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小红娘(美食) > 40-50

40-50

作者:桃花白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第41章

安盛五年,正月初八上午,汴京西市。www.feishi.me

“下一炉还要等两刻钟,同样限购十个,大家不想排队的可以回头再说。”苏娘子跟队伍后面的顾客道,“估计还要排很久。”

苏娘子跟苏茵茵是一样的想法,担心顾客排队太久,到时候再卖不上,那也太辛苦了。

可不管他们怎么说,队伍纹丝不动,并且道:“没事,我们可以等。”

“对啊,昨天吃了你家的拇指枣泥酥,又去吃其他家的枣泥酥,味道完全不一样。”

“没错我们等就好了。”

“就是这吧,这么多人。”

说话的几个妇人,身边基本都带了丫鬟,她们正是苏显同窗的母亲。

昨日回家之后,他们几家的孩子们喊着要吃拇指枣泥酥,让她们一定要去买。

这就算了,还说什么,进士夫子讲,考童试的时候,最好就带这种点心。

只是孩子想吃就罢了,夫子也这样讲,那她们肯定要亲自来一趟。

没想到在附近碰到,便一起过来。

听说这是孩子同窗家开的,其中一位妇人道:“这家是什么门第,店面肯定不小吧。”

话音落下,大家看到小小的慧女点心。

就这么大?

不会吧,在进士夫子那读书的,不会这样穷酸吧。

“我听说,是有一家,条件很一般的,就是他们吧。”

有两个妇人皱眉,难道是夫子收了他家的礼,故意推荐她们这些冤大头来买。

“点心真有那么好吃?”

妇人们只是自己吐槽,没想到被排队的人听到:“特别好吃,我告诉你,特别值,别看十文钱一小个,但那味道,简直绝了。”

其中梁夫人则惊喜道:“排了这么多人,味道肯定不错的。”

说罢,又给同行妇人使眼色:“这是小红娘家啊。”

小红娘?

众人赶紧看过去。

对啊,小红娘家。

她们住在西市,谁会不知道小红娘。

算了,她家的点心买就买了。

好在她们不用排队,毕竟是孩子同窗,说是给她们预先留了几份。

苏娘子听说之后,笑着道:“早就留下了,不用给钱,都是同窗。”

昨天苏显回家也说了这事,还有点点委屈。

拇指枣泥酥他只吃一个,剩下的都被同窗“抢”走,还要拿上好的笔墨跟他换。

梁夫人却道:“这怎么行,那么多人等着买呢,我们不用排队,已经沾光了。”

说着赶紧让丫鬟给钱,她看向旁边可爱至极的小姑娘,惊喜道:“小红娘?”

苏茵茵抬头,甜甜地朝哥哥同窗家人行礼,乖巧打招呼。

喊了一圈之后,妇人们心里软软的。

这小姑娘,太招人喜欢了,真想抱一抱啊。

很快她们又意识到另一件事,排队的顾客,看向她们眼神里带着羡慕,甚至嫉妒。

为何?

因为这些点心。

“新的一炉做好啦,大家不要挤。”

扑面而来的香味让众人愣住。

这就是儿子哭着要吃的枣泥酥?

可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

众人赶紧接过自己的,迅速尝了一口。

吃遍美食的梁夫人眼睛直接亮了,带着丫鬟直接排队。

手里这十个怎么够吃,必然要多多买些的。

其他妇人们脸色微红。

方才还说店面太小,以为点心也一般,现在都被打脸了。

此等美味,简直闻所未闻啊。

怪不得孩子爱吃,她们也喜欢啊。

梁夫人还道:“看着点心的大小,正适合读书间隙时用,怪不得夫子说,让我们多备下,等到童试的时候带着呢。”

众人点头称是,同样在排队的其他顾客听说,下意识点头。

他家也有亲戚准备科举,要不然告诉他,让他这样准备?

