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统一大业 > “假如我是毛泽东”

“假如我是毛泽东”

作者:郭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台北阳明山郊外天母山,坐落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上的一栋两层楼的西式房,是从美国回到台湾的陈立夫的住宅。院内树林森森,百花盛开,山溪流淌,飞鸟穿林,颇有野趣。

台湾报刊记者采访陈立夫。陈夫人孙禄卿在一边绘国画。

记者问,陈先生,请问你对当前时局有什么看法?

陈立夫淡然地说,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知世事啊。我在美国是养来亨鸡,卖皮蛋、咸蛋、豆腐乳,维持生计,回台后是读书、写文章,“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啊!

记者说,陈先生是“党国”元老,你从美国回台湾,下飞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希望能平平静静地度过晚年。现在又传闻陈先生要出任要职?

陈立夫说,仅是传闻而已,我对政治已完全失去兴趣,宁愿做些知识性的研究。

记者突然问,海峡那边不断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陈先生对此有何评论?

陈立夫热情起来:我对此很关心,对祖国统一的向往是日甚一日,年甚一年啊!

记者寻根究底地问,这是否也是“蒋总统”的意愿?

陈立夫老道地推辞道,这要请你们去问“总统”本人。

“总统”蒋介石本人已是朝不保夕,不亦衰乎了。

1969年7月,是一个炎热而躁动的月份。对蒋介石来说,这个月可称得上是极不吉利和极其动荡的一个月。

与往年一样,蒋介石夫妇到了这个时候就从士林官邸搬到阳明山官邸避暑。为确保安全,通往阳明山官邸的仰德大道沿途布满了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这条大道,是由台北市政府和阳明山管理局专门拨款兴建的,它除了山势陡峭而无法改变之外,其路况可称得上是台北市郊最高级的一条公路了。

尽管这样,令人始料不及的车祸还是在这最高级的公路上发生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蒋介石的车队从士林方向快速经过仰德大道岭山附近的弯道时,前导车司机发现前面有一部要下山的公路局班车,停靠在前面的站牌下上下客。因为是转弯,前导车没有看清这部公路班车的后方有没有来车,便照直行驶。这时,突然有一部吉普车从公路班车后面猛然超车,并在没有减速的情况下直接往下冲来。显然,这辆吉普车也没有发现“总统”车队在高速驶来。为避免与吉普车撞个正着,前导车立即实施紧急刹车,可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后面的“总统”座车来不及反应,猛然追了前导车的车尾。

在撞车的一刹那,蒋介石手上还握着拐杖,身体猛然往前冲去,整个人撞到前面的玻璃隔板,胸部当即受到严重撞伤,连阴囊都撞肿了,假牙也从口中飞了出去。宋美龄坐在他的左侧,在遭到突然撞击时,她的双腿撞上了前面的玻璃隔板,发出痛苦的尖叫声。

蒋介石夫妇立刻被送往医院急救。经医生检查,蒋介石的胸口受撞击最为严重,心脏部位明显扩大。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心脏病经常发作。

进入70年代后,蒋介石的病情进一步加剧,健康状况明显地从脸上反映出来,脸庞消瘦,双眼眼眶下陷。他的行动也越来越迟缓艰难了,尤其是他的右手萎缩得十分厉害,以至于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他不得不听众医生的劝告,在台北的荣民总医院接受长期治疗。

1969年夏天之后,蒋介石只作间隔式的露面,这种露面旨在给人留下一种蒋介石始终处于身体健康,一直控制台湾局面的印象。实际上,这几次露面都是宋美龄煞费苦心刻意安排的。

蒋介石自1969年8月从政坛上悄悄隐去,已经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无影无踪。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已经公开刊载了一条来自台湾的电讯,赫然标题竟是:台湾秘不发丧,蒋介石确因猝遭车祸而死。

因为美国这条爆炸性新闻,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一时难于控制。有接班势头的蒋经国毕竟代替不了蒋介石。宋美龄对外界越来越离奇的传闻心急如焚。

1974年12月,蒋介石再度因患感冒而转为肺炎,并由于前列腺炎未愈,治疗颇为费事。1975年1月,蒋介石的病情日趋恶化,高烧不退。蒋经国每日至少三次前往探病,蒋介石握住蒋经国的手良久,语音甚低。蒋经国见父亲病状起伏,深感不安,夜不成眠。1月9日夜间,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缺氧症,经急救转危为安。此后,蒋介石病情稳定,日渐好转,实际上是回光返照。2月下旬,病情又出现反复,说话声音微弱,蒋经国极为忧虑,极想“辞职”伴护。3月26日晚,蒋介石病情恶化,经三个多小时抢救才转危为安。

1975年清明节,郊外一片烧纸祭坟景象。

蒋经国来阳明山官邸向父亲请安。

蒋介石躺在床上,以虚弱空洞的目光望着儿子问,经儿昨夜睡眠可好?

蒋经国忙回答,很好,感谢父亲关怀!

蒋介石自语:我睡得也好。

蒋经国说:那我就放心了。

他要告辞,蒋介石突然以异样口吻说,经儿,你自己以后要多休息。

蒋经国鼻子发酸道:是。

蒋介石又有气无力地说,你去请立夫来我这儿。蒋经国答应一声出去,蒋介石自言自语:今天可是鬼节哟!

