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 Chapter34神奇的心理学,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

Chapter34神奇的心理学,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

作者:蓝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之后,会辱骂他们或打他们。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当孩子闯了祸之后,他们心里其实很痛苦、很内疚。在他们这种糟糕的心态下,家长的打骂对他们来说,只会感到家人并不爱他们,爱的是那些已经损失的钱和物。在这种境况下,他们根本就无心改正错误。所以,聪明的父母一定要知道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这个周末,小蕴全家进行大扫除。小轩、可可都来帮忙。不过小蕴今天的心思可没在干活上,而是边干边想着去划船的事。

不料,一个不小心,便闯了祸。爸爸最喜欢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小蕴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她想:“这下闯大祸了,爸爸一定会骂我的!”爸爸一向比较严厉,想起爸爸接下来要拉长的脸,小蕴手忙脚乱地逃离了“现场”。

眨眼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爸爸妈妈见小蕴还是没有回来,便分头去找。妈妈在小花园里发现了小蕴。她正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小蕴,回家吃饭了!”妈妈柔声叫她,但小蕴不敢回家。

“今天是淘气的小轩打碎花瓶的,妈妈,咱们今天能不能晚点回家呢?”小蕴央求妈妈。

妈妈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诉她:“今天打扫卫生,你是咱家做得最好的,你爸爸还一直对你赞不绝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个花瓶大,摆到哪都占地方,这下好了,家里显得不那么挤了!你爸爸说早就想扔了。不过呢,以后劳动的时候要注意啊!”小蕴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她想:“我以后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当她回到家时,爸爸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说:“小蕴,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否则扎到脚就不好了。”

小蕴飞快地去拿扫帚和簸箕。从此她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都变得细心了。

小蕴妈妈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明智的,她没有因为孩子闯祸而愤怒,也没有让孩子承受闯祸后的“恐惧”,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前车之鉴”。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却更像“穿西装的野人”。每当发现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便冲着孩子大喊大叫。事实上,这种方式也收效甚微,因为人们的情绪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孩子记住当时的“恐惧”,而忘了对错误的判断与反省。

所谓的“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即指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会首先影响到人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父母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比如在孩子处于不愉快状态时,他们就会将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门外”,这时父母无论说什么,他们都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处理、体谅孩子的感情,宽容和安慰他们,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下,那么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

父母千万别上了“光环效应”的圈套有一位初中男孩子,他怎么也写不好作文。他听从妈妈的嘱咐,每次去书店都会买一大堆作文指导书,他其实非常不喜欢读这类书,他更想读那些优美的散文,情节一波三折的小说,但他妈妈认为那些书都是“没用”的书。她常对儿子说:“读那些散文和小说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样吧,你读完这些作文书才可以去买其他的书。”孩子虽然当时答应了,但他依然很反感那些作文指导书,自从买回来就一直放在抽屉里,并且再没有提出过买散文和小说的事,他的作文依然没什么进步,阅读也搁浅了。

而一位初中女孩子的妈妈则不同,她的女儿起初作文也不太好,但她并没有像男孩的妈妈那样,让孩子买一大堆的作文辅导书,她让孩子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这样,孩子选了一些小说、传记、历史、随笔等书。不到一年的时间,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并且语文成绩也好了许多。当孩子上初三时,为了把握中考作文方向与要点,才买了一本作文辅导书。

两个孩子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可是两个妈妈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对策,结果使得两个孩子的作文水平拉开了差距。

男孩的妈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以偏概全。即认为凡是与学习有关的书都是“有用”的书,凡是与学习关联不明显的书是“没用”的书。她在“有用”的光环笼罩下,对孩子所读的书做出了一个十分片面的判断。并将这种片面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

男孩妈妈的行为其实正中了心理学上“光环效应”的圈套。这个心理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其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贴上了“好人”的标签,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别人会认为他拥有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认为一无是处。这种现象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据此,爱德华·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名为“光环效应”。

家里和学校中常有“光环效应”的现象:某学生数学不及格,老师就推断这个学生贪玩,天资不聪明,就不在他的身上花心思了。而实际上,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并不能证明他其他方面的成绩都不好。比如钱钟书先生在学校里数学成绩很不好,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大文豪。