眼看队伍越排越长,苏娘子一刻都不停歇,看样子还是要找个帮工。

但这一找,就要长期的了,在乡下的王婶子他们肯定不成。

还好之前认识的一个军户娘子,她家最近也搬到京郊住,请她过来倒是合适。

苏娘子也说的实在,现在不知道拇指枣泥酥还能火多久,故而也算个临时的差事,等风头过了,到时候再谈去留。

这种招工很常见,闲时不需要人,忙的时候再招工。

谁也不知道这点心能买到什么地步。

慧女点心从最开始一个小店面,到如今多了仓库,厨房,再加上常用工,生意越做越好了。

新来的帮工娘子自然希望点心多多卖一些,她能挣些家用。

之前周娘子过来帮过忙,一日五十文,现在同样如此,但天数更多,所以十分珍惜这份工作。

南城,王家饼店,伙计捧着买来的五个拇指枣泥酥,恭敬递给东家。

“这就是他们排队也要买的吃食?”王东家凑近看了看,“果然不错。”

“刘师傅,您尝尝。”

被称为刘师傅的出厨子,正是王家饼店聘请过来的白案师傅,专攻点心不说,手头的小八件做得极好,也是王家饼店的招牌。

刘师傅并未直接吃,而是先观察点心的形状,仔细看看这是如何起酥的,随后闻了闻味道:“奶香,可是加了牛奶或羊奶。”

“也不对,一点也没有牛奶的腥膻。”

“还是在水里加的。”

再掰开馅料,刘师傅捏了一小块尝尝:“这馅料做得扎实,用的枣也不错,做得如此细腻,下了苦功夫。”

馅料并不算太难学的东西,大师傅只要一尝,就知道是怎么做的。

普通店面做的不惊喜,熬制枣泥的时候,懒得把渣子过滤,糖放的也不精确,所以味道不好说。

慧女点心的枣泥馅做的用心。

不过枣泥可以学,表皮呢?

刘师傅发现,表皮不仅带了奶香,还有丰富的油脂香味,这香味竟然跟甜香融合。

最重要的是表皮。

这酥皮如何做的,为何这样不同?

如果苏茵茵知道刘师傅的分析,肯定要夸一句厉害的。

枣泥一尝就知道怎么做的。

至于表皮则是知识盲区,不怪刘师傅尝不出来。

“那您能试着做一下吗,京城许多点心店都在研究拇指枣泥酥,咱们也不能落后啊。”王东家连忙道。

“好,我试试,但不能保证完全一致。”

这几年京城各大点心店,基本都是这样。

谁家做出新品,那其他人家一定要试试,否则就落后于人了。

一般的点心,风靡半个月一个月,差不多就被同行店里复制出来,成为各家的常备点心。

特别是南城各大点心铺,卷得飞起,南城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吃的用的更挑剔,稍不留神就会被顾客抛弃。

难啊。

慧女点心的生意暂时不受影响,谁让她家点心确实独一无二。

就连兵马司同僚,都托苏副使帮忙买点,否则排队就要半个时辰。

周娘子过来之后,店里压力缓解不少,苏茵茵被苏娘子强行按下休息。

这么小的娃娃,不能太劳累了。

店里生意太好,也愁人啊。

一直到苏茵茵生辰当天,店里才休息半日。

但就算休息半日,店门都被敲了无数次。

李锐渊则带着茵茵宝宝给的一匣子点心回家。

别人需要排队才能买到的点心,茵茵宝宝给他装许多个,根本吃不完。

半日之后,慧女点心的生意不降反增。

特意过来给店里送枣子的王娘子还道:“都说京城点心火不过半个月,如今已经十好几天了吧。”

当时苏茵茵想要红枣,给店里做过帮工的王娘子特意选了最好的过来。

没想到那只是个开始,慧女点心要的红枣越来越多不说,京城大部分点心铺都开始卖枣泥做的点心。

京郊不少农户手里的红枣都被问过价,让农户因为这股红枣泥的风潮小赚一笔。

所以王娘子虽然不能经常过来做帮工,却在这上面挣了些银钱。

王娘子带来的红枣,还是又大又香甜的,她可是专门给慧女点心留下的。

苏茵茵小跑过去看,点头道:“谢谢王娘子,家里红枣马上就见底了。”

不仅如此,京城的红枣价格都往上涨了些。

“该是我谢谢你们。”王娘子说着,又道,“现在许多点心店都在做枣泥馅的点心,你们不怕吗。”

别说苏茵茵了,便是苏娘子都笑:“不怕,我们有秘方。”

不是她们娘俩骄傲,是不管其他点心店如何复刻,都摸不清拇指枣泥酥的诀窍。

谁让里面的步骤那样复杂呢。

枣泥酥并非慧女点心自己研究出来的吃食。

枣泥的点心更是五花八门。

可各家怎么做这点心,都有自己的诀窍,只不过味道不太相同罢了。

所以她们根本不怕同行模仿。

因为大家根本模仿不到精髓的。

其他店里也不纠结,既然做不出人家的奶香酥皮,干脆在枣泥上下功夫。

等到二月份,京城各个集市上,出现琳琅满目的枣泥制品。

什么枣泥糕,什么枣泥烧饼,还有枣泥上又加了层奶油,试图加牛奶的枣泥酥。

苏茵茵尝完之后,感觉自己这辈子都不想碰枣泥了!

