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主要是五苗(卡介苗、儿麻糖丸、百白破、麻疹、乙肝)接种。1991年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计划免疫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新生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4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县医院、妇幼院及各乡镇医院妇产科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同年,县城和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5%、60%。1997年,坚持做好五苗基础免疫。4月25日开展“让每个未免疫的儿童得到免疫”宣传周活动,共计查漏补种6328人次,全年为8465名新生儿进行五苗基础免疫。1999年,县卫生防疫部门在全县城乡开展乙脑、流脑疫苗接种工作。2005年5月,为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在稷峰东街开设第二预防门诊部。2006年,抓防疫网络建设,对乡村两级的337名防保人员进行了计免培训和考试,审核签发防保资格证书236个,免疫接种许可证212个。认真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全年五苗覆盖率为93.4%。同年4月-5月在全县开展麻腮二联苗免疫接种,下发疫苗1万份。2007年,全县计划免疫共发放一类疫苗5.75万人份,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2008年,健全了计划免疫卡、证、簿管理制度,并与乡镇卫生院院长签订计划免疫责任书,严格执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20世纪90年代,县境内传染病以肝炎、肺结核为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县卫生防疫部门在加大政策宣传、知识培训、业务咨询的同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有效防控,使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1991年,县卫生部门实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严密监测传染病的蔓延。1992年,县传染病防治门诊部成立,对80余例病人进行“复肝康”治疗。1993年,县防疫站配合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完成42例病毒性乙肝病人的“复肝康”治疗临床观察,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联合,开展出血热疫苗效果评价及免疫策略研究。1995年,县肝炎控制中心成立,并对城关镇、清河镇、蔡村乡的部分村民进行肝炎发病情况检查,对肝功能异常者视不同情况给予治疗,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1997年,县性病、结核病门诊部成立,全年接诊患者99人次,接受咨询2000余人次。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乙脑和流脑预防工作,完成全县各类传染病调查与疫点处理工作。1998年-2001年,上报疫情乙类传染病9种290例。在高发地区进行了6次灭鼠活动,灭鼠3600条。2002年,全县发现艾滋病3例,对其进行个案调查,采血监测。同年,继续开展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累计发现可疑病例190人。2004年,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宣传,继续实施免费督导化疗,全年累计接诊82人次。9月在全县实施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召开县乡村相关人员培训会及相关乡镇单位协调会。12月1日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在稷峰文化广场举行大规模宣传咨询活动。
2005年,全县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是艾滋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健全三级防治网络,完成了艾滋病防治第三阶段基线调查任务,开展各类人群艾防知识培训,为HIV感染者和AIDS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为感染者家庭提供生产自救和技术指导服务。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全年累计接诊530人,主抓结防知识培训、乡村医生卫生专业知识培训、加大门诊接诊量以及督导化疗工作。2006年,继续实施全球第一轮和第四轮结核病项目、中日合作结核病控制项目以及FIDELIS结核控制项目。12月制定“全球基金第五轮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的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全年共监测法定传染病887例,其中乙肝434例,肺结核300例,投放乙脑防控药品14箱,价值3万余元。2007年,布隆伯格国际控烟项目在稷山县实施。与此同时,实施第五轮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对387名乡村医生强化培训,对27所中学的2.18万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与20个部门联合开展知识宣传,行为干预及关怀救助活动,全年检测2430余人。
2008年,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全年坚持开展自愿咨询监测,共提供咨询服务1327人,监测服务1015人,发现HIV阳性患者2人。组织力量对全县娱乐场所再次进行调查,为125名涉性服务者每月进行一次行为干预教育,并免费提供防护用品。在全县第五轮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中,对结核病人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可随访HIV/AIDS进行了结核病筛查。在归口管理的同时,加强与医疗单位相互合作,逐步形成多部门参与,管理规范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作局面。是年,为了预防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的发生和传播,组织召开“手足口病防治培训会”和“人禽流感防治培训会”,发放消毒粉2000余袋。
