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文物古迹

第一章 文物古迹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县境内遗址有兴化寺遗址、玉壁城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东周文化遗址等17处;古墓有宋金墓群、裴守贞墓、二贤墓等21处;古建有青龙寺、稷王庙、大佛寺、法王庙等;古塔有稷王山砖塔、北阳城砖塔、佛峪口石塔3处;金石主要有药王庙孙真人碑、稷王庙碑、姚天福神道碑、延寿公造像碑、龙门全景浮雕、武城石牌坊浮雕。1991年全县有7处省保文物。进入21世纪后,县委、县政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投资1000余万元,对稷王庙、大佛寺等重点文物进行扩建修缮。2006年稷山县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008年,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宋金墓、稷王庙3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法王庙、玉壁遗址、宋代砖塔4处;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勋重村牌楼1处;稷山县文物保护单位121处。馆藏文物6213件。

进入21世纪,稷山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随之兴起。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旅游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规划,优化服务环境。先后开通金龙大道、晋家峪旅游公路等,修建了民乐园公园,召开了有国家、省、市专家参加的玉壁大战遗址开发研讨会。至此,中外游客莅临稷山,可依次游览宋金墓、青龙寺、稷王庙、大佛寺、晋家峪风景区、玉壁城遗址、峨嵋避暑山庄等景点,饱览稷山人文景观,欣赏后稷大地旖旎风光。2008年全县有稷王、金穗、兴达、嘉泰4家旅行社,全年接待中外游客4.38万人次。

第一节古建筑寺庙青龙寺位于县城西4公里处的马村。因高塬形似巨龙,故寺院因此而得名。青龙寺创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正是唐代佛教盛行之时。寺坐北向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山门、腰殿、北殿,同时又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东侧有十王殿,腰殿两侧有祖师殿和无名殿;后院有东西厢房,北殿两侧有伽蓝殿和护法殿。寺长97米、宽70.7米,面积6857.9平方米。青龙寺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大殿和腰殿。大殿也称大雄宝殿,腰殿称为立佛殿,大殿和腰殿内均绘水陆画。水陆画为中国古代举行水陆法会时,殿堂上悬挂的宗教画或佛寺、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统称为水陆画,而水陆法会,是南朝梁武帝所创立,意在普度众生。元、明朝时,水陆道场盛行,四方僧众常达千人以上,而青龙寺壁画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青龙寺大雄宝殿的壁画,主要画于东壁和西壁之上。在东壁上画有释迦牟尼佛的阿南、迦叶二弟子,左尼慈祥端庄,右排列十大稳坐中央的护法金刚。文殊、普贤后有听法的二菩萨跌坐天帝及飞天凌空,琼楼玉阁,气势宏伟,甚为壮观。在西壁上,正中为弥勒佛,左右为观音和地藏菩萨,南侧画有剃度图。在弥勒佛的下部,画有善财和龙女,上部画有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侍,手捧果盘,乘瑞云飞翔。腰殿的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部分。画有佛、道、儒三教组成的水陆道场。其主旨是宣扬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超度亡魂、祈求冥福等。在西壁上部画有竖三世佛,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过世的燃灯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在三世佛的下部,画有礼佛图。在礼佛图中,刻划出了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和侍从像以及皇后、女官、侍女、命妇等像。在礼佛图的下部,画有左右护法善神众、五通仙人众等,这些都是道教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在腰殿南壁殿门两侧上部,画有十大明王像。明王,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是佛、菩萨的愤怒像,一般是多面多臂、身骑怪兽、手持法器。十大明王,是八大菩萨外加二佛所变。这十大明王是:大力明王释迦牟尼佛;大轮明王弥勒菩萨;甘露军吒明王阿弥陀佛;大威德明王文殊菩萨;马首明王观音菩萨;步掷明王普贤菩萨;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降三世明王金刚首菩萨;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在十大明王的下侧,画有年、月、日、时四值使者,这是源于道教中执掌年、月、日、时的四位值日神。在四值使者的下部,历史人物形象较多,表现的有儒家的始祖——孔子,唐太宗李世民,杨贵妃杨玉环,宋太祖赵匡胤,汉名臣苏武,三国名臣诸葛亮,三国名将关羽、张飞等。在腰殿北壁西侧,绘有佛教中的九横死众生像,以及阿难和焰口。青龙寺的壁画面积190余平方米,其中腰殿四壁的壁画最为精彩,共画有500余尊大小不同的神像人物,上下3层交错,大小依次排列,错落有致,对研究中国唐代绘画艺术和宗教发展史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青龙寺距永乐宫原址仅有中条山之隔,永乐宫壁画中的人物,在青龙寺应有尽有,不但画风相似,而且从画像到衣冠服饰也基本相同,只是画像大小较有差异。据专家考证,青龙寺壁画的创作年代,比永乐宫提前41年,青龙寺壁画的艺术水平比永乐宫略胜一筹,青龙寺壁画粉本的流传,永乐宫可能是直接的传承者。2001年,青龙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县政府投资130余万元,修建金龙大道以及石桥、广场等。

