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赵玫自选集 > 寻找伊索尔德

寻找伊索尔德

作者:赵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灯光不算幽暗,但确是幽暗的。  在狭长的走廊边上,有些逼仄的,但却优雅。沿着玻璃幕墙,一排排火车车厢一般的桌椅。玻璃幕墙外是已经伸展到二楼的树冠。很青绿的画一般的浓暗,像一道屏障,仿佛置身林中。一个女人坐在两排座椅中的一隅,手中是一本打开的书,很迷人的姿态,那种读书的女人。目光却透过窗外的枝叶,仿佛在觊觎着远处的什么景象。  相互间的名字很难记住,甚至记不得对方的模样。从楼下的某个地方飘过来一缕食物的香气,但女人却极为厌烦地将丝巾从脖子上扯下来塞进挎包,拉上拉链。她想,至少丝巾是保住了。她知道此刻那无孔不入的烹调的味道,正长驱直入地渗透进她衣服的纤维,她蓬松的发丝,甚至,她坚实的肌肤中。所以君子远庖厨。既然远庖厨,她为什么还要承受这些呢?或者,怎么就不能订一个单间呢?  她拿出手机。想把电话打给谁。但想想最终还是无聊,于是又把手机扔在一边。然后,继续着窗外那迷蒙的景色。为什么谁都不肯准时前来?  第二个女人姗姗而来。伴随着一股甜丝丝的香水味道。看上去很年轻,却些微地,怯。她们显然相互认识,又不那么熟稔。我们见过的对吗?年轻女人说。但如果在街上,第一个女人回答,就是路人。  年轻女人不再讲话,只是坐下来。隔着桌子的沉默,似乎在骄矜着某种青春。然后掏出手机。其实并没有电话打来,却不停翻动着手机的屏幕,仿佛在寻找什么。  我要了茶。但不好喝,你知道的,酒店的茶总是……  第二个女人突然站起来。我不想我们单独在一起。仿佛宣言。然后转身离开餐厅。  再度寂静。依然第一个女人,独自。便纷纷落下,那毫无规则的意识。是的,没有什么伤害。就像行云流水。她也这样对男人说了。或者因为没有很深的爱,所以,恨也不深。  第一个男人出现,坐在女人对面。彼此很熟悉的样子,连相互看待对方的目光,都有着某种疏远的默契。显然已没有了激情。早就没有了。只是惯性着,某种旧日的习性。  女人说,你的情人,来了,又走了。好像恨我。男人不理睬女人,只说,她想要这个婚姻。据我所知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已经满怀了倦怠。但她不一样。她渴望安定的生活。名分有那么重要吗?阻碍了性?你又来了。那么婚姻到底是什么?我一直想问你,也包括外遇吗?别总是那么苛刻。是为了你好。当然你不会相信。女人看着窗外。有时候夜里睡不着我就问自己,为什么非要睡觉呢?既然我们已经分开。我只是想知道我们之间,为什么好着好着,就突然地,分开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当量,你不觉得吗?已经忍无可忍。不是爆发,所以没有什么伤害。甚至不觉得疼,甚至还能这样面对面,你是怎么做到的?行了,说说我们的事吧。那么她怀孕了,进而要挟你?在你眼里,谁都是坏人。如果她是为了你的钱呢?不是每个人都唯利是图。但我觉得,她是。然后他们不再讲话。显然男人不高兴了。女人为男人倒茶。却不曾有任何目光的交流。女人继续朝着窗外。仿佛什么不愉快都不曾发生。你到底想要怎么惩罚我?  惩罚?谈不上。我只是想探讨自由与忠贞之间的关系。自由就一定幸福吗?忠贞难道不是桎梏?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尽管自由和忠贞都是美德。你说她来过了?是不是你赶走了她?女人看了一眼男人,说,那天突然看到雏菊两个字,心上一种柔软的冲动。你知道我并不喜欢菊花,但我一定要说一说雏菊。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而来,是你要和我们商量的。女人径自她的思绪,但是为什么雏菊会让我如此感动?从此很绵长的一种牵念,后来知道那是产自欧洲的矮小的草本植物。在早春的时候丛丛簇簇。  你从来不想知道我心里的东西。那天你……你知道的,我们试过了。不行,生活中不是只有性。可是还有什么呢?女人有点激烈地看着男人,你又不想要雏菊。  他们相继走来。第二个女人和第二个男人。上楼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对方。可能有电流穿过的感觉。于是又相互看了一眼。然后毅然决然地彼此错过。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必要时必须放弃这种不可靠的一见钟情。