受不了瓦格纳呢,还是受不了她?或许是因为不能忍受她的男人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