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王安忆自选集 > “文革”轶事

“文革”轶事

作者:王安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期效果,几次要掀起高潮都没有掀起,倒出现几次冷场,不免沮丧。就这样送走一个午后,迎来又一个夜晚。  这里的夜晚令赵志国感到深深的寂寞。夹竹桃的香气简直浓雾弥漫。各家各户窗帘紧闭,不泻灯光,使这弄堂黑洞洞的,似乎没有人迹。这里的人到了夜晚都有点猫似的,轻柔灵活,收敛了声气。这里人还有一种鼹鼠似的表情,习惯在黑暗里活动。他们在不开灯的楼梯和走道上无声地活动,就像在白昼里活动,从不会互相碰撞或犯下过失。这个城市的夜生活是真的消遁了,这里的人本都是夜生活的主人,他们的退场意味着闭幕,下一幕什么时候开始呢?赵志国有时候一个人站在晒台上,楼顶上殖民时代残留的砖砌的壁炉烟囱排列在夜幕之下,像是一道城垣。但这寂寞也是高尚的寂寞,就像是残墙上的爬山虎一样的寂寞,是一种迟暮的美丽。然而这种夜色是多么逼人啊!赵志国有透不过气的感觉,为了克服这感觉,他吹起了口哨。他听见自己的口哨声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隔了很厚的幕障。他坚持着吹完一首曲子,乐句间隙之处,寂寞如潮水般无缝不入地挤进来,将他的曲子剪成碎片。赵志国走动起来,好像孤舟在黑暗里划行。有一只真正的猫从这家的屋顶跃到那家的屋顶,黑暗便柔软地蹾了一蹾。赵志国回到房间,怀了远道归来的心情。台灯下编织玻璃丝金盏花的张思叶散发着静淡的闺阁气息。她是那种永远出不了闺阁长不大的女人,活在梦中。就是这个残酷剥夺她的时代也不能叫她醒来,这只是另一场噩梦而已。赵志国有时还在这房子里走来走去,这房子布满遗迹,就好像一座繁荣时期留下的废墟。壁炉架上欧洲风景的瓷砖画,浴缸上生了锈的热水龙头,积起灰垢的热水汀,裸着的电话机插孔。这些遗迹流淌出典雅的气息,这气息对赵志国既是打击也是安慰。这些遗迹就好像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光荣的徽号,它们叫赵志国又悲又喜。赵志国走进张家这房子可说是他首次亲身体验这城市的繁荣景象,却已是这景象的凋零之秋。他无法排遣他的虚浮之感,似乎不在现实之中。夜晚过去,清晨到来,麻雀的啁啾使他有旧知重逢之感。夜幕揭去,光亮与声响同时复苏。楼梯上脚步沓沓,有一种繁忙的气象。  如今,赵志国来亭子间已是不请自到。亭子间的“派对”有使人鼓舞振作的作用,还有促进亲和的作用。它是这虚浮之景里唯一的一桩现实,有点像洪水中的方舟。他有时候还会早到,人们午睡未起,他一个人已经来到了亭子间。这是在夏季里沉闷的下午,蝉在窗下梧桐里不倦地唱,热气涌进,他坐在桌边,一杯一杯喝着冷开水。砧板上散发出木头与肉屑合成的潮腻的腥气,买菜的竹篮也有股潮腥气。这种下午最是叫人消沉,人们在这种下午会对人生起怀疑之心,他们变得有些动摇,信心不足,勇气也不足,而且很孤独。  四这一日,是胡迪菁带头,讲起了《红楼梦》。《红楼梦》是这家女人的必读书,她们没事了手里就捧一册《红楼梦》,《红楼梦》里从主到仆都为她们熟透。她们还能运用想象,为主主仆仆设计着来龙去脉。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为《红楼梦》再续下一百二十回,各有各的续法,都是出色独到的红学家。《红楼梦》是她们经久不衰的话题。