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一 赵志国是那种小弄堂里的精英,尤其在七十年代灰溜溜的上海街道上,他带有一种平地而起的味道。他好像突然出现似的,以他一米八三的身高,骑一辆三飞的自行车,疾驶而过。他的发型是那种经过了革命而显得含蓄的“飞机头”,隐约透露出上一个时代的摩登气息。他的脸形有点像美国好莱坞明星马龙·白兰度,也是含蓄化了的。当他走在工宣队的行列里,进驻到上海一所师范学院时,张思叶便对工人阶级的面貌增添了新的看法。其实,在那个年代,上海这城市,“青工”这字眼往往意味着一种现代的形象。他们年纪轻轻的,就有了薪水;他们头一年买自行车,第二年买手表;他们的衣着,是这城市里最时新的;他们的口头禅也在这城市里蔓延流行。这和我们从马列教科书上读到的无产阶级形象相去甚远。但是从另一些方面来说,“青工”又是个俗气的字眼,它是考不上大学、没有受教育的代名词;它还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的代名词。这两种看法,很像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级对新生市民的不同观念。张思叶是属于后一种观念的阶级的。她以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会去和一个青工有什么瓜葛,这也是时代做成的一桩好事。 张思叶能和赵志国做成这一桩好事,全是钻了这时代的空子。这时代是一个什么都不讲究,什么都不计较的时代。这城市也是一个什么都不讲究,什么都不计较的城市。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相继破除了许多清规戒律,为张思叶和赵志国铺平了道路。因此,此时此地,他俩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要说有那么一点,也不过是为这乱哄哄的世道再添上一宗乱罢了。作为面临毕业分配何去何从的张思叶,和青工赵志国结婚,无疑地就在留上海的可能性上押了一块筹码。同时,工人阶级赵志国,还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张思叶,撑开了一顶保护伞。而赵志国呢,人们也并不以为他是吃了什么亏,或者说是丧失了立场。像张思叶这种家庭,在这城市的市民心目中,总有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想象。他们又大都有着通达的世界观,认为“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别看张思叶家现在倒霉,说不定日后会有崛起的一天。因此,人们还认为赵志国很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眼光。总之,人们觉得,赵志国和张思叶是平起平坐,谁也不吃亏,都占了对方便宜,也都让对方占了便宜,也算是珠联璧合吧。唯一的遗憾,是张思叶相貌平平,及不上赵志国的一半。看上去,倒像是反过来,赵志国是个资本家的大少爷,张思叶却是亭子间嫂嫂家的女儿。可话又说回来,漂亮顶什么用?赵志国再漂亮,他爹爹也是个领月薪的职员,人家张家,却是吃定息的,虽然这已是旧话了。 赵志国踏进张思叶家中,有点像贾宝玉踏进了大观园。他不曾想到,在这黯淡无光的时日里,还藏有着这样鲜艳活泼的一个世界。这带有一种后花园的景象,还有一种暖房的景象。这情景将方才走进弄堂走上楼梯的凄凉气氛一扫而空。这房子是这条大门紧锁悄无人声的弄堂里到底的一幢,夹竹桃在墙头盛开,青枇杷落满了地,使赵志国想起一行“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通俗的旧句。张思叶是带他从后门进去的,楼道里一片漆黑,门上都贴了封条,二楼房门也贴了封条,然后就到了三楼。赵志国永远忘不了走过楼梯拐弯处亭子间时的情景。张思叶停住脚步,对着敞开的门里说了声什么,便有许多双眼睛扑面而来,它们一律是缓缓的,盈盈的,舒回慢转的,都带了点惊愕的表情,这使他们全有了些孩子气。然后他便跟张思叶去了她在三层阁上的闺房。 没有人能像赵志国这样领会生活的精华了,无论这精华是如何深藏不露,他都能一针见血地将它发掘出来。他只一眼,便从张思叶家那些身穿蓝布罩衫,梳着齐耳短发的女人身上看出超凡出众的气质。