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系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为中国农业发展之源。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翰墨溢香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很多诗人、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生发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少艺术作品。明朝书法家“神笔梁纲”、清代钦点探花王文在等为历代名人典型代表,各领风骚。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3·18”指示,在全国推广太阳村卫生工作经验,5月13日,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等来稷山太阳村视察,亲笔题写了“天上有个太阳星,地上有个太阳村,天上太阳照人脸,地上太阳暖人心。人心热腾腾,四害一扫清。人心红又亮,身体强又壮。勤劳勇敢,毛泽东时代人民要把世界变个样。”1985年6月1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再次来稷山视察,并作了“开拓前进,努力再翻番”题词。《稷山县志》兼顾各代,选录了部分较有影响的诗词歌赋,铭记书传、楹联牌匾与散文等,从中领悟后稷文化风貌。
20世纪90年代后,稷山县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2003年底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人民生活整体步入小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2006年始,连续三年实施“双十”工程,其中稷王庙、大佛寺、民乐园、稷王中学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陆续竣工之后,引来了无数游览参观者,更有许多文人骚客的激扬文字,抒发豪情,写诗撰文,名留青史。
乡王线陈四段水泥路碑记乡宁王亚干线公路稷山县境内陈家山至四铭碑段,于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始建。近四十年来,虽经数次改造,因系沙土结构,坑槽遍地,凸凹不平,加之山高坡陡,沟深弯多,晴则坎坷难行,雨则泥泞受阻,险象叠生,事故屡发,车马行人备尝其苦。为振兴稷山经济,造福人民群众,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将此段改造为二级水泥路,并报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商品路。目标既定,八方踊跃,修路指挥部与交通局通力合作,迎难而上,登高山、履深谷,上太原、赴北京,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勘察评估,立项筹资,精心组织,监督实施,为工程进展付出大量之心血,奠定坚实之基础。技术人员、筑路民工头顶酷暑之烈日,脚踩严冬之寒冰,经受茅草棚倒塌之危,战胜泥石流滑坡之险,炸山石以拓宽,铺灰沙以垫平,夜以继日,艰苦拼搏,其精神可歌可颂,其事迹可喜可贺。沿途乡村干部群众顾全大局识大体,以工程为己任,提供方便,积极支援。省党政领导与交通、公路、金融、电力、公安、计委、经委、税务等职能部门视修路为天职,大力支持,排忧解难。诚可谓:“一路凝聚万人力,百年险道变通途。”此路面之改建,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五日破土,次年十月二十日竣工,投资一千三百余万元。全长二十点七九公里,上通乡宁县煤田,下达一零八国道,纵贯稷山,衔接秦豫,定为走出稷山通向全国,产生十分深远的社会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为弘扬善举,激励后人,谨立此碑,以期永志。
中共稷山县委员会稷山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立稷峰广场记稷峰广场位于县委正阳,原称县委广场,实俗称也。随其身后三座大楼之相继落成,愈形简败,殊难匹配,且碍观瞻。每有雨洇,则无从驻足,徒令大片场地付诸泥泞。为突出群建之恢宏立意,提高城建之文化品位,改善政治、文化群娱之活动空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共稷山九届县委和县府遂行改扩,以广其用。新广场北依县委大楼,南毗稷峰大街,得纵横之势,假高阔之形,收相得之功。尤与县委大院连缀,隔栏相望,景深幽长,趣生相映。为稷山历史之承传,扬后稷文化,标现代文明,启稷人豪情,故以稷峰冠之,斯为稷峰广场。
