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梁晓声自选集 > 边境村纪实

边境村纪实

作者:梁绍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我既然决定不告诉你们它的名字,同时也就决定不告诉你们他的名字。你们不妨这样认为:他和它——那个黑龙江边的村庄,完全是我臆想出来的。某些善于讲故事的人,总希望别人把故事当成真事。而我却希望,你们把我讲的当成一个故事。当成一个故事吧!我希望这样,真的……  那一年我十七岁,是个B型血的姑娘。这种血型的姑娘,一般都不太明白如何才会讨人喜欢。遗憾得很,我属“一般”之列。幸亏长得还算清丽文秀,使我内心常保持着一种潜存的自慰。我企图逃避“上山下乡”运动,最终乖乖“就范”。怀着对现实的幼稚的挑战,与几个男女同学来到那个紧靠黑龙江边的村庄插队落户。到时天已完全黑了,从远处望见一片桔黄的灯光,以为它很大。马车进村后才知道,半数灯光闪耀在江那边儿。  这村庄百余户,多是渔民。也种地,地很少。家家户户都有柳条编的小院,院里都竖着高高的笔直的桦木杆,晒鱼的。这一边境地域七八个村庄,有的和这个村庄一样,就在江边。有的离江边稍远,远也远不到哪去,至多半里。它是这七八个村庄的中心村。江对岸也有七八个村庄。他们的村庄和我们的村庄相对座落,黑龙江仿佛是一条巨大的鳗鱼,他们的和我们的村庄,仿佛是它对称生长的鳍翼。白天,冰封的黑龙江像一道漆线,将我们的和他们的村庄划分开。夜晚远望,一片片橘黄的灯光,将他们的和我们的村庄连接起来。我们这些村庄里没电。他们那些村庄里也没电。各种油灯的橘黄色的光,使我们和他们的村庄同样保持了一种如隔世纪的古老而神秘的色彩。那一带江面不宽,站在江边,可以清楚地听见他们村庄里的鸡鸣狗叫,人喊马嘶。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告诉我们,妇女奶孩子的工夫,足够从我们的村庄到他们的村庄走两个来回。当然那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两个村庄里的人常来常往,互相请求人力物力帮助,或者交换彼此缺少的东西。  使我们感到惊异的是,我们村和他们村的小学校、卫生所,都一字排开建在江边。都是红砖结构,外观一模一样。它们是过去年代的产物。两村学校和卫生所用掉的几十万块砖,是我们的人在我们的砖窑里烧出来的,也都是我们的人一砖一瓦建盖的。他们送给我们两条机动渔船表示酬谢。这段友好时期的历史,是我们与村人们闲谈时了解到的。了解到这段历史,对我们这几个插队知识青年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与当地的人们相比,我们更尊重现实。现实是——距离我们和他们双方的卫生所五百余米处,隔江对峙着他们和我们的哨所。他们的哨所刷成深绿色。我们的哨所也刷成深绿色。驻守他们哨所的,是正规边防军。驻守我们哨所的,是基干民兵。两个哨所,与双方的卫生所和小学校相向并列江边,意味着历史严峻的延续。我们面对着历史,也面对着现实,历史有时就变得暗淡无光了。他们送给我们的那两条机动渔船,一条,已经破损得不能下水了;另一条几经维修,开江后还准备用来捕鱼。其实它已很少保留原部件,船体的五分之四由新木料替换了,连外形也分明有所改变。甚至可以说,它完全是另一条船了。但旧的苏造马达却没被沉入江底,废物利用,放在小学校操场上,成了孩子们喜爱鼓捣着玩的东西。  “瞧,这就是他们那边当年送给我们的船。”不少村人提起当年事,都免不了领我们去看一遭那条船。如同向我们展示一件本村的文物。他们还会以强调的口吻对我们说:“它原先就是白色的。”好像认为它原先是白色的,便应该永远是白色的。我们只是看看、听听而已。对它原先是什么颜色的,今后是否会被永远保持原先的颜色,半点都不感兴趣。倒是他们那种古怪的心理,使我们非常诧异。他们不厌其烦地维修的是一条船,也是在缅怀一段沉淀在他们记忆中的历史。一段恍如昨日的历史。他们分明是在固执地、含蓄地向我们也向现实申诉着什么。而我们,面对什么样的现实,便适应什么样的现实。也许因为他们居住在黑龙江边上的缘故?也许还因为他们想到,他们的子子孙孙都将居住在黑龙江边上?