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旦了。一个偌大的人丁兴旺的李治家室,骤然间变得冷冷清清。而武曌身边所围拢的,已是越来越多的武姓子嗣了。人们都翘首等待着那个最后的事变。 武曌平叛及肃清唐室的战役打得很快,快到竟没有打乱她原先拜谒洛水的计划。 她如期在一个冬天的灿烂早晨,由一支浩浩荡荡的朝廷队伍陪伴着,前往洛阳南郊的“圣图泉”畔,举行她精心策划而且是梦寐以求的“拜洛授图”大典。 在那一片映着晨曦的洛河南岸,武曌穿着华丽典雅的皇家朝服,缓缓地走下那辆同样是华丽典雅的皇家的车辇。她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她的脸上是岁月掩不住的光辉和明媚。她沐浴着冬日早晨的阳光。她觉得眼前游过的是一团团闪亮的光环。武曌知道这就是希望。她缓缓地跪在了洛水河畔,虔诚地祈祷着。她此生从没有向任何人乞求过,但是她现在还是乞求了。她跪着承认上天比她伟大比她神圣,她只在比她伟大比她神圣的大自然面前跪拜。唯有大自然才能启示她以未来。天空如此碧蓝,而洛水又是如此澄净。武曌觉得她此刻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置身于这伟大圣洁的大自然和这灿烂辉煌的仪式中时,她的灵魂和她的心也变得伟大圣洁、灿烂辉煌了。此刻她是至高无上的。她是主宰一切的。她就是天和地。她就是丛林和流水。她就是白云和飞鸟。她就是王朝和旗帜。她就是那个可以包容自然万物包容整个宇宙的一切。 武曌在无限的沉醉之中离开了洛河。皇家的车队又把她送到刚刚竣工而她也是第一次目睹的那个祭天的明堂。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座壮丽宏伟高耸入云的殿宇,从很遥远的地方就赫然挺拔地映入她的眼帘。她即刻被震动了。她觉得明堂雄伟的风格很像那个薛怀义。武曌小心翼翼地走进那富丽堂皇而又空无一人的神殿。她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声还有长裙拖在大理石地面上那细微的摩擦声。武曌屏住呼吸。她不敢相信这就是她自己的殿宇。她先是沿着殿外的廊柱走了一圈,然后她又走进殿堂。她抬起头,终于在这个大殿的穹顶之上,看到了那只由九条龙柱支撑着的展翅飞翔的金凤。 武曌感慨万千。 她知道这就意味了一切。 她知道那权杖已唾手可得。 而她,此刻已无须再顾虑重重。 后来,武曌终于看到了把这神殿献给她的那个男人,她看到他时心里怀着的是一种热切的渴望。很久了,她想念他。这思恋之情很深很强烈也很温柔。就在那一刻,她很想拥抱他并被他亲吻。但她知道她不能,至少此刻她不能。她抑制住自己强烈的感情,闭上了眼睛。然后她疾步离开薛怀义,在案台前亲笔挥毫,将她的这个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当她把这四个大字递交给薛怀义的时候,她触到了他的手,并紧紧地捏了一下那粗硬的手。然后,她对着薛怀义显得瘦削的满是胡茬的脸会意地笑了笑。这笑里充满了内容,这是薛怀义熟悉并懂得的笑。武曌想到了夜晚……但她还是费力地把思路拉回到了这个更为神圣的时刻。她开始接受百官的朝贺,然后观看歌舞狂欢。 但,无论武曌怎样在各种朝廷的典礼和仪式中以天子自居,她毕竟还没有正式登基。尽管她正式称帝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但究竟选择一个怎样的方式和说法,还是使武曌颇费心思。于是,那个与武曌同床共枕的男人,便开始挖空心思地为武曌筹谋。万象神宫的成功,使他从白马寺的小小住持,一跃提升为左威卫大将军,正三品官,并被封为梁国公。他还在此任上以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突厥,得胜凯旋。而在万象神宫落成之后,他又受命于明堂之北,再建一座供奉巨型大佛的“天堂”。薛怀义的平步青云,自然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和才能,但也确实是武曌的苦心栽培,武曌对他岁岁年年的恩爱与提拔,使他觉得他有责任帮助枕边的这个女人实现她登基称帝的愿望和梦想。 从此薛怀义苦思冥想。结果有一天他在佛院里打坐时,他突发奇想,觉得武曌的易世革命,也许能在佛家的经书中找到线索。于是几经搜肠刮肚,薛怀义终于想出了“弥勒转世”的方案。他兴奋已极,并当即跑到了正在重新翻译《大云经》的洛阳高僧法明大师处,在译文中特意加进了转世的弥勒佛为女身,而她就是现今要替代大唐李氏为天子的太后武曌的说法。接下来,这部以武曌为转世弥勒的《大云经》便开始在洛阳及全国各地的寺院中广为宣讲。听者之众,远远超过了历次讲经听众的人数。