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一章 水利建设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当作大事来抓。1949年成立了马壁峪、黄华峪、晋家峪水委会,专门负责辖区内的水利灌溉。20世纪50年代,对汾河采取截弯取直、修筑护岸堤坝等措施进行治理。在汾南丘陵地区修建了三交水库,汾北修建了八一水库。1962年开始大规模治理盐碱地,经过三年时间,盐碱地治理基本完成。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修建了晋家峪水库、黄华峪水库,完成了柳沟坡电灌站和汾北南阳、杨赵等村小型电灌站的建设,同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建起汾河大桥,兴建了蔡村、化峪、西社3处万亩井片灌溉区和黄华峪、晋家峪、马壁峪3大峪灌区,对预防边山峪口的洪涝灾害和改善汾南旱塬靠天吃饭的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汾南扬水灌溉面积扩大,黄河引水到县境。县水利部门扩建、改造电灌站,发展配套机井,降氟改水,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同时倡导多种节水形式,继续加固堤防、清障防淤,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依法管理。至2008年,累计投资4.28亿元,新建引黄工程、城西行洪道治理工程、集中供水等各类水利工程1000余处,水浇地发展到1.39万公顷。全县水井达1755眼,配套安装塑管、建造水塔,解决了偏远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农业节水面积发展到0.65万公顷,水保治理2.72万公顷,达到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配置水资源、水保治理生态化、防汛防洪标准化(20年一遇),水利工程现代化的目标。

第一节井灌工程水井自古以来就是稷山人民取用地下水的重要设施,随着时代发展,水井不断改进,由原始的人工打井到后来的机械钻井,由古老的轱辘提水到今天的机井电井。水井取水已成为县域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灌溉方式。

1991年,全县有水井1572眼,均为机电井。已配套水井1447眼,总动力5.59万千瓦,其中:深井527眼,2.45万千瓦;机井543眼,1189千瓦;电井904眼,3.03万千瓦。1999年,全县水井发展到1619眼,已配套1495眼,总动力6.64万千瓦,其中:深井572眼,2.67万千瓦;机井543眼,7175千瓦;电井952眼,3.25万千瓦。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改革,截至年底,共完成机井股份制经营18眼、租赁18眼、个体承包736眼,水站个体承包32处,人畜吃水股份制经营7处、租赁2处、个体承包111处。2000年,不少农民自筹资金打水井,改造西社片旧井4眼,测试修善乡机井10眼,新增水地550亩。

2006年,全县有水井1736眼,其中50米以下的505眼,50米-100米的291眼,100米-200米的644眼,200米-300米的293眼,300米-500米的3眼。年取水量约4555.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0万公顷,其中:灌溉井1399眼,提水量3439.1万立方米;农村生活机井259眼,年提水量396.13万立方米;城镇生活机井23眼,年提水量136万立方米;工业机井49眼,年提水量575.85万立方米;汾南灌区内机井512眼,灌溉面积5448公顷,年提水量1288.54万立方米;汾北引黄灌区内机井220眼,灌溉面积3873公顷,年提水量1576.16万立方米。

2007年,全县机井仍为1736眼。其中:翟店镇118眼,化峪镇99眼,清河镇122眼,稷峰镇976眼,蔡村乡220眼,太阳乡106眼,西社镇95眼。

2008年,全县水井发展到1755眼,其中,深井959眼。已配套水井1747眼。

第二节汾南扬水工程扬水工程1991年-1992年,汾南扬水工程管理局投资67.5万元,完成防渗干渠10.05公里。1994年,投资300余万元,进行汾南泵站一期工程技术改造,完成二、三级防渗干渠2.25公里,建水利管理楼1128平方米,更新水泵6台,电机4台,安装开关柜、电器柜14面,购置工具车1辆,手持对讲机8对,一至五级站供水管路更新600米。1995年,投资290万元,完成一级站厂区封沙,三级站前池改造,一至五级防渗干渠2.4公里,五级西干防渗渠3.67公里及建筑物3座,建太阳临街管理楼,更新水泵7台,电机1台。

1996年,汾南扬水工程管理局投资187万元,进行二级站厂区封沙及前池改造,完成三、四、五级西干防渗渠6.625公里。1997年,投资30余万元,完成石方护岸工程和堤防护岸工程,在取水口上游堵河锁坝段实施铅丝笼石贴坡护岸250米。1998年,投资50余万元,完成五级东干U型防渗渠1260米和五级东干建渡槽1座。1999年,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五级东干U型防渗渠3150米,建筑物25座和六级西干1、2、3、5、8支和东干2支防渗渠4316米。电灌站配套工程和水源调蓄工程经省水利厅批复立项。至1999年,完成基建投资780万元,农水投资169.6万元(包括粮食自给款40万元)。提水2881.9万立方米,配水2008.9万立方米,利用率69.7%,耗电1615.9万度,灌溉农田2.28万公顷。

2000年,投资70余万元进行橡胶坝的建设,于2002年12月28日完工。2003年1月4日坝袋试充水,1月5日充满。经验收合格,投入运行。

2007年,汾南扬水工程管理局共落实抗旱、防汛、渠道维修等项资金40余万元,新修东里村防渗渠道1000余米,扩浇面积70公顷。加固维修五干渠道2处,重点是清河村西悬渠和西里村南悬渠,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解决的问题。在运稷一级路和清河二级路整修时,新修过路涵闸5处。春浇上水突破170余万立方米,灌溉小麦1340余公顷。全年灌溉面积2867公顷。

