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她们》全本免费阅读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www.bihai.me
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
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
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人物简介】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
公元442年生于长安。
公元477年(太和元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谥文明。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後诛除太后内宠。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过问大政。
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人物生平】
少年:国亡父丧
冯后是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名望之家,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
西晋末年,战乱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乘虚而起,各显神通。
匈奴、鲜卑、氐、羯、羌,纷纷越过北方草原进入中原地区,形成所谓“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冯氏的北燕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崛起的一方诸侯。
按照冯家的说法,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魏国国君的始祖毕万。
毕万在晋献公时因功封为魏(今山西芮城)地大夫,毕万即以魏为姓氏。
魏国被秦国吞并后,魏氏的一支流落到山西境内的冯乡,遂改为冯氏。此后冯氏宗族历经世变,几经流徙,在三晋之地苦苦支撑。
后来,冯后的曾祖因军功渐渐发达,他的两个儿子冯跋、冯弘(字文通)竟先后做了北燕的国主。
只是没多久,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
但他的几个儿子,以冯后之父冯朗为首,加上冯崇、冯邈,为防遭后母慕容氏谮陷,联手出逃辽西,投降了北魏。
冯朗被加封为西城郡公,领秦(治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二州刺史。
此时,冯后尚未出世。
冯后的母亲王氏,乐浪(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
二人能够成亲,主要得益于北燕地邻高丽,再者冯跋与高丽国王的远房亲戚慕容云是至交。
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氏夫人才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就是冯后的同母兄长。
到了公元442年(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冯后。冯后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身为北燕国主后裔的冯氏家族,在这种南北对峙的大局下,能否享受安逸的生活,实在难说。
冯后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
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是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
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原来,冯朗兄弟逃出北燕投降北魏后,穷蹙的冯文通在公元434年(北燕大兴四年)派尚书高颐奉表入魏,请罪称藩,乞求太武帝,愿以小女儿充入掖庭,以求生路。
太武帝答应后,冯文通就派人将最小的女儿送给了太武帝,不久被立为左昭仪。冯昭仪在冯氏没入宫后,动了恻隐之心,向皇帝求情让冯后与自己同住。这样,冯后避免了学做苦役的营生。
由于姑母待她“雅有母德”,冯后虽然仍是卑贱的宫中婢女,但她幼小的心灵却得到了几分慈母般的温情。
多亏了姑母的悉心照料与抚养,冯后慢慢长大成人。终日耳濡目染,她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间的微妙,积累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养成了复杂的感情性格。
冯后11岁的时候,宫中发生了一场重大事变。公元452年(北魏正平二年)三月,中常侍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然后秘不发丧,假冒皇后赫连氏的名义将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宫中依次绑缚起来砍了脑袋,东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处死。
尔后,宗爱立吴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爵封冯翊王。
既录三省,又总戎禁,坐召公卿,大权在握。被立的拓跋余深以为忧,便想谋夺其权,结果又被宗爱派小黄门贾周等人杀死。
短短几个月,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不过,宗爱虽手握军政大权,毕竟是个刑余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
不久,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太子拓跋晃的长子。太武帝对他十分喜爱,时常呼之为“世嫡皇孙”。www.meihaowx.com
拓跋濬5岁的时候,曾随祖父北巡,遇到一位刚刚降服的部族首领处罚他的手下,拓跋濬没等祖父发话,就自作主张,命令那位首领说:“这人今天有福气,他有幸遇到我,你就应当立即释放他。”
拓跋焘深感惊奇,说道:“此儿年龄虽小,却知处理大事,有天子之风度。不可小瞧。”
拓跋濬即位之后,其性格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
为稳定朝中形势,文成帝果断地把宗爱、贾周等作恶不法的宦官诛杀,夷灭三族。
又在公元452年(兴安元年)十月,把尚书长孙渴侯擢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录尚书省事。
但二人争权,遇事不能互相合作,只一个月时间,文成帝即将二人赐死。
为了防止再祸起萧墙,文成帝将宗室广阳王建、临淮王谭诛杀,太尉张黎、司徒古弼因为论事不合乎他的旨意,也被黜出朝廷,贬为外官。平南将军、宋子侯周忸晋爵为乐陵王,南部尚书、章安子陆丽晋爵为平原王。
后又委任二人为太尉、司徒,以镇西将军杜元宝为司空,共辅国政。
拓跋濬即位之初的一两个月里,赏罚严明,迅速把纷纷议论的朝廷平息下来,显示出他治理国政的才干与刚毅性格。
几个月中,朝廷上政治风云变幻,令人眼花缭乱,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现实,使冯后深为触动。
父祖以前大起大落的经历,个人由不谙世事到没入宫掖,这些事不免使这位年仅10余岁的清纯少女对政治斗争多了一些更直观的感受。
她开始体会,观察,明白了这九重天隔、戒备森严的皇宫内院常常隐藏着的无穷争斗与杀机,到处充斥着刺鼻的血腥味。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1岁。
伴驾:文成之死
冯后离开了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姑母,来到了文成帝的寝宫。
婚后陪王伴驾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条件熟悉和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了。
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由于重用汉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冯后对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宠重汉族出身的高允,感到十分钦佩。
朝廷之上对汉人的看法也明显改观。这对于日后冯后当政期间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措施,无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成帝的施政风格给冯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冯后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
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故事”,也就是定制。
