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稷山县志(1991-2008) > 第一章 红枣

第一章 红枣

作者:《稷山县志》纂委员会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稷山板枣栽植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明代稷山知县薛一印曾在《万树秋霞》中写道:“江南橘绿日,塞北枣红天。色岂经霜老,味从戴露鲜。既嗟驰荔苦,还叹赐樱偏。处处赤珠满,催租了半年。”对稷山板枣的鲜美甘甜和当时的经济效益作了写实。民国36年(1947年)稷山解放后,县政府大力提倡栽植枣树,红枣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品质提升。稷山板枣1957年进入国际市场,1961年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摘取16种红枣桂冠。1970年参加广交会,并远销北美、东南亚。1982年在全国常州红枣鉴定会上名列第一,被列为国宴食品。1986年获全国首届农博会最高奖。1991年4月,第十届县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把枣树定为县树。县委、县政府着力实施“两红”(红枣、红提葡萄)战略,给枣农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扶持,不断引进新品种,红枣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更优。1994年稷山板枣获全国林博会金奖。1996年获全国食博会金奖。1999年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名牌产品。2000年在山东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获金奖。2003年稷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板枣之乡”。2004年11月被全国果菜专家委员会评为“全国红枣产业十强县”。

稷山葡萄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到1990年栽植13公顷,年产50吨。90年代后,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着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稷峰镇荆平村的夏满仓为典型,大力倡导栽植葡萄。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两红”战略实施,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稳步提高,稷山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之一。2000年-2002年,稷山红提葡萄获山西省水果展销会金奖,至2008年连续9年获运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优质水果奖。

第一节品种特点品种稷山红枣品种主要是板枣。此外还有冬枣、宫枣、梨枣、柳罐枣、雪枣、赞皇枣、大荔枣、灰枣和胎里红等10余个品种。但板枣栽植数量最多,其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县红枣80%以上。它的栽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特点稷山板枣具有皮薄、核小、肉厚、含糖量高的特点,并含有钾、钠、钙、镁、锰、锌、铁、磷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其果为扁圆形,略带上窄下宽状。成熟好的鲜枣,皮为紫红色,肉呈白绿色,含糖量达31.33%,含酸量仅0.1%。每百克含维生素C为972毫克。食之脆而好咬,味甜且香。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变淡黄色,含糖量高达71.5%,可食部分为96.65%。食之味甘甜,食后余香留口。它的药用价值极高,并具耐贮藏和易运输的特点。1995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板枣的检验结论为:果形饱满,个头均匀,肉质肥厚,具有板枣应有的特征。品质优良,检验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

第二节面积分布1991年,全县红枣面积为2000公顷、108万株。其中,陶梁、姚村的板枣成龄树最多,分别为2.4万株和2.8万株。此后,中共稷山县委七届三次全委会把建立“红枣生产基地”作为县五大基地之一纳入“八五”规划。以城关镇为重点,在全县11个乡镇大力倡导“栽枣树、发枣财,早发财”。1998年4月成立县枣业局,主要负责发展枣业。2001年以后,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两红”战略,在枣业发展上采用了四种途径:利用国家“三北防护林”资金,重点规划连片工程,走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在老枣区周围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大量栽植枣树;政府投资在加庄昆仑岗南部建立优质板枣示范基地,设立包括枣密植丰产园在内的5个栽植模式,供枣农选择采用,以便使枣农有章可循;走品种区域化栽培之路,汾北以板枣为主,汾南以赞皇大枣为主。县主要领导亲自抓育苗、搞宣讲,农业、林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送苗木、送技术,使红枣栽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03年达4000公顷。

2007年10月,县农、林、枣业部门在全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农业产业结构大调研,把大力发展红枣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2008年2月,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又把“建立良种板枣苗木繁育基地、红枣低产林改造、建设红枣示范园和实施红枣科技入户工程”列入全县“双十工程”中。到年底,全县红枣面积为4333公顷。