正当众人抢着发言的当口,胡迪菁忽然“咦”了一声,她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地说,赵志国,你在这里就像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啊!大妹立即说,那么大娘娘就是薛宝钗。小妹唯恐不及地赶着说,小娘娘是林黛玉。这话初听没什么错,却不经细想。先是张思叶脸上暗了一暗,心想这比喻好不吉祥。张思蕊则绯红了脸,想拂袖而去,又舍不得走。这局面就有些尴尬。胡迪菁这才发觉说话造次,收回已不可能。赵志国尴尬之余不由想,料不到那么聪敏的大嫂嫂也会失风,就向胡迪菁看了一眼。胡迪菁低头不作声,也微红了脸,赵志国心里便有种很熨帖的感觉。他笑道,你们不是要我做贾宝玉,而是要我去做和尚吧!大家都笑了。胡迪菁见他救火似的来解围,不由心生感激,说道:就知道你舍不得张思叶。这话虽有些造作,还是使张思叶很高兴,她佯怒说,不和你们说了!转身上了楼,再也不下来。这天的“派对”,虽然由赵志国挽回了僵局,可总是留下了窘迫的阴影。胡迪菁心里懊丧,却迁怒于大妹小妹,找些莫须有的事情责备她们,她们自然不服,闹出口角,最后只得草草收场。唯有张思蕊,对一切充耳不闻,她坐在桌边,咬着手指头,心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张思蕊开始写日记了。她写日记必须背着人。张家集几十年动荡不安总结出一条“缄言”的规矩。他们认为不仅祸从口出,白纸黑字更往往是灾祸的根源。他们家是连一般的书信也不写的,所有涂鸦之事都坚决杜绝。在这个管束不力的时期,张思蕊开始背叛家训了。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分,偷偷拿出纸笔,写下她难为人知的心事。她写着写着,忧伤便袭上心头,她觉得她这十七年里全都是失落,一点安慰也没有。她想她没有一个相亲相知的人,孤零零的一个。张思蕊的闺怨此时此地不免会带上时代的色彩,她愤怨地想,是“文化革命”害苦了她。她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前的日子,无忧无虑,无烦无恼,却一去不回。人生是多么无常啊!于是,她的闺怨又添了一层宿命的气息。眼泪就流了下来。流一点眼泪,使张思蕊舒畅了,她轻轻地吁一口气,合上日记本,然后上床睡觉。睡觉前她还要对了楼下夹竹桃的花影出一会儿神,她想难过却不知怎么快活起来,她便把被子蒙住了头。张思蕊也是个做梦的人。与她姐姐不同的是,光把现实当成梦对于她远不够,她还要为自己创造一些梦。她是要比姐姐张思叶更具有主动精神和行动能力。无奈她成日坐在家中,没有多少资料可供她作创造,她的能力和积极性白白地流淌了不少。每当午后,她其实是心中最愁烦最怨艾的一个。尤其是姐姐有了赵志国,她的愁烦怨艾连个伴都没了。她有时很不服气地想,假如赵志国先认识的不是张思叶,而是她张思蕊,事情还不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一想,她就好像遭了抢似的,更是委屈满腹。侄女儿将她比作林黛玉的这句不知轻重的戏言,在她心上敲了一下,她不由得感慨倍生。  下一天到了亭子间,她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赵志国的眼神,想从中揣摩出什么暗藏的心意。在她的着意刻画下,赵志国比平日里更加可亲可近,他的举手投足有了含义,全没从她的视线中浪费掉。这个午后的每一分钟都显得貌似平常却意味深长,布满了悬念。在这个无聊备至的年头里,张家二小姐终于找到了事做,她再也不嫌夏日午后的漫长,蝉鸣也叫她心生喜欢。