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国学经典全集 >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6)

第六十四章 未济第六十四(26)

作者:杨永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译文”

善于认识别人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己才称高明。战胜别人叫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知道满足就等于富有,顽强从事的才算是有志,不丧失根基就是长久,至死不忘守道是长寿。

三十四章“大意”

本章也是对“道”的颂歌。“道”广大无边,无所不至,万物靠它生长,受它养育,可是它不居功,不主宰,无欲求,正因为它无为,无欲,无争,不自称大,所以它才最伟大。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像洪水泛滥,周流在左右。万物依赖它生长,而它从不推辞;功业成就却不说自己有功,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是由于它是无欲的呀,可以称作小;万物都要归附于它,而它却不自封为主宰,可以称作大。正因为它不追求大,所以才能成为伟大。

三十五章“大意”

本章还是歌颂“道”。“道”是天下所归,它可以使天下人和平安泰。它虽然淡然无味,无见无闻,但作用却无穷竭。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掌握住大道,天下民众都会归顺。向往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就和平而安泰。动听的音乐和鲜美的食物,能使过往行人停下脚步。而大道表述为言语,淡然没有滋味。看它不能见其形,听它不能闻其事,然而用起它来却无穷无尽。

三十六章“大意”

本章辩证法思想很突出,而归结点却在君国政治上。老子首先列举开合、强弱等矛盾转化现象,说明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发展变化之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并由此进一步推导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告诫治国者不要显示强权。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以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须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这就叫幽微而又显明的道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离深潭,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轻易向人展示。

三十七章“大意”

本章仍然是讲政治上的守“道”、“无为”。老子把“无为”视作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他希望君主能顺乎人情物理,听凭万物自然消长变化,他也希望人们都根绝私欲,民风淳朴无争,天下自然会平静安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守它,万物就会自行生长变化。自然变化而有私欲发生,我就用无名真朴的道来镇服它。要用无名真朴的道来镇服它,也就是要根绝私欲。根绝私欲就能保持安静,天下就会自然达到稳定。

三十八章“大意”

本章并不是单一地讲道德规范,主旨还是讲守“道”,讲“无为”。“德”是“道”的体现,有得于“道”就叫“德”。一切顺应自然,绝无作为之想,这才堪称“上德”,才真正符合“道”的原则。“德”、“仁”、“义”、“礼”的递降发生过程,正是“道”逐渐泯灭的过程,是社会由“无为而治”到有为而乱的过程。老子批评了现实中人所宣扬崇奉的“礼”,主张重归于“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从来不讲求德,因此有德;下德的人念念不离德,因此没有德。上德的人无所作为也无心作为;下德的人无所作为却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于是就卷袖捋臂地硬拉人们强从。所以失去了道德后才有德,失去了道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那所谓礼这个东西,标志着忠信的浅薄,是动乱的发端。无根据的预测,只是道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和浮华,而趋向淳厚和朴实。

三十九章“大意”

本章主旨是讲得“道”。前一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道”的作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天地万物,只有得“道”,才能清明、安宁、通灵、充盈、生长。反之,后一部分专就前面提出的王侯一例再论得“道”。认为侯王只有居下、处贱、弃誉,才符合高贵以低贱为根本的原则,才是体察了“道”的特性,才能得“道”有“德”。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自古以来得到一的:天得到一才清明;地得到一才安宁;神得到一才灵验;沟谷得到一才充盈;万物得到一才生长;侯王得到一才能做天下之准绳。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怕要毁缺;神不能保持灵验,怕要停歇;沟谷不能保持充盈,怕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怕要绝灭;侯王不能做天下的准绳,怕要权位倾跌。所以,贵以贱做根本,高以低做基础,侯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这不就是以低贱做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所以不想碌碌华美,像玉一样高贵,而宁愿珞珞粗劣,像石头一样低贱。

四十章“大意”