慢慢地,太后为弥勒转世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他们真的相信了那大慈大悲的弥勒佛,就是他们当今的太后。紧接着,便有经过导演经过排练的近万名庶民百姓的代表来宫门前请愿,叩请皇太后早日登基。请愿的队伍排山倒海,请愿的声浪铺天盖地,直压得李唐朝廷喘不过气来。 而后,请求太后登基的请愿书不断,有来自文武百官的,也有来自黎民百姓的,还有来自宗教界以及各国使臣的,如雪片一般。结果,竟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请愿活动,气势磅礴,不可阻遏。 这当然得归功于薛怀义。 而在如此轰轰烈烈的请愿活动中,最为那尴尬的,便是那只让名字放在皇位上的睿宗李旦了。但是他并不惶惑。他既然在继承王位的这段时间里,能密切同母亲合作,这一次,他也就能十分明智地选择那个禅让的方式。按照规矩,他接连三次以诏书的形式提出将王位禅让于母后。这一次的这三份诏书都是由李旦亲自起草的。这是他自继位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笔撰写诏书。他词句诚恳,态度明确,语气坚定。他希望母亲能体察民情天意,即刻登上天子的宝座。 其实睿宗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形式而已。他只是能够顺乎潮流罢了。他心里并不很苦。他终于无须再担那个天子的虚名了。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 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街上是随风飘舞的落叶,还弥漫着、燃烧着的棕红的色彩。则天门外,是汹涌的人的海洋。 在万众的欢腾中,武曌终于登上则天门。 她激昂着声音和眼泪向万民宣告,大周帝国成立。她就是大周王朝永恒的圣神皇帝。 好像已没有什么可说的。 从此李唐王朝不复存在。 欢呼的声浪席卷而来,武曌已至高无上。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仪式。仪式隆重辉煌,永载史册。至此,武曌终于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中国的第一女人。武曌高高地站在则天门楼上。城下是万民欢呼的海洋,而她背后的城墙,则是一片疯狂的血红。慢慢地,在那一片血红之上浮出的,是那个她自造的,巨大无比的,雄伟壮观的,象征着日月当空的“曌”字。那是她永远的名字。武曌时年六十二岁。 终篇武曌离开则天门。她气宇轩昂地回到了她的政务大殿。她有些极度兴奋之后的那种迟疑。她舍不得卸下头上那沉重的皇帝的冕冠,像女人不肯卸下红妆。她以为那便是她的尊严。然而帝王的冕冠戴在武曌这种女人的头上,还顿生一种尊严以外的什么感觉。一种魅力,仅仅是属于女人的那种。她任凭皇冠上垂下的旒藻在她眼前晃动着,碰出唯有她才能听到的令她心旷神怡的响声。 从则天门返回的女皇和她的朝臣们在一起。她被簇拥着,有种很实在的辉煌。回到政务大殿,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着众朝臣的面缓缓地、庄严地坐在了那把精细地雕刻着龙凤的皇帝宝座上。 她坐上去,心中充满了一种悲壮的威严。 她没有吩咐,没有说朕要如何如何,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看朝官们是怎样把那个充满了象征意味又多年来使她蒙受屈辱的珠帘缓缓地移走。武曌说不清心中的滋味。不再有任何的屏障。她仿佛一览无余,骤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点羞涩,或是,还有着一点点的对旧日的怀恋与伤感? 不。那是种怎样的快乐。那是她几十年来为之苦苦奋斗的理想。从此一切清澈如水,再不必虚伪矫饰遮遮掩掩,也不必再装腔作势垂帘听政。她就是皇帝,堂堂大周帝国的皇帝,无论她是不是个女人,但大周王朝是她的。 武曌的心中于是有难得的轻松和得意。但当她睁大眼睛;看到了站在眼前的那满朝文武,那子孙后代,那轻松和得意便即刻化为乌有。还不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时候。于是她又重新紧张了起来。一如既往、满怀斗志地告诫自己,切不可得意而忘形,还有着无穷的战斗在等着她。任重而道远。 既然一切都已经改变,武曌觉得当然该有个新的开始。而大凡新的开始,对于武曌这种十分在乎形式的女人来说,首先就应当有一个新的年号。她总是对更改年号情有独钟。她几近变态地迷恋于此。