第三节地方病防治1991年,县卫生防疫部门针对县境内存在的碘缺乏病、水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4种地方病,进村入户,采取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组织建设,加大宣传预防力度,使地方病发病率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1992年,县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县5个乡镇,41个氟病区学龄儿童氟斑牙发病情况进行普查,共检查1.38万人,普查率93%。1994年,对全县12个乡镇160个村的13.89万人进行氟中毒、碘缺乏病检查,并对186个村生活饮水普查,查出氟中毒12.77万人,碘缺乏病1191人,儿童甲状腺肿大45人,大骨节病185人。1995年11月1日,《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实施,县地方病防治领导组成立,建立监测网点。2000年,对修善、翟店两个乡镇的6个村进行大骨节病防治和监测,对各个乡镇的碘缺乏病进行监测,在氟骨病区动员村民参与建设防氟改水工程。
2005年,县卫生防疫部门在全县的36个重点村进行碘盐样本采集和定量监测,对高渠村80名儿童进行甲状腺手诊检查,在25个村庄进行氟中毒防治调查。对布病和大骨节病开展常规监测和预防治疗。2006年,进一步加大对碘盐、氟水的监测力度,在36个村庄开展碘盐调查,监测碘盐288份,合格率95.5%。同年5月18日防治碘缺乏日,对全县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进行碘缺乏病知识调查,知晓率94%以上。2008年,全县居民食用碘盐合格率为95.96%。碘盐食用率95%,碘盐覆盖率99%,同年监测发现布病6例。
第四节防控“非典”
2003年4月,非典型肺炎在全国流行。县卫生部门在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围绕“三抓、三建、四落实”,着力打造“非典”防控平台,确保在周围县(市)陆续出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零感染、零疫情的防控效果。
三抓是:抓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组,由乡(镇)、村行政一把手挂帅,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建立防治网络,同时成立以疾控中心业务骨干为主的预防控制组,以县医院技术骨干为主的专家治疗组,紧急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非典”防治工作。抓宣传,普及联防知识。开展专题讲座,由疾控中心业务骨干主讲。在县电视台举办预防“非典”专题栏目。与稷山报社联办以“非典”为内容的《防非专刊》。在县城繁华地段和医疗卫生单位门前设立宣传咨询台,向群众宣传防治知识。同时印制宣传资料8万余份,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发放到全县每个农户手中,做到“非典”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抓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全县在防治“非典”工作开始后,先后在县医院、精神病院、卫校组织各类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系统学习《SARS临床诊断标准(试行)》、《SARS推荐治疗方案》等,组织全县各发 三建是:在县医院建立一个隔离观察病区和10个发 四落实是:落实资金、设备和防护用品。累计从县财政落实专项资金70.11万元,先后购置专用救护车一辆、无创呼吸机3台、多参数监测仪2台、血氧测量仪2台、床头X光机1台,总价值70余万元。配备防化服7套、防护服950套、防护眼镜210副、口罩1.2万只、塑胶手套300双等。落实紧急预案。县非典防控领导组制定《稷山县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紧急预案》,要求各单位认真落实,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预案,同时组织县医院对救治工作进行了两次实战模拟演练。落实机关预防措施。疾控中心出动8支消毒分队,做好公共场所和各监测点消毒工作,同时,购置大批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药品,设立专供点,满足群众家庭消毒需要。县非典防控领导组与县医院、疾控中心设立热线电话,坚持昼夜值班,节假日不休息,解答群众在防治工作上的疑难问题。县非典防控领导组发布公告,暂时关闭全县所有个体诊所,以防随意接治发热病人,造成疫情传播。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与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明确防治工作中各单位的任务、责任和奖惩办法。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了全县自始至终“零疫情”、“零感染”记录。县疾控中心被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县人民医院、公安交警大队被中共运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同年6月,全县“非典”防控工作结束。
第五节管理机构防疫站位于县城康复街8号。2002年12月划分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两个部门。
站长:史清泉(1991—1993.12)、杨岚旺(1994—2002.12)。
卫生监督所位于县城康复街8号。2003年成立,内设办公室、食品卫生监督一科、食品卫生监督二科、食品卫生监督三科、食品卫生监督四科、公共卫生监督科、稽查科、医疗机构监督科、财务科。2008年在职人员44人,其中中级工3人,初级工31人。大学本科4人、专科21人、中专6人、高中11人、初中2人。
所长:段德山(2003.1—2003.11)、原水龙(2003.11—2008.8)、邢利民(2008.8—)。
疾控中心位于县城稷峰西街北侧。2003年成立后,内设办公室、计免科、检验科、体检科、结防科、防疫科、健教科、财务科。2004年9月,启动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设立艾防科。2008年在职人员38人。
2005年1月,稷山县疾控中心被省疾控中心授予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省卫生厅授予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被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办先进集体,被省健康教育协会评为健康教育与控制吸烟先进单位,被运城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三等功。2007年,被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评为2004年-2006年度碘盐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疾控中心授予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省疾控中心评为传染病网络直报先进单位。
主任:晁俊彦(2003.1—2007.7)、宁振祥(2007.7—)。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