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每天学点实用心理学 > 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游戏”

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游戏”

作者:赵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当一个男人需要他的妻子,却宁死也不肯承认害怕会失去她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他可能企图贬低她的价值与地位,阻挠她从事外在活动或交友,以防止她被外面的人抢走,他也可能使用身体暴力。有个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剧中人物大宝就因为害怕失去妻子,而经常对她实施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就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施暴者多是男性。

心理学家艾美·霍兹沃斯·梦露说:“这种男人通常十分依赖自己的妻子,生怕在妻子面前碰钉子。这种恐惧心理会造成不断的争吵,如果他们一时控制不住而对妻子暴力相向,事后总是懊恼不已。”

1.知识分子,家庭暴力的多发人群调查表明:中国的家庭暴力在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上升了近30%,而家庭暴力的施虐者也正呈现“高智商”的趋势。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各类型家庭中,知识分子至少占了四分之一。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主人公安嘉和,是一位外表温文儒雅、事业有成、受同事尊敬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同时又是一位凶恶的家庭施暴者。

为什么家庭暴力更多发生于知识分子身上呢?

知识分子过分讲求完美,同时又比文化低的人更好面子,这往往成为诱因之一。一位心理咨询专家这样说:“当对婚姻的过高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往往会暴露出与平日的温文极端相反的另一面。”

另外,生活、工作中的巨大压力也往往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为了转嫁自己的苦闷和压力,殴打妻子、儿女就成为他们发泄内心苦闷和紧张的方式之一。

2.家庭暴力的应对作为家庭施暴的主体——男性,应学会克制自己,必要时要接受心理治疗,以便铲除这种邪恶的心理和行为。

张某是汽修厂的钳工。关于家庭暴力,他这样说:“我过去总是把责任推到老婆一个人身上,经过单位和街道办领导的教育,我认识到,是我自己对事情的反应过于负面。作为男人,更应该勇于担起责任,并且承认打老婆是可耻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暴力很明显的是个人抉择或意志的产物,这是男人重拾驾驭感、权力欲的方法之一。暴力是一种后天学习的行为,可以用毅力、沟通、感情和冲动控制等方式加以克服。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事实,坦然承认自己无权控制他人,就可以让暴力行为免于发生。

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女性,在受到暴力危害时,尤其是第一次,要采取反抗措施。要在行为上拒绝玩心理游戏的“邀请”,当丈夫向自己施威时,不能软弱地充当“受害者”,态度要强硬一些。

任女士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任女士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语相向,后来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任女士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这时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找到她以后,每次他都是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向任女士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任女士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可是过不多久,丈夫又故态复萌。于是,任女士这十几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

任女士和丈夫多年以来就是在玩一场极度危险的“心理游戏”。当任女士丈夫扮演“迫害者”对她辱骂和殴打时,她乖乖地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而当任女士离家出走时,她丈夫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表示如果任女士离开他,他就活不了了,于是任女士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为丈夫的“救世主”

所谓心理游戏就是指人们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样一些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女性要想拒绝家庭暴力,就要拒绝这种心理游戏。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