认为不同的年号不仅象征了不同的时代,而且将笼罩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武曌不停地更换年号,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偏执,甚至是一种迷信,成为了她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改大周年号为…… 什么呢? 这一年的年初,武曌已满怀胜利者的喜悦将李唐的年号由垂拱改为了载初。载初意味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载初”于是统治着唐朝最后的日日夜夜,但无非是苟延残喘、无非是强弩之末。这便是开始,开始便预示着未来。那么,当她艰辛地从这个开始走过来,当她经历了王室的叛乱,当她拜谒了洛水诸神,当她一阶一阶地登上高高的则天门,在鲜红的旗帜下宣布她大周帝国的诞生时——她伸出手臂,向着苍穹。 她的心灵感应着上苍。 就在那个瞬间…… 天授。 是的,在这个九月,天授元年。这便是武曌为她自己的时代所涂抹的第一道浓重色彩。 如今,她真的就坐在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上。她难免会心潮起伏感慨万端,想起她生命中曾出现过的许多意味深长的往事。她想起当年是怎样在疼痛中离开了太宗李世民的龙床,又是怎样被抛置在掖庭那阴暗灰冷的巷道中。她不记得是为了什么她会与当时的太子李治一见倾心,便是因了那一见倾心,懦弱的高宗李治才能鼓足勇气将她从感业寺的青灯古佛之旁接回后宫。而后宫并不是她真正的目标。她想起仅仅是为了皇后的皇冠她在后宫又经历了怎样的浴血奋战。要铲除王皇后、萧淑妃。那些至今呜咽不已的阴魂们,还有她美丽的姐姐和更加美丽的外甥女,还有那个始终阻挡她专权的国舅长孙无忌。无论皇帝李治曾经是怎样地信赖和崇拜他,但最终还是赶走了他。这一切缘于皇帝对她的无比宠爱。还有什么?她的那些不争气的儿子们。早早离去的李弘李贤,还有流放他乡的庐陵王李显。到处是血。她便是趟着血一路拼杀过来的,身上和手上也沾满了她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鲜血。于是,才有了她的今天,才有了她的至尊至上。这是什么?很多年来武曌一直这样问着自己。她想这可能并不是她努力奋斗浴血搏击的结果,而是天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无论斯人是男是女。于是她又想起她被冷落时黑夜中不断出现的象征着易世革命的太白金星,想起当年李淳风那令太宗恐惧害怕的占卜: 唐三代后,武姓之女王昌。 于是她刚刚得到太宗宠幸又被抛弃,从此是漫漫无涯的晦暗和奋争。直到今天,唐三代后果然亡,武姓之女王果然昌。 这就是天命,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将这帝王的权杖授予了她。 武曌终于得以回到了现实,得以直视她的朝臣们。那么清晰地,她看到了朝堂中的一切。她缓缓抚摸着手臂下皇座的扶手,心中突然有种强烈的感动,那感动当然是为着她自己的。是她使自己能够在上天的引导下坐在了这里,这是无法抵御的诱惑。她望着她的朝臣,她环视着她的儿子李旦、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她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们。她想她终于得以不再以母亲的身份与他们讲话了。她也再不必用她可怜的小儿子李旦每日战战兢兢地坐在那珠帘前形同虚设的皇椅上做摆设了。我就是朕。 武曌感慨万端着。这思维的过度兴奋竟也使她很疲劳。于是,她突然站了起来。她不想再支撑着了。她在从则天门返回政务殿到坐进这把皇椅的漫长的几个时辰中,竟连一句话也没说过。朕累了。这是武曌第一次使用朕这个字眼在心里对自己说。 于是在这个九月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在激动人心的场面之后的漫长的沉默中,女皇武曌突然站了起来,气宇轩昂地离开了政务殿。 她的金碧辉煌的衣裙在缓慢地移动中闪着夺目的光彩。她走在回廊中,看碧蓝的天空和白云,但她看不见自己如云的鬓发,她的美丽的头发被那顶皇冠掩盖了。 一派王者的气势。 远远地被她甩在身后的朝臣和子嗣们,无论是恨她还是爱她的那些男人们,都不得不在心里慨叹,他们确乎从未见过这样一个非凡的女人。 神龙元年元月二十三日,从清晨起,张氏五兄弟的首级就被悬挂在了神都的天津桥上示众。那五颗开始腐烂的头颅吸引着洛阳成千上万的百姓,以及漫天的乌鸦,还有苍鹰低旋着。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在张昌宗张易之灰白的首级上,已看不到这两位权倾一时的青年生前的英姿与俊美。