稷峰广场自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破土,斯年“国庆”竣工。地广八千余平米,投资一百余万元。中置喷泉,以增其趣。周环石凳,已备憩赏。两围花架,以添其芳。红砖罩地,间以草坪。花灯高耸,雕塑凌风。塑之阳,所镌“飞越”风神独具。系为著名学者、书法家姚奠中先生手笔,振人心魄,使生遐想。稷山古设八景,盖独存其名。稷峰广场实为县城平添一道风光。其构也妙,其工也精,实双美也。
促稷山文明建设,造稷山辉煌形象,嘉惠生民,其举可铭。
奉为之撰中共稷山县委员会稷山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立(撰文:王雪保书丹:陈世林刻石:宁忍堂)稷王路碑铭稷山城,新楼鳞次,欲与吕梁争高下;
稷王路,通衢绵延,竟同汾水列纵横。
稷山古城,雄踞汾水之阳。右傍龙门,左临古绛,前瞻苍翠稷峰,后枕巍峨吕梁。悠悠千载,几度沧桑。其南北主街,原是一条狭街陋巷,五十年代曾予拓展,七十年代改为柏油路,亦仅十余米宽,六百米长。加之年久失修,街容不整,房屋破旧,有伤风光。尤其自开放以来,华夏腾飞,百姓乐业,政通人和,蒸蒸日上;古城稷山,星移物换,商潮滚滚,车流荡荡。然,人挤车拥,实碍改革之进程;街狭貌旧,尤损稷山之形象。拓街扩路,已为大势之所趋;改容换貌,亦成众心之所望。
有鉴于此,中共稷山县八届委员会与县政府,顺应潮流,替民解忧。党政痛下决心,干群大展鸿猷,慷慨捐钱物,踊跃献计谋。瞬息间,竞相拆迁房屋九百余间,舍己顾大局;争先解囊捐款一百五十余万元,集腋可成裘。施工期间,党政要员,心系民心,亲临现场,指挥运筹。县城建局当仁不让,挂帅牵头。各行各业,鼎立支援,顽强奋斗。工程总投资三百六十余万元,路长一千五百米,宽三十米,南起一零八国道,北至稷山中学门口。水泥路面,纵贯全城,平展坦荡,光洁如油。毗邻稷峰广场,县委大楼,如城市公园,美景尽收。数盏高杆华灯,凌空矗立,夜景如昼,光射斗牛。大路朝阳,如巨龙飞舞,连接天南地北,通向四海五洲;高楼林立,似雨后春笋,一改枣乡面貌,更展新城风流。一九九四年十月七日,省委书记胡富国,亲莅稷山,欣然命笔,题写“稷王路”,尤使稷王故里光彩夺目,辉耀千秋。诗曰:
稷峰昂首傲苍穹,姬弃神州稼穑功。
更喜斯民开坦道,承前启后气如虹。
稷山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十月立(撰文:张大魁樊喜庆书丹:陈世林刻石:宁忍堂)修复扩建稷王庙碑铭崇尚先祖圣庙,寄缅怀敬奉深情传扬历史文明,绘强县富民宏图稷峰叠翠,汾水悠长。稷山县地处黄河中游,乃中华发祥之地,炎黄根基所在,并为后稷故里,农耕圣地,历史悠久,文明古远。早在唐尧时,有名姬弃者,在其邑之南即稷王山一带,教民稼穑,创农耕之伟业,开粒食之先河。此举乃人类社会越野蛮而迈文明之本质进化,可谓维国民命数,膺社稷中坚,功昭日月,德配天地。故尧举弃为农官,舜封弃曰“后稷”,炎黄子孙奉为农祖谷神,尊称为稷王,稷山县则由此而冠名也。伟哉!圣哉!
为缅怀祭祀农祖,元朝时期,县城中心建成神州规模最大之稷王庙。该庙乃稷山之标志、象征,县人引为骄傲自豪。然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殿与享堂因失火不幸焚毁,三年后得以修复。更不幸者,因战乱天灾人祸等历史原因,其舞台门楼与塑像陆续毁坏,荡然无存,庙院整体破败不堪;珍贵文物惨遭损失,人民群众痛心疾首。几十年来,虽有意修复,但力不从心,徒唤奈何。痛哉!惜哉!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各项业绩皆获空前突破,农副产业欣欣向荣,工商企业蒸蒸日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日趋小康,政治祥和,社会安定。各界人士祈望承泽振兴,兼和旅游雅韵,修复扩建稷王庙呼声日高。鉴于民意盛情,县委县政府遂于二〇〇三年决定修复扩建稷王庙,并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实施,于二〇〇三年八月十八日正式奠基动土。施工期间,指挥部工作人员与施工队伍,均表现出高度负责之精神,艰苦奋斗之作风,数质兼优之效率,其辛苦当嘉,功绩可铭,历时十一个月,于二〇〇四年七月胜利竣工。圣庙建成,举县欢腾。快哉!乐哉!
修复扩建之稷王庙,规模宏大空前,气势雄伟壮观,建筑布局得体,装饰雅致考究,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庭院古树参天,花草似锦。艺术风格,既呈古体之淳朴涵厚,又显当代之灵秀华美;功效多端,既为祭祀观瞻圣地,又成旅游休闲乐园。既与新建之步行街相媲美,为市容市貌增色;又是树立稷山彰扬稷山之绚丽亮点。壮哉!美哉!