这是一种养尊处优的气质,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颠沛流离,却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如受惊的鸟雀,藏进了深处。他从她们的短发上看出“柏林情话”式的端倪,还从中式罩衫上看出复古的摩登。她们无论年长年幼,都含有一种贵妇的仪态,这仪态不是任何人都能领略的,它们往往是有一种朴拙的表面。她们长得各有差异,可是细部却一律经得起推敲。牙齿整齐,皮肤细腻,指甲润泽,表现出后天的精致调养。赵志国甚至对张思叶也有了新的看法。张思叶在那乱纷纷的校园里,实在是被埋没了。与那些追随潮流的同学相比,她显得格外落伍。即使是洞察秋毫的赵志国,也不免为时尚迷住了眼睛。有时候,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激发和唤起的。有的认识过程走的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有的则反过来,走一条从一般到个别的道路。这一回,赵志国走的就是后一条道路。张家的女人们以集体性的攻势启发了他的审美心智,使他对张思叶的认识揭开新的一页。这一天,赵志国在张思叶的闺房里,走出了超越边界的一步。 闺房不是随便可以去的地方,可是当此乱世,张家早已经纪律松懈,错了规矩。昔日的张老板在隔离审查;大儿子从写字间下到车间做三班倒的工人;二儿子已经划清界限去了内蒙古,家中只剩下女流之辈。她们足不出户,天天坐在这间充当厨房又充当客堂的亭子间里,把旧毛衣拆了再织新的,或者把旧衣服拆了再做新的。她们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为自己变换行头,并且消磨时间。她们一边做着女红,一边叽叽哝哝地说着闲话。她们的闲话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怀旧。她们压低了声音,细说往日里的起居、出行、待客、赴宴,还有娘姨和裁缝。往事好像回到眼前,脸上都浮起迷惘的表情。这种迷惘的表情,使她们中间最年幼的那个,也变得苍老起来,成了个小女人。赵志国出现在亭子间门前的那个时候,是她们清闲而消沉的午后重要的一刻。她们不由得都感到一股无名的喜悦。她们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有些活跃。两点半的阳光越过楼顶,蔓延到窗台上来,玻璃窗将阳光一摇一摇的。她们听见了麻雀的啁啾。 张思叶很平静地结束了她的少女时光,她躺在那里,阳光透过窗帘照着她的脸,麻雀的啁啾也传进了她的耳朵,她还听见弄堂口的小学校传来的眼保健操的音乐。她忽然想起她昨天还在用玻璃丝编织一条金鱼,这就像上辈子的事情了,现在金鱼就系在赵志国的钥匙圈上。赵志国嗅到了楼下夹竹桃的气息,这气息有一股叫人心灰意懒的味道。他从窗帘缝里看见了这条弄堂的楼顶,他想,怎么会是这样寂无声息?在这样的午后,有许多至关重要的大事情草率而平淡地决定了,这些午后似乎专门是为了日后的凭吊而存在着。 这些午后几乎面目划一,亘古不变,它们永远驻守在我们的回忆之中,制造出深入骨髓的孤独,散布着惆怅的空气。 二后来,赵志国和张思叶也参加了亭子间里的聚会。张思叶来到亭子间不免带有屈尊的表情,还有恩赐的味道。她看出大家对赵志国有好感,赵志国给家中带来新鲜的空气。和赵志国的婚姻是她在这个受尽损失的时代里唯一的收获,在她这个尽是损失而一无所获的家庭中,她觉着自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这种富足的心情使她变得宽容和随和。她也看出赵志国对亭子间里的聚会并不反感,甚至有些喜欢,所以去亭子间也是为了叫赵志国高兴。张思叶是那种将自己缺点看得过重的生性谦逊的姑娘,她因自己相貌平常而抱愧于赵志国。赵志国是那样英俊潇洒,真是叫她看也看不够,她觉得自己掠取了不义之财似的。所以,她对赵志国便格外地细心,看他的眉眼行事,把自己的欢喜全都寄托在赵志国的欢喜上面。当他们从三层阁走下亭子间的时候,受到了由衷的热情欢迎,这是性情孤僻、为家人所疏远的张思叶始料未及的。她体味到亲情的温暖,她往日里看不顺眼的嫂嫂、妹妹,还有侄女儿,这会儿都显得可爱起来,她想她以前为什么没发现呢? 他们初次与大家在一起,双方还都有些拘谨,彼此都有些不好意思,客人似的。