本章论及以“道”为核心的三方面内容:返本归根是“道”的运动形式;柔弱是“道”的作用;由无形质到有形质是“道”生万物的过程。返本归根的思想在很多章内都有反映,是老子哲学的归结点;但是,这种返归运动实际不是直线单向地来而不往,而是在循环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老子既说“归根”、“复命”(十六章),又说“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从“有”产生;“有”从“无”产生。

四十一章“大意”

本章从闻“道”之后的不同反应,把“士”分为上、中、下三等。“道”不能被众人理解的原因是它幽隐微妙,本质不外露。“道”虽然无形、无名、无为,但却是无不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等人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将信将疑;下等人听了道,大大嘲笑它。不被下等人嗤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语有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坎坷不平,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最净的洁白好像玷珀,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纯真的德好像污垢多变。最大的方正反没有棱角,最大器具最后才能制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响声,最大的形象却看不见踪影。”道隐没于无名。只有道,善于开始,又善于完成。

四十二章“大意”

本章从两个方面讲“道”的功用。前半章讲宇宙生成理论,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唯一根源是“道”。后半章转而谈人事,认为只有谦退、守柔、戒满、抑强,才符合“道”的原则,才能有益无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两气交互冲荡就生成新的和气。人们所厌恶的称呼,就是“孤”、“寡”和“不谷”,但王公却用来称自己。所以事物有的减损了反倒增益,有的增益了反倒减损。凡人所教导我的,我也发为议论去教导人:“强横的人死无葬身之地!”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学的开始。

四十三章“大意”

本章继续讲柔与“无为”的好处。柔是“无为”,强是“有为”。最坚强的东西阻挡不了最柔弱的东西,“有为”不如“无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缝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没什么能赶上它。

四十四章“大意”

本章反映了贵重己的思想。老子认为,名利与生命是互相矛盾而不可调和的,追逐名利,贪得无厌,结果必然造成生命的损失;只有看重生命,置名利于度外,才可以长命百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望与生命,何者更可爱?生命和财货哪一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因此,过分吝惜必定会造成极大耗费,过多收藏必定会造成严重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感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四十五章“大意”

本章前一部分,讲许多事物的实质与外在形式常不一致,实际已经很完美的东西,表面却常常不足,甚至严重缺乏而处于完美的反面,人们应追求实质的完美而不着眼于形式。后一部分,从矛盾双方相反相制的道理,主张政治上的清静无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神,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它的作用总不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好像弯曲,最灵巧好像笨拙,最雄辩的好似口吃,它的作用永无穷尽。动能战胜寒冷,静能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四十六章“大意”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老子渴望平息一切战争,把有无战争看作判断天下“有道”与“无道”的重要标准;他把战争视作最大的罪过和灾祸,认为导致“无道”和战争的根由只是贪心、不知足,而要消灭战争,就要知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太平有道,驱赶走马去送粪播种;天下荒乱无道,战马会在军阵中生驹。没有什么罪过比放纵欲望更大,没有什么祸患比不知满足更大,没有什么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就永远是满足的。

四十七章“大意”

本章表现了老子在认识论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不必亲自体察,就可以推知社会历史和自然规律;实践多了、久了,反会对人的认识能力产生副作用。他认为,得“道”的圣人可以不行自知,不见自明,不做自成。老子实际是要“守静”、“明心”,以理性认识代替感觉经验,而这理性又似乎是存在于心灵中的一种天赋原则(张松如语)。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房门,就能推知天下事情。不窥望窗外,就能看出天道变化。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能知情,不用眼见就明了事物,不用作为就能成功。

四十八章“大意”

本章与四十七章联系很密切。开首二句是对“为学”的贬抑和对“为道”的褒扬。老子认为,学习虽然使人们逐渐增长了的经验、知识和才干,但也逐渐增长了扰动内心的情、欲和巧智诈伪,离“道”越来越远;而修“道”,可以使人们内心逐渐趋于虚静,清除巧智诈伪,直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情”、“欲”和巧伪,求道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和巧伪;减少了又减少,直到无为。无为却可以无所不为。治理天下常靠无所事事,倘若有所事事,就不能治理天下。