此次修复扩建稷王庙,全仗县内县外各方各界人民群众之鼎力支持与无私奉献。从精神到物质,从筹谋到落实,皆因民而兴,由民所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当敬之,民当爱之。县委县政府将引为借鉴,进而确立民本意识,以尊重民意、开发民力为施政之本。中共运城市委书记黄有泉,心系故里,对工程热情关怀。工程前期,时任稷山县委书记现任运城市政协副主席王琦精心决策,劳神费力,特予铭记。
凡此经历,勒石志之。
中共稷山县委书记稷山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润山敬撰公元二〇〇四年八月重建大佛寺碑文大佛寺原名佛阁寺,又名清凉院。始建于公元一一四二年,寺院位县城东北之冲要,居合邑龙脉之所在,北依巍巍吕梁,南眺滔滔汾水,左挽龙兴古塔,右携修仁寒窑。原本地阔楼高,佛事甚盛,然天灾人祸,毁坏严重,仅存大殿和地藏洞。殿内释迦牟尼坐像依崖雕塑,高六十尺,阔两丈余。佛光普照,祥瑞盈盈,和风雨,佑众生,为中华之瑰宝,神州之名寺。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一日不幸雷击失火,经奋力抢救,佛像基本完好,阁楼化为灰烬,世人为之痛惜。
盛世兴百业,时势造英雄。后稷儿女念佛祖之佑护,感圣恩之深膺,重建呼声日甚,县委县政府顺天时,应民意,举旗布令,拆迁精神病院,复建大佛古寺。全县人民积极响应,慷慨解囊,浩浩资金腋集裘成。筹建将士精心组织,高点运作,废寝忘食,克难攻坚。建设工匠夜以继日,精心施工。各界人士出谋献策,鼎力相助。自是年八月十日奠基,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竣工。使满目疮痍之古刹重现巍峨壮观之景象,历史文物勃发生机。重建修缮设计之缜密,工程之浩大,建筑之雄伟,用料之考究,施工之严谨,质量之上乘,均史无前例,可碑可铭。
重建工程计有悬山式仿元山门一座,石阶一百零八级,重檐什字歇山钟鼓楼各一座,卷棚室仿古碑廊十八间,悬山式仿元配殿两座,二层三檐歇山式仿元大雄宝殿一座,地藏王殿观音堂垂花门楼各一座,并修筑寺院四周围墙,加固寺内四级护坡硬化,山门前广场配套消防设施,移栽古树名花,总投资四百余万元。
工程落成,添县城胜景,壮稷山声色,招八方游客,绽文明奇葩,促经济腾飞,保人民安康,世人欣慰,举县欢庆,利在当代,功垂千秋。
特此勒铭谨记永存中共稷山县委书记稷山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润山敬撰公元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民乐园兴建碑记稷山城西有泄洪之涧,然昔日杂物壅塞,污水漫流,蚊蝇孳生,人所望之却步。县委县政府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定为二零零六年民生工程。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根立为总指挥,副县长午志维为副总指挥,水利、城建、土地、稷峰镇等共同参与指挥部,以民之所想所盼为己任,殚精竭虑,亲力亲为,精心设计,缜密施工。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人士视察谏言。沿线村庄居民密切配合,施工单位夜以继日。当春开工,次年告竣。重新疏浚的行洪道,北起昆仑岗,南至汾河,长两千米,宽六十七米,可排二十年一遇之洪水,足保县城西无恙,尤值当记之。工程突出以民为本,与民同乐要旨,利用自然地形走势兴建集体休闲、健身、娱乐三位一体之绿色生态公园。建球场强身,设喷泉怡情,置景灯便民,种花植树增绿,亭阁拱桥成景,文人题记壮声色,以昆仑揽胜生命之舞、枣乡风、阳光好心情时代风貌,诠释后稷深远文化内涵,体现天人和谐,物我共语。自开园游人如织,笑语似潮,登高远望,信步游览,小亭晚憩,树荫晨读,轻歌曼舞,击剑玩球,陶自然乐,美哉!悠哉!和谐稷山,锦绣前程,黎民不亦乐乎。
特勒碑记之。
中共稷山县委稷山人民政府公元二〇〇七年十月西社镇牌门楼碑记西社镇位于稷山东北部,枕马首倚紫金山势巍巍,毗乡宁靠新绛沃野茫茫。全镇二十五个行政村,二万八千人。省道台运线、县道管化线纵横交叉,侯禹高速公路贯若飞虹。这里自古民风淳朴,人文厚重,名胜棋布,才俊星罗;姑射晴岚、羲陵晚照列为古县八景,李牧寨、藏孤村史传佳话,晋家峪水库避暑胜地,三界庄北山侧柏林基地全省闻名。一九一六年老鸹窑首举讨袁义旗,一九三八年抗日县政府驻扎马家沟,游击队与敌周旋血染白坡,振华学校热血青年奋起救亡。地灵人杰,青史可昭;流光溢彩,足壮稷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立志强镇富民,全力真抓实干,民营企业独占鳌头,发展强劲,已形成煤焦、冶炼、化工、建材、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其贡献率占全镇九成人均收入、九成财税来源,并吸引九成劳动力在民企就业;全镇农业调产步伐加大,农民人均收入位于全县之首;全镇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各占全县三分之一。