第三节栽培管理水土稷山板枣品质优良,备受青睐,主要因素是其品种适宜于当地独特的水土。据调查,盛产板枣村庄的土质,多为砂壤土和粘壤土,呈中性或微碱性反映。板枣树种抗碱力差,适宜于中性或微碱性土质。板枣树的根系,垂直根不发达,支根很少,水平根发达,毛细根多生长在水平根上。其水平根的细密分布层,多又集中在地表下30厘米范围内。沙土壤和粘土壤从地表向下到30厘米处左右,土层深厚松软,利于其根系发育,并有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极适宜板枣生长。

全县现有沙土壤和粘土壤1.5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41%,是发展板枣生产的理想资源。

间作稷山板枣栽培方式,均以留条带搞枣粮间作,以上长枣下长粮的方法,合理利用光照,进行科学生产。枣园主要间作物的品种是小麦。枣树落叶早,发芽迟。小麦播种出苗后不久,枣叶就脱落。次年小麦快杨花时,枣树的小叶片才长出来。到枣树开花时,小麦已成熟收割。以两行枣树中间播种小麦,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大的同时争光、争肥、争水矛盾。如水肥充足,枣粮均可双丰收。

全县大多数枣园,在小麦收割后,保持一段休闲时间。但也有不少枣农视肥水情况,进行豆类作物复播。

管理枣农在红枣生产管理中,多年来采用常规与应用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探索出一套丰产经验。鉴于板枣多为有核无仁,便以分株、嫁接等措施培育苗木。在水肥上,以秋施基肥和结合花期、幼果等阶段,增施化肥和进行浇水。在剪枝上,以休眠期和盛果期分次修剪。对病虫害防治,采用人工或飞机喷药进行杀除。从1999年-2008年,枣业局、林业局与中国航天部合作,在稷峰镇陶梁村一带实施枣林飞机防治,完成1000公顷枣区的病虫害防治及叶面肥、激素等喷施任务,为板枣丰产提供了保证。

在优质产品生产方面,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在省林科院的指导下,进行稷山板枣选优工作。经过初选、复选、决选,选出22株优系,其中板枣1号已于2007年12月被山西省种苗审定委员会定为良种,2008年培育嫁接苗13.33公顷,为全县枣树基地提供优质板枣苗木。同时通过高接换优,建设良种板枣基地1333公顷。在农业部乡企局科技处专家的指导下,县林业局先后制定了板枣、板枣苗木、板枣生产技术规程3个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004年9月均通过专家审定。按标准要求在稷峰镇的南阳、桐下、加庄村建立了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为全县枣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节经济效益产量全县红枣年产量变化较大,多因花期受灾或收获期阴雨连绵,丰产不能丰收而致。据林业局资料统计,1991年全县红枣产量1552吨,1995年因雨涝灾害,产量降至1347吨,2000年达到1804吨,2005年,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量1.35万吨,2008年,红枣产量增至1.39万吨。

销售红枣的价格随市场的变化波动较大,总体价格呈上涨趋势。1991年,稷山板枣一等品售价1公斤为20元左右,2000年1公斤为50元左右,2008年1公斤达百元左右,仍供不应求。近年间,枣贩子以外地相似枣类,冒充稷山板枣,对稷山板枣销售市场带来一定影响。2001年后,随着“两红”战略实施,红枣产量增长,为防止枣贱伤农,2002年9月18日,中共稷山县委、县政府在金龙大道召开了首届中国稷山板枣、红提葡萄展销暨商贸洽谈会,共达成意向21个,签订合同15份。其中,成交份额红枣7.5万公斤,金额450万元;蜜枣、果脯、贡枣1150万公斤,金额4690万元;纸箱63吨,金额11万元;彩印包装箱6万只,金额17.1万元。商贸洽谈会成交总金额达5473万元。为扩大红枣销售市场,2003年,县政府在因特网上制作“两红”销售网页。通过大力发展“两红”贮藏产业,建设“两红”销售市场,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至2008年,全县共建成冷库29个,贮藏量达500余吨,“两红”市场年交易额4.6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600人。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