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 Chapter6求人办事的心理操控术

Chapter6求人办事的心理操控术

作者:蓝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好事多磨,有耐心才会让人“妥协”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朋友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框中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小时候是全村有名的“混世魔王”,人见人怕。23岁那年,他只身一人来到东京开始创业;35岁时,他已经成为日本保险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阔别家乡十几年的他,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原一平这次回家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让家乡人知道当年的“混世魔王”已经有出息了;二是想在自己家乡开展保险工作。所以回到家乡不久,他便大力宣传保险知识。遗憾的是村民根本不相信当年的“混世魔王”,怕吃亏,谁也不愿参加。原一平明白要想在村里开展保险工作,必须得到村长的帮忙。

村长是当年和原一平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当时原一平经常欺负他,如今他想要得到村长的帮助,肯定很不容易。不过,原一平没有放弃,他找了个时间带着礼物来到村长家。村长一看是当年的“混世魔王”回来了,不禁想起他以前在村里做的坏事,吃了一惊。

因此,当原一平提及让村长帮忙动员村民一起学习、参加保险的时候,村长一口回绝了。

第二天,原一平又带着礼物来了。村长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天,原一平又来了。不过这次村长的家人告诉他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忙盖房去了。原一平得知这个消息后,明白村长是故意不想见他。于是,他骑车按照村长家人说的地点追了过去。到了村长亲戚家,他把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继续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原一平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长家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就是两个钟头。村长起床打开门,见原一平像只落汤鸡似的站在门口,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他们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这种缠着对方不放的求人办事方法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的,只有控制好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注意事项◎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当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出现僵局时,人们通常会变得烦躁、失意、恼火甚至发怒。然而,这样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你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待对方的理解,有了这种心境,你才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才能够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打破僵局。

◎要抓住时机“磨”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和人家耍无赖,而是等待时机,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有希望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缠着对方不放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但事情不办是不行的,对方有意推托、拒绝,那你只能靠软磨硬泡来达到目的。所以“脸皮厚”、有耐心有时也是求人办事的一项基本要求。

事先感动对方人们往往喜欢表现得比别人强,或者努力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其实,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怀疑他这么年轻是否能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多。”短短的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放心了。

求人办事时,能感动别人,使别人愿意来帮助你就再好不过了。但要感动别人并不容易,你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要明白,让一个人帮你做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但同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人的癖好偏爱,因此你应该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这样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来应对他。

要让自己的计划“适应”别人的需要,这样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说服别人帮你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对方“就范”。如果你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在心理上占据上风,那对方反而会对你加强防范。所以,应该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此外,有些被求者因为帮助了你,有恩于你,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你“数落一番”。当你认为自己可能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先他而行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

“心理共鸣”好办事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但要使彼此真正产生共鸣,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当你对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谈话中要努力找到你们之间的共同点,这样有助于你得到对方的认可。当然谈话时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后,便会不自觉地支持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和母亲的婚事呢?”

“我爱她。”父亲答道。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于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父亲自豪地答道。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我对科学的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惊讶地看着伽利略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他们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似乎有所感悟,但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听到这里,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忙的。您只需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动了父亲,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伽利略采用的就是“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

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还可以指出对方这样做的好处。伽利略正是这样做的“……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可见,只要你找到你与所求之人之间的“共同点”,得到对方心灵的回应,便就是获得了求人成功的钥匙。

心理共鸣三途径①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

②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

③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后,便会不自觉地支持你的观点。

多打电话不如多见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拿了一些照片让被试者看,有些照片被试者看了二十五次,有的被试者只看了一两次。测试结束后,心理学家问被试者对照片的喜欢程度。回答“我很喜欢他们”的是看了二十五次的被试者,而回答“没感觉”或“不喜欢”的是只看了一两次的被试者。

为了与这个实验相对应,心理学家在当天下午又做了一次实验:他们让两个被试者以不同的距离先后坐在一个中年人旁边,并和他聊天。前一个人坐在中年人身边,聊了十分钟;后一个人坐在离中年人一米的距离,聊了两分钟。心理学家让这两个人谈谈对那个中年人的印象,前一个人回答“非常亲切,很投机”;后一个人回答“没什么印象,名字也记不得了”。

通过上述的实验,人们发现接触频率和接触距离决定了亲密程度,这是“熟习性原则”在起作用。

为什么说接触频率和接触距离决定了亲密程度呢?这是因为你一旦与交往对象频繁见面,势必会增加彼此的熟悉程度,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能引起对方的关注;而交往距离的远近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彼此在交往过程中的信任度和亲密度。这就好比看东西,近在咫尺,会看得很仔细,也能留下深刻印象;而距离远的,则只能留下一个相对模糊的印象,自然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与你的好朋友远隔两地,经常打电话,有一天你们在彼此一方的城市相聚,你发现你们之间的感情比起过去生疏了许多,而他跟他身边的那些只来往了几个月的朋友却很亲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友谊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期望,因此人们会努力和相近者友好相处,尽量避免彼此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出于本能,总是希望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回报。交往频率的增加,交往距离的拉近能更容易了解对方,用很短的时间获得关于对方的某些信息,判断出对方的脾气秉性,从而在与对方交往时产生一种安全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和这个人来往我心中有数”。

正因为这样,如果你想让别人顺利答应你的请求,那就需要在平时做足工夫,多接触,多交往,这样以后求人办事才会游刃有余。

恰到好处的赞美能收到积极效果每个人都有他引以为豪的优点,并希望他的这些优点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因此,肯定他人的优点,恰到好处地赞美,往往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他少年得志,刚过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某地知县。赴任前,他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

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

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圣贤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

袁枚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袁枚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袁枚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感慨道:“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这里的“高帽子”便是恰到好处的赞美。“正直”是袁枚的老师一直所推崇的,当他不失时机地赞美了老师这一点时,老师听后自然“转怒为喜”。

确实是这样,你的一句赞美会让被赞美者心情舒畅,但赞美必须是非常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你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如果是虚伪的、无中生有的赞美,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自在。

如何才能将赞美的话说到最好◎赞美的话要坦诚得体,切忌“无中生有”

人总是喜欢被赞美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赞美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轻率的说话态度不仅不能达到赞美的效果,还会使人产生不快的感觉。

◎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赞美更为有效这是一种至高的赞美技巧。在各种赞美的方法中通过他人之口传达的赞美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心里一定极为舒坦。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不自在,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远没有间接听来的这般悦耳。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赞美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美后,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赞美别人,有的人也许不吃这一套,乱送“高帽子”可能会弄巧成拙。

。VIP。♂丝♂路♂文♂学♂网*♂www.wen♂xue.c♂om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