此时的蒋介石十分孤立。在国际上,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连美国总统、日本首相也都访问了大陆。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对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他认为这时主动向中共提出沟通,有点近似于投降。正在蒋介石犹豫之时,中共方面却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行动。在大陆,中共恢复了“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也出面发表讲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1975年,中共方面又特赦了国民党数百名战犯和特务,还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愿意去台湾或者香港的,也可任其选择。

蒋介石得到这些消息后,心中佩服毛泽东胸怀之博大,但还是没有采取主动行动。其原因,主要是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人选。曹聚仁已于1972年去世。他想将这秘密使命交给与共产党打过多次交道,抗战前主持过国共秘密谈判的陈立夫。陈立夫从美国回到台湾,已经担任了“总统府”资政。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找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采取一个特殊的方式向大陆方面打出信号: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陈立夫应召来见蒋介石,两个垂暮老人在交谈着。

陈立夫说,我根据你的意愿,化名辜君明,在香港《中华月刊》发表了文章,呼吁海峡两岸迟早要和平统一。我在文章中说,中国人无论在大陆或台湾以及海外各地,势必额手称颂,化干戈为玉帛。

蒋介石关切地问,那方面有什么反应?

陈立夫说,还没有得到反馈。估计他们搞“文化大革命”顾不上。

蒋介石说,他们不会同意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各有心腹事啊!

陈立夫说,我还想以“总统府资政”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毛泽东、周恩来发出访问台湾的邀请。

蒋介石点头默许说:都想统一,都难统一,恐怕我们这辈子是看不到统一喽。

陈立夫说,我还是希望看到统一的这一天。有人讥讽我,过去反共反得铿锵有力,现在联共联得理直气壮。彼一时,此一时嘛。

蒋介石叮嘱,立夫,你主持过第二次国共合作,你跟他们打交道多。你继续做吧,秘密地做……但三民主义的旗帜不能丢!

陈立夫从蒋介石那里接受任务后,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泽东访台的信息。

在台北天母山陈立夫住宅书房,满头白发的陈立夫在用毛笔埋头疾书。

书房的陈设简单清雅,一具书橱,里边摆满了中外参考书。书橱旁边一架立地电扇。书桌上放着文房四宝。

他在信笺上赫然写下“假如我是毛泽东”的大标题。只有陈立夫才有这样的口气。

夫人孙禄卿噘嘴评价说,立夫,你这个标题太吓人了。

陈立夫说,我通过渠道发给中共中央邀请毛泽东、周恩来访问台湾的信息,已经好长时间了,没有一点反馈呀。我只好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逼上门去,再呼吁一次。

陈立夫埋头疾书,孙禄卿边看边念:“……恳切希望毛先生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仿效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度合作的新局面……”

陈立夫抬起头征询:夫人,怎么样?假如你是毛泽东,看了会有什么反应?

孙禄卿说,标题虽吓人,态度倒是诚恳,措辞也谦恭。不知蒋先生是什么态度?毛泽东可是他一生的死对头啊!

陈立夫说,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也想为打通国共和谈渠道作最后的尝试。没有他的态度,我怎么敢这样大声疾呼呢!怎么敢把中共的门敲得梆梆响呢!

也许是蒋介石年事已高,知道来日不多,急于安排后事,也许是高龄的陈立夫,在有生之年希望国共重开和谈的心情迫切,在没有得到中共方面回应的情况下,他写了标题特冲的《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他特别希望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两次国共合作的先例,握手一笑,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这一事件说明,蒋介石临终时是有国共第三次和谈的愿望,他是坚持“一个中国”到底的,并不是“反共到死”的。

病弱的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对第一副总理邓小平说,陈立夫向我发出了访问台湾的邀请函,等不及我答复,又在香港登了报纸。他拍拍自己的腿,说,我是去不了,恐怕跟我们的老朋友蒋介石此生难得见面啦。

邓小平安慰说,只要主席想见,还是有机会的。

毛泽东摇头说,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但要尽快实现“三通”。通都通不了,怎么去呀?

陈立夫的邀请也好,文章也好,都没有得到中共的回应。一者,蒋介石的这一急切希望与他平日的“反共”言行,形成了鲜明对照,显得那么突兀和格格不入;二者,那时,患白内障几乎失去视力的毛泽东,刚刚做完手术,腿脚也不灵便,“文革”的烂摊子也没有收拾好,他怎么可能去台湾访问呢?

春节前后旅美回台的国民党元老、“总统府资政”陈立夫,又在天母山住宅接待记者。

陈立夫热情地说,请诸位喝茶,这是杭州的茉莉茶,很香哟!

记者边喝茶边问,我们注意到,最近陈先生多次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陈立夫接话说,不是呼吁,我是在探索祖国统一的新途径。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的先例,特别是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十年内战的血海深仇,重新握手,那么,时至海峡两岸隔绝几十年后,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共两党为什么不能再度合作?

记者又问,请问,陈先生探索到什么新途径呢?

陈立夫兴致勃勃说,一条是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前两次国共合作都是以三民主义为前提的嘛。一条是唤醒中国人自己的觉悟。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希望中国统一,要统一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在双方分裂对峙中,靠帝国主义在后面撑腰,这些撑腰是为中国吗?不,是为他们自己。

记者问:你认为国共合作的前景如何?

我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感情深沉地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大陆来台的人不少已经作古,生不能还故乡,成为死前的最大遗憾。

接见完毕,陈立夫边送记者出门边说,你们看,我穿的长袍,还是从大陆家乡湖州捎来的丝绵呢,松绵柔软,穿着就是舒服啊。他指指身上的长袍。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