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曾国藩传 > 第六节 援川未果改图院

第六节 援川未果改图院

作者:董丛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自三河之役后,军事形势继续发生着较为复杂的变化。咸丰九年(1859年)春间,太平军石达开部由江西进人湖南,克桂阳,攻永州,又逼湘南重镇宝庆,意图是取道人川。湖南和由湖北巡抚胡林翼控制的军队,合力防御、对抗,但形势并不乐观。在“西路”战区,清方面临着一方面是湘地的战守,一方面是川防的筹划。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地理形势十分重要。《湘军记》中就当时情形这样评说:

国家建行省十有八,独四川幅员甲天下。其地沃,则产物多;其民众,则选徒易。古称秦为陆海,然郊野之富,犹云近蜀,则蜀之饶溢可知也。寇兴几十载,四川犹未被兵。帅斯土者,据完富之形,凭上游之势;苟用蜀财养蜀土,榷盐、药之赢以为饷,练邛、焚之豪以为兵,伐梁、益之木以造戈船,驯川、滇之马以突行阵,顺流东指,以挞荆、楚,平吴会,恹恹乎游刃而有余矣,岂仅凭川阻峡,设险自守,区区固吾圉之为哉!

总之,是言其地广民众,物产丰富,不但有着兵员、饷需方面的良好条件,而且具有以上制下的重要军事地理优势。不过,接着又指出其“承平日久,官吏狃晏安,不修武备”的弊端。那几年里该省总督先是王庆云,又换黄宗汉,尽管都是汉员,但都不是湘系所属,军政作为上也都欠佳。作为湘系要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在黄宗汉接任后对其就有“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于军务尤不相宜”的恶评。并且,他努力谋求让曾国藩取而代之,而“引线”就是促成朝廷命曾氏“西援”。恐怕是考虑这样的奏请出之于他的口中,容易让朝廷有“同党援引”之疑,于是胡林翼便怂恿湖广总督官文出奏,但大旨全由自己授意。这由其人于五月六日致官文的信可证。

此信以“连日心忧贼之人蜀,日夜不安,旁皇无措”开言,接着分析军事形势,力陈四川必保必争缘由,而所强调的援救四川方略,就是由曾国藩率军前往。说是若由湘省方面主持“追兵人蜀”,“将无统一”,“湖南有邻省远隔鞭长莫及之势,蜀督有主客相形呼应不灵之苦”,自不能妥。而“江西现无多贼”,“石逆又颇避涤帅(指曾国藩)之兵”,应奏请朝廷饬曾国藩“酌带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水陆精锐将备,由鄂驰入蜀中”,“由涤帅督师,则石逆必不能逞志”。他不仅是想让曾国藩任西援总帅,更要为其谋取总督之柄,极言“涤帅若得蜀中,兼署总督,军务紧急,必能不请外饷;军务平定,必能每岁协济京饷二百余万”。为了让官文高兴地依议而奏,信中一方面说曾国藩“事上信友,全凭一诚”,中堂你“推赤心相待”,他必“感激非常,并无丝毫意气”;另一方面又说官文“为国宰辅,为柱石臣”,此等大政非中堂不能进言,非中堂不敢进言,极尽抬举夸赞之能事。知情者说,胡林翼利用机会以曾国藩久治军,无疆寄,为未竟其用,而频说官文出奏,“请诏曾国藩援蜀,冀朝命以授总督”。

官文果真依议上奏。五月二十一日,朝廷发布上谕,肯定官文所奏“实为通筹大局起见”,饬曾国藩统兵“前赴四川夔州扼守”,“斟酌情形”,“妥为布置”。但仅此而已,并没有像胡林翼所预筹的让其出任总督。曾国藩于六月初五日接到此谕,迟至十八日才复奏,他在“仰见圣主思患预防,熟计兼权之至意”的套话式谀辞后,陈述了当时他部下的兵力情况除萧启江之五千人援剿湖南外,其张运兰之三千七百人,上年腊月即调攻景(德)镇,屈蟠之平江营千人,本年三月复调防湖口。昨派臣弟曾国荃带五千八百人赴(景德)镇协剿。臣身边并未留一卒一兵,抚州老营惟湘后及升字两营二千余人,均有省局发饷,不归臣处调迁,聊假虚声,以坐镇要郡耳。这是说手下兵力空虚,无可带往。同时又强调在江西战场各处分布的湘军暂时也不能移调,若移军筹防四川,除萧启江一军必须调集同行外且当添调水陆凑齐三万人乃可。总之,曾国藩强调的困难多多,对移蜀之行并不积极。