兴学建校,功在后代;修路引水,泽及万民。全镇干群团结,人心凝聚,和谐协调,一派生机,各项工作均跃在市县前列,被表彰为运城市明星乡镇,确定为农业部乡镇企业东西部示范区。为创造品牌效应,经镇党委、政府倡议,全镇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兴建西社标志门楼一座,设计为仿古牌楼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十五米六,宽二十五米八,总投资为五十余万元。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装饰典雅,用料考究,在河东各县首屈一指。工程与二零零五年五月三日动工,十月告竣。门楼巍然屹立,充分体现全镇经济实力和时代风采,大大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激励广大干群热爱西社、建设西社、发展西社之热情干劲,招徕各地有志人士来西社镇投资创业,大展鸿猷,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稷山共捐热忱、同铸辉煌。是为记。
中共西社镇委员会西社镇人民政府公元二〇〇五年十月立底史村重修南坡碑记底史村始于西周,历史悠久,人民勤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良田广袤,旱涝保收。东仰潮云顶,西望钟紫山,南倚南天门,北傍汾河湾;莲花池、二龙戏水、金线吊葫芦等传说源远流长。明初建有桥渡,曾设集会,商贾纷至,颇为繁华,素称小潼关。煤运古道大南坡,车辆川流不息,马帮络绎不绝,利及晋域,名闻遐迩。历史在发展,底史要振兴,旧时古道远不适应,丙子仲冬,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在老党员黄新喜、赵月顺等人的带动和在外工作人员贾益民鼎立支持下,组成了义务修路协会,主持重修南坡。此举合人心、顺民意,一经发动,星火燎原,全体村民、在外游子、学校师生出谋献策,捐物捐资,无私奉献,蔚然成风。他乡义士,慷慨解囊,乐善好施。共筹集资金十一万余元,在老年人愚公精神的感召下,全村男女老少,栉风沐雨,戮力同心,历时半载,优质、安全地把长期困扰底史发展由土墓壕、箭杆坡等险隘路段组成的旧南坡,劈崖填沟,截弯取直,延长拓宽。共动土方十万余立方米,投工五千二百个,耗资八万五千元,修成宽十米,长一千三百二十米,炉渣铺面、坡缓路平的新南坡。为弘扬义举,启迪后人,镌碑铭志,以昭千古。
底史村全体村民合树撰文:赵瑞斋武水龙审稿:黄则显黄克仲黄笃庆贾文有武有山镌石:宁忍堂公元一九九七年五月五日古历丁丑年三月二十九日重修拓宽通村公路碑记要想富,先修路。大路通,百业兴。
范家庄位于县城东北二十五华里吕梁山麓,人口两千七百人,八个居民组,土地四千四百余亩。东接古绛,西连台运公路,南下上侯禹,通往全国各地,北进马匹峪,穿越云邱山旅游景区,直抵乡宁煤田,堪称交通枢纽,经贸重埠。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上下一心,投资五十余万元修通了台运线至村东两千二百米三级油路,使全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村中各业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车辆与载重量的不断增加,路面不堪重负,下陷溃烂,尘土飞扬,村民苦不堪言,直接制约了全村及周边的经济发展,道路重修迫在眉睫。
乙酉新春,支村委一封告全体村民书与春节在外各界人士座谈会拉开了重修拓宽通村公路的帷幕。全村上下内外一呼百应,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先后共计捐款三十四万余元。聚隆公司积极回墙拆房,清水庄村主动让出土地,沿途群众占地不提条件,周边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着实令人感动振奋。工程自上年十二月破土动工,至今年八月全面竣工,历时二百七十余天,共动用土沙石三万余立方,总投资一百六十余万元,质量之高,投资之巨,规模之大,尚属我村历史空前之举。道路拓宽到二十六米,全线采用水泥基础稳固。村内一千米水泥硬化路面,厚度二十五公分。村外一千二百米采用沥青混凝土上面达到超二级水平。重修通路排水涵洞两条,加宽村西两涧桥梁两座,硬化路旁排水渠两千米,新建村东小涧桥梁一座,路口矗立起仿古雄威新颖别致村门牌楼一座,长一千二百米、宽五米的两条绿化带像两条绿色巨龙直通村中。赋诗云:
冬春拓宽富裕路,夏秋架起连心桥。
绿荫红花都市景,碑楼含笑迎宾朋。
与时俱进谋发展,求真务实建家园。
继往开来再奋进,文明和谐在未来。
范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公元二〇〇五年中秋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