大佛寺亦名佛阁寺,又称清凉院,位居县城东北约500米。它北依高崖,南眺汾水,登楼南望,县城全景历历在目,给人以高瞻远瞩之感,历来为稷山名胜之一。明代诗人王时济作诗赞曰:“高阁楼层入碧霄,登临此日喜僧招;空中云度晴飞雨,槛外河流暮起潮;礼罢香灯如见佛,坐来钟声忽闻诏;他时免向庐山隐,已卜青林远市朝。”生动地描绘了大佛寺胜似庐山的情景。该寺创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并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和至正五年(1435年)、十三年(1353年)及清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由于年深日久,大佛寺殿宇已破烂不堪,大佛塑像也遭到程度不同的损坏,其右手完全毁坏,十八罗汉殿和十王殿也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大佛寺进行过简单维修。1994年,县博物馆人员进驻大佛寺管理和维护,并请专家对大佛的残破处进行修补。大佛寺有大殿五间,上下两层,前有献殿五间。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身高20米,宽7米,在楼下只能看到巨佛的下部,登上二楼往上看,方能领略到巨佛的宏伟和慈祥的面目,大佛头饰密集螺钿,两眼端庄,神光四射,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佛手状,姿态端庄慈祥,令人肃然起敬。巨佛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佛像造型辉煌、气势雄伟,为研究历代雕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大殿西侧,尚存有十王殿(窑洞)和十八罗汉洞,十王殿深9米,宽3米,正中端坐地藏菩萨,神态安详,栩栩如生,两侧各塑一侍童。十王殿阎王塑像分列两旁,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再现了阴曹地府的场景。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县政府投资150余万元,对大佛寺进行整修,重新对十王洞和十八罗汉塑像进行彩绘,并在原有坡道的基础上,修建108级石台阶,增建山门和钟鼓二楼,铁钟、大鼓左右分别悬置楼上(铁钟铭文由原博物馆馆长高炜撰写),使古老的大佛寺整体更加宏伟、壮观。

稷王庙稷王,又称后稷,为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曾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民稼穑。在神话传说中是有邰氏之女姜嫄足踏巨人脚印,怀孕而生,后被抛弃于冰河之上,受到百鸟围护,大难不死,故名为姬弃,其一生善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并流传至今,被后人尊为农业的始祖。稷王庙,原称后稷庙,始建于元代之初。据传,该庙原建于距县城南25公里之遥的稷王山之上,由于县令上山朝拜,路途遥远,十分不便,后移于县境内修善村西北,人称“下庙”,后又移于县城,至今,稷王山上和“下庙”遗迹犹存。据碑文记载,清道光十六年,发生火灾,致使大殿和献殿均被烧毁,直至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重建,并增建钟鼓二楼。稷王庙,现有大殿一座,长20米、宽19米,围廊直径3米,四周有石柱20根,围廊外沿以52块雕花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大殿内塑有稷王及二童子神像。前有献殿6间,长14米、宽10米。在献殿南侧,建有钟鼓二楼。在大殿正北,有座小石桥,直通姜嫄殿,桥下两侧有伴池。据专家考证,姜嫄殿确为元代结构,真实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稷王庙建筑宏伟,工艺复杂,高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石雕、木刻、琉璃被文物专家赞为“古建三绝”。石雕工艺:在稷王庙大殿围廊共有雕花石柱20根,其中正门前两根石柱上浮雕着水火盘龙,立体感极强,犹如真龙出世。其余石柱上,雕有莲花牡丹,菊花南瓜,以及葡萄等各种缠枝花纹,石柱鼓座雕有石狮、花卉和琴棋书画等。围廊外沿的52块雕花石板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图案,飞禽走兽等,内容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文王访贤等,另还有石柱头、石碑座、稷山八景等石雕。木雕工艺:在稷王庙大殿和献殿的前檐和后檐,更是尽显风流。在献殿的前檐花板上,雕有农事活动图,犁耧耱耙,无一不活灵活现。在大殿的前檐花板上,雕有二龙戏珠、瓶花、人物等,在钟鼓二楼的檐下,雕有人物故事组雕,以及夸张的花卉、装饰等,这些雕刻,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琉璃工艺:在稷王庙顶之上,全部建筑以琉璃瓦覆顶,在大殿厦脊之上,两侧饰有大型螭吻,工艺繁杂,形象逼真;正中饰有小型琉璃塔3座,塔顶有铁雕,共同组成九凤朝阳;在琉璃塔的两侧,各饰有战马5匹以及战将等;在献殿和姜嫄殿以及钟鼓楼上,饰有二龙戏珠,五福捧寿等,神采各异,富丽堂皇,工艺之精,令人赞叹。稷王庙长108米、宽38米,面积4100余平方米。1996年元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县政府投资500余万元,对该庙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增建东西厢房4座,以及碑廊和双层圆楼等,并在大殿和姜嫄殿,增塑稷王和姜嫄神像。