在他上奏前夕,曾给胡林翼一封复信,其中也表露出意兴索然的情态。他在分析了四川的恶劣情势和困难时局后,这样剖白自己:

侍之才智短浅,精力耗绌,不特自知甚明,往年志在讨贼,尚尔百无一成;近岁意存趋时,岂足更图千里。来示以翩然翱翔相戏,昔之翩然者,群雄蔚起,云合景从,如龙得雨,如鱼得水;今则英彦莫属,足音阒寂,将何所挟以翩然乎?恐翩然者,载飞栽下矣。

曾氏把胡林翼所谓“翩然翱翔”的激励之辞,看作不是戏弄他也是开玩笑的话,很认真地陈说心志和条件上的全然今非昔比,现在不但不可能“翩然”,恐怕要愈趋向下。他此时的情绪低落,自与没有让他署理川督有关。的确,没有地方事权,而只到该省“督办军务”,仍旧摆脱不了“客寄虚悬”的地位,并且较之在江西更不便于得到湘系基地的支持,打开局面的可能性几希。

不过这个时候胡林翼还寄望曾国藩到川后朝廷“再有后命”,说若是那样,“则有兵有权,何患事之不济!西南安危,系此一举,想中朝必有定见也”。对曾国藩是否当移调人川,不只朋党之间,而在更广范围也是议论纷纷,照胡林翼所言,“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半”,而督办皖南军务的张芾(小浦)“乞留”。胡氏自己则认为:“(朝廷)后命如何,未可知也。如圣意坚定,竟如前旨”,“殆可为国家谋三五十年太平之大政,其德器根基不同流俗,固近年难得之好手也。中枢之大人见不及此,只看圣心之独断何如耳”。他说这话的时候,已到了七月中旬。

而在前一个月,曾国荃等部湘军联同江西方面的清军,经过多次战斗,已攻下景德镇及浮梁县城,对于清方来说所谓“江西全省肃清”。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更没有不听命的理由,他明白较前“局势自有不同”,但说是目前自己“兵单卒弱,仅可自守,不足言战”,“若朝廷必命为蜀中之行,则当调回萧、张两军,稍厚兵力耳”。不过,既有朝命,他也不便坐守不动,不得不行西上,但他只“欲驻宜昌(鄂境),不即人蜀,恐近前而为主人嗔,又无处索饷”。这显然仍是因为朝廷没有给他川督之位,担心客寄之窘。而湖南宝庆的解围,石达开部太平军经由该处入川的可能暂缓,这也给曾国藩回避援蜀增加了客观形势条件上的因由。这时,连胡林翼也改变了先前的看法,他在八月初给人的信中意及,眼下情形,不要说四川,即使湖北、湖南亦“尚无他虞”,“不便以有用之兵”,“置无用之地”,拟与曾国藩及官文协商,“即合力谋皖”。这实际上是在曾国藩被授川督无望,而军事形势又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湘军方面战略上要进行重大调整的运思。该月中旬,曾国藩来到胡林翼行营所在的黄州,两人“纵谈八日夜”,商讨对策。他们认定,“主蜀则可有为,客蜀则必不可有为,且必越趄不前”。胡氏对曾氏“七年作客,险阻艰难备尝之”颇为感慨,为免其再人蜀作客,遂又怂恿官文复奏留曾国藩合力谋皖。胡、曾两人经黄州之会,曾国藩不再入蜀、也不再西进驻扎宜昌的意旨已定。而这时左宗棠似乎还是坚持“完蜀”之见,曾国藩在回信中这样向他解释:

来示为救已残之皖,不如完未破之萄,良有深意。惟整军教民,处处于察吏相关,非地方官行之稍久,难以收效。作客本难,作客于无贼之省尤难。目下敝部无一统将,散钱委地,若果入川,贼至即不能御。官帅即以会剿皖中入奏,且俟谕旨再定进止。

这是曾国藩真实心迹的披露,既然不能得到川督权柄,到那里“作客”之难实在预料之中。可以想见,有数年间在江西“作客”窘困经历的刺激,他何不怕再去孤悬于川地异乡。此时他自然知道胡林翼已策动官文上奏“会剿皖中”之事,所以正盼望允准的谕旨。其实,朝廷的谕旨已经在此前的八月十三日通过军机处寄出,只是曾国藩暂未收到而已。就在他离开黄州前往武昌与官文相见的途次,便接到了这样内容的上谕:

官文奏皖省贼势日张,筹议由楚分路剿办一折。皖省粤匪与捻匪勾结,蔓延日甚……官文以宝庆解围,败贼悉数南窜,川省已有备无患,请饬曾国藩缓赴川省,暂驻湖口。俟湖南大定,分军四路,步步为营,进剿皖省。所筹实于大局有益。曾国藩……此时如已启程赴鄂,着与官文商酌,如湖南大局已定,川境可保无虞,即暂赴湖口,候调回湖南各军,为分路进剿皖省之计。

也许,这早在曾国藩的预料之中。倒不是他自己能神机妙算,而是不能不信胡林翼招数的效用。在这一事局中,官文完全充当了为胡林翼操纵行事的一个傀儡。而曾国藩的进退行止,则是胡氏非常看重和挂心的事情。在为曾国藩谋求川督之柄的目的难以达到的情况下,一改前议,免其援蜀、防蜀之责的这一步棋,胡林翼是不能错下的,他决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至此,谕旨既下,“图院”的定策告成。

而此时的安徽,是湘系大员心目中“糜烂”之极的省区。《湘军记》的《规复安徽篇》中开篇即有这样的评说:

鸣呼!军兴以来,东南之乱极矣,然未有甚于安徽受祸之烈者也!其南则池州、太平,毗连金陵,逼于贼巢;而徽、宁二郡,错处江西、浙江间,贼往来皆蹂躏之。北则和、滁与金陵隔江而峙,凤阳、庐、泗、颍、亳、寿诸州,介乎徐、豫之交,民俗劲悍,好斗乐祸。李兆受、苗沛霖之伦,乘机号召,结圩寨,窃名城,自为君长,雄据一方。而安庆扼长江腰膂,俯仰吴楚,为兵家所必争。贼既陷州郡,设伪官,责粮赋于民,民之掳杀流亡死丧以百万计,陇亩荒秽,百里不闻鸡犬。其仅存者,筑垣自守,几望官军不至,间馈遗贼,冀苟免于旦夕。甚至仇衅相图,弱肉强食,自相诛夷残灭者,不可胜数也。迨湘军起,曾国藩、胡林翼经营东征,尤急急以谋皖为事。

其中既陈述了该省的地理形势,又特别分析其“贼”情和“民”况,最后落到湘系要员们之所以“尤急急以谋皖为事”上来。确实,安徽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主要占领区域之一,特别是占领安庆这一扼江的重要据点,由上游屏蔽都城天京,从军事上说,成为阻隔湘军东进的一枚硬钉。上面引文中所谓“民俗劲桿,好斗乐祸”,虽说不无贬义,但也见几分实情。所提及的“李兆受、苗沛霖之伦”,为地方割据势力,时而附清,时而反叛,依违不定。而与太平天国形成配合之势的捻军的源地,亦主要在该省。至于清方安徽的军政势力,也异常复杂。其巡抚,自湘系人物江忠源败亡后,历经满人福济,到曾国藩、胡林翼筹议“图皖”的这时,已为江苏常熟籍人士翁同书(自咸丰八年任该省巡抚),其人非湘系所属。军事将帅更是多头并立,互不协调。

安徽作为太平天国势力强盛的地区,自然成为敌对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该省清方势力被割属三个不同派系的势力区:与湖北接壤的皖西一带,为湘系的重要战场,而靠近浙江的徽(州)宁(国)一带,则自咸丰五年就划归浙江巡抚节度,成为吴系控制区的一部分。自庐州为太平军攻占,皖抚北移,只好在“临淮区”就地株守。清廷遣驻临淮区之军,主要是胜保部和袁甲三部。该区未能像吴区那样掌事权与握兵符者比较协调,而其间争逐激烈,湘系则巧妙利用之,谋取该区的控制权,主要发生于翁同书任巡抚期间,主线为“挟翁、联袁、排胜”。

胜保一贯为湘系势力视作政敌。咸丰八年,诏授其人钦差大臣,专督安徽军。当时他援河南不利,商城又告警,他乘机严檄在湖北胡林翼统下的满将舒保(曾在胜保部下)赴援,想夺归己有。胡林翼当即上疏抗争,说舒保“今以特简二品大员,胜保乃严札驱迫,加以苛辞”,乃“挟权任术”行径,“舒保一军,应审楚豫各路贼势,相机进剿,毋庸强归邻省节制调遣”。结果,清廷命舒保仍留湖北。胡林翼获得第一个会合的胜利。咸丰九年春,胜保借口一个姓马的桐勇逃匿鄂军兵营,再次向湖北施威问难,要派兵围捕。胡林翼针锋相对,偕官文名义,“通饬各营严行拒绝”,“断不许(胜部)一人入营,一刻逗留”。