紧接着他们各自的目光闪亮起来,那种唯有看到心仪的人才会有的那种光亮。  他们忘我地交谈着,第一个女人和第一个男人。在年轻女人看来他们过于亲密了。就仿佛他们才是完美夫妻。第一个女人说,她终于读懂了《特里斯坦》。她于是把那本书的封面朝向男人。她问他还记得吗?是你给我买了这本书,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是因为你知道,我喜欢维斯康蒂的《魂断威尼斯》。那时候你还很在意我喜欢什么。譬如长笛,演奏时那种近乎做爱的喘息声,那气息仿佛就在你的耳畔。记得我告诉过你第一次听长笛,是在一个画家的家中。在朦胧的爱中,兰波的长笛就像是催化剂……  从身后甜腻腻的香氛中,女人知道那个年轻女人又回来了。她抬起头就看到了那张年轻的脸,却觉得那脸上蒙了一层晦暗的荫翳。她无法用别的字眼来形容那张满是怨愤的脸。她有点赌气地坐在男人身边。她穿着很暴露的衣衫。看得到乳房还没有发育完全。或许因为过分追求骨感的体型,或许她毕生都将是这样干瘪的。  有人在女人身后吻了她的脖子。她当然熟悉这种幼稚的举动。但是她没有躲闪,她觉得她有权接收这样的亲昵。她只是伸出胳膊挪开了身后的一片柔情,说,来吧,不用介绍了。谁都应该知道对方是谁了吧。  两个男人热烈握手。他们的样子看上去有点像父子。显然他们并不忌恨对方。不知道究竟是谁首先破坏了原来的格局。也或许,那个陈旧的格局早就等着有人来破坏了。  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在摧毁特里斯坦的爱情。那是特里斯坦不能改变的一段传奇经历。在爱尔兰军队的袭击中年幼的特里斯坦失去了双亲,是马克王将他抚养长大,成为最英勇的骑士。他和马克王之间的关系情同父子。后来这成为了特里斯坦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从此特里斯坦为马克王出生入死,在一场同爱尔兰人的征战中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中他得到爱尔兰姑娘伊索尔德的精心照料。在瓦格纳的歌剧中,这段经历就埋藏在女主角的歌唱中。从第一眼目光相遇他们就深深爱上了对方,但最终不得不熄灭爱的火焰。伤愈后的特里斯坦回到了父亲般的马克王身边,继续为他的统一大业而出生入死。  一旦女人挣脱了那脖颈上的缠绵,便立刻回到了与第一个男人的交谈中。她说是的,《特里斯坦》,她认为那是托马斯·曼的最好的小说之一。读后所遗留的那不散的思绪,总觉得小说中有什么东西被隐藏了,或许她孤陋寡闻不能参透真谛。她一直在想为什么小说的名字叫《特里斯坦》,书中并没有特里斯坦这个人物。那时候她不知道特里斯坦是最英勇的圆桌骑士,而曼在小说中也从未解释过特里斯坦。当然,在曼看来,特里斯坦是天经地义的,特里斯坦就意味了欧洲的历史与文化,是每个阅读曼的作品的人都应该了然的。于是在疗养院活动室的钢琴旁,那位罹患肺病的女人终于弹奏了那段痛彻肝肠的咏叹……  然后在书店里就再也找不到托马斯·曼的书了。女人意味深长地看着对面的男人。  第二个男人坐在第一个女人身边。他并不在乎他的被冷落。他甚至痴迷地听着女人侃侃而谈,他或者就是为了女人的夸夸其谈而迷恋她。他的迷恋中显然包含了某种崇拜的因素,他也决意不会在乎去爱一个比自己年长的女人。他或者以为这样的女人才是完整的,拥有着女人所能够拥有的所有角色和情感,所以这样的女人才是可以去爱的。  在阅读曼的小说的时候,如果你不了解瓦格纳,不了解《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不了解那段中世纪的古歌……  年轻女人的到来显然令男人分心。尽管她小鸟依人规规矩矩地坐在男人身边,但在桌下,她却已经把她的有点冰凉的手伸进了男人裤子的拉链里。于是桌下无声地较量。男人显然不喜欢在这样的时刻煽情,也不想让年轻女人觉得他就是她的。他的眼睛始终朝向对面的女人,仿佛一直在认真倾听,但眼睛里的愠怒已一览无余。  所以我想知道特里斯坦到底是谁。后来这一直困扰着我的神经。我想要追根溯源,你知道的,我从来如此。我不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至最终的不了了之。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时刻,我获知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瓦格纳的歌剧。你能想象当我得知瓦格纳的歌剧和托马斯·曼的小说之间的关系有多兴奋吗?女人扭转头看着身边的年轻男人。