我们毕竟和过去的历史没发生过任何牵连。  我们这个村卫生所原先的医生姓王。在我们到来前,被调走了。因为他是个劳改摘帽的“右派”分子。接任的医生姓姚。我们到村里时,他已为本村接生过两个孩子了。  他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学眼科的。我母亲也是医生。我常听母亲说:“金眼科,银内科,叽哩哇啦小儿科。”可见眼科医生很有身价。据说他毕业时,本可以分配到哈尔滨市立医院的,因为他成分好,“文化大革命”中是个“散兵游勇”,没卷入到这个团那个队的派系斗争漩涡之中。他却不识时务,主动要求分配到了这种没人心甘情愿来的地方。这足以证明他有点迂腐。也许是“大智若愚”吧?为了捞取什么政治资本?我们不得而知了。  他既然来到这种地方,就不可能再仅仅做一个眼科医生了。这地方需要的不是专科医生,而是“百科医生”。他这人倒很好学,真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百科医生”。头疼脑热,小疾小病,偏瘫麻痹,久疴顽症,他都热心给予医治。一般性手术,他也敢下刀。学院派的西医,大抵都轻蔑“江湖郎中”一类的“草药偏方”。他不。他很重视。虔诚收集,广为应用。这就使信服中医胜于信服西医的当地民众对他产生了十二分的好感。据我考察,当地民众普遍有两种感情深厚的信仰——共产党和中医。难道他对民俗心理学颇有研究?  他爱妇女。  我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医生,他对遭受疾病折磨和缠绕的女性,不分老幼中青,都怀有一种博大的无私无欲的同情、怜悯和关心。他为她们治病,像为自己的亲人治病一样。他尤其关心那些将做母亲的女性。他有一个小本,七八个村子里的女人们,谁刚刚做了媳妇,谁怀了孕,谁的预产期什么日子,都在小本上记得一清二楚,经常前往探视。当地七八个村子里的女人们也很爱他。我不便用“热爱”这个词。这个词的内涵伟大,令人落笔迟疑。我也不想用“尊敬”或“喜欢”这类词。前者太严肃,后者太轻佻。都难以准确表述当地女人们对他的那种特殊感情。那是一种升华到了民俗感情之上的感情。若哪个男人首先从人格而不是从生理视女人为女人,女人们才会以这种感情报答他。我敢说,这样的男人不多。大概也只有当地女人们,才能够像爱他一样去普遍爱一个男人。这只能被认为是一种因地域偏远没有被“动乱年代”的“疾风暴雨”涤荡掉的古朴民情。  男人们对于他——才用得到“尊敬”二字。这种尊敬是由衷的。因为他对他们的女人的爱和关心,也同时体现了他对他们子孙后代的爱和关心。何况他行为磊落,人品正派。他们没有半点吃醋的理由。不分辈份,都叫他“姚所长”。卫生所只有他一个人,他们这么称呼他也算顺理成章。  倘说他这人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不够谦虚。他仿佛认为他所受的一切尊敬和爱,都是当之无愧的。从没表示过半点“接受再教育”者的恭顺样子。  却处处地、经常地对贫下中农进行种种“再教育”。而他们非常大度地容忍了他这个缺点,不甚计较。我们在村里“安家落户”一段日子后,进一步考察出,村人们对于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过分恭恭敬敬的“接受再教育者”,反而印象并不怎么好。我们中的一个,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著名教授的儿子,对每一个年龄比他大的村人,不分男女,一律低眉顺眼,不敢高声说话,恭敬得几乎到了信徒对神父的地步。那在他是很虔诚的。因为他自觉背着一个“臭老九”子女的包袱。我们听到村人们背后议论他:“那孩子,怎么那样假酸捏醋的啊!真叫人受不了。”我们就启发他,教他和我们一样,如何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有天锄地,他突然大喊一声:“老张头,来支烟!咱爷们到你们这里三个多月了,还没抽过你一支烟呢!”喊罢就上前翻老张头衣兜,翻出烟来,大大咧咧地叼一支在嘴上,剩下的半包,“借花献佛”,分了。  