胡林翼在与胜保直接争斗的同时,更利用与其人抵牾的袁甲三、翁同书来共同对付之。河南项城籍人士袁甲三(袁世凯叔祖父),数年间在皖北地区涉身军务起起伏伏,与福济和胜保皆颇抵牾,先后被两人劾去,再次复出后,胡林翼于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下旬致其书云:“公仍持节淮上,是圣人之至明,而不为谗言所间……公视师以来,两为狂风引去,不能脱离苦海,必与恶客为邻,殆东坡所谓‘箕独有神’者与?旁观愤怒”!同时,又向他通报曾国藩的情况:

涤公(指曾国藩)奉命入萄……官揆帅(指官文)又以并力谋皖上请,天语两许之,虚涵万象,不下十成断语。涤公现在武昌,与揆帅筹进止。

留皖则于兵事有益,入萄则于鄂、皖之饷事有益。惟林翼自揣才力,独力必不能举皖,则深望涤公之合。

这显然是表示认袁氏为“自己人”,拉近他与湘系朋党的关系。为了加强其权势,与政敌抗衡,胡林翼又挟持在他看来“仁而不武”的皖抚翁同书,让他出面“推袁”而达到“排胜”的目的。咸丰九年七月,他曾致书翁氏直言不讳地说劾胜既不能,不如推袁,一推再推,至于三四推,深心妙用,贤明自有权度。此招果然奏效,不久,胜保以处境日窘,借丁忧之故暂行退避,袁甲三代之为钦差大臣,督办皖省军务。胡林翼对此颇为得意,致书翁同书说午桥握篆,推袁之功效巳可见矣;“临淮代将,旌旆生新,推袁之效,亦大局之幸”。袁甲三之起家确与胡林翼扶持有很大关系,袁氏对胡感戴不忘,故后来胡氏死后,袁氏祭文有“交不半面谊实结于终身”之语。至于对翁同书,胡林翼辈颇不看重,惟挟制利用之,至好敷衍一下表面而已。在安徽,翁氏只好倚重以湘系为后盾的袁甲三。胡林翼称袁、翁两人“心心相印,办事无掣肘之虞,克敌有致果之气”,而最终都还是按胡林翼辈的意旨行事。胡氏对皖省军、政事务时常予以具体指画,并谋划通过淮北票盐人楚,达到攫取皖省利权和陈兵占地的目的,以使“图富”与“强兵”兼而得之。经过激烈角逐,湘系方面大大削弱了胜保在临淮区的势力,也一度控制和利用了翁同书。而当翁氏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湘系对他即如弃敝屣了,乃由曾国藩出面严辞奏参,终被逮治,而由湘系要员代之。当然,那是稍后之事了。

如果说此期胡林翼是“挟翁、联袁、排胜”这场闹剧的导演,那么,曾国藩起码也是重要参与和配合者。而在“图皖”的军务谋划方面,他的作用则更为显著。咸丰九年九月中旬,他上《遵旨会商大略折》,报告与官文晤商情形,陈述了这样的见解:

上年李续宾锐意深入,连克四城。因兵数太少,有战兵,无守兵;有正兵,无援兵,是以中道挫姐。今惩前之失,须合全力图之。多添一兵,得一兵之力;早办一日,救一日之难。中原腹地,莫要于皖。生民苦厄,莫甚于皖。就大局急缓而论,臣自应回军援皖,先其所急。以其速苏民困,仰慰宸廑。

上此奏的前夕,曾国藩已由武昌回驻黄州下游四十里之巴河,简校军实,详考入皖形势,认为进兵须分四路:南则顺江而下,一由宿松、石碑以规安庆;一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北则循山而进,一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一由商城、六安以规庐州。南军驻石碑,可与湘将杨载福黄石矶之师联为一气;北军至六安州,则可与翁同书寿州之师联为一气。自己所部不及万人,仅足自当一路,仅能会剿皖北;若将援湘的萧启江、张运兰两部都调回,计有三支之力,则可专任皖南。以上所说南、北军各两路共即四路军队,按曾国藩的规划,第一路(由宿松、石碑以规安庆)由他自己担任;胡林翼麾下的多隆阿、鲍超任第二路(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胡林翼本人任第三路(由英山、霍山以取舒城);李续宜(李续宾之兄)任第四路(由商城、六安以规庐州)。他认为其中第二、四路最为吃重,李续宜部自可独任,而多隆阿、鲍超一支七千人兵力较单,尚需充实。

当然,这只是曾国藩此时的筹划,实际兵力调动和部署情况会因时因势变动,不会拘泥。而无论如何,此时“图皖”的运筹,标志着揭开了安庆战役的序幕。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