他们互相不摸底,不知该如何对待,便又平添一层紧张的心情。赵志国平日里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此时此地他却分外小心,生怕出言俚俗,叫张家的女人们看轻。他面对满屋子的大小女人,脸上保持镇静,心里却忐忑不安。他觉得自己就好像面对了一个阶级阵营似的,这真是一场阶级斗争啊!想到这里,他一贯的调侃的笑容便浮上了嘴角。他的笑容使大家情不自禁地松了一口气。就在这时,赵志国已经察觉到她们内心同样地局促不安。他的心放下了,自信又一点一点回来了。像赵志国这样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自信,有了自信就什么都有了,没了自信,就什么都没有了。自信就像是他们的立命之本。而正因为此,他们的自信就格外地容易受损伤,好像是超负荷的结果。还因为此,他们有时候必须虚张声势,做出格外傲慢的样子,其实内心里虚空得很。这种做法,在某种情形下,卓见成效。比如对于张思叶就是这样,她几乎是对赵志国怀了感恩的心情,这又反过来稳定和充实了他的自信。弄到头来,他这种虚伪的自信就渐渐变成真的了。 赵志国用了一则车间里流传的笑话吸引了她们的心。这种笑话她们闻所未闻,她们有限的社会经验使她们辨别不出其中猥亵的成分。她们个个都惊讶得不得了,觉得这真是天上人间头一个精彩故事。她们对赵志国的口述能力也表示出由衷的欣赏,她们简直被他迷住了。赵志国也感到了惊讶,想她们对这粗鄙故事浑然不觉,欣然接受,如不是身经百战,便是真正的天真无邪了。他暗中对她们生出嘲弄的心思,又觉得不忍,玷污了她们似的。然而要征服她们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他刹不住车了,又讲了一个车间笑话。这一回,气氛是真正活跃起来,她们几乎放声大笑,赵志国却不动声色。第三回,他讲了一个好莱坞的电影:《魂断蓝桥》。亭子间里静了下来,暮色渐渐来临,这是午后将尽未尽的温馨的一刻,它令人想要缩起身子,自怜自爱一番。《魂断蓝桥》在七十年代初是一个未及陈旧的梦,好莱坞在这城市还是一个特征,代表了一段欲说还休的往事,赵志国赶上了这段往事的一个尾巴。这城市为美国电影风靡的时候,他仅只是一个男孩,对《魂断蓝桥》的真正领略其实是在大人的追念之中,还有那些灿烂明星的余光照耀。对那个时代他只有着朦胧的记忆,不等他这一个恋慕浮华的男孩长大成人,一切场景就都一去不返。在他心里,其实始终有一种温婉的伤感,这为他增添了几分贵族的情调,弥补了受教育不足的缺陷。《魂断蓝桥》这故事与这一个暮色将临的时分格外地相亲相近,和女人们的心境也相亲相近。它有点像从箱底抖出的一件只穿过一回的绣花嫁衣,带了脂粉的香味和樟脑的气息,温存而哀婉。 大嫂嫂胡迪菁被打动了心,她不由回想起她的少女时代。那时候,她是一个中学生,提着花布书包,穿着阴丹士林蓝旗袍。她们上课前就约好了,下课后去看电影。她们还买来赫本、费雯丽的照片,夹在书本里。她们正是那种做梦的年纪,好莱坞电影为她们提供了最好的摹本,还为她们提供了明星风范的摹本。她们一个个都出落得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她们从街上走过,那些洋行里供职的年轻人便都停住脚步行注目礼。她们嘴上不说,心里都做过明星梦,明星生涯在她们看来犹如天上人间。胡迪菁就是这样从一个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这城市有许多小家碧玉这样地成为大家闺秀,好莱坞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胡迪菁她有时回娘家,走在弯弯曲曲的弄堂,过街楼上的湿衣衫滴下冰凉的水珠。胡迪菁忽然会有一种梦醒时分的悲哀,她想:人生多么像一场梦啊!这天午后,当赵志国开始讲述车间笑话的时候,胡迪菁有一刹那好像故地重回,又走在了过街楼下的弯长里巷之间,满耳噪声。赵志国的笑话她都明白,心里暗暗惊讶,他看上去像一个大少爷,骨子里却原来是个下等人啊!她为张思叶委屈,又有点称心如意的快感。凭她的聪慧和敏感,她一进张家便觉察到了张思叶对她的鄙夷。她想,尊贵的张思叶最终也不过如此。她还想,女人有两次投胎,一次是出世,二次是出嫁。她第一次没投好,张思叶则第二次没投好。等到赵志国开始讲述《魂断蓝桥》的时候,胡迪菁又听出几个错处,错的虽然不多,可只差那么一点,就背离了好莱坞的精髓。