那男人因为女人的兴奋而两眼冒出近乎幸福的光芒来。  第一个男人突然改变了坐姿。仿佛一个看不出的跳跃,就和年轻女人拉开了一个不动声色的距离。青春的骄矜,甚至有恃无恐,以为他们无所不能。第一个女人突然想起男人曾说过他不喜欢年轻的女人。调教是需要时间的,可是他没有时间,所以他喜欢已经被别人调教好了的女人。  年轻女人脸上的阴翳愈加深谙。她显然不高兴了,又开始玩弄起她的手机。玩弄时自然会发出各种声音,蜂音,铃声,间或还有打击乐在鸣响。  女人的思绪被扯得七零八落。蜂音让她蓦地想起那首《野蜂狂舞》的钢琴曲。她看着对面的男人,意思可能是在质疑他,这样的噪音你也能忍受?不过当她看到了男人满脸的不高兴,她便忽然来了兴致。是的,瓦格纳的歌剧。爱与死的故事。或者,只有在死亡中,爱情才能得以永恒。  而瓦格纳,那个年轻的男人终于开口。他的如丝如缕的思绪,立刻吸引了对面的年轻女人。瓦格纳所以要写这部歌剧,是因为他深深爱上了一个女诗人。然而她却是一个别人的妻子,而那个别人,恰恰又是常年资助他的那个恩人,于是他和恩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特里斯坦和马克王……  有时候,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很难作出选择。女人补充。  于是爱而不能的伤痛……  手机短信的蜂音再度响起。当忍无可忍,男人说,你就不能关掉你的手机吗?男人愈加抑郁的面容,甚至某种愁苦。年轻女人默默无声,慢慢地眼眶里闪出点点泪光。她有点无助地看着对面的那个男人,或许觉得只有在年轻人那里才能获得理解。但是她看到的只是年轻男人对身边女人的近乎谄媚的崇拜,这让她在那一刻甚至为他而感到羞愧。她于是望着窗外,这群无可救药的人。但是她并不能享受窗外被灯光照亮的枝叶间那苍翠的幽深。她只是想到了自己眼下的处境。于是眼泪如珠链般点点滴滴地流淌下来,却谁也没有在意她此时此刻已经极限的隐忍。  凭本能,我坚信那不是瓦格纳自己创作的,一定是源于历史上的某个传说,或者欧洲的史诗和神话,就像他的其他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有别的什么,《女武神》或者《众神的黄昏》,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年轻女人终于站起来,像百米冲刺一般地逃离了餐桌。年轻男人满脸惊愕,一种想要挽回什么的冲动,却被女人拦住。而男人则故意心无旁骛,甚至不曾转过头去看自己逃亡的情人。  女人有点惊异地看对面的男人。然后问,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累?  男人不愿回答女人的诘问,他故作镇静地说,为什么一定要来自古老的传说?  女人和身边的年轻男人耳语。意思是,他或可承担挽留年轻女人的重任。但年轻男人不情愿的样子。比起去劝说一个任性的女孩,他宁可听身边女人有意思的叙说。但最终年轻男人无可奈何,以身轻如燕的姿态奔下楼梯。  然后我想更深入地了解瓦格纳。当然那都是你搬走以后的事了。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终于如我所愿。《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果然来自爱尔兰的古老传说。后来被法国游吟诗人在传唱中形成文字,而瓦格纳的歌剧则是取自中世纪德国诗人的叙述诗。  男人觉得他思维麻木,脑袋就像是一个沉重的硬壳。知道这个传说又能怎样呢?谁能替代他完成这场婚姻的艰难转换?  知道这个传说意味了什么吗?女人的话语咄咄逼人。它涵盖了一切的爱与死的精神。无论是法国的游吟歌者还是德国的叙述诗人,也无论瓦格纳的歌剧还是托马斯·曼的小说。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然让《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真正不朽的,是瓦格纳回肠荡气的歌剧……  当女人终于停止了诉说。当然,你已经魂不守舍,我看出来了。于是男人想走也不能走了。知道你最可恨的是什么吗?女人说,就是永远要撑着大男人的臭面子。  特里斯坦为马克王带回了爱尔兰公主。对马克王来说,拥有了公主就等于是拥有了公主的国家。马克王想要迎娶的也许并不是公主,而是爱尔兰那片广袤而种满了庄稼的土地。  女人朝向窗外,突然什么也不想说了。枝叶的缝隙中,那影影绰绰地,年轻的女人和男人。他们相互倾诉着什么,好像彼此很能理解。