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章 教育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教育可追溯至唐朝贞元年间(785年-805年)的文庙学宫,从唐至清经学宫通过乡试中举的有193人。1902年位于县城东门内的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成立。1926年稷山县第一所中学——私立育英中学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52年经省政府批准稷山中学成立。1956年,县政府在翟店、清河两镇增设初中2所。1991年,全县有幼儿园129所,在园幼儿8900人;小学210所,在校生2.67万人;中学42所(初中39所,高中3所),在校生1.17万人。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投入加大,教学设施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到2008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224所,在校生7.4万人。

20世纪50年代,稷山县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组成全县技术情报网。“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活动中断。80年代,全县大力开展科技、科研活动,全县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1991年后,全县11个乡(镇)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先后开发和推广科技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2项,市级8项。2007年,稷山县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科技示范县。至2008年,全县拥有各类技术人员4995人,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一节学前教育发展概况1991年,全县有幼儿园129所,278个班,其中:县直幼儿园1所,乡村幼儿园128所。在园幼儿8900人,其中:6岁-7岁入园率100%,5岁-6岁入园率98%,4岁-5岁80%。县教育部门把“基本满足幼儿学前三年教育”作为重点,制定了“阶段达标、分步实施”发展规划。1995年底,全县基本实现村村建立独立幼儿园(班),50%的幼儿园园长实行持证上岗。到1997年,各乡镇均办起一所高标准中心示范幼儿园,全县197所合格率达90%,幼儿教师630人,合格416人,合格率达66%。4周岁幼儿6119人,入园幼儿4206人,入园率68.7%;5周岁幼儿6609人,入园幼儿6338人,入园率95.7%;6周岁幼儿7498人,入园幼儿7498人,入园率100%。全县各类幼儿园(班)均能认真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重视幼儿心理各方面协调发展。同年10月,稷山县幼儿教育经山西省教育委员会评估验收,授予“基本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合格县”。

1998年-2000年,全面实施《稷山县幼儿园分类暂行标准》,初步改善了办园条件,基本达到山西省关于幼儿园教育设施的规定标准。全县1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与农村幼儿园结对子活动。至2000年底,全县有幼儿园181所,398个教学班,3岁-6岁幼儿15930名,幼儿教师474名。

2001年-2005年,社会力量个体办园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办园质量、教学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全县各乡镇中心园又因政府经费投入不到位,硬件建设出现滑坡。面对此状,县教育局依照国务院10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拟定了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的办法及各级各类幼儿园分类定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分类标准及细则,有效促进幼儿教育健康、稳步发展。至2005年,全县幼儿园124所,公办园95所,民办园29所。全县2.5岁-6岁幼儿入园人数8998人,其中民办园1968人。5岁-6岁入园率98.6%,4岁-5岁入园率90%,3岁-4岁入园率74.4%。幼儿教师409名,其中:公办69名,民办340名。

2008年,全县有幼儿园124所,其中:公办95所、民办29所,在园幼儿8988人。县教育部门制定《幼儿园管理规程》,进一步促使幼儿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课程设置在《幼儿园管理规程》中,界定幼儿园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全县幼儿园的课程均以发展为中心,将学习内容分为五领域,即: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艺术领域。每一年龄段有适合其年龄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将“五领域”目标分解成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县直幼儿园分小、中、大班,农村幼儿园大多为幼儿班和学前班。

县直幼儿园小班3岁-4岁,中班4岁-5岁,大班5岁-6岁。幼儿园教学内容分8个方面,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社会、计算、音乐、美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育纲要》规定,每周小班14节课、中班21节、大班24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小、中班采取直观的、游戏的形式,大班则随着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游戏,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上课时间小班每节10分-15分钟,中班20分-25分钟,大班25分-30分钟。

