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2003年初,县教育部门出台《稷山县2003—2005年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县进修校先后举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普通话、英语口语培训班52期,培训1550人次。到2005年底,已有1392名中小学教师取得信息技术初级合格证。2006年后,为解决教师学历提升问题,县教师进修学校利用节假日,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各联校利用周六对骨干教师开展培训。至2008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86.1%和71.9%。
职称评定及评模奖励1992年-1995年,经过4次教师职务评审,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89人,二级教师319人。晋升小学高级教师的有130人,一级教师672人,二级教师216人。1996年-2001年5月,经过6次教师职务评审,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2人,中学一级教师214人,中学二级教师527人;小学高级教师411人,小学一级教师997人。2008年,全县共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369人,中学二级教师702人;小学高级教师728人,小学一级教师1112人。
从第一个教师节开始,各级政府每年都表彰一批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1991年,稷山中学教师宁金城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与教育工作者。1993年,稷山中学教师田瑞栋、坞堆初中教师王欣、西社小河学校教师贾成庚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教育局长王振英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稷山中学校长杨俊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中学校长。1994年,西社初中校长张景立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校长。1995年,稷山中学教师杨英虎、东王初中郭风崎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教育局长王振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研室冯俊莉(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史册小学教师梁丽红(女)、马家沟小学教师张二路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稷山中学教师程贵娇(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稷山中学教师薛寅家、实验中学教师任保全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
第九节教育管理教学设施标准化学校建设2002年,全县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63幢,基本消除学校危房;新建稷王小学和稷峰一中,结束了全县没有县直小学、初中的历史;在县城稷峰东街南侧,新建了职教中心,同年10月整体搬迁到位。2004年7月2日,运城市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会在稷山县召开,会议要求全面推广稷山县的办学经验和做法。2005年,135所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现代化、花园式学校。2008年,投资1.2亿元(其中任选茂捐资2000万元)的稷王中学投入使用。
网络化教育2003年县政府提出用一年时间,全县基本实现校校联网,开展网络教学。当年投资2000余万元,基本实现“校校通”。2005年5月,县教育局与通信公司签订建稷山教育城网协议,建立稷山教育资源库,实施同步教学。至年底,全县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班班通”。
教学管理1991年-1996年,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县推行以“四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量化管理改革,倡导“双超”(超前意识、超常规工作)精神,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997年,制定了“两个条例”、“一个决定”“《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管理条例》、《中小教师管理条例》、《关于从事校办厂(场)工作人员决定》”,对教师中存在的小病大养、长期不上班、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进行重点整顿,处理了3名、解聘了58名不称职的教师。
1998年,实施了“三名工程”(名师、名校、名校长)。在全县树立了10名名师、5所名校、4位名校长,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跨世纪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推出一批“窗口学校”。1999年,针对一些学校乱用不合格民办教师,严重超编的现象,进行核编和整顿,裁减和清理民办教师205名,优化了教师队伍。2000年,在全县进行校长和教师大招聘,严格核编,科学定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化教师结构和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1年6月,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精简机构,局机关由18个股室精减为9个;联校管理人员由原来的87人压缩到36人;调整更换了75名不合格中小学校长;城区4所小学裁员62人,分流人员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2002年初,因校长不代课,一次就撤换了5名联校校长,14名小学校长。2003年8月,撤并了路村和修善2个联区。
2004年,校长队伍进行从任命到聘任的改革,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校长聘任制的实行,34名校长失聘,而又有34名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水平的优秀青年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教师队伍进行由正式编制到合同制的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教师聘任制的实行,全县3163名公办教师中有398名教师失聘。教师待遇进行由“大锅饭”到“责任制”的改革,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全县教职工的30%津贴,由教育局统一管理,与工作岗位、工作实绩挂钩,严格做到按劳取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002年-2008年,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改变城区教师拥挤,偏远山区缺编情况,实施同步提高工程,采取城区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子活动,取消4所山区学校教师编制,学校管理、教学成绩全部纳入城区学校序列,由城区4所学校每年派教师到山区任教。并同时采取联校所在地学校与偏远学校结对,加强对教学力量薄弱学校建设,到2005年,已有140余名教师分7批参加了支教活动。到2008年,全县有近400名教师参加了轮岗支教,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均衡了全县教育发展。
教育经费财政拨款1991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县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年-2004年连续4年教育事业经费分别为2880万元、3026万元、3622万元、4335万元,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2008年,县财政对教育拨款11675万元,生均教育事业费初中为2317元,小学为1923元;生均公用经费初中为649元,小学为198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育费附加1990年,全面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县政府下发文件,提出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计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照工商企业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三税的3%征收,税务部门划拨到县财政,县财政一次性拨给教育系统,缓解了公用经费的不足,并保证了民办教师工资同公办教师一样按时逐月发放。城乡教育费附加从1991年-2000年征收额均保持在300万元以上。2001年,稷山县被确定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根据文件精神,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2003年-2008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分别为:207万元、288万元、290万元、389万元、514万元、564万元,均悉数划转教育系统。