从此,老张头对他倒格外近便起来。过端午节,还单请他一个人到家去吃粽子。他悟性大开,万分感激我们对他的启发。  我们也是受到姚医生启发的。他不论跨进哪家门槛,赶上饭,便盘腿往炕头一坐,回到自己家里似的,饱吃一顿。有时甚至进门就嚷:“嫂子在家吗?  我替你看孩子,你给我做顿好吃的吧!这几天食欲不佳,体内缺‘卡’了!”被称作“嫂子”的女人,虽然绝对不晓得什么叫“卡”,但却会很慷慨地将鱼、肉、鸡、蛋,凡属好吃的,统统做了给他端上桌子。看来他对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的个中道理,深通谙达。  他尤其受到队长的器重,是队长心目中的一个人物。队长觉得他这个人物,为本村增了不少荣光。  队长做主,“赐”给他一匹好马。那是一匹菊花青色的儿马。当地的马,都是苏联马与中国马杂交的后代,既有中国马的温良性情,也有苏联马优美而高贵的体态。长腿,长腰,长耳。如若头生叉角,特像驯鹿。他请村里一位“大嫂”按照他自己设计的衣样,裁做了两套紧身衣裤。一套春秋穿,一套夏季穿。除了冬季,他就穿着黑色或白色的紧身衣裤,在这一带村庄之间驰来奔去。他是个好骑手,骑姿潇洒极了。不是他,而是另一个人如此这般,当地民众肯定会按照当地惩罚“纨绔子弟”的传统做法,将这个人衣服裤子上刷遍面汤,贴满鸡、鸭、鹅毛,游村示众。对他,却非但不加丝毫指责,反而都挺为之自豪地说:“瞧咱们姚医生,多神气!”这使我们不无嫉妒。怀疑他靠什么狡猾而高明的手段,才将贫下中农们迷惑了的。我们几个“插姊插妹”对他的嫉妒,总不免掺杂别的成分。我们姑娘间都不愿彼此公开承认这一点罢了。  他对我们倒非常友好,俨然以“大插兄”自居,常到我们的集体宿舍来,来时总带一架破旧的手风琴,和我们一块儿唱歌。我们不高兴唱,他就独自唱给我们听。他的嗓音很淳厚,男中音。在那样一个缺少文化娱乐的村子里,每天能听他唱几首歌,也算难得。他唱的既不是“语录歌”,也不是“诗词歌”,都是外国歌曲,大多是苏联歌曲。他好像并不觉察我们心中都对他暗暗有些嫉妒,我们对他的嫉妒心理因此而渐渐消失。  冬天,下第一场雪后,他就不再骑马了。他自己制作了一副滑雪板。他还是个挺不错的滑雪运动员呢!每天滑雪巡回医疗。这个人使我们感到他太会生活了,太无忧无虑了,太快活太自由了!在这么一种几乎可以说是地角天边的地方,能够自得其乐,而且受到公众的尊敬,说到底,还是一件令人嫉妒的事。我们都做不到。  村里有个叫刘栓的中年汉子,常酗酒,醉了就打老婆。一次又打老婆,惊吓了他们不到一岁的孩子。他不请姚医生,怕姚医生训斥他,挖苦他。这刘栓有他自以为聪明的办法。说来也算不得聪明,更算不得智慧,亦属“偏方”之类,不过很愚昧。他买了几张大红纸,裁成无数小纸,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下四句“陈词滥调”: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他不敢在本村张贴,倒不是认为本村尽非君子,而是怕姚医生看到了,会不客气地责骂他。姚医生顶不能容忍的就是这一套近乎巫医的做法。他倒很想得出来,半夜里偷偷用一只风筝,将那许多小红纸载放到江那边去了。大概按照他的很“聪明”的想法,苏联人看到中国人看到,是并不影响医效的。好比中药用砂罐熬或用砂锅熬效力一样。只要看到就行。看不懂中文也不要紧的,关键在于得有人看。越是看不懂,兴许就会越加研究。  第二天,苏联那边的哨所升起了语旗,要求与我们会晤。我们的民兵没有拒绝。会晤时,他们那几个驻守哨所的边防士兵向我们提出严正抗议——认为这是边境挑衅事件。  军人和老百姓是不一样的。军人有军人的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另一个世界,普通百姓是很难进入他们那个世界的。无论是我们的百姓还是他们的百姓。  会晤在江中间进行。双方百姓围拢观看。我们的民兵向他们的士兵解释不清,挺被动。双方百姓,当然都替双方的会晤者助威,阵势有些紧张。队长感到事态颇严重,请姚医生骑马去向公社汇报。姚医生没听队长的,穿着白大褂赶到了现场,用俄语向他们的百姓大声说了一通什么。他们听罢,一个个在胸前划起十字,并且喃喃有声。尔后,便四散离去,也把他们的士兵拉扯走了。