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枣园行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稷山的板枣以“皮薄、肉厚、核小”而闻名,到稷山工作后才知道她的珍贵,但还从未领略过枣园的情趣。仲秋时节,偶有朋友为我吟诵了“江南橘绿日,塞北枣红天……”的诗句,触发了我的雅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与朋友驱车向稷山板枣发祥地陶梁和姚村的万亩枣园驶去……
车子徐徐前行,车窗外那一幕幕闪过的田园美景,似千年陈酿立刻沉醉了我们,只觉满眼的翠绿扑面而来,好像在夹道欢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客人,旋即又悄然退去。只见枣林遮蔽下的林荫小道逶迤前伸,两边枣园阡陌纵横。株株枣树整齐排列,蓬勃向上,又不失婀娜多姿,串串琼珠缀满枝头,枣林间时而有三两个劳作的身影闪过,更给这美丽画卷平添了几分神韵。行进在这乡间小路上,好景美不胜收,仿佛人在画中游,芬芳溢天外。
汽车在一片茂密的枣林边停了下来,我们向在树下悠闲抽烟的白须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立刻热情地把我们一行领下园中,随着脚步的渐渐深入,我被这园林中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一排排一行行的枣树满川遍野,碧绿的树冠枝繁叶茂铺天盖地,嫩绿的新枝青翠茁壮,精巧细碎的叶片玲珑剔透。紫红的枣儿恰如明珠串串,宛若仙女撒落在绿波上的朵朵小花,微风徐来,波峰上牵挂的红枣随风摇曳,更显妩媚可人,柔情似水。走近树前,只见树高多不过六尺余,粗在两把左右,灰黑的树身并不通直,多数有些倾斜弯曲,但又不失挺拔。猫腰望去,那一棵棵敦实的树身倔强地托起龙蛇蜿蜒的主干旁枝,仿佛是太极高手在晨练,抬腿、摆腰、挥臂,浑然一体,大方舒展,柔中蕴刚,招招力拔千钧,式式气吞山河,好一个情与景的绝妙交融,力与美的天然结合。
老人介绍这大片的枣林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令我们肃然起敬,当听说还有几棵唐代的老树时,我惊诧了。顺着指引,果然看到不远处的青石栏中有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枣树,我轻轻抚摸,仔细端详它粗壮的枝丫,那斑驳的树身和通体的莽莽苍苍、纵纵横横的纹络形成了一个个既粗又大不太规则的方块,简直就是一个个遒劲的汉字,我搂抱住这棵唐树的躯干,真想与这枣树融为一体,传接那盛世的脉气,更想倾听这位历史老人的新声。他那饱经沧桑的容颜似在讲述着深厚的后稷文化;他那历经千年风霜雪雨的苍劲枝杈似在展示着后稷儿女不屈不挠的凌云壮志;他那生生不息的老枝新芽、片片绿叶、颗颗赤珠似在传承着稷山人民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望着枝头晶莹璀璨宝光十色的颗颗红枣,我忍不住小心翼翼的采撷了一枚,紧紧地攥在手心。
不远处一个采摘红枣的动人场景吸引了我。斜阳下,古枝曲延绿叶茂密的枣树上,年轻汉子舒臂挥杆,树下的少妇踮着脚在指指划划,满头银发的老大娘乐呵呵地忙着往筐子里捡拾枣儿,身边可爱的玩童跑来跑去在林间放飞纸叠的飞机,耳际不时传来祖孙三代的欢声笑语。我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起来。问起今年的收成,年轻汉子说他家共有七亩成年枣树,棵棵都是摇钱树,年产在4000公斤左右,按眼下的价格少说也在四万元上下。少妇也抢着说,开花时节,打头、放枝、施肥都有县上的专家来指导,村里还专门雇用了飞机统一撒药防治病虫害,今年的产量冒了尖,品质要好许多。
告别了这户枣农,我又恋恋不舍地放眼这大自然恩赐的无垠枣林。夕阳下,那层林尽染、碧绿荡漾、红枣飘香的如画胜景,那此起彼伏的蹦蹦车声、摩托车声、欢歌声、嬉闹声交织在一起的美妙乡音,不由让我联想到了生态园、文化园、和谐园……
(作者:姚广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稷山板枣赋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物择天竞,垂青稷山;一方水土,形胜独占:“西滨大河,东临古绛,姑射峙其北,汾河绕其南。”(清县令张应辰《稷山县志·序》),后稷教稼,羲和制历,农耕文明肇始;大佛古寺,稷庙三绝,历史神韵长传。天下粮仓源于此,五谷养民社稷安。粮棉基地麦菽丰,更有奇果挂枝端:春花溢香,秋实沁甘,古充课税,今登国宴。地方特产驰名海内,营养珍品老少争餐——此乃稷山板枣也。
枣者,古已有之,而品种浩繁。《诗经》早有“八月剥枣”之说,《尔雅》、《山海经》曾载专篇。战国苏秦策中云:“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由此想见,枣为先民野采家植,不知岁年;解渴充饥,利惠久沾。泱泱神州,物华天宝,枣类何止上百上千?但唯有我稷山板枣,名盖群芳,味压果苑,可谓食林佳品,华夏称冠!