法王庙位于县城正西3公里处稷峰镇南阳村西。该庙坐西向东,长67米、宽40米,面积2680平方米。其创建年代无考,据重修法王庙碑文载,从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弘治十五年(1520年)岁次乙未修葺不止(历时49年),共修复殿宇房舍54间。现存建筑物格局为,从东进门为3间山门,山门后为乐楼(今称舞台)1座,乐楼正面(西边)系法王殿,法王殿南侧为九曜殿,北侧为十帅殿。十帅殿东边系后土殿(亦称娘娘殿),九曜殿东边系七星殿。法王殿5间、九曜殿3间、十帅殿3间,以及后土殿1间和七星殿1间,均为庑殿式单檐什字歇山顶,双昂五辅佐,筒瓦彩脊装饰,飞檐翘角,结构古雅,精致壮观。

法王庙较为珍贵建筑是乐楼,其为14米的正方形,系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琉璃彩瓦覆顶,脊饰螭吻天马。内为雕梁画栋,斗拱繁昂,雕花精致。除前檐少部分为清代增修外,其余皆系明代原作,是县境内唯一的明代舞台。

古塔稷王山砖塔位于县境内南部稷王山顶端,建于宋代至和三年(1056年),此为稷山县望嘱村(今划万荣县)张文夷为其亡母所建的浮屠。通体为砖质八角七级叠檐式建造。基部高3.64米,通高20余米,直径为2.49米。基部分斗拱装饰,系双昂五铺作,其余各级均系叠檐式样,全塔现基本保存完好。

北阳城村砖塔位于清河镇北阳城村,系宋代宝元二年(1093年)稷山县王廊阳城村解武一人所建。为砖质七级方形状,基部直径1.68米,通高7米,基部有佛龛及铭文。全塔现基本保持完好。

佛峪口石塔位于化峪镇佛峪口村北约1公里处的黄龙寺遗址上。此塔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建造。基部长2.97米、宽2.85米、高9米,分9级。中部有1.5米方形佛龛,内有石雕残佛1尊。此塔现无人保管,部分被破坏,渐趋倒塌状。

崇善寺塔遗址位于县城稷王路与后稷街交叉处西北角。原塔始建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为12级叠檐式砖塔,基高3余米。外叠檐中空,每级有洞门4个,通高30余米,顶部为铁质塔顶。因通体裂缝,塔身倾斜,于1964年将其拆除,塔内文物保存于县博物馆内。

第二节古遗址兴化寺遗址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的北小宁村东北处。原寺占地面积约1公顷,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建。主要有山门、腰殿、大雄宝殿,均建一中轴上,共分3院。此寺约于民国15年(1926年)后陆续毁坏。曾在遗址上发现一通唐代乾封年间(666年—668年)方形造像碑。其碑高约1米,上部为观音、如来、大势至像,下部为经文。寺中壁画“七佛像”今在故宫保存。另有两块释迦牟尼壁画。其中一块为0.6米见方,为释迦牟尼沐浴图,画的是释迦牟尼刚生下,母为其在盆里洗澡画面。另一块长1米,宽0.6米,为释迦牟尼七步生莲图,画的是释迦牟尼刚洗完澡从盆里走出来,走七步脚下生出七朵莲花画面。

