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刘心武自选集·小说卷 > 公共汽车咏叹调

公共汽车咏叹调

作者:刘心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都会的血液  气恼。凡是公共汽车的乘客都难免气恼。  死等,死不来车。终于来车,轰隆隆从站前一掠而过。动不动竖起“区间”“快车”的小牌子。好容易跑拢车门,偏“咣当”猛然关上。总算挤了上去,售票员从后面推你搡你,就仿佛对付一袋土豆。来劲儿时,查票近于刁难,没劲头时,你要买票他还懒得卖给你……  终点站上,停着好多辆车。为什么一辆也不发?  淤成一团的乘客个个心急火燎。  站上有间小屋,是车队的调度室。一位乘客闯进去,质问道:“怎么还不发车?”  没有人理他。  调度员拉长着脸,在一张表格上填写着什么。几个也不知是司机还是售票员的年轻人坐在长椅上,管自互相聊天。  那乘客提高嗓门,再问一次。  几个声音同时响起:“你等着去呗!”“现在没车!”  终于有一辆车开拢站前。人们争先恐后地往上挤。  忽听售票员宣布:“西单不停!去西单的甭上!”  西单是大站,为什么不停?  乱哄哄。有人想退下去,再等一趟西单停的,但游移之中,车已启动。  车驶出站后,乘客们开始纷纷呼吁:“西单干吗不停?”“我们都去西单!”“快车也得快得有道理,西单不停算怎么回事?”  前面那位烫发描眉的售票员撇着嘴说:“甭跟我嚷,你们跟司机说去!”  真有几个人去跟司机说。或恳求的口吻,或激动的语气。  原来快车省停有一定的随机性。调度员的安排并非圣旨。  司机嚷了一声:“一站西单啦!”  售票员便也呼应了一声:“头站西单!”  车有十七米长,分前后两截,塞得满满的,有人没听见,有人没听清,有人没听。  调度员对乘客闯入调度室大声质问早已习惯。  她懒得回答。甚至懒得抬眼望一下质问者的模样。  小小的调度室,是乘客们所不了解的另一世界。  调度室的一面墙上,是木制的大幅人事调配表。车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木牌,名字写在木牌上。木牌按出勤安排,挂到大表上。总有若干木牌被另挂在一侧,那是病假和缺勤栏。  是的,难怪乘客们眼睛出火——站里明明有车,为什么不发?  非高峰时间,只出一半的车。停驶车的司机下班回家了,车没人开,自然不能发出去。高峰期也可能有车停在那儿开不了,因为司机出勤不足。  出勤不足,这是调度员管不了的事。  调度员打着哈欠,填写着表格。表格上有一栏是“正点率”。她尽在那一格里打叉叉。  车行不能正点,怪路:有的马路至今还是清朝走轿子的宽度。怪车多:如今北京机动车已达三十万辆,自行车已过五百万辆。怪红灯。怪事故。怪预料不到的种种情况。  谁了解一个调度员的工作?她连续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然后再连续休息二十四个小时,这叫“隔日勤”。车队除了调度室,还有几间活动房,其中有一间是收了末班车后,给调度员睡觉的,行话叫“住站”。  因为路上受阻,那一头终点站的车开不过来。半天不来,一来一串。她能让那一串车再像糖葫芦般地开出去么?她得让那些车甩开距离,所以得发“快车”,得发“区间”。她自有她的道理,所以她对质问者拉长着脸。她让那辆车西单不停,为的是让它快些开往东单,好缓和东单站的淤积形势。她将另调一辆车空驶西单,装走西单站上所有焦躁的乘客。  乘客天天不理解。她天天这么干。  “也不知那些调度是怎么搞的?!”乘客们常常怨恨地说。  至少这个调度员蒙受着一定的冤屈。她不是故意要让乘客们难受。她已经结婚。她同婆婆有矛盾。她的孩子有点佝偻症。她爱人在工厂里跟车间主任关系搞不好。她还没买上洗衣机。她身上穿的那件格子呢的外套不慎掉上了一个大油点。听说有一种“洗油净”特灵。她还没有买到,她还很想买一双白颜色的坡跟皮鞋。头发刺痒,该洗头了。她很想买一套“华姿系列化妆品”。可是谁愿意知道她这一切呢?  “你们是怎么搞的?怎么还不发车?”  她眼皮也不抬。她填着那张表。  那辆车在西单停靠了。  许多乘客如释重负地涌下车去。许多乘客如获至宝地拥上车来。  可车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西单不停的。  司机韩冬生原以为自己是做好事,没想到遭到这样的突然袭击。  韩冬生个子不高,但精壮茁实。他眉眼粗,汗毛重,一望也不是个好惹的。  他顿时火冒三丈。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的。他心想你们非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他觉着自己真是亏透了。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车一停能停半拉钟头。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吧!”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儿,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瞧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碴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直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车撂这儿开不了你们负责!”