幼儿教学20世纪90年代,稷山县幼儿教学注重教学改革,探索最佳教学方法。先后开展分科教学、综合教学、主题教育活动、整合教育资源的实验,并利用公开课、观摩课、模式课等多种形式,设立课改专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指导幼儿园教师深入实施素质教学,努力探索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即谈论法、引入法、游戏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索法等,教师的教育方法、方式向多元化教育迈进。1995年,运城地区幼儿绘画作品比赛,翟店镇太宁幼儿园宁丽娜画的《龙舟赛》获一等奖,南风珍、孙晓雅画的《比高低》和《捉迷藏》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进入21世纪后,全县幼儿教学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先后组织幼儿教师普通话知识竞赛、职业道德演讲赛、纲要知识竞赛等;组织幼儿综合游戏表演赛、综合素质个人技能展示赛、口语表演、幼儿角色故事等各类竞赛,为实施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2001年,县教育局幼教股教研员任红菊撰写的《论幼儿教师教育情感和思想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获山西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幼儿园选介稷山县直幼儿园原位于城关西北街村郑家巷。1997年6月,县政府投资290余万元,在育英街中端南侧新建园舍,占地面积0.34公顷,建筑面积3798平方米,1999年9月投入使用。2008年设19个教学班,容纳700余名幼儿。教职工64名,其中高级教师10名,本科学历5名,专科学历24名。园内各种活动器械和幼儿教具、玩具、图书、课桌、玩具柜等均按国家要求标准配备。幼儿实行一巾一杯及流水洗手,两碗一勺,并配备了消毒器械及消毒用品,为幼儿学习、娱乐、游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必备条件。设置日托班13个,全托班2个,半托班3个。县直幼儿园于1997年5月获全国“紫金杯”书画制作二等奖;2000年6月被评为地区儿童工作先进集体,被省“陶行知研究会”命名为创新教育实验园;2001年获省级创新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获市人民政府妇儿工委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奖;2005年获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翟店镇直幼儿园由镇政府统一规划,赵惠芳个人投资建园。2003年4月总体工程启动,8月20日竣工。主体楼分南楼和东楼。南楼为教学楼,设12个教学班,可容纳300余名幼儿。每班均有活动室、寝室、洗手间;班班配有电视、空调、消毒柜、录音机、风琴、玩具架、图书柜等;东楼为综合楼,集办公、食宿、艺术教育为一体。2004年后,进行了园林式绿化,文化墙、舞台、升旗设施、饲养角、种植园、沙地、石山等均在园址北侧一一完善。所有幼儿教师都经过幼师专业培训,部分教师已有数年教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教学设施,对启迪孩子智慧,开拓孩子视野,发展孩子个性,挖掘孩子潜能,为农村孩子享有城市化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教学条件。

第二节小学教育发展概况1991年,全县有小学210所,1037个班,在校生2.67万人,教职工1499人。全县以愉快教育为抓手,狠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确定西街小学、坞堆小学、翟店一校为试点。1992年,愉快教育法在全县小学推广,并实施教学量化管理。同年4月运城地区小学愉快教育现场研讨会在稷山县召开,与会代表先后到试点学校参观学习。《山西教育报》对稷山县愉快教育法予以报道推广。1993年,西街小学,邢堡小学被评为运城地区愉快教育先进学校。1994年,狠抓复式教学质量。建立县—联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愉快教育目标教学和一练一批一评教研活动。全县复式教育现场会在苑曲小学召开,石佛沟小学教师李新娟等在会上进行了示范教学。1995年,全县有小学208所,1101个班,在校学生3.26万人,教职工1625人。全县集资1260万元,新建改建小学33所,购置课桌板凳4500余套。

1997年,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在每个联区确定了3个-5个素质教育试点校。同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29738人,已入学29727人,入学率99.97%。小学教师1207人,学历合格的有1108人,合格率为91.7%,稷山县被运城地区授予“基础教育先进县”。1998年-2000年,集资1800万元,新建改建学校50所。全县95%的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

2001年,全县有小学198所,其中,省级示范小学1所(东街学校),市级示范小学10所,在校学生3.76万人,教职工2042人。2002年,投资500万元新建的稷王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为了均衡教育资源,实现同步提高,采取城区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子(东校与马家沟学校、西校与峨嵋学校、北校与李马吴学校、南校与庙岔学校),联校所在地学校与偏远学校结对子。至年底,全县有80所小学实现互联网校校通。2003年,为解决小学布点过多、师资浪费问题,将小学由183所合并为132所。全县着力建设四大工程,即教育网络化工程、标准化学校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和爱心工程。《人民日报》对稷山县的教育网络化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2004年,全县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40余幢。至2005年,全县有小学132所,在校学生3.75万人,教职工1627人。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

2006年,全县小学全部实现远程教育信息校校通和班班通,组织全县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6000余人次,应用多媒体上课的次数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同年12月1日,全县远程教育现场会在稷王小学召开,123名小学校长及2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

2008年,全县有小学125所,1115个班,在校生3.29万人。教职工1944人,同年4月,县教育局在稷王小学召开小学教育管理现场会,推广其管理经验。

学制及课程1991年-2002年,小学实行五年制。一至二年级为小学低段,三至五年级为小学高段。2002年秋,在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并进行由“五三制”向“六三制”学制过渡,小学为六年,初中为三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新课程为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与生活、音乐、美术、科学(三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教材由原来的全国统编教材改为人教版六年制教材。新教材集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等特点为一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主,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选介稷王小学位于稷峰东街与稷圣路交叉处,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2002年县政府投资500万元进行校舍建设,同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有标准教室(36个)、电脑室(电脑104台)、语音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等,校园绿化面积达50%。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和“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以法治教,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先后获运城市古诗文素养比赛一等奖、运城市劳动竞赛集体二等功、稷山县英语口语比赛一等奖等。

南街小学位于县城南端。2008年有教师33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本科4人,专科29人。教学班14个,学生626人,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开展张扬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开设了二胡、笛子、舞蹈、美术等10余种课外选修课,每年都举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书画作品、演讲、舞蹈等项目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分别获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学校的舞蹈节目多次应邀外出表演。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集体备课,课堂上精讲精练。学校还把达标课全部录像,让老师分析研究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教师王俊莲、牛爱军的优质课获国家级鼓励奖,王瑞枝的优质课获省级二等奖。