2008年,经过多方争取和上级有关部门核定,泵站改造规划概算为9260万元。另外先后落实农水、抗旱大修、防汛资金80余万元,全年上水300余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067公顷。

机构汾南扬水工程管理局位于翟店镇西大街北侧。

局长:贾月盛(1991—2004)、辛启成(2004—)。

第三节黄河引水工程引水工程2001年7月1日黄河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至2008年底,禹门口提水工程管理处共争取国家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近1.25亿元的投资施工任务,建成二级干渠总长27公里,水闸、涵洞、公路桥、机耕桥和渡槽等渠系建筑物60余座(其中较大的渠系建筑物有:化峪暗涵长600米,付家庄渡槽长70米,李老庄渡槽长270米,公路桥5座和干渠节制闸4座);支渠12条,总长74公里,渠系建筑物630余座;再扬提水泵站2座。工程采取完工一段,试运行一段,受益一片的做法,自2002年起,年年上水春浇,2006年上水400余万方,灌溉面积3000公顷,到2007年达到一年四季均可上水灌溉。2008年,完成计费水量629万立方米,完成农田斗渠配套1万米,建成路村、肖家庄、薛家庄3处小型提水泵站。可灌溉汾北3镇60个自然村的1万公顷农田,其中改善水地6000公顷,新增水地4000公顷,同时还可为厂矿企业提供生产用水。

机构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稷山管理处办公地址位于振兴南路东侧。下辖化峪、西社两个管理站,主任为张根荣。负责受益区内引黄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主要工程有二级干渠、支渠、再扬泵站。

第四节汾河治理工程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汾河稷山段处于汾河下游,弯道多、流路长,属蜿蜒型河段,河床以堆积为主,河道纵坡小,过水断面萎缩,水流不畅,来洪时,漫滩和淹没庄稼的现象时有发生,沿河村庄有时遭洪水围困受灾。为此,党和政府对汾河治理非常重视,1991年后,县水利部门把汾河治理作为工作之重,将河道不足5年一遇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

1991年-1995年,县水利部门修复加固河堤50公里。1996年,针对8月份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县2.64亿元经济损失的惨痛教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勘察河道现状和水毁河堤,绘制河道规划设计图,制定《全面开展汾河治理工作安排意见》,根据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出汾河治理工程技术要求。截至12月底,加固、加高河堤33.7公里,新筑河堤2.9公里,完成土方62万立方米。

1997年,加固加高河坝26.4公里,新筑堤防4公里,动土石方40.4万立方米,清除阻水树木2.3万株。完成护岸计划工程10处,新建补丁坝54条,修复坝5条,共计717米;贴坡275米;建磨盘坝9座,用铅丝笼石及编织袋堵河锁坝250米;开挖引河400米,动土石3.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32万立方米,土方2.43万立方米。共完成投资276万元,使沿河防洪能力大为提高。

1998年-2000年,投资3310万元,对汾河进行综合治理,修筑河堤53.8公里,达标45.03公里,完成土方461万立方米,形成较为完整的堤防体系。对22处险段工程进行笼石护岸,控制9.1公里主槽摆动,稳定了河势。并根据汾河下游土壤特点,探索出堤防生物治理防护林新模式,完成生物护堤21公里,治理面积75公顷。对原家庄段弯道缺口实施封堵,开挖引河360米,实现截弯取直。使河道由不足5年一遇的设防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1998年设计标准)。

2001年,投资653.49万元,加固河堤45.03公里,达标43.3公里,北堤32.1公里已全程贯通,全部达8米顶宽标准,动土方266.37万立方米,整修除草加固13.2公里,埋设里程碑32块。投资395.76万元完成险段护岸加固工程22处,计9.1公里。投资23.3万元,栽植防护林13公里。2002年,投资85万元,对汾河稷山段阻水泵站进行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拆除行洪区内高填方渠堤1560米,工程量2.2万立方米;安装地埋钢管1090米,重49.1吨;护砌取水口河岸420米,工程量0.1万立方米;整改输电线路600米,新建管理站房7个,建筑面积125平方米。投资20余万元,组织新栽生物护林9公里,补栽6公里,栽植漳河柳、毛白杨8.3万株,组织专人管护,夏季干旱期间连续浇水5次,成活率达85%以上。2003年,争取国补资金80余万元,对7处阻水泵站进行拆除改造,并在河堤顶部栽植漳河柳1.8万余株。2004年,修复河堤5.6公里,完成土石方1.65万立方米,解决了马壁峪大众闸洪水入汾问题。植树2.2万株,绿化河堤8.3公里。

2005年,在开东、开西村4涧口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分洪导流坝,解决了黄华峪下游水灾隐患。高标准地新筑崔村4.3公里河堤。在汾河堤防下费—南街村段8公里的护堤地范围内植树2万余株。

2006年,县水利部门投资120万元,先后完成河堤防渗加固700余米,修筑磨盘坝14座,动土石方3.8万立方米。

2007年,投资1700余万元,进行汾河治理改造工程,总工程量为95万余立方米,其中,石方9万立方米,治理18.6公里。争取国家补助投资90万元,拆除崔村、苑曲、柴村、下迪等阻水旧堤4.3公里,完成工程量5.4万立方米,包括下迪、柴村渡、下庄、苑曲等险段护岸。

2008年,汾河防洪工程主要任务是加固沿线河堤,拓宽退建行洪“卡口”段,调整河势,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工程建设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截至年底,完成新建加高培厚河堤18.61公里,堤顶硬化、绿化18.61公里,新建改造排退涵闸2座,控导护岸3处,完成工程量达89.51余万立方米。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