她变得好性子起来,对姐姐比过去话多,不再给侄女儿白眼看。对她的变化,别人都浑然不觉,却有两个人看在眼中,一是胡迪菁,二是赵志国。他们这两个外姓人是要比张家人更多经验和心眼,他们又都是聪明人里的聪明人,人尖里的人尖。他们从一个眼色里,便可了然一切深不见底的。  胡迪菁先是一惊,后是暗中发笑,看见性情乖张的小姑子陷在这样的泥潭里,难免有点解气。但紧接着她却担忧起来,心想,可别闹出什么事情来了!这年头,事情已经不少了,不能再多出半桩来。她想起三班倒地做工,回家累得半死的丈夫,又想起至今还关在牛棚吉凶未卜的公公,心里一阵黯淡。她不由要对大妹小妹咬牙,说什么林黛玉薛宝钗的话,招惹出是非。可再一想,这还不是由自己一句“贾宝玉”的话题开了头?于是只得回过头来恨自己。那赵志国呢,也是心中暗暗叫苦,埋怨胡迪菁想出贾宝玉的话头。住在张家做上门女婿,本当谦虚谨慎,怎能多生是非。张家女儿在他眼里都是木胎美人一个,他也没有兴趣制造什么事端。他先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一连几日去学校上班,傍晚才回。而他这样缺席,反更叫张思蕊浮想联翩。她也来了个闭门不出,并且茶饭不思。两个人不来,亭子间便冷清很多,大妹小妹也不来了,只剩下胡迪菁自己。这时候,张思叶倒自己下楼来了。她问胡迪菁,张思蕊这几天怎么又作怪,是嫌家里太平了还是怎么?说起来也是十七八岁的人,什么都没个着落,真是愁煞了人。胡迪菁很惊异地想,百事不管的大小姐居然也为天下人操心了,不觉有些感触。她说,张思蕊的脾气你不是不知道,一阵阴一阵晴的,不管她自己就会好的。像她这样的学生有几万几百万,人有路她有路,人没路她没路,俗话说,船到桥头自会直。张思叶听胡迪菁这么说,心稍稍放宽了,就看她手里的针线问裁剪的问题,胡迪菁便笑着小声问:难道要做毛头衣服了?张思叶在她手上拍了一下,赶紧起身走了。胡迪菁望着她的背影,在心里叹了口气。她想应当提醒赵志国,避而不见只会错上加错,可这话如何出得了口。虽说知道他心里是明白,可窗户纸却不好捅破,这是面子啊!  不等胡迪菁想好怎样向赵志国暗示,赵志国已修改了对策,又一次出现在亭子间里。这几日他过得也不好。他去学校里,学校里没事;到厂里,厂里也没他的事;又回自己老家,家里更叫他气闷,家中碱水拖白的地板好像在向他提醒着不堪提醒的东西。他骑车走在弄堂里,人们投来的目光,使他自觉得是一个陌生人。他从家里出来,驶在街道上,他就再没地方可去了。这期间他还去过一两个朋友家,一同去了趟外滩公园。他们在江边站站,听一会儿汽笛长鸣,还看一艘外轮慢慢地进港,都感到了无聊。这些朋友是些纯粹的玩伴,在这时代一律意气消沉。江边落日最是他们看不得的景色,犹如雪上加霜,叫他们的情绪一落再落。他们还须保存些实力,等待时代转变,再作奋发。于是他们一起掉头离开江边,作了鸟兽散。赵志国慢慢地蹬着车子,下午五点钟时分人们总是行色匆匆,神态疲惫。华灯初上,行人渐渐稀疏。这时候,他有些想念张思叶,心里有些温存。他怀了温存之情骑在回家的路上,天渐渐暗,路灯便渐渐显得明亮。上海的马路旧影幢幢,好像时光倒流。他的温情直到进了家门,上了楼梯,看到张思叶正好来个休止。他看到张思叶便想到张思蕊,不由得心中烦躁。他想他怎么成了一只陷阱里的动物,由着人家摆布。他心里愤愤的,为赌一口气,第二天他就决定了不出门。  赵志国回到亭子间,张思蕊誓不见他的决心便不攻自破。她下了楼来,为表示不妥协却冷着脸,视而不见。这倒叫赵志国觉得有趣起来,他带了顽童般的心情,有意逗她说话。说实在的,这几天在外流浪,也叫他憋得不行,张口就是一泻千里,妙语连珠。