她望了赵志国轮廓鲜明的俊美的脸,发现他有些像马龙·白兰度,随即又想起白兰度和费雯丽主演的《欲望号街车》,心中暗暗一笑。然而,渐渐地,缅怀的气氛笼罩了她,伤感升起,她不知不觉放弃了冷静的评价,沉浸到往事之中。 在新婚的日子里,赵志国和张思叶一个不上班,一个不上学,成天在家,亭子间是每日必到之处。有一次,胡迪菁给亭子间里的景象取了个名字,叫作“派对”。听到这个词,赵志国不由朝胡迪菁看了一眼,他们相视一笑,共同地回想起一些光影绰绰的往事。这些往事是不会再来了,胡迪菁她还亲有体验,赵志国赶上了尾巴,张思叶只瞄着一个背影,挨下去的张思蕊她们,连背影也没看着。这一天,胡迪菁还对张思蕊说,我们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是最最快活的了。中学生张思蕊正为毕业后的出路发愁,学校里传来的消息一天一个,今天说去垦荒,明天说去戍边,都是坏消息,没有好消息。她这话像是说给张思蕊听,又像是说给赵志国听,因为真正能听懂这话的人,其实只是赵志国。张思叶和张思蕊都是生于末世的孩子,其余那些孩子的出生,则连末世都谈不上,出生是在乱世了。她们的青春是饱经忧患的青春,还是黯淡无光的青春。上海的繁华和时代的进步与她们似乎已是隔世。张思蕊每天坐在家里心中其实很烦闷,外面的世界是人家的世界,于她无份。她每一回去学校都是惴惴不安,每一回都带回坏消息。她到亭子间里来,是为排遣,心里总是愁肠百结。亭子间里的女红和闲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亦将年复一年,这日子何时才了得?赵志国来到家中使张思蕊暂忘心事,他使亭子间的午后面目一新。赵志国还是在女中读书的张思蕊除去兄长而外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她甚至在心底深处有些嫉妒姐姐张思叶。张思蕊和所有女中的学生一样,有着对男性的好奇心。男老师往往会被她们匆匆拿来,当作暗中倾慕的对象,具有男子气的女同学也会被她们匆匆拿来作倾慕的对象。她们由于平日里缺少实践操练,便缺乏与男性相处的技巧和方式,她们一个个都显得有些过度腼腆或者过度奔放。张思蕊全凭了家里规矩大,才能做到不失大方,将轻薄收进肚子里。她看见赵志国,心里就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难免话多,问东问西的,行动也露出了琐碎。 赵志国到张家,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两个侄女儿,她们一个十二,一个十一,都是那种秀丽无比的孩子。她们懂事不久就来到这罹祸的日子,先是惊恐受怕,后是沉闷压抑。她们对已逝的良辰美景一无所忆,她们只有着追求快乐的天性。她们最敏感于赵志国带来的轻松气氛,犹如久居黑暗中的人看见一线光亮,全身心地赴向。只是受了教养的约束,她们便不由自主地有点装腔作势,故作平淡。她们还将此当作操演她们大家闺秀风范的舞台,这些风范光听母亲说,却无实验的机会。就都有些竞相表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可她们毕竟还是孩子,撑不多久便露出了马脚。她们朗声大笑,说一些蠢话,甚至爬上赵志国的肩背,攀住他的脖子。她们向来很缺乏父爱,她们的父亲以为没有儿子全是她们的错,是她们占了儿子的地盘。因此连她们的名字都嫌烦似的不肯好好起,就叫个大妹和小妹。而她们恰恰是那种需要亲爱,喜欢热闹的孩子。赵志国的来到真是解救了她们的困境,于她们身心成长都是一个帮助。从此以后,每天早晨都像是拉开一道帷幕,悬念重重地,将要演出一幕戏剧。 三现在,亭子间的“派对”便开始了。赵志国发现,胡迪菁是个善解人意的女人。有时候她明知道他说错了,却不指出,只是在事过之后,漫不经心地重新说一遍,纠正了他的错误。别人不会留意,只有赵志国留意。他心里有点感激还有点恼怒。感激的是她没有当众出他洋相,恼怒的是居然被她窥出破绽。他心里就有点紧张,胡迪菁的在场使他感到压力,但也正是这压力让他兴奋,好像处在一种竞技的状态中。为了在心理上战胜胡迪菁,他甚至坚持自己的错误。当胡迪菁纠正地说了两遍之后,他又再说第三遍,来恢复那个错误。他们脸上都带着和气的微笑,心里却斗着法。在他说过第三遍的时候,胡迪菁决不再说第四遍,去坚持她的纠正。她本来也不是要让大家了解正确的说法,她只是要赵志国一个人明白他的说法错了。她的退让姿态则叫赵志国真的着恼了,这是一种失败的心情。