而鸦群却被血腥的气味诱惑着,在洛阳城的上空聒噪不休。早朝时,女皇亲下敕令,即日起由太子监国,大赦天下。没有人亲耳听到已昏睡不醒的老女皇发布过如此的敕令。但女皇名义的敕令却被严格贯彻执行着,依然如惊弓之鸟的太子李显终于神色慌乱地坐在了监国的位子上。 神龙元年元月二十四日,又一道敕令。病中的女皇终于正式将王位让给了她已年近半百的儿子李显。一生辉煌为大唐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太宗李世民驾崩的时候,也不过是这个岁数。依然没有人听到过女皇亲自宣布退位的诏书。但女皇还是十分体面十分大度地退了下来。她老人家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独裁统治,成为光复了的李唐帝国不敢稍有怠慢的上皇帝。 神龙元年元月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在洛阳的通天宫向天下宣布正式即位。一切时不我待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李显终于再度成为了皇帝。他威严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这一次,他不像十几年前第一次做皇帝时那样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也不再像做太子时那样心怀惴惴,惶惶不可终日。此时的中宗李显尽管还心有余悸,有碍于母亲依然活着,但是他知道此时的母亲已宛若一具活的僵尸,她再不能真正完全地左右他的朝臣了。他已经实权在握,他才是至高无上的。 神龙元年元月二十六日,已成为上皇帝的在皇宫中称雄数十年的武曌,终于被赶出了她自己的家园。在皇家禁卫军的护送下,前女皇徙居洛阳城西南的上阳宫仙居殿内颐养天年。李显为母亲特意安排了无比浩大的送行仪式。聪明绝顶又对朝中政治有着丰富经验的武曌,对儿子以及臣子们对她的安排听之任之。她毕竟还是上皇,毕竟没有被自己的亲儿子诛杀。在如此的宫廷争斗中,她难道还不满意吗?于是她任凭着后宫的宦官们把她抬上了那辆华贵的马车。这使她有些高兴,因为她乘坐的还是她自己的马车。她的身体已十分虚弱,已不能坐起,她是躺在她的马车里离开皇宫的。马车开始起步,但几乎感受不到什么颠簸。她躺在里面很舒服。她想,总还是有人体恤她。然后,马车缓缓地驶出了皇宫。她看不见,但是凭着多年来她对宫城的熟悉,她却能感觉得到她的马车已经走到了何处。一种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她突然意识到她这是被赶出了她自己的家。离开家园的悲哀。她多想坐起来,多想再看一眼这座她居住了几十年的宫城。她知道这一次走了,此生就再也回不来了。她这样想着,心里便很酸涩,于是奋力地用手指抠住马车上的窗棂。但是她就是坐不起来,只有徒劳地把她的手伸向窗外。那是怎样的疼痛。车队继续向前走着,她被有节奏地晃动着。这时候,她突然感觉到好像有许多人在为她列队送行。她依然看不到,但是她却感觉到了。是文武百官,是她的朝臣们。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呼吸和目光。不再有朕了,那毕竟也是种悲哀,有点惋惜和无奈。 百官们怯怯的目光仿佛是请罪,他们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也不想看到今天的场面。他们甚至怨怪她,如果圣上能主动退位,情形也许会好得多。如今,老女皇被赶出皇宫,这毕竟是一幅很凄惨也很悲凉的景象。没有人不为之动容,特别是那些曾跟随女皇多年的文武大臣们,更是难免心生悲哀。女皇的马车渐行渐远,在送行的人群中,终于传出了控制不住的压抑而低沉的抽泣声。这低沉的抽泣竟是从送别女皇的宰相的队列中传出的。那个人再也禁不住自己满心的悲伤,终于哭了出来,他就是刚刚升任宰相的白发苍苍的姚元之。站在姚宰相身边的政变领袖张柬之即刻制止了他。你怎么可以这样?为上皇送行不过是个形式,你竟如此当真?现在可不是哭泣的时候。你身为宰相,这样会给自己惹来灾祸的。姚宰相只好擦干眼泪,但是他却很执着地说,你我毕竟也在上皇身边供职多年,在这样的情形下,与年迈病弱的上皇告别,实在是心里难过。几天前为匡复李唐大业,义勇诛杀奸臣,是我为臣的忠诚;而今天与旧主告别而落泪难过,同是尽为臣之礼数。倘因此而得罪了谁而惹来灾祸,那臣便只能是万死不辞了。果然张柬之惹来灾祸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没过几日,这位年迈的曾为“神龙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姚宰相就真的被贬至安徽亳州做了小小的刺史,也随着他的旧主人离开了神都洛阳。