这几天出门在外,他又增添阅历,更进了话题,使人耳目一新。他使所有人除了张思蕊都笑口常开,精神大振,亭子间沉寂多日之后显得活跃异常。张思蕊却无动于衷,不闻不问,好像一个局外人。赵志国就发动大妹小妹去撩拨她,找她的事,不想她翻了脸骂道,你们这些不识相的东西!“不识相”这三个字却说到了赵志国的痛处。他在张家做女婿,识相不识相他最为留心留意。他明知张思蕊不是针对自己,可也难保不是指桑骂槐。他一时有点噎住,停了一会儿,就忘了方才的话茬。他又东拉西扯说些别的,自己也觉得无声无色,便站起走了。他一走,张思叶便跟着走了,大妹小妹也走了。胡迪菁不觉苦笑着想,这一来事情倒像是真的了。张思蕊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胡迪菁又想,这才应了一句俗话,叫作“女大不中留”。  半个月之后,张思叶要走了。大学生们全要下乡锻炼,一年还是二年连工宣队赵志国也说不准,他只提早告诉张思叶去的是安徽的一个农场。为了要走,张思叶哭湿几条枕巾。她不单是为离家吃苦,还是舍不下赵志国。她想她刚有一点快乐就要失去,她怎么尽是失去,失去。赵志国与张思叶百般缱绻,同时不无轻松之感,他想到自己一个人在这间三层阁里活动,便止不住地喜上心头。张思叶走的那天,下着绵绵细雨,她哭肿了眼睛,走下楼梯。一家人送她到后门口,看着她走在雨濛濛的后弄里的背影,赵志国用自行车替她推着行李。两人也没打伞,身上沾满潮湿的雨绒,好像渐渐地化开在阴霾中似的。  五这是一个什么事情都到了最后的年代。上海的街道上,当当行驶着最后几班电车,马路上的铁轨有一种告别往事的神情。有许多孩子在准备着离开这个城市,去往边地和农村。他们写着血书,打了红旗去到革命委员会请愿,“革命委员会”带有临时政府的面目。人们有时走在街道上,会忽然停住,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气息,往昔的风扑面而来,又倏忽而去,人们又惊又喜,惆怅满心。因此,这还是一个送别往事的年代,人人心里都在割裂着什么。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最后的日子,收拾装点过往的旧事。这是欧式房屋上爬山虎长得格外茂密的年代,它们遮掩了一面墙又一面墙。爬山虎是那种纪念碑似的植物,它们将荒凉装饰得郁郁葱葱,热热闹闹。它们建筑了绿色的古堡。  张思叶走后的几天,阴雨绵绵,坐在亭子间里,人人无情无绪,却又不散开各自回房。这几天人们好像格外地害怕冷清。坐在一起,也不说话,自己管自己出神,偶尔交谈几句,也都一句对不上一句的。浓重的阴霾,使朝北的亭子间白天也开着灯,这就有时光停滞的感觉。他们想,这是什么时候了呢?这几日,甚至连张思蕊都安静下来,不再惹是生非。他们坐在一处,看上去倒是亲情融融。有时候,胡迪菁会缓缓地讲述一些上海的老话,比如当年富家小姐与男用人席卷私奔,结果生死两茫茫。然后,赵志国也讲了一则酱园里的杀夫案。这些都是带有阴晦之气的里巷轶闻,本不该在纯洁的闺阁流传。但是,在这样的含有相濡以沫气息的时刻,人们都不存戒心,也消除了偏见,就连胡迪菁和赵志国他们自己,也没发现触犯了忌讳。而这俚俗传闻在这样的气氛之下,不觉染上伤感的情绪,使其间的猥琐成分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一些下午平安无事甚至温情脉脉地过去了。事情似乎又回到最初的时候,还更添一种相互理解的空气。这其实是容易使人放松警惕的空气,危险往往在这里滋生出来。  这些故事在张思蕊心里掀起了波澜,使她骚动不宁。