为什么要尝?

同行调研啊!

他们调研自家的,自家也能往外看看。

吃过之后,苏茵茵确定:“有三家的枣泥做得更好,像是加了蜂蜜,红枣的品质似乎更上乘。”

苏娘子点头:“不过表皮没有人试出来,但他们好像用牛奶代替水,只是腥膻味去的差了点。”

“这个王家饼店做的最好,他们用了最好的枣泥馅,表皮还是用最成熟的传统做法,为了增加风味,特意加了清甜的奶油。”

古代自然也有奶油,一种名为酥山的甜点,最上面就有奶油裱花,只不过价格不低,所以只有南城才有。

王家饼店的大师傅必然是尝到奶香味,但又觉得牛奶代替水的味道太淡且腥,加糖太多又过甜,这才想到用奶油做配。

这家大师傅对点心的造诣,实在高深。

同时他家的枣泥做的也最好。

根据外面不同的风味,慧女点心的拇指枣泥酥也做了一定的改良。

把枣泥里的白糖换成更清甜的百花蜜,原料是贵了些,但增加清爽的甜味,更符合汴京人口味。

苏茵茵心道,怪不得汴京点心迭代那样快,所有人都在做改良啊。

这种环境下“厮杀”出来的点心,肯定更符合顾客的口味。

为了让汴京百姓吃到更好吃的点心,他们这些点心店师傅们会更努力的!

不过对慧女点心来说,点心研究暂停一日,哥哥苏显马上要去考童试,全家跟着紧张。

二月初六,李锐渊都跟着过来。

年前年后他事情极多,就连这次会试,太傅都带着他参与其中,但这种重要的事,还是抽空过来。

今年冬天李锐渊在京城渡过,天依旧很冷,夜晚也会睡不着。

但他依旧留在京城,用饭比之前多了些,一个冬天时间长高不少。

西市贡院门口,苏茵茵握着哥哥的手,虽然没说话,但眼里都是安慰。

苏副使拍拍孩子肩膀:“这是你第一次科考,考成什么样都没关系,以后再说。”

苏娘子蹲下来:“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再多几年,家里供得起。”

“是啊哥哥,反正就是试试。”苏茵茵跟着道。

李锐渊点了点头:“你方十二,一般人考上秀才,至少要十六七,已经可称天才。”

旁边进士夫子欲言又止,最后摆摆手,不给学生们压力,让他们快点进考场。

这一批六个学生,都过来跟苏娘子,苏茵茵告别。

他们都买了苏家的点心!

不仅好吃!还方便科考呢,肯定要来感谢。

进士夫子紧张万分,黄秀才扶着夫子道:“没关系,他们中间有四人去年考过,今年约莫有把握。”

“怎么会没关系。”进士夫子咬牙,“去年十多个考生,只有你一个考中,其他人不思进取,还以为是老夫教得不好,竟然跑了五个。”

“今年若考上的学生不多,那老夫的名声怎么办。”

好家伙是在担心自己今年的招生情况。

苏茵茵偷偷看了眼进士夫子,见老头花白的胡子,递了点心过去:“夫子,这是我们店改良后的拇指枣泥酥,您尝尝吗。”

到底是给店里介绍了生意,肯定要感谢的!

进士夫子胡子翘了翘,黄秀才替他接过点心,心里想到另一件事:“对了,之前给你哥哥批注文章的老夫子是谁,怎么没见他再指点苏显。”

这是什么事?

苏茵茵看到原锐才想到,当时进士夫子不想要哥哥,还是原锐家的夫子批注了文章,这才让进士夫子改主意。

原锐答:“夫子比较忙。”

忙着准备乡试会试。

倘若茵茵妹妹的哥哥这次没考中,他会安排换夫子的。

不想让茵茵难过。

是他的夫子?

