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一节图书
书店新华书店县新华书店2008年有职工27名,设2个门市部和2个销售网点,固定资产284万元。经理:王双锁、王凌云、卢永红、李新良。县新华书店作为稷山唯一的国有图书发行主渠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服务教育,传播文明。1991年-1994年,努力扩充营业面积和拓宽销售渠道,每年发往农村的图书占总销售量的30%以上。1995年后,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营业楼等进行了修缮改造。同时,配合全县经济、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为迎接香港回归,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全店职工深入各个乡(镇),发行邓小平画像1万余张、《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传》等图书500余套。在全县建立了20个农村图书代销点。2007年,销售额为1001万元,上缴利税31.1万元,固定资产279.1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1060万元,上缴利税29.66万元。
私营书店2001年,县城仅有春兰书店,年销售图书2万册,销售额为6万元。2008年,县城有8家私营书店,分别为春兰书店、三味书屋、稷王书店、席殊书店、新知书屋、老舍书店、综合书店和大众书店。销售图书20万册,销售额为110万元。
图书网点图书馆1991年,县图书馆个人集资与集体出资相结合,购置畅销书籍千余册,开展租书新业务,并配合城区4所学校,创办图书室。1992年,图书馆借阅4500人次,借阅1.1万册次,拥有固定读者500多人。1993年,接待读者达2万人次。1994年,县图书馆增订报纸杂志200余种,购图书5000余册,继续上街借阅,上门送书3000余册,同时加强对全县24个农村图书室的辅导和管理。1996年,订购各类图书、报刊400余种,共计1000余册,全年接待读者6780人次,图书借阅量达1.17万册次。为全县厂矿、企业和农村学校、看守所送书3000余册,帮助组建基层图书室30余个。1997年-1998年,筹集资金1.43万元,订购各类报刊、图书各200余种、5000余册,坚持全年开馆,接待读者1.2万余次,图书借阅1.3万多册次,上门送书千余册。2000年,投资3万元对年久失修的书库进行修缮。并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科技图书下乡服务活动。2001年,图书馆对房屋进行重新修建。7月完成了书库搬迁任务。10月将数万册图书分类上架,恢复对外开放。并会同老干局、关工委、妇联,深入边远山区开展以送图书、讲科技为主题的宣传活动。2004年后,鉴于县图书馆所在的稷王庙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实施,图书馆整体搬迁,全部图书暂时存放于外单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县文体局统一安排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妥善保存和整理清点库存图书,认真鉴别登记古籍善本、珍本和孤本,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新图书馆建设规划方案,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馆、图书室发展工作。
农村图书室1991年,上费村农民赵振民自费创办“振民图书馆”,有图书2000余册,供村民借阅。下迪村退休教师薛贵荣、杨赵村管五黑自购图书办起个人图书室。县图书馆指导稷山师范、南阳、南梁、太阳等办起图书馆12个,存书5000余册。1997年,全县农村有图书室14个。1999年,农村图书室发展到20个,其中6个被评为星级图书馆,坞堆村图书室连续16年被评为地、县级模范图书室。2000年后,不断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图书成为农民致富必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农村图书室成倍增长。2006年,县文化部门先后给马村、上李、桐下等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送图书3万余册,安装配置了1套全国新农村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在全市农村图书室星级评比中,获一星级图书室5个,二星级8个,三星级23个。2007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分片包点送图书,送技术,送知识。新发展南辛庄、马家巷、姚村等10个农村图书室。至2008年底,全县有农村图书室140个,其中36个通过星级评比,并挂牌。
第二节档案档案收藏1991年-1993年,县档案管理部门接收进馆档案2547卷。1994年4月,开始清库工作,清理馆藏档案40495卷,其中文书档案永久11022卷,长期7236卷,短期4801卷,会计档案永久1021卷,资料16415卷。1995年-2001年接收进馆档案1518卷。2002年,抢救重点档案2246件,逐件整理编目,著录光盘上报。2003年,进馆档案232卷。2004年,完成民国档案、房窑证、土地证等珍贵档案的整理工作。分类整理民国档案44卷,1104件,通过主题标引、条目著录、制成专门光盘上报。分类整理房窑证296卷,土地证241卷,重新装入特制卷盒,专柜保管。全年累计接收进馆档案1300余卷。200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向社会公开征集抗战史料和素材,丰富馆藏,专门整理馆藏抗战珍贵档案,列入专柜,实行微机检索。全年接收进馆档案536卷。2006年,收集进馆档案924卷,接收现行文件20个单位25卷568件,县内名人著作82册。全面完成重点档案整理工作,装盒3000个,整理1.5万余卷。2007年,收集进馆档案1244卷,接收现行文件247件。2008年,收集进馆档案528卷,接收现行文件153件。至年底,共收藏档案45477卷。
档案管理1991年-1999年,县档案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档案工作督促指导,使县人大、纪检委、老干部局、城建局、保险公司、公安局、财政局、党校、工商局、工会、区划办、政府办、审计局、计量局、广播局、医院、统计局、公路段等63个单位档案管理达到省级标准,县石油公司、师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乡镇企业档案23家。1991年7月19日-20日,运城地区农行系统在县农行召开档案管理现场会。2000年,筹集资金7万余元,安装档案密集架9列54组,将有关档案资料重新装柜上架,并腾出房间,设置高标准的检索室和阅览室。
2001年-2005年,在抓好行政企事业单位档案升级达标的同时,对库存档案进行了重新排列,共搬动档案资料46265卷册,实现库存档案四对号,更加科学排序。另外还根据国家档案局部署,对8个全宗的重点档案著录光盘,上报市、省档案管理部门。为实施抢救工作打好基础,对馆藏的2246件革命历史档案,进行逐件整理编目,著录光盘上报。
2006年,县档案管理部门对重点档案装盒3000个,整理档案1.5万余卷。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抽调专门力量对新农村示范村马村、南阳村进行档案工作指导,并重点对县政府办、公安局、消防队、计生局、企业养老管理中心、西社派出所、看守所等单位档案工作升级达标进行专项指导,整理案卷3000余卷。
2007年5月,档案管理部门分两个执法检查小组,对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进行全方位综合执法检查。全年共整理文书档案87件,其中:永久卷47件,长期卷17件,短期卷23件。
2008年,强化农村建档示范点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鉴定、销毁、归档建馆以后的遗留文件2844件,重新归档115卷。
档案服务1991年-2005年,县档案管理部门接待查档者2万余人次,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档案凭证复印件4800余份。为全县编史修志、招工转户、领导决策、纠纷解决等提供了翔实资料。其中,1999年接待单位和个人1300人次,借出查阅档案1549卷,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档案凭证复印件527件,为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联合录制电视连续剧《稷山事件》提供历史档案原始凭证和创作素材。
2006年-2008年,县档案管理部门接待社会各界查阅档案者2300余人(次),查阅档案资料2000余卷(册),出具证明560份,复印档案资料1300份。在编史修志、历史证明、解决土地、宅基纠纷以及退休待遇等工作中发挥了档案的历史凭证作用。
管理机构1991年,县档案局同档案馆实行局、馆合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档案馆归档案局领导。2001年机构改革后,档案局更名为档案馆。2006年,档案馆更名为档案局。2008年,内设办公室、档案管理股、执法股、编研股、业务指导股,有工作人员12人。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档案工作先进集体”。
局长(馆长):任良椿(1991—1994)、张菊(1994—1999)、王青树(1999—2003)、张建婷(2003—)。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