其实他们各执一端的事情全是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大小的,比如吃西餐喝汤喝到最后,是要将汤盆向外倾还是向内倾;再比如衬衫袖口要比外面西装袖子长出半寸还是四分;还比如嘉宝是瑞典人,英格里·褒曼是丹麦人,还是嘉宝是丹麦人,褒曼是瑞典人,抑或嘉宝和褒曼都是瑞典人,或都是丹麦人。这些小事情在他们看来非同一般,是检验真伪的原则问题,这将决定他们谁是真货,而谁只是赝品。而使赵志国真正恼怒的是,这并不是一场平等的竞技,更像是一场考试,胡迪菁不是他的对手却是他的考官。于是他也百般地留神,想要挑出她的错,不料胡迪菁滴水不漏。其实她早已窥测赵志国的用心,言语上便分外留心,不知道的不说,知道不全的也不说,只拣那些最拿得稳的才说。但到底经不住赵志国时刻耳明心亮地盯着,还是被他捉住一两回错处,待他也以微妙的方式纠正过后,她并不坚持,至少表现了良好的风度,使得赵志国虽胜犹败。 谁也察觉不到他们两人的斗法,也察觉不到他们微妙的意见相左,还满心地认为他们相互很尊重,也很和睦。她们这些张家的后代,由于养尊处优,缺少世事的锻炼,个个的脑筋里都像缺根弦似的。她们只是尽情地领略这些不再寂寞的午后,享受着突然间从天而降无穷无尽的谈资。她们的生活陡然间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她们高兴都高兴不过来呢!她们自此变得兴高采烈,女红也被丢在了一边。她们只是觉得,胡迪菁忽然间变得有趣起来,还变得脾气好起来。她们还觉得赵志国也更加随和,他简直像个孩子似的,那么饶舌,那么兴趣高涨。她们想这有多么好啊,人人高兴。她们甚至忘记了身处在一个没有快乐可言的时代,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荒凉,忘记了她们的父兄正在受罪,也忘记了她们自己的不幸。这些日子的午后总是分外短促,不知不觉地,阳光已经越过楼顶,爬下窗台,到了阴沉的后弄,然后翻过一道墙,到墙那边一块满是马兰头的空地上,滞留一会儿,便下去了。有时候,赵志国必须要到学校去点个卯,亭子间的空气竟比从前更加怅惘,人人懒得说话,荒了多日的女红又拾起来,却错了针脚。她们心里都在想同样一件事,嘴上却都不说。只有小妹少不更事,掩饰的本事还不到家。她趴在朝着后弄的窗户,伸长脖子,可望上一个小时之久。大妹便去阻止说:你望什么?赵志国又望不来的。胡迪菁便不得不来干涉,她想小妹的行为已经有失检点,大妹且近似下作了。她沉了脸道,姑夫不叫倒叫赵志国,谁给你们作的规矩?大妹小妹则一起对了她做怪脸,表示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张思蕊渐渐也没了耐心,撅起嘴,嫌两个侄女妨碍了她,于是就起了小小的争执。直到后弄里响起自行车嗞啦啦的钢圈声,大妹小妹按捺不住地奔到窗前,大叫一声赵志国,赵志国以清脆的铃声回答了她们。然后他开了后门的锁,三格并作两格地上了楼。这时节,赵志国感觉到一刹那的快乐,他甚至有一霎真正回家的感觉。他像一个放学回家的中学生一样大步跑上三楼,抬头看见胡迪菁笑微微地站在亭子间门前,对他说,思叶在房间等你呢!突然间,方才那快乐明净的心情离他而去了。 赵志国原本已经一只脚跨上楼梯,预备去三层阁上的房间,这会儿却打个转身,进了亭子间。大妹小妹就一起仰了头喊,大娘娘,赵志国回来了。她们喊了两声才听见张思叶应了一声:“晓得了。”却也不见人下来。胡迪菁绞了把毛巾给赵志国擦脸,问他要不要泡茶,话没落音,张思蕊已端来了茶,又问长问短。这时,张思叶也慢慢地下了楼来,她本来沉着的脸,一旦看见赵志国,便不由得温和了。她问赵志国学校里有什么新动向,一路骑车累不累。赵志国一张嘴哪抵得住四五张嘴东西南北的发问,他不禁有种身入重围以一当十的感觉。正说话间,胡迪菁却变戏法似的端出一锅赤豆粥,一人盛上一碗。亭子间里顿时有了一股节日的气氛,节日已经是一样被遗忘很久的东西了。这一个午后,因为长久的等待而越发显得宝贵而短促,不够用似的。他们都有些急切,气喘吁吁的,等不及开场白,要直接切入主题,可慌忙之间,又抓不住要领。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反而蹉跎了时间,夕照已到后弄里了。这一个午后有些令大家失望,似乎都尽了心力,却没有达到预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