进士夫子认真看了看眼前的孩子,八岁左右,除了过于削瘦之外,浑身气度惊人。

他夫子会是谁啊。

原锐察觉到目光,微微低头,又看向紧张的茵茵。

万龙国童试依照前朝旧例,有点像现代海选。

报名参加考生,一轮一轮选出来最优秀的。

二月初六就是初选,同时会“淘汰”更多人。

一整天下来,所有出考场的学生们面如菜色。

有些年龄小的考生甚至哭得泣不成声。

真正的考试跟平常一点也不一样啊。

苏显翻过年不过十二,他这般小的年纪,是少数能撑住的,出来后甚至道:“我感觉答的还不错。”

苏显并非夸口的人,这样说肯定有些把握。

但不等夫子给压力,苏家夫妇直接把孩子带走:“没关系,都说了考成什么样都没事。”

“对啊,你年纪小,再学几年。”

苏茵茵拉着哥哥的手:“没错,咱们就是来试试的。”

黄秀才看向苏家人时,颇带些艳羡。

一般人家,很少会这样说。

读书科考的花销惊人,普通人家供养读书,必然会多几句期望。

可苏家完全不会给这样的压力。

怪不得苏家人缘好,都喜欢跟茵茵他们一起玩。

想来,原锐就是这样?

童试第一轮考试,三日后便放榜。

这三天里,苏显依旧闭门读书,不管靠没考中,他都会提前准备下一轮考试。

考中了最好,没考中的话,他会更加努力。

苏茵茵则在准备新点心了。

按照汴京点心的卷王程度,拇指枣泥酥销量会慢慢减少。

一个是没那么稀罕了,二是其他点心铺也在找代替的做法,虽然效果不同,可口味都在服务顾客。

这难道就是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并且分支极多的原因?

只要能让顾客吃开心了,他们会做十万分努力!

不过这次准备的新点心,并没有那么复杂。

苏茵茵准备在接下来的会试做文章。

拇指枣泥酥因为不沾手,不掉渣,意外让哥哥的夫子点为科举用食。

那说明做科举食物很有市场。

童试只需在考场一天,会试却需要在考场三日。

需要的食物肯定更多。

而且还要满足热量,满足口感,足够健康,至少不吃坏肚子。

按照这个方向,点心必不可少。

哪有比糖油混合物更饱腹,更能提供能量的?

所以苏茵茵给娘亲提的意见就是:“造成一套点心盒,全都是一口一个的,咸甜口味都要兼顾。”

“同时不能有异味,不能太过古怪。”

“足够三两日吃的就好。”

按照这个方向,苏娘子母女两人琢磨起科考食盒。

为接下来会试考生做准备。

到时候京城会有好几千考生,必然有市场,甚至可以作为常态。

每年一次的童试,以及三年一次乡试会试,都能从中赚一笔。

点心好做,怎么凑成完整食盒是个问题,苏娘子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

苏副使挠头,怎么全家都在忙,他成最闲的那个了。

西城兵马司,宁郡王最近来的勤了些,遇到苏副使时还多问了句:“你家孩子今年参加了童试?我怎么记得他年纪不大啊。”

苏副使恭敬朝上司行李,宁郡王对他们一向不错,自然要尊敬:“回郡王,犬子今年十二,第一次考童试,也就试试。”

宁郡王见对方如此恭敬行礼,强忍着没躲开,只得轻咳:“这样啊,能去考试已经很好了,不知道他师承何人?”

苏副使认真答了,宁郡王摸着胡子道:“倒是没听说过,不过你家孩子天赋应该不错,不该埋没。”

“南城山家书院四五月份会招新学生,到时候本王给你一封举荐信,让你家孩子去那读吧。”

山家书院?!

当真?

别说苏副使了,陪在宁郡王身边的其他官吏眼都红了。

那可是山家书院。

南城不少子弟都想进去读书,但机会极少。

人家只收天分好的,又或者勤学苦读的。

从童试到进士,都能教导。

宁郡王可真好啊,对他们西城兵马司的兄弟们格外照顾。

苏副使知道那是什么地方,肯定不会推辞,赶紧朝宁郡王拜谢,激动道:“多谢宁郡王,属下真是无以为报。”

“没事没事,你本就尽职尽责,本王不过举手之劳。”

“再说,你家孩子十二岁就能去童试,可见不俗。”

宁郡王完成太子殿下布置的“任务”,心里稍稍松口气,苏家运气确实好,能跟殿下走得那样近,自己才是沾光了。

第二天一早上,宁郡王收到苏家人另外一份谢礼,其中一份点心正是在皇上那吃过的拇指枣泥酥。

自己这运气也不错嘛。

苏显知道自己能去山家书院,则更为紧张。

那山家书院分两种学生,一种成绩不错,费用极低,另一种便是写信举荐过去,一个月就要许多钱。

他算哪一种。

换的私塾越来越贵,他怎么可以这样自私。

好在童试成绩马上出来,让苏显终于能睡个好觉。

昨天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怕自己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