四十九章“大意”

本章描述的“圣人”实是老子心目中完美的统治者。老子以为,这样的“圣人”有的只是清静“无为”的原则,他自己因循自然,浑朴无欲,他还要让百姓都无见无闻,无知无欲,重归于淳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和平常人心不一样,他们把百姓的心意视作自己的心意。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这就能使人心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们,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们,这就能让人心归于诚信。圣人在世,心有天下谨谨慎慎,身为天下混混沌沌。百姓都专一注意他们耳闻目睹的事情,圣人使他们全都闭目塞听。

五十章“大意”

本章讲养生之道。人们由于过于贪生,取用无度,违背了养生之道,其结果是自陷于死路。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清静寡欲,因随自然,虽临险境而能不入死地,所以长生。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始出于世而生,终入于地而死。

生路约十分之三;死路约十分之三;还有的人在生长,生长便活动,由于活动而置于死也,也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对求生太看重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碰不上犀牛和猛虎,进入军阵中碰不着刀枪。犀牛在他身上无处用角,猛虎在他身上无处用爪,刀枪在他身上无隙可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他们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啊。

五十一章“大意”

本章讲“道”生万物和万物尊“道”,而核心是前者。“道”生成万物,养育万物,但却不占有,不图报,一切任其自然。这是“道”的“玄德”,而万物对“道”的仰赖和尊崇,也完全出于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万事万物虽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贵重德。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贵重,并没有谁册命封许而常常顺随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让它们生长,让它们发育,让它们结果,让它们成熟,抚养它们,保护它们。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自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幽隐深远的德。

五十二章“大意”

本章与四十七章互相联系,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守“道”才能认识万物,而认识了万物,还要反过来守“道”,这才能终生安常处顺。他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必要的,应该闭目塞听,无知无欲,虚静守柔,内观返照,这样才能晓悟事情,不遇祸殃。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原始,这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已经知道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本身;已经认识了万物本身,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那就终身都不遭危害。堵塞住嗜欲的孔窍,禁闭住嗜欲的门户,那就终身不会出毛病。打开耳目诸觉官,完成世间众事业,那就终身不能救治。观察入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运用含蓄着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留下祸殃,这就叫因循不变的常道。

五十三章“大意”

本章反映的是社会政治内容。老子尖锐地批评了包括宫廷权贵在内的剥削者,深刻地揭示出过分剥削所造成的严重社会矛盾:一方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一方面田地荒芜,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可参见七十五章和七十七章的有关内容。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资夸。非道也哉!

“译文”

假使我准确地有了认识,就要走在大道上,最害怕的是步入邪路。大道非常平坦,可是人们喜好坑洼不平的捷径。宫室非常整洁,田地经管得很荒凉,仓库十分空虚。有人服饰华美,佩带锋利的宝剑,吃饱喝足,财物享用不尽,这就是强盗头子。是背离了正道啊!

五十四章“大意”

本章主要针对上层权贵讲“道”的功用。老子认为,贯彻“道”的原则,不仅有利于修“道”者个人及其子孙,而且可以用之于家、乡、国,乃至全天下。“德”也随之同步增长。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立的坚不可拔,善于抱持的牢不松脱,子子孙孙来祭祀永远断绝不了,能自身贯彻这一原则的,他的德才是真诚的;在一家贯彻这一原则的,他的德就富余;在一乡贯彻这一原则,他的德性就宽广;在一国贯彻这一原则,他的德就丰盛;在天下贯彻这一原则,他的德就遍及天下。所以,要用修身之道来观察一身,用齐家之道来观察一家,用合乡之道来观察一乡,用治国之道来观察一国,用平天下之道来观察全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全天下情况呢?就是用这个办法。

五十五章“大意”

本章以婴儿比喻“含德之厚”的得“道”者,他们无知、无欲、无为,因此于内“专气致柔”(十章),于外不遭异物伤害,永远处于纯真、充实、自然、和谐的状态。告诫人们,贪生纵欲,任气使强,就背离了“道”,就会由盛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