玉壁大战遗址位于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一带。玉壁城在南北朝时是极为险要的军事重镇,是东魏和西魏扩张势力,向对方进攻的咽喉要道。在1500多年前,曾发生了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精、伤亡最多的势力范围争夺战,历史上称为“玉壁大战”。玉壁古战场遗址至今仍可看到那种悲惨苍凉的景象。深沟巨壑,残垣断壁,圈椅背形状的当年韦孝宽的指挥所(或勋州官署)的地基荒草野蒿横生狂长;被传为玉壁城饮马道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下,直达汾河岸边;印证了当年韦孝宽令西魏士兵挖堑壕、点柴火、斩杀熏死从地道而入的东魏士兵这一史实,地道虽有塌陷,但地道口仍在;最引人注目的万人冢,俗称“万人坑”的深沟,骷髅依稀可辨,人骨重叠横生,望之毛骨悚然,因年久水土流失造成的白骨露野让人惨不忍睹。据说附近的村庄群众,经常在此拾到残戟断剑。在玉壁城南二、三百米处有一尊3米多高、面部被切去的石佛立像和倒在地下的半截残碑,据分析也与韦孝宽守城功绩碑有关。玉壁大战遗址不仅见证了战役的规模大、伤亡多,更重要的是战役决定了周、齐平分北国局势的形成,为中国历史上实现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战役中,高欢和韦孝宽所部,分别从空中、地面、地道立体攻战和防守,使用了水、火、布幔、战车、藤甲、弩箭等武器,采取了军事进攻、政治瓦解等战术,将中国古代兵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对研究中国军事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玉壁遗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城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武城村东800米处。南依高崖,北临汾河。自沟口向南延伸,长800米、宽600米,层厚1米—2米,以仰韶文化为主间有龙山文化。发现有窑址遗迹,可辨器形物有陶片等,1979年经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所考查,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吉家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吉家庄北50米处。长500米、宽500米,灰层厚1米—2米。遗址发现有石斧、石球、陶罐等,可辨器形物残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贾峪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贾峪村东300米处。长500米、宽300米,地面可辨器形物有纺轮、尖底瓶等残陶。经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所考查,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西社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西社村西30米处。长500米、宽15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遗址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等,还有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被山西省考古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东段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东段村北10米处的北美疙瘩。长250米,宽10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罐、盆等可辨器形物。被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桐上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1.5公里桐上村东300米处的东疙瘩。长300米、宽200米,地面暴露残陶、尖底瓶等。被山西省考古所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

马家巷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12公里马家巷村东南500米汾河之滨。长200米、宽100米。1985年经山西省考古所发掘,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铲、石锄等可辨器形物陶片。已发掘出一部分。

底史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县城13公里的底史村西100米处半沟中。长800米、宽500米,崖剖面灰层厚2米-3米。遗址发现夯土层及可辨器形物盆、实底瓶等残陶片。经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所实地考查,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柴村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柴村南约500米沟中。长500米、宽200米,剖面层厚2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石镰、石斧、残盆等可辨陶片。经中国博物馆新石器研究所考查,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上费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上费村西约300米处的古村。长300米、宽200米,地面暴露残陶、盆、罐等可辨器形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化峪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化峪村南约500米处。长500米、宽300米,崖面灰层厚2米—3米。遗址发现有石锄、石刀、石斧等,还有可辨器形物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吴嘱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吴嘱村西200米沟中。长300米、宽200米,剖面灰层厚1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窑址和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底史东周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13公里底史村东100米处。长150米、宽100米,剖面灰层1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石斧、石锛等及盆、罐可辨器形物陶片。被中国博物馆考查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

马村东周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4公里马村东20米处。长700米、宽100米,灰层厚1米左右。遗址发现有罐、尊、鼎、盆等可辨器形物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

阳史东周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15公里阳史村东南300米处的古堆。长800米、宽200米,灰层厚1米左右。遗址发掘出土的有石斧、石刀、石球、蚌刀等,以及釜、盆、罐等可辨器形物陶片。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确定为东周文化遗址。

第三节古墓葬县境内有古墓21处,保存完好已开发的有宋金墓和二贤墓2座。

宋金墓位于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青龙寺相距约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茔地。1953年和1954年因雨水冲刷,曾先后发现宋金时期砖雕花仿木结构建筑墓室3座,于196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11座,共计14座,并发掘了其中8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和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院民宅样式,真可谓精巧美观,玲珑剔透。在各个墓室中,不论是门窗隔扇,滴水猫头,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还是墓内回廊下安详端坐的墓主人夫妇以及书童侍女和陈设廊下的“二十四孝”人物组雕,曾参打柴、刘恒尝药、陆绩怀桔、杨香扼虎、丁兰刻木等,栩栩如生。尤应提及的是墓主人对面有舞台乐楼,既有乐队,又有演员,乐器有大鼓、腰鼓、拍板、横笛等多种吹打乐组成,演员行当齐全,分副净、副末、装旦、末泥、装孤等,看上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表演技巧,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进入墓室,宛如光临一座陈设工艺珍品之殿堂,实有琳琅满目,华丽盈门之感。宋金墓群,据第7号墓墓志铭记载:系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至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遗物,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的发现,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金建筑和音乐戏剧发展史极为罕见的历史佐证,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宋金墓群,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投入大量资金,予以妥善维修和合理开掘,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1996年3月,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成立宋金墓博物馆,并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

二贤墓位于县城西稷峰镇吴城村西。据《今古奇观》和《幼学故事琼林》等书记载:春秋时,楚元王招贤纳士,积石山贤士左伯桃奔楚应招,中途与寒儒羊角哀相遇,二人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