那几个苏联士兵有些尴尬,也分明恼羞成怒。这从他们被拉扯走时,投向姚医生那种记恨的目光看得出来。  一场边境风波总算平息。  队长问姚医生:“你对他们说了些什么?”  他笑笑,又像刚才面对苏联百姓时那般,拿着一张红纸振振有词地念道:“仁慈的上帝啊,博爱的大地之母,怜悯我们吧,我们的孩子整夜啼哭不眠,品格高尚的男人们和心肠善良的女人们啊,请为我们祈祷吧,祈祷我们的孩子睡眠安详。上帝将怜悯我们,上帝也将赐福你们!”  我们听罢,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连刘栓也嘿嘿笑起来。  “刘栓,我没篡改原意吧?”姚医生一本正经地问。  “没,没哩!”刘栓不自然地打着哈哈。我们又笑。队长也笑。“有什么好笑的?”姚医生却倏地变了脸。“刘栓,你过来。”他冷冷地看着刘栓。刘栓心虚地走到了他跟前。“啪!”他狠狠打了刘栓一耳光。然后猛转身,扬长而去……刘栓可是个“无懈可击”的贫农。那天晚上,我在刘栓家给他的大孩子补课。他那小孩子哇哇啼哭,两口子怎么也哄不好。女人抱着孩子坐在炕沿,垂泪说:“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姚所长怕是请都请不来了……”  刘栓耷拉着脑袋坐在女人身旁,一口接一口吸烟。我有点怜悯他们了,更准确地说,是怜悯那孩子。孩子的嗓子都哭哑了。我说:“我去替你们把姚医生请来吧!”刘栓一下抬起头,问:“能请得来么?”我说:“能。”心里却没多大把握。我们几个“插兄插妹”中,数我和他接触的最少。也许他对刘栓的火气还没消,谁知他会不会给我面子?我站起身刚要出门,姚医生却进来了。  他一句话不说,也不理刘栓,打开医药箱,装上预先消过毒的针头,抽了药,就给孩子扎针。扎针后,孩子哭得更凶了。那女人讷讷地说:“姚所长,你要是还没消气,就再打刘栓一顿……”刘栓侧脸探过头去,低声下气地说:“给你打吧!”“再打你一顿我也不解气的!”他口气生硬地说,推开刘栓的头,从女人怀中抱过孩子,来回踱着,轻轻拍哄,一边低声唱:  夜是已经降临了。我的孩子快快睡吧,听我唱着歌,唱着你将来的命运,你远大前程。  我的孩子快快成长快快长大啊,快为我们祖国努力,表现你自己,将那纪念功绩的勋章,挂在你的胸前啊。夜是已经降临了,孩子快快安眠吧,伟大的生命无限前程正等待着你……  要么是他的歌声具有奇妙的安宁作用,要么是孩子对歌声具有先天的感应功能,孩子竟渐渐停止了啼哭。他继续拍着唱着,孩子终于在他怀中睡着了。  他示意那女人铺好小褥,摆好小枕头,轻轻地将孩子放下,替孩子盖上了小被。又掏出自己的手绢,拭去孩子额头哭出的汗珠。刘栓用讨好的口气对他的女人说:“你跟医生好好学着点,就是这么哄孩子才行!”他瞪了刘栓一眼,说:“哪条法律规定,哄孩子只是女人的事?”又转身问我:“你听到过这么一条法律么?”我立刻摇头:“从来没听说过!”刘栓红了脸,吭吭哧哧地说:“我……不会唱呀……”“不会唱,还不会哼?”刘栓狼狈起来。他女人得意地窃笑了。我也转过脸去,使劲抿住嘴。“我到外面劈柴去!”刘栓借故脱身。“先别走。”姚医生叫住他,问:“你想不想戒酒?”刘栓回答:“想倒是想啊,可戒不了哇……”“想戒就能戒得了!”姚医生说着,从医药箱里拿出一只保温杯,取下盖,递向刘栓,诱惑地说:“这是我配的戒酒良方,不少酒鬼服下,都滴酒不沾了。你把它喝下去!它不但有戒酒的功能,还有强身壮体的作用呢!”  “这……”刘栓犹豫。  “接过去喝呀!”姚医生催逼。  刘栓迫不得已,只好违心接过保温杯,一扬脖子,像大伏天喝凉水似的,咕咚咕咚喝了个精光。“还不太难喝吧?”姚医生问。“不难喝,怪甜的……”刘栓一副啼笑皆非的怪模样。“我可预先告诉你,刘栓,”姚医生板起脸说:“你服了我的药汤,如果今后再喝一口酒,药力和酒力互相发生反应,就会生癌!到那时,你可别诬陷我坑害了你!”说罢,收拾好医药箱,匆匆走了。我早已无心再给我的学生补课,也告辞了,出门紧走几步赶上他。我问:“‘大插兄’,你给他服的药汤,果真有那么厉害吗?”他笑道:“一杯甘草汤。”我也忍不住笑出了声,说:“你这人真缺德!”他说:“是啊,好人有时也难免做缺德事。”与我并肩默默走了一会儿,又说:“你可不能泄露我的天机啊!”  