他们并不熟悉,却一见面就要涉及情感中最敏感也最隐秘的部分。于是被突然拉近了距离,仿佛他们已经认识了很久。免去所有的客套甚至连名字也略去了,于是有点像妓女和嫖客间的关系。一搭上就毫不迟疑地直奔动机,无须那些无聊的遮遮掩掩。妓女用身体换取金钱,嫖客用金钱交换享乐。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是什么关系?身体和身体的交换,然后,灵魂与灵魂的相依。一个女人,因为心爱男人的死而死,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女人说,你的情人到底想要什么?她碾碎了别人的婚姻还不够吗,还要如此折磨你?我说过我们试过了,你和我,不行,这你也知道。我真想扒光她的衣服,让她把里面的那些罪恶露出来。不单单我不再爱你,其实你也不再能忍受我。你是这么说的,而且恶狠狠的,男人满脸的沉痛,好像是在为谁唱挽歌。她怀了我的孩子,这是事实,我不能不负责任。她还有父母亲戚,你要她怎样面对那个世俗的背景?女人突然掏出香烟,说对不起,我实在受不了你那羔羊一般的目光。又抽烟了?男人说,只要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这很简单。我知道这很简单,但是我要不简单地想一想,这也是我的人生。枝叶间他们近乎徜徉的步履。显然怨愤在慢慢平息。他们不会想到不远处黄昏的美丽正从他们的眼前悄然逝去,更不会去想到在楼上的玻璃幕墙里,正有别人的目光在朝向他们。就算我求你了。这么低三下四?你总不能看着她把孩子生在大街上吧。女人把眼圈吐到男人的头顶上。第一,她如果不想要这个非婚生的孩子,她可以做掉。第二,在这个世界上,不乏各种各样的单身母亲。第三,你不能用那个女人对你的要挟来要挟我。第四,我没有义务为你的婚外恋擦屁股。你不是已经有了那个男人了吗?干吗还要抓住我不放?看得出他很迷恋你也很顺从,你们难道就不想结婚吗?他还没有长大所以他不想结婚。他为什么要早早把自己系在一个女人的裙带上?他没有那么傻,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他还有远大的前程。知道是谁让我把托马斯·曼的小说和瓦格纳的歌剧联系起来的吗?他是乐团的大提琴手,他告诉我,一天,一个音乐家坐在歌剧院的顶楼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从第一声大提琴奏响,他的心脏就开始一阵阵紧缩。他的灵魂从未像这样被声音和激情的洪水所灌溉,他的心灵也从未被如此的渴望和极乐所吞噬,他从未如此地被这天堂般的荣耀带离现实,他仿佛不再置身于这个世界上……  不知道大提琴手以怎样的招数,将那个愤懑中的女人带回到楼上。看上去她已经沉静了许多,她不再焦躁,即或是想要焦躁的时刻,她只要看一眼大提琴手那张有点苍白的脸。于是这个躁动的晚宴变得平和。  也没有人再提离婚协议,甚至不再提瓦格纳。就像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尽享友情,友善地应和着他人的哪怕不着边际的话题。  分手的时候,各自追随着自己的伴侣。很程式化的道别,只是女人一直在想,一旦他们真的离婚,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聚餐。有些前夫妻能做到,但有些,只能沦为路人。如能相处,那么,维系在这个曾经的家庭源上的人们就会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就像他们,从原来的两个,到现在的四个。她觉得这样的关系有点像原子的裂变,由此而繁衍出更多的粒子,释放更大的能量。  你同意了?大提琴手小心翼翼地问。  他后来就不想说了。女人坐在大提琴手的汽车上。  你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  我没有啊?女人吸烟。  其实你无须顾虑。我爱你。这你知道。  女人的手抚在大提琴手的腿上。这和爱没有关系。也没有伊索尔德。  或者你还爱他?  汽车停在红灯前。  我们试过了,但是不行,这你也知道。  然后他们亲吻。直到身后喇叭响成一片。直到第三次亮起红灯。  从亲吻中挣脱出来。男人说你看到了,我已经搬了出来。年轻女人委屈地哭泣,重申为什么在我们彼此相爱的时候,她所能感受到的却全都是痛苦和怨愤。她说我恨你前妻,如果她能成为前妻的话。男人沉默不语,他不想让仇恨来主导这场裂变。  面对我的父母,我说什么?说怀了已婚男人的孩子?他们会打断我的腿。