板枣植入稷地,史称已逾千年。至今陶梁姚村,唐宋古树可鉴。此树不择地力天时,根系深扎抗涝耐旱。严冬傲迎风雪,阳春方吐花瓣,盛夏绿叶成荫,仲秋果硕枝繁。七月十五枣绽红圈,八月十五收枣动竿。枣粮间作各趁农时,种田收粮摘枣卖钱。农人谓之“摇钱树”,巧夺天工生态园。板枣果形圆又扁,乡音“扁”“板”不分,枣名由此发端。鲜枣红若赤珠,亮如玛瑙,握掌润滑,入口脆甜;晾干皮无皱折,果肉丰满,即使压扁亦可复原;金丝能拉四、五寸,含糖量极高,维生素C和钾、钠、钙、锰、锌、铁等微量元素一应俱全。当地久有“日食三枣,青春不老”之说,常食板枣确能祛病强身、健胃养颜。“肉厚核小糖分多,香甜味美营养高,色泽美观耐贮运,佐食药用全身宝。”这既是民谣俗谚,亦堪为养生名言。种枣食枣得天独厚,稷山百姓口福不浅。尝鲜枣、藏干枣、腌酒枣、酿枣酒、做枣醋、穿枣山、蒸枣馍、枣儿米汤当早餐,拔丝枣泥丸子乃当地一道名菜,金丝蜜枣畅销于塞北和江南。明朝知县薛一印曾赋诗:“……处处赤珠满,催租了半年”,“万树秋霞”被列为稷山古八景。民间更盛传“何仙姑品尝板枣得道成仙”。板枣正因如此,身价历来不凡。古为宫廷贡品,今以特产名传。全国林博会、食博会、农博会累获金奖,列为十大红枣之首,稷山县荣获“红枣之乡”,板枣成为后稷故里亮丽名片。毛泽东尝过赞不绝口,胡耀邦食后挥毫留言。稷山板枣,誉满天下,亘古空前。
开放一桥跃骏马,改革二字富山川。县委县政府定战略,“枣化”稷山写新篇。枣树定为县树,调产红枣优先。主打板枣品牌,赞皇大枣、沾化冬枣和梨枣,因地制宜,育林成园。洋洋十万亩,弹指一挥间。枣粮立体种植,典型农户示范。开甲喷磷,酸枣接大枣;太空接穗,飞机喷药,科学管理既细又严。红枣协会、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红枣网站、红枣展销会、红枣经纪人协会,让稷山板枣销路拓宽;注册板枣商标,组建红枣深加工企业,主攻红枣烘干技术难关。全县栽枣树,全民发枣财,富民强县谋发展,情满枣乡红满天!
妙哉!美哉!稷山板枣;壮哉!盛哉!枣乡稷山。“被薰风之和,垂湛露之泽”(唐刘禹锡诗句)。春华秋实,丽日光天;与时俱进,跃马扬帆。农夫自夸枣树为“铁杆庄稼”、“绿色银行”;全县确定枣业为“生态农业”、“主导特产”。愿稷山板枣生生不息,万年繁衍,佳果绵延;愿枣乡稷山岁稔民和,富裕文明,跨越发展。和谐家园,生机无限;稷山红枣,甜透人间。
是为赋。
(作者:宁水龙本文于2008年10月4日发表于《运城日报》)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