她在每天深夜写日记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她烦躁得很,心想,做人真是没有意思啊!她开始去想人生的目的,继而发现想这目的更是件没意思的事,然后就把写好的日记撕成一条条的。这时她觉着自己就像是焚稿的黛玉,侄女儿多日前的戏言又响起在耳边。撕掉日记心里好像轻松了,她撩开窗帘想看看外面,不想却在窗玻璃上看见自己的脸庞,看上去她显得很神秘,这叫她满意。她穿着睡衣睡裤走出房间,走在过道上,觉着自己好像仙女,又像幽灵。这时,她看见亭子间虚掩的门里透出灯光,便走了下去。  赵志国坐在桌边,等一壶水开。他用一个铁夹子拔着下巴上的一根胡子,拔得很专心,下唇使劲往里包着牙齿,模样看上去有点古怪。张思蕊忽然涌起一股厌恶的心情,她想,这个赵志国就像是另一个赵志国了。可她还是推门进去,倒把赵志国吓了一跳,但立即镇定下来,脸也恢复了原状。他微笑道,这么晚还没睡?心里却盼着水快开了好趁早脱身。张思蕊不回答,却问道:大嫂嫂那故事你听懂没有?赵志国想她这是没话找话,嘴上敷衍着:有什么不好懂的?张思蕊又问:你倒说说看,这故事说的是什么?赵志国心里嫌烦,水又光响不开,只得再应酬下去: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下等人好。话说到这里,心里不由一紧,才觉得张思蕊并非没话找话,而是大有道理。他想着该给她一句什么,好叫她收敛一点,可这时候水却“突”一声开了。他关掉煤气,拎上水还是走了,却好像看见张思蕊在他背后冷笑。  赵志国这一夜没有睡好。没有张思叶的房间是孤独但是安全的房间,有蔽身之感。赵志国躺在床上,一只手继续夹那根胡子,紧张的情绪渐渐缓和下来。他在心里冷笑着想:这个世界不革命真是不行的。想到革命他又不禁黯然神伤。他发现这世界怎么样都没有他赵志国的一个位置。他翻来覆去的,窗外的天空没有一点星光。他想起他有个同学家的后窗正对着一家西餐馆的露天餐厅,他们有时站在窗前,望着那里,晚风习习,餐具在烛光下闪烁的情景就像是一幅图画。在这城市的许多鳞次栉比灰垢蒙蒙的后窗,都可窥见富丽堂皇的景象。这些景象就好像处在地壳变化地带的城堡,在每一次革命的震荡之后,下沉,下沉,最后沉落地底,烟消云散。当它们在后窗里呈现的时候,就已经带上了感时伤怀的表情。赵志国就好像目睹了它们下沉以至灭亡的过程。像张思叶这样的过程中人,因要应付一系列的沉浮倒也无暇生出多少心情,赵志国却是感慨倍加,有恨有爱。所以,赵志国大约是伤悼这城市最痛心的人,他想他真是个末世之人,要做一个卑鄙的于连也做不成了。这一晚上,赵志国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待他渐渐平静下来,张思蕊的神情就又浮到眼前,胡迪菁讲故事的神情也浮到眼前。他想着想着却出声地冷笑一下,然后翻过一个身睡着了。  下一天,赵志国来到亭子间就像没事人一样。张思蕊暗暗思忖,是他真的不明白自己的意思?可自己的话却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她不觉有点提防。赵志国却真的一点事也没有,亭子间的“派对”照常。窗外的雨也停了,露出迟到的太阳。这一天什么事也没有地过去了。后来的几天也什么事没有地过去了。亭子间里的话题开始呈现出循回往返的趋势,渐渐有些无聊。这一日,不知由谁起头,说起了交谊舞,这是个新题目,大家的情绪为之一振。胡迪菁和赵志国就像比赛接口令似的,一人一个地报出各种舞名:探戈、伦巴、勃鲁斯、华尔兹,直听得大妹小妹目瞪口呆,心旷神怡。单是这些舞曲的名字听起来就已是那样罗曼蒂克,又恍若隔世。