女皇到了如此地步竟还会有如此忠臣为她而落泪贬官,也颇使人叹惋再三。但可惜女皇乘坐的那辆马车早已驶出洛阳宫城,消失在了严冬茫茫的浓雾中。武曌既没有听到姚宰相的哭声,也永远不会知道那位老臣为她而流落他乡的悲惨故事了。 神龙元年元月二十七日,新帝中宗李显率大小侍臣浩浩荡荡地来到城西南的上阳宫,探望昨天迁徙于此的母亲武曌。这一天,武曌仍在昏睡中。这一天,中宗李显封昏睡的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李显特意在母亲的封号前加上了“则天”二字,是为了特别提醒世人,十五年前,母亲就是在则天门上登基称帝的。那场面仿佛依稀就在眼前。可惜当时已被母亲流放房陵的李显没能看到。新帝这一有着特殊意义的封号不敢当着母亲宣读。他怕这会更加刺伤了母亲脆弱的神经。他只是想告白于天下,只是想向世人证明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并没有将母亲扫地出门,母亲永远是母亲,母亲也永远是皇帝。 这一天,李显还走进了母亲居住的仙居殿。他看见一直昏睡不醒的母亲几天来竟然又衰老虚弱了很多。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眼窝和脸颊也深深地塌陷了下去。她只是孤单地躺在仙居殿的大床上,不吃不喝,也不肯睁开眼睛。母亲的这一幅景象使李显的心里骤然涌出了很多辛酸。这便是母亲吗?不,李显记得母亲年轻时的样子。自李显记事,他就一直认为母亲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而今天最美的女人竟至如此,李显禁不住热泪盈眶。但这位李唐的皇帝终于控制住了自己,没有让泪水从眼眶里流出来。他硬是咽了下去。他咬住了辛酸。他没有忘记刚刚签发的将宰相姚元之贬官的那道敕令。他要变得坚强起来,不落泪,就像母亲那样。母亲才是为帝者不朽的楷模。昏睡多时的女皇武曌在李显走近她的那一刹那,竟然睁开了眼睛。她看着李显。李显毕竟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迟早要继承她的王位的,李显不过是操之过急了一点。于是她的眼睛里没有仇恨,甚至也没有愤怒。没有仇恨和愤怒的眼睛就自然澄澈了许多。女皇仿佛是想通了什么,仿佛是她已接受了这个不得已的现实。她最后竟伸出手去抓住儿子的手,并在俯下身来的李显的耳边说,好好保护你的王朝和你的性命吧。母亲意味深长。仿佛这个全知全能的老女人早就看到了几年后她这个儿子将死于非命,尽管她那时早已离开了人世。李显在抓着母亲的手聆听着母亲的教诲时,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此时已五十岁的李显终于第一次在母亲那里感受到了一种母性的关爱与温柔。 神龙元年二月一日,中宗李显再度带领文武百官赴上阳宫探望上皇武曌。自此,中宗每十日探望一次母亲,以显示他虽身为皇帝,却还是“百善孝为先”,并以此不断洗刷武力篡夺王位所带给他的那深重的罪恶感。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中宗李显登上城门,亲自向天下宣布正式恢复大唐国号。他在母亲依然苟延残喘着性命的时候,便英勇地实施了复辟,并且复辟得彻底而坚决。他不仅将旗帜的颜色从母亲大周帝国的红色,复辟到李唐时代的黄色,而且将古城长安恢复为国都,只把母亲的神都洛阳当作陪都。 李显还彻底废除了由母亲亲自创立的那非正统的“则天文字”及各类别出心裁的制度。至此,自天授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九十年九月以来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的大周帝国时代终于彻底结束了。 新的纪元开始。 这一年是公元七百零五年。 从此,徙于上阳宫仙居殿的则天大圣皇帝便开始了她等待死亡的最后生涯。 漫漫十个月的苦难历程。 她不知她将在最后的生命中为自己划下怎样的一道微弱的印痕。 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慢慢地,她竟连食物也不再能顺畅地吞咽下去。她瘦弱不堪,形容枯槁,已很难在床上随意地翻身…… 武曌已能猜出,她之所以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全是因为她的儿子还不想让世人忘记十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