作为家长,应该全面看待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切忌以偏概全,用“有用”和“没用”来概括书籍。而应尊重孩子意愿,调动孩子的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其他。

抛弃“牛不饮水强按头”的教育方式从少女到如今为人妻,为人母,你肯定体会到了这个过程中的幸福与喜悦,但同时你也肯定遇到了不少烦恼,对不对?父母管教太严让你心生厌烦,丈夫不懂得怜香惜玉让你受了种种委屈,终于可以从孩子身上得到慰藉了,但无奈孩子不了解你的良苦用心,反而经常跟你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处处与你为“敌”,凡事都对你抱着抵触心态,你要他往东他非朝西,你要他往西他非要朝东……

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学上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别人要求我们做某事,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事情是本来不想做的,或者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会因为受强迫而感到自尊受到损害,从而产生故意和对方“对着干”的态度。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这时候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父母。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你还把他们当小孩看,无微不至地“关怀”,就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萌生对立情绪,产生反抗心理。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就更强。

家庭和谐是生活幸福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所以女人要幸福就要了解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并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

1.别对孩子采取“硬性措施”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在茶盘中放了5只朝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房间里的孩子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心理学家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一枚国徽面向上的硬币,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小孩说:“杯子下放了东西,你千万不要动,否则我回来对你不客气!”然后就出去了。这时候,孩子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往往拿起茶杯,看看下面的东西。而且心理学家强调得越厉害,孩子这样的行为倾向就越严重。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事情本来孩子没有兴趣,也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你采取“硬性措施”,对孩子进行强行压制,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强,本来没打算做的“坏”事也会因为你的压制而去做。所以,身为人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这一特点,不能强行压制,要以冷静、民主的态度和孩子沟通。

2.有时候教育不成时,就让孩子亲身实践夏天的一次晚饭后,东东和爸爸一起到街上散步。东东看到街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爸爸买。爸爸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还是别买了。”东东弯眉撇嘴,并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爸爸想,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于是爸爸对他说:“买西瓜可以,但是你要负责拿回家。”东东同意了,抱了西瓜就走。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累得满身大汗,走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最后东东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西瓜太不划算了!”他终于理解了爸爸是对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倔劲,你苦口婆心地说道理,劝说,他们全然听不进去,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让他们亲自尝试,让他们吃吃“苦头”,有了这样的教训后,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就不会再与你对着干了。

3.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十来岁的孩子身体开始发育,由于对性知识好奇,可能会对成人书刊产生兴趣。父母如果看见了孩子在看这些书刊,一定要克制发脾气的冲动,应本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坐下来讨论一下。首先你应该表示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对性好奇是正常的,我看见你想把它们藏起来,我猜你一定知道看这些书不太合适。”你可以告诉孩子,裸体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些著名的油画中有裸体的人物,人体本身是美的。你对它们感兴趣我可以理解,但某些书刊登这些裸体照是另有目的的,它们把人们之间的相爱变成了纯粹的性行为,这就是丑陋的。我希望你下次看见这样的杂志,能想起我说的话。现在我要扔掉这本书,我不想在我们家看到这种书。”

4.顺水推舟一个星期天,一家人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杰杰叫妈妈和他一起去野外玩,妈妈说去不了。他玩耍心切,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都不答应,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妈妈就顺着他的话笑着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服你自己洗,你用的文具你自己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嬉皮笑脸地说:“妈妈,我要你管,我听你的,下次再到野外去。”

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人头疼,但有时它也能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也可以反其道而用之,促使孩子对好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可以看看这则例子:

乐乐上了幼儿园大班,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业,总要妈妈或是爸爸陪着,结果逐渐产生了依赖性,只要没人陪,他就不写。为了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写作业前妈妈故意说:“不许自己写,写得不认真,老师还会责怪我。你先等着,我忙完了事再来陪你。”可是妈妈一离开,乐乐马上就把作业拿出来自己写,等妈妈再回到他身边,作业已经写完了。

这种方法显然要比现实中许多父母“牛不饮水强按头”的方式要好得多,身为母亲的你不妨也试试看。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