费用减免2007年,全县开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学杂费,共计749万元,全部拨付到学校。2008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和课本费,5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
教师工资1991年,全县教师工资合计为409.8万元。1994年,工资套改后,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98元,中学教师平均工资为310元。1995年-2001年5月,共调资4次,教师人均工资630元。2002年-2004年,全县教师工资合计为2729.2万元、3074万元、3980.3万元。到2008年,全县教师工资合计为8858万元。
教育督导督导机构县教育局督导室是由人民政府授权、教育局直接领导的代表政府指导教育督导任务的行政监督机构。1992年4月在教育局设立教育督导室。1993年5月,按地域分片设四个督导区,第一督导区设在太阳乡太阳小学,主要负责太阳乡、清河镇和修善乡的教育督导工作;第二督导区设在翟店镇第三小学,主要负责翟店镇和蔡村乡的教育督导工作;第三督导区设在化峪镇化峪初中,主要负责下迪乡、化峪镇和路村乡的教育督导工作;第四督导区设在城区,主要负责城关镇、西社镇、管村乡(含后由该乡杨赵村改设的杨赵镇)。2001年,成立高中督导组。
随访性督导1991年后,县教育督导以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和普及九年教育为重点,同时结合教育部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的随访性督导活动。至2008年,先后走遍了全县各类学校,接触乡(镇)和村干部1130人次,走访群众1380人次,接触校长和教师1520人次,听课1250节,检查教师备课1270余本,查看学生作业2300余本,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减负督导1994年7月,运城行署教育局发文,要求各县对中小学“减负”情况进行一次督导评估。根据文件精神,县教育督导室从8月23日-30日,对200余所中小学“减负”情况开展了乡(镇)、联区学校自查自评和督导室抽查评估。用13项指标衡量,按“减负”好的,比较好的和较差的学校分类,比率分别20%、40%和40%。通过减负督导,发现“减负”好的学校共同特点是:有一位好的校长,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减负,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明显减轻。
三项督导评估1994年12月-1995年初,县教育督导部门组织人员对太阳乡、翟店镇、清河镇和城关镇的“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三项内容进行重点督导评估。从“三率”看,翟店镇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在98%以上。从改善办学条件看,抽查的学校各种设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从教育教学质量看,抽查的4所初中和12所小学,都能比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行为规范和体育达标率已达到普及要求。
管理机构县教育局位于县城崇文路42号。1991年内设办公室、教研室、人事股、计财股、招生办、幼教股、师训股、成教办、督导室9个股室,有工作人员53名。1997年增设体卫股、服务公司。2000年增设安全股、审计股。2001年7月教师进修校并入师训股,成教办改为职成股。设置为:办公室、教研室、计财股、招生办、人事股、教育股、师训股、职成股、督导室9个股室。2002年增设网络中心、党办和教育研究中心,2003年增设政教股,2005年教育研究中心取消。2008年县教育局内设办公室、教研室、计财股、人事股、教育股、政教股、职教股、督导室、招生办、党办、网络中心11个股室,有工作人员52名。
1991年,教育局下设城关、城区、管村、西社、化峪、路村、下迪、蔡村、翟店、太阳、清河、修善12个联区。2001年6月,划分为稷峰联区、城区中心校、城关中心校、管村中心校、下迪中心校、西社联区、化峪联区、化峪中心校、路村中心校、蔡村联区、翟店联区、太阳联区、太阳中心校、修善中心校、清河联区、社办联区、初中联区。2005年7月,撤销化峪中心校、路村中心校、太阳中心校、修善中心校及初中联区5个联区(中心校)。2008年实有12个联区(中心校)。
1995年10月,稷山县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县。1997年11月,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合格县。1999年11月,被省教委授予基本普及实验教学合格县。
局长:王振英(1991—2001.6)、邢英豪(2001.6—)。
第十节教学研究教研活动1991年,教育系统设62个教研实验点,实施教研实验项目14项,其中小学愉快教学在《山西教育》上报道,受到省、地有关部门的表扬;初中单元目标化教学在省、地示范讲课,7篇论文在省厅交流获奖。全区初中物理观摩教学在稷山县举行。全年组织教学专题研究16次,观摩现场会10次,树立教学能手100名。1992年,县教育部门把学校常规教学实行量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来抓,教研室督促各学校将教研活动列入日常工作,力求使学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使高中教研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形成“三个板块”结构。1994年,建立健全县局、联校和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在中小学开展愉快教育、目标教学和一讲一练、一批一评活动。《复式教学》论文获地区奖,《二阶线性递归数列存在周期的一个重要条件》国家级杂志予以刊登,《转化单位“1”的探索》省级刊物登载。1995年,启动13项教改实验,其中“说课”、“数学目标教学”等获省、地奖29次。
1996年,初中的“目标教学”、小学的“注、提”实验和“尝试教学法”及“愉快教育”多次获地区奖,稷山中学的“一课一练一评”教学经验,在全区交流获好评。1998年,出台《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改革考试办法,实行全面综合评估。化峪初中成立黄华文学社,95%以上的初中和示范小学创办书画、舞蹈、音乐等兴趣小组,全县有3名学生在地区“欢乐少年”少儿歌手电视大赛中获奖。
2000年,根据县政府《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意见》,修改了《教学评估方案》。在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狠抓30所素质教育示范校建设,采取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同年,96%以上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体育、书法、绘画、科技等兴趣小组。西社初中的体育工作、城关初中的艺术教育得到省、地领导的好评。2002年,教学研究工作重点围绕如何培养科研型教师,深化三个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开展三赛活动(普通话、讲课、写论文)。2003年,紧密配合学校网络化建设,经过培训,使每个教师都会做课件并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学校、联校公开教学的基础上,教研室组织信息技术观摩课21节,有力地促进了对网络的运用。2005年,将教研工作与中学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注重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师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改革评价机制,县教育部门制定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注重课堂教学等级达标方案,并在全县各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等级达标活动。教研室在稷王小学、稷峰一中组织观摩达标课,教师在参与说、讲、评研讨活动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2008年3月,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150余名校长和教师赴绛县横水初中参观学习,在全县掀起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热潮。11月下旬,召开新课改观摩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
教研机构教研室为县教育局直属业务股室,主要负责全县幼教、小教、中教的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内设幼教组、小教组、中教组。1991年后,不断强化教研室的龙头作用,充实了联校和学校两级教研力量,形成教研室——联校——学校三级教研网络,联校成立教研组,以中心校为单位开展活动,学校成立学科教研小组。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