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你们给证明证明!”  只有前面的售票员夏小丽呼应他:“可不是吗!都嚷着要西单停,真西单停了又来捣乱!”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的。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又转身冲着车下的二位对吵起来。他甚至想跳下去同他们扭打一番。  西单站那里形成了淤塞。后面来车了,因为这车堵着,开不动。很快淤上了一长串。十字路口的交通民警一时顾不上这里,一边指挥着车辆一边干着急。一些过往的行人驻足围观。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停车围观。  这里是西长安街,前面就是电报大楼。街上挂着一串串小彩旗。街心车如流水。  事情还在恶性发展。  车上的乘客没有应声作证。  这并不奇怪。  嚷嚷着要西单下车的,早已都下去了。  听见了“西单下!”“停西单!”嚷声,尚未下车的乘客,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这类事,实在并非罕见。能不介入就不要介入。  车上主要是些才从西单站拥上的乘客。他们感到不快,可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实在摸不着头脑。只好皱眉忍耐着。  交通警走过来了。还有治安联防的人员。  车下两个寻衅的小伙子走开了。  韩冬生还是不开车。他豁出去了。他冲车厢里嚷:“这车不开了!下车!都下去!”  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挑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你们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来,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那本是他胸兜中最宝贵的东西,最怕被交通警缴去的。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两眼直愣愣地望着电报大楼的大钟,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交通警见一时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便先去疏导淤在这车后面的其他车辆。治安联防的人员劝散了围观的人们。原先被韩冬生这辆车挡住的车陆续绕过它开了出去。  韩冬生再次转身对着车厢里嚷:“这车坏了,不走了!下车!都下去!”  有十多个人下去了,多数人不动。特别是坐在座位上的人。挤车而能得到座位,难。哪怕这座位即将作废,他们也舍不得决弃。再说他们等待惯了。许多原来不能实现的事通过耐心等待都能等到。还有一些人从开着的门朝上登。夏小丽对他们尖声嚷着:“不走了不走了,下去下去!”可仍有人坚持登车。他们觉得无论如何先登上去总是好的,下一辆什么时候才能来呢?眼前哪怕是可能落空的机会也该抓住,它总比一个圆满但还没有影儿的机会实在。  有一个人拿钱找夏小丽买票,夏小丽不耐烦地说:“不卖了不卖了,你买哪门子的票?”  “我起点站上的。”那人解释着。  “甭买了甭买了。”夏小丽依旧摇头撇嘴。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  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他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那不是有名的饭馆,是一条胡同口上的一家最不起眼的小饭馆。他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是给“红案”切菜备料的,一个是端盘儿的。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因为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韩冬生在弟弟面前原来并不觉得寒碜。这类事多了,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他哪知道后来中学毕业生用不着“上山下乡”了。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真有了这么个机会,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1979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上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的时候,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是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当了司机。