赵志国忽然站起身,将桌子往墙边一推,说,大嫂嫂,我请你跳个舞。他屈膝做了个很绅士的姿态。胡迪菁有些吃惊,却立刻站了起来,将手搭在他的肩上。这时,大妹小妹便疯狂般大笑起来。赵志国嘴里哼着舞曲,脚下走着舞步。地方狭小,他们只能原地走步。他们的脚虽然没有大动作,可他们的肩、背、腰,整个身体却流露出微妙的动感和韵律。他们一上来就配合默契,看上去丝丝入扣。大妹小妹止住笑,脸上浮现起惊异和羡慕的表情。张思蕊渐渐不自在起来,她沉着脸说,不要得意忘形,叫人家看见大家倒霉。他们这才停下来,胡迪菁微红了脸,说她原以为全部忘光了,岂不知一动起来什么都回来了。“什么都回来了”这句话触动了赵志国,他看一眼胡迪菁,胡迪菁也正看他,两人就一齐微笑了一下。张思蕊忽然“扑哧”笑了,她说:大嫂嫂,听说你和大哥哥也是在舞场上好起来的,是不是?这话露骨得可以,胡迪菁低下头去找什么装作听不见。赵志国却站到她面前说:张思蕊,我也请你跳个舞。这回轮到张思蕊吃惊了,她有些手足无措又有些负气地说:我不会跳。赵志国说:我教你。张思蕊只得站起来,想学胡迪菁把手放上他的肩,却不知怎么放到了他的颈脖边,窘得脸通红。她又一次说:我不会跳。这一次的话里就都是诚心诚意了。赵志国指示她不要看脚下,而平视前方,并为她数着一,二,三,四,然后就夸奖她学得快。张思蕊咬着嘴唇,专注地跟随他的口令,额上沁出了汗珠。她跳着跳着忽然一抽手,说声“不跳了”,就坐了下来。大家不由一怔,有些慌,不知张思蕊又怎么不好了。只有赵志国很沉着,退回到位置上坐下,开始讲起另一桩事情。可除了大妹小妹,其他人都没有心思了。  六胡迪菁隐隐觉得亭子间里的“派对”有点危险,该停止了,可内心却舍不得。她觉得,每日里的亭子间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要到这样一种程度,那就是:与她的人生都有联系了。胡迪菁的人生正好到了以怀疑态度和检讨精神为主的阶段。越是如胡迪菁这样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成就显著的人,怀疑和检讨的心情越是强烈。这是因为抵达目标之际也正是失去前途之时。就像一个不断攀登的人,到了顶峰之后,面前却是一片虚空。胡迪菁看不清这事情的本质,她只能看到表面的原因,所以她便时常哀叹乱世当头,使她的人生走了弯路。亭子间的聚会是一个安慰,也是一个发泄,并且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日程,没有它每天下午干什么呢?午后的时间漫长而愁闷。自从来了个赵志国,这聚会的意义就远不止这些了。胡迪菁对自己说,事情和原先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可她越对自己说,自己就越不相信。胡迪菁的世故与精明,加上她涉猎各类戏文和好莱坞情话,使她对人情世事具有极强的预知能力,事情还未发生就好像已在她眼前演过。有时候,这些画面还会出现在她的梦境里,真的一样,她不由惊出一身冷汗。睁开眼睛,发现是个梦,心里亦不知是悲是喜,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就再也睡不着了。  自从亭子间开过舞会之后,张思蕊的态度又变了。她变得沉默,还有点温存。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出神,叫她几声也听不见,猛一听见,就露出大梦初醒的神情。她还背了人流过眼泪,被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