为什么要铸金人才能遂愿?史书上只说是“以成者为吉”,但因何“以成者为吉”,没有言明,推测这恐怕与鲜卑旧俗有关。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个大学问家,他在《资治通鉴》注中曾说过:“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
也说铸金像是为了占卜 ,也许铸像以卜吉凶还有更深的内容包含其中。
这与佛教当中造像的本义有无关连,是值得深究的。
佛法东渐以后,虽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毁禁,但民间信仰仍无消减,太武帝晚年就已对禁令有所松弛。
到文成帝即位后,群臣都一再要求彻底解除对佛教的禁令,足见社会上下对佛教的信仰。
公元452年(兴安元年)底,文成帝颁诏各州县许立佛寺,准许剃度出家,并亲自为师贤等高僧剃发。
他在僧侣的建议下,命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开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凿石佛像一座,像高达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的缘起。
话说回来,冯氏几年间从卑贱的宫中婢女,跃为贵为天下国母的皇后,不啻是天壤之别。
但早谙世事的她,并无多少骄矜之色,只是勤劳地操持宫中事务,并不时关注着国事。
公元458年(太安四年),文成帝率兵巡视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使蠕蠕(柔然)绝迹远逃,不少部落酋长率部求降。
冯后为文成帝大扬声威而欢呼雀跃,并陪他一起观看了庆典活动。冯后不仅为国家的兴盛而感奋,而且也为国家的未来而操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后对文成帝乳母常氏的恪尽妇礼及对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的哺养,为自己赢得了宫内宫外、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
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南)人李氏所生之子。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
按照道武帝拓跋珪当年所定的规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李氏被赐死后,冯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
贵为皇后的冯后,深深地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特别在生活上给他以温存体贴。www.dezhisg.me
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归来,冯后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风尘。
在冯后身边,文成帝仿佛忘却了朝廷上大臣的争斗,忘记了柔然、刘宋于南北的威胁。
总之,冯后与文成帝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和谐的。
然而,天不作美。冯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休止符。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6岁。
这真如晴天一声惊雷。丧夫之哀,令冯后痛不欲生,她一连几日以泪洗面,呜咽不止,既为丈夫离她早去而悲伤,更为自己命运多舛而哀痛。
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这种葬俗至今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乡村仍有遗存,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
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后突然身不由己地高声悲叫着,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
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从烈火中救出冯后。
幸亏及时,冯后才未被烧死,但烟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
过了很久,她慢慢地睁开眼睛,周围的人们方松了口气。
冯后幽幽地苏醒过来,突然间似乎对生死之事顿悟了。
自己生来如此坎坷多艰,或许正是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
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过去。
想到此,冯后就像换了一个人,悲伤的双眼透出了一股坚毅的光芒。
听政:恩威兼施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献文帝即位后,由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中枢政治又面临严重的危机。
公元466年(天安元年)二月间,乙浑三番五次地对安远将军吏部尚书贾秀说:“你应该要求朝廷给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号。”
乙浑的僭越用心昭昭。
贾秀却说:“像我们这样的庶姓哪配称公主?我贾某宁愿死在今朝,也不会自不量力,贻笑后世!”
乙浑大怒,恶狠狠地骂道:“老奴官,真是不识相的东西!”
侍中拓跋丕(后改为元丕)听到这一消息,知道乙浑谋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
早已胸有成竹的冯太后立即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镇压叛乱。
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
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凭凌的事情。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公元467年(皇兴元年)八月戊申,京师平城的紫宫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原来是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拓跋宏。
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这一天,天气清爽,她见拓跋宏长得白白胖胖,心情格外舒畅。
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由已经14岁、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转而担当起抚养皇孙拓跋宏的责任。
献文帝亲政以后,颇想有所作为,贬斥了不少冯太后宠重与信任的人,并试图重用提拔一些对冯太后不满的人,以结成自己的心腹。
一开始,冯太后对献文帝的所作所为虽然感到心中不快,但也没有立即发作。
到了公元470年(皇兴四年),冯太后再也忍无可忍了。事情是从李弈身上引起的。
自文成帝死后,年轻的冯太后不耐守寡的孤寂与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的拓跋氏,在婚姻关系上尚保留着许多原始婚姻形态与遗风,男女之防不甚讲究,贞节观念更是淡薄,冯太后就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选来做伴。
李弈是官宦子弟,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兼之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
公元470年(皇兴四年)秋天,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发,主持审理此案的官员提示李?牵连李敷兄弟。
李?为了自保平安,竟无端捏造、罗列李敷所谓不可告人的“隐罪”二三十条。
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天,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李弈死后,冯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情人,心中极难平静,据《北史·后妃传》载,献文帝诛李弈,“太后不得意”。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擢为尚书,参决国政,使冯太后更无法容忍。
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
献文帝本人虽则聪睿夙成,刚毅有断,但生性喜好黄老(道)、浮屠(佛)之学,常常与朝中士大夫和沙门(僧人)一起高谈玄理,也给人一种雅薄富贵