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  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  原来北京市的出租汽车不过一千多辆,也没怎么听说过出租汽车司机发财的事儿;如今北京市的出租汽车过一万辆了,到处流传着出租汽车司机挣大把钞票的故事。  整个公共汽车和电车公司,才一万名司机。如今出租汽车司机的数目,已经赶过他们了。  出租汽车事业还在迅速发展。最大的一家首都汽车公司,车辆数目已过三千。就是同属一个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管的北京出租汽车公司,车辆数目也已达到一千八百辆。其他各种名目的出租汽车公司已经超过一百家,什么翔远、安乐、渔阳、远东、京深、友谊、广达……还有叫香格里拉的,瞧人家那抖劲儿!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蹬三轮的仰头望着公共汽车司机,羡慕个贼死,如今,是公共汽车司机低头望着出租汽车的司机,嫉妒得牙痒。  韩冬生其实还不算牙痒得最厉害的。  每天天还没亮,韩冬生就从床上爬起来。  他住在北京一条古老的胡同里的一个小杂院里。  他住的那间小南房只有十多平方米。家具很简单。自己打制的酒柜上有一个闹钟,结婚时候买的,近二年已经不能闹了,他也没去修,因为不用钟闹,他一到三点半过后准能猛地醒来。  他和爱人、孩子睡同一张床。那是一张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木板双人床。孩子已经四岁。他们是回民。回民托儿所比重点大学还难进,他们没门路,孩子托不进去。这样的苦恼他有一大堆。比如他和爱人都仍在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性生活的要求都很强。可是在一个已经会说话的孩子身边做爱,孩子的一阵梦呓,一阵磨牙,都使他们既败兴又自卑。但这类的苦恼再深再重,也还比较容易恢复心理平衡。同院不少家的住房情况也差不多。最让他梗在心里化不开的,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同是握方向盘,为什么人家就能握出租汽车的,而我却只能握公共汽车的?  从洗脸、刷牙开始,两种方向盘所带来的差距便萦回在他的心头。不到四点,他已经出了胡同,他乘上203路夜班环行车,来到景山前门。  每天凌晨三点半至四点之间,许多辆公共汽车公司的接班车汇聚在景山前门那里,众多的司、售员纷纷在那里转换去往自己车队的接班车,情景蔚为壮观。可惜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乘客都无缘目睹这一景象。  在接班车上,韩冬生同熟识的司机最经常的话题,就是谁谁谁走了什么什么路子,调到出租汽车上去了,这类的信息常像火红的煤球般烫伤着他的心灵。他觉得不公正。被调去开出租车的多半是场里头头们的儿女或其他亲友。他一一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和准确的亲属关系,达到睡梦中摇醒过来也能脱口而出的程度。  到了场里或总站,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他往往心里更加别扭。他想到如今的出租车越换越漂亮,越舒适。有空调,冬不冷夏不热。有录音机,随时能听个《血疑》主题歌什么的。后头放个香座,还有摇头狗什么的,前头挂串塑料葡萄,或者粽子香袋什么的。车里永远不会臭烘烘。不爱拉的还能推掉。虽说规定了一定比例,让上缴外币兑换券,自己终究能捞到一些。跑完了车子能开家门口停着,省多少事儿。还能用它拉拉关系,好处多了去!  逢到冬天,在场里给公共汽车灌热水,尤其是热水溅到手上烫得钻心的时候,他就更生动更具体地想象着出租小轿车里种种令人艳羡的景象。  在街上开着车,他脑子里流动着种种杂念,那最难压抑下去的,也还是“我怎么就不能调去开那出租汽车呢?”  像韩冬生这样的司机,工资待遇的确低。公共电、汽车公司的一万名司机的平均工资仅仅五十元。开中间带转盘和折棚的大车有一天六毛钱的“斗儿费”,加上公里费、节油费以及奖金,一月不缺勤不出岔儿能有七十元左右。这样一个月总共能有一百二十元左右。  韩冬生家里的温饱成问题吗?  现在全北京每一个市民的温饱大概都不成问题了。  问题是谁也想过上更宽裕更舒适的日子。  以往北京市民们见了面,总是问:“吃了吗?”  吃饭曾经是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如今北京市民们见了面,倘是一段时间没遇上过,常问的是:“家里买彩电了吗?”  黑白电视早已不稀奇。不问那个。  “买彩电了吗?”还要接着问,“多少寸的?”还要接着问,“什么牌儿的?”  说是牡丹、昆仑、金星、孔雀……什么的,对方会忍不住地摇头:“您不买个日本的?”  说是福日,“啊,打日本进的流水线攒的,还行。”说是东芝、松下、三洋、索尼、夏普,“嗬,真棒。原装的吗?什么路子买下的?”  这就是时下北京市民的典型心理状态。  韩冬生一家也未能免俗。  他家的那本经还有特别难念之处。  他岳父年纪不算太大,但已偏瘫了十多年。  他爱人秦淑惠,在跟他搞对象的时候跟他一五一十交代清楚了。  岳父不仅偏瘫,行动不便,脾气还很古怪。  岳父现在住在他们隔壁一间更小的不怎么见光的屋子里。岳父床边有个大箱子,旧得看不出漆色,据说是樟木的,可韩冬生从未闻见过樟木的味儿。那箱子谁也不让动,就连小外孙京京摸摸,他也要嘴角一抽一抽地制止。  院里的老住户们之间流传着这位老头的许多奇闻轶事。他现在是个退休的七级工。偏瘫了,人已经不成形状。