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位“大插兄”身上,竟还保留着一些孩子气。成年人身上的孩子气,是可爱的。我张张嘴,几乎要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却羞于出口。这想法使我的脸有些发烧。幸而天很黑,否则他一定会看出我的脸当时有多么红……  第二天,我们几个姑娘套辆牛爬犁,到江汉子里去割柳条。太阳刚升起来不久,又红又大。新雪将世界覆盖得一片洁白,将远山的轮廓勾勒出了一条柔和而起伏的耀眼曲线,将所有的可以望见的树木都变成了巨大的或玲珑的银珊瑚。江上还弥漫着薄薄的晨雾。阳光是那么灿烂,晨雾被渲浸得像一片展开的透明的红纱,几乎是静止的,经久也不飘散。雪地辐射着炫目的彤辉。景色真是美极了。大自然的美,更属于人类稀疏的地方。而在这种地方,人更易产生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  “嗨,姑娘们,你们到哪儿啊?”姚医生突然撑着滑雪板来了个漂亮的急转弯动作,拦住我们的去路。他头戴一顶白色的兔毛滑雪帽,脚穿一双靴子,身背医药箱,双颊绯红——那是因为滑雪速度太快被风吹的。那一天他显得那么年轻,那么潇洒,那么朝气蓬勃,又那么……英俊。  女伴们都呆呆地瞧着他,忽然一个个全变得羞涩起来,谁也不回答他。  我见他望着我,就说:“我们去割柳条呀!”  “往哪边儿去?”  “东边儿江汊子里。”  “正好,我要去东村,搭你们一段爬犁吧!”他蹲下身,解滑雪板。  我说:“‘大插兄’,滑雪多神气呀,何必搭我们的牛爬犁呢?慢慢腾腾的。”  他说:“有机会能和姑娘们坐在一辆爬犁上,那就只有傻小子才会觉得滑雪更神气了!”女伴们互相交换着各种含意的眼色,一个个愈发显得庄重无比。他将滑雪板递给了我。我就像士兵搂着大枪似地搂着它。他坐在了我身旁,从我手中拿过鞭子,往老牛屁股上抽了两鞭子,老牛颠颠地跑了起来。  爬犁很窄,他又坐在我和另一个姑娘之间,倒挺自在挺舒服的。我却得搂着他的滑雪板,而且身旁身后都没有女伴可靠,要靠着谁,就只有往他身上靠。我怎么能当着几个女伴的面往他身上靠呢?我随时会滚落下去。  他看出了我坐得不太稳妥,对我说:“搂住我的腰。”我装作没听见他说的什么。他真以为我没听见他的话,也不再重复,用一只手臂轻轻揽住了我的腰。  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靠在他身上了。我暗想,女伴们回去后一定会大大取笑我一番的。又对自己说:“管她们取笑不取笑呢,我可不愿从爬犁上掉下去,在深雪中打滚。”当时他就是吻我一下,我也不会真生气的。只要别吻得太粗鲁,要轻轻的,温柔的……  不知为什么,女伴们都不唱歌了。好像坐了一爬犁哑巴似的。老牛却撒开了欢儿,颠儿颠儿地在雪原上越跑越快。他回头看了女伴们一眼,有些奇怪地问:“你们怎么不唱了啊?”  谁也不吱声,她们光吃吃地笑。其实我知道,他坐到了我们的爬犁上,使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产生了一种和我同样的快活,尽管我们都停止了唱歌。说不定我们之中的某个姑娘,早已暗暗地爱上了我们这位“大插兄”呢?是瞧着他的背影,吃吃笑的那几个中的一个?还是仿佛他根本就不存在,眼望着远处雪色的那几个的一个?我暗暗猜测着。  “既然你们都不唱,那我就唱给你们听吧!”于是,他唱了起来:  我唱一个歌吧,快乐的风啊,你吹遍全世界的高山和海洋,全球都听到你的歌声。对着险峻的高山,对着神秘的海洋,对着鸟雀细语,对着蔚蓝的天际……谁要快乐就能微笑,谁要做就能成功,谁要寻找就能找到……  我听出了这是一首苏联歌曲。我哥哥和我姐姐都会唱这首苏联歌曲。在哈尔滨这城市里,我们上一代和我们上上一代的年轻人们,究竟喜爱过多少首苏联歌曲,只有他们自己才晓得。  可以大声唱苏联歌曲的年代过去了……我说:“你今后别再唱他们的歌了。”他转过脸看了我一眼,问:“为什么?”我说:“你应该明白。”他沉默片刻,用忧郁的语调说:“我来到这个地方后,常为自己是一个自由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