男人把女人搂在怀中。你看到了,我一直在努力。所以把你带来,就是希望她能在既成事实面前作出妥协。但是她没有。她不停地对你说呀说呀,就仿佛你们才是亲人。她,她就是这样,对别人从来不管不顾。男人亲吻女人。慢慢地深入到身体的深处。难道我们只能在车里做吗?  年轻女人无奈地呻吟。是不能阻挡的。男人原本不想做。但不想做不意味着不去做。他已无力抵抗。而他毕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就产生于他的不抵抗中。  第一幕在浩瀚大海中孤行的船上。坦斯特里将爱尔兰公主带回英格兰,与康沃尔国王马克成婚。想不到这位美丽的公主,竟然是曾和特里斯坦深深相爱的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马克王情同父子,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特里斯坦别无选择。  帆船穿越圣乔治海峡前往康沃尔半岛。青年水手唱起一首壮丽的船歌。越是接近康沃尔,伊索尔德越是绝望。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毋宁死。她祈求船毁人亡,决意以毒酒结束自己和特里斯坦的生命,却被女仆换成春酒,燃烧起他们之间更热烈的爱情。  船靠康沃尔,马克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成为康沃尔皇后,马克王更踌躇满志于他的统一大业。  女人打开门就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有点犹豫不决,一时不知道该不该让他进来。他们就那样在门口僵持着。男人向门里探寻,你有客人?  女人把男人让进来。男人看到井井有条的房间。一丝淡淡的却忧伤的味道。有正午的阳光照进来。窗外是刚刚割过草的清新。男人在客厅中央站立着。坐呀,女人说。这里眼下还是你的家。一尘不染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女人说,我已经把你所有的衣物都装进箱子,你现在要取走吗?  扫地出门?是你自己要走的。抹掉我在这个房子里的所有痕迹?你不要太敏感了。  男人突然把女人抱在怀中。如果女人愿意被男人抱的话。但女人还是挣脱了出来。一种近乎恶心的感觉。你不要这样。她不想再和这个男人亲近。不想他带着别的女人身上的余温来强迫她。她或许根本就不该让他进来。那一刻,哪来的那无聊的恻隐之心?  男人说或许他应该回来。说家里的生活也许麻木,但至少是轻松的。女人远远地坐在男人对面,说有一天她去听了音乐会。那是你在家时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你从来不鼓励我去做我喜欢的那些事。从此就迷恋上了那个年轻的艺术家。她把乐团演出的说明书递给男人。她说这就是他。他坐在舞台上的样子,让她立刻想到了《红与黑》中的那个于连。然后他就拿起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爱上她,而最终的某一天,他又在教堂枪杀了她。他是因爱她而杀她的,他决心死,于是杀死心爱的女人。只是那个女人没有死。但最终还是死了,因于连的死而死。就像伊索尔德,因心碎而死。  仿佛又回到从前。一点都没有变。又是你连篇累牍的絮语。你们上床了?  对你来说,这些还重要吗?  危险的是,你不知道你爱的究竟是什么人,如果他真的是于连?  就算是陌生人。妓女应招的时候,她能选择嫖客吗?  你总是出言不逊,你到底恨什么?  我不再是你的附庸。我觉得你可以走了。  丈夫走到门口。对家的依稀的留恋。他甚至没有坐下来,不曾喝哪怕一滴水。太不近人情了吧,哪怕是路人。但是他还是走到门口。尽管心中惆怅,但还是硬撑住了满心的冷漠。没有说任何恳求的话,也没有听到女人的挽留。就这样他站在门口踟蹰着。妈的,他说,然后突然转身,再度把女人抱在胸前,无论她发出怎样的悲鸣。就知道哀鸿遍野是怎样的景象了吧。这一次他不再迟疑。  正午的阳光开始向西。向西的一种缓缓的沉落。在客厅的沙发上,甚至来不及拉上窗帘。女人显然极不情愿,但那仅只是心理上的。慢慢地,她的心理不再能控制她的生理。是的,她的生理在强大的攻势下,是的,她的生理是想要的。于是,分居了很长时间之后的,一种近乎强暴的苟合。就仿佛是在偷情,是自己在背叛自己的信念。女人泪流满面。很复杂的一种流泻。然而男人不再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