第三节中学教育发展概况初中教育1991年,全县有初中39所,在校生1.17万人,教职工705人。1992年-1995年,全县兴起集资办学,新建下迪初中、翟店镇办初中、城关初中、西社初中等10余所。1996年,全县有初中33所。初中适龄少年12853人,已入学12363人,入学率96.2%;学年初在校生12578人,学年末在校生12452人,学年内辍学306人,辍学率2.4%。同年,稷山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

1998年6月,全县推广初中毕业生“三加一”教育(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再加一个月技术培训),在《人民日报》头版进行报道推广。1999年9月,稷山县被地区评为“考风考纪信任县”,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区中考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全县33所初中,在校生1.62万人。办学规模、办学设施、师资达标等更加优化。

自2001年开始,全县调整办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002年初中由33所合并为19所,2003年合并成12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投资2206万元,新建教学楼4.12万平方米;网络教室净增11校,微机室净增12校。在促进初中教育发展上,着重解决了初中生辍学问题,县政府发布公告,禁止使用童工,并明确把中小学生按时入学和制止学生辍学定为乡镇政府的职责,有效地保证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至2005年,全县有初中12所,在校生20337人,教职工1198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连年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

2008年,全县有初中12所,在校生19211人,教职工1302人,学历达标93%。全县初中全部普及计算机,实现“校校通”。

高中教育1991年,全县有高中3所(稷山中学、翟店中学、化峪中学),教学班36个,在校生1813人,毕业生475人。1992年,稷山中学在全区开展的读书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1993年,因生源流向的变化,化峪中学停办,翌年恢复招生。1996年,全县高考参考421人,本科达线69人,升学率16.39%,位居全区第四。到2000年,全县3所高中,有教学班69个,在校生2594人,毕业生821人。参加高考575人,本科达线78人,升学率13.57%,位居全区第十。

自2001年开始,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使高中教育得到有效发展和提高。稷山中学投资710万元,建成教学楼9900平方米;投资980万元,建成公寓楼16780平方米。翟店中学、稷山二中投资327万元,建成教学楼6480平方米;投资452万元,建成公寓楼7800平方米。3所中学共投资248万元,建成网络教室62个;投资123万元,安装电脑235台;投资59.8万元,建成语音教室3个。教学设施的现代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03年稷山二中开始招收普通高中班。至2006年,全县有稷山中学、翟店中学、稷山二中、杨帅中学4所高中,在校生5691人,教职工356人。高考文理两类达线176人。

2007年,县委、县政府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县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资1.1亿余元,其中,金茂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稷王中学名誉校长任选茂捐资2000万元,在城东新区新建稷王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整体按18轨设置,可容纳学生3000余名。与此同时,先后在陕西师大、西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名牌院校,招聘70余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任教。超前的校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管理,不仅满足了全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而且对提升中学教育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稷王中学开始招生。全县有高中5所(包括职业中学高中班),在校生7585人,教师456人。为满足扩大规模的教学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人事、教育、编办、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招聘组参加了山西师大2008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此次招聘会共有380人报名,经过文科、理科、英语3大组试讲、答辩、面试、资格审查等程序,最后与5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签订了招聘协议。同年,全县参加高考学生2322人,文理两大类达线208人,总升学人数为945人,升学率40.70%。

学制及课程1991年-2002年,依照省教委要求,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执行“五、三”过渡学制,即小学采用“五、四”学制,修业5年,初中采用“六、三”学制,修业3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教育学制为3年。

初中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998年,原政治课改为思想政治;地理课中安排有适当的乡土教材内容。

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艺术等。2000年,高中实行课程改革后,依照“3+X”的高考制度,确定了文、理科选修课。

中学选介稷山中学位于县城稷王路北端,占地10公顷。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拥有教学大楼、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大礼堂和阶梯教室、电脑校园网等设施,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008年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余人,有教职工240人,其中专职教师190名,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能手53人。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1992年获运城地区“园丁勤耕耘桃李满天下”锦旗,2002年获运城市教育局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奖和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是省、市重点中学,2008年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

校长:杨俊水(1991—1998.1)、黄永臻(1998.1—2001.8)、吕文堂(2001.8—2007.6)、王宇(2007.6—)。

稷王中学位于县城稷峰街东端,占地20公顷。2007年筹建,2008年5月15日竣工。总投资1.1亿元,其中,任选茂捐资2000万元。学校整体设计理念超前,布局合理,气势宏伟。整体按18轨设置,可容纳学生3000余名,校内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要由教学区、体育区、生活区3大块组成。教学区建筑面积约为2.83万平方米,由实验楼、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组成。共有各类标准教室108间,藏书室5间,阶梯教室2个,教师办公室55间。体育运动区总建筑面积为2454.51平方米,由主席台、看台、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篮球场(10个)、乒乓球台(20个)组成。生活区建有单身教职工公寓楼1座(房间配有卫生间、晾衣阳台)、学生公寓楼4座、高标准4层餐厅1座(同时可容纳3000余名师生就餐)、综合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