但据说退回三十多年,他是个风流倜傥的京剧票友。唱起《白门楼》来,风姿不让叶盛兰。他有过红火的时候。他有他的个人秘密。他的履历可以查清,他的心路历程别人永远不能知晓。如今他那逝去的甜蜜和神秘的隐私都浓缩在了那口樟木箱子里。据传那里头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戏园子的所有戏单和说明书,还有无数当年的京剧小报,以及若干他自己和别人的照片。盛传那些照片里有梅兰芳、筱翠花、荀慧生、言慧珠、梁小鸾等从一流到三流的名伶亲笔签名的戏装和便装照。“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他已成为最普通的工人,没有“红卫兵”抄他的家。他的樟木箱里所塞满的东西如今更具有文物价值。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人倘若知道,一定会兴奋不已,并采取相应行动,可是有关的传言并不能流出他们那条窄窄的胡同。韩冬生听到这一切时只是一笑。他甚至有些失望。他原期望那樟木箱里有点元宝金条之类的东西,最不济也该有些金银首饰。  韩冬生不懂京剧,并且不喜欢一切戏曲。  他也不爱看书。在他家屋里甚至找不到一本印刷物。  他模模糊糊知道有个梅兰芳。不过他更熟悉和崇拜山口百惠与程琳。  他没有挑剔秦淑惠的家庭。秦淑惠母亲早故,剩下个父亲又是这种情况。他还是同意和秦淑惠结婚。回民找回民不好找。差不多也就行了。  秦淑惠家住房比韩冬生家总算宽敞一点。他就入赘了。他们过得也还不错。  自从生了京京以后,秦淑惠一直没去上班。她是一家羊毛衫厂的工人。现在算是“吃劳保”。一月只有三十多块钱。这真够恼人的。可她有什么法子呢?孩子入不上托儿所,父亲又是那么个情况。原先父亲还能凑合着自己下点方便面吃,如今端碗都端不稳了。特别糟心的是老头最近常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她一个人得洗一老一小两个人的裤子。真够呛!也曾考虑过雇个保姆,但算来算去,还是不如自己“吃劳保”待在家里合算。“我雇我自个儿吧!”想通了,她倒也快快活活。  韩冬生有回开车开到日坛路,猛刹车,跳下车去揪住一个乱骑自行车的人吼了一通。表面上是因为那人违反交通规则妨碍了他行车,实际上是韩冬生头天下午窝了一肚子火,憋了十多个小时,总得借个碴儿撒放出去。头天下午淑惠领着京京出去买菜的工夫,岳父突然大便失禁了,呼哧带喘臭作一团。韩冬生能不管吗?管是管了,心里头别扭。他想,我上午在马路上伺候乘客,下午回到家还得伺候病人,可我家连台彩电都没混上,我怎么这么倒霉?  韩冬生心里偶尔会升起这样的念头:“他怎么还不……呢?”但他总能自觉地立即把它压抑下去。  岳父有时候精神稍好,能含着漱口水似的说话。这种时候他可能会叫过韩冬生去:“给我买两包烟来!”  岳父哆哆嗦嗦地递给韩冬生一块钱。韩冬生默默地去了。岳父有一笔不算太少的退休金,但他并不把那钱交给他们打伙用。每月领到钱后,他只交上十五块伙食费,此外,就全留在自己身边。他嗜好抽烟、喝茶,没香烟没茶叶了,便掏钱让小两口去给他买。碰上身体状况处于最佳状态,他兴许会蹭到街上去站站,然后给京京带回一点零食来。他们就是这么个经济关系。  韩冬生买回了一包四毛四分钱的“翡翠”和一包四毛七分钱的“红梅”,老头只认这两个牌子,剩下的九分钢镚儿,韩冬生全数随烟交了上去,而岳父也就颤颤巍巍地收下。  望着岳父不住痉挛的颜面,韩冬生又可怜起老爷子来。他心里升起这样的念头:“谁也难免有这么一天哪……”  将心比心是人类的一种优美素质。  人心隔肚皮。理解别人的心思很不容易。  但应当有理解别人的愿望。  难。  难得普遍地产生这种愿望。  生活:网。  乘客们从一个网结流向另一个网结,借助于公共汽车时,他们的心灵或处于暂时的麻木状态,或沉浸于自我的思绪。对于他们来说,“公共汽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售票员”是两个抽象的概念,尽管面对着活生生的司机和售票员,他们也很难产生出如下的心绪:那些人各有各的名字,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生活道路,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  乘客们的这种心态无可厚非。  当乘客们受制于公共汽车司机和售票员时,他们是无辜的。  当韩冬生在西单气恼而执拗地轰乘客们下车时,那满车的乘客便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来坐公共汽车的,谁也不容易。  当韩冬生和夏小丽他们往下轰乘客们时,有几位乘客的心灵最受伤害。  其中就有那位递过钱去要买票,而遭夏小丽拒绝的人,他是国家机关的一位技术干部。  韩冬生觉得自己比出租汽车司机挣得少,委屈,这位干部实际上挣得比他还少。  单看固定工资,这位四十岁出头的干部是比韩冬生拿得多。但韩冬生他们加上补助和奖金,能拿到一百二三十元,这位已经开始谢顶的干部却是干拿一份工资,额外的附加收入一年也不过一百多元。  韩冬生他们还能开辟第二财源。  韩冬生的同事里,有的经常泡病号。其实没有什么病。他们是同什么什么公司挂了钩,给人家到广州一类的地方接车去了。他们日夜兼程地从那边把车给人家开回来,或一周或半月,人家给他们一笔报酬。最多一次能拿到六百元。  韩冬生胆子小。秦淑惠也不让他那么干。秦淑惠头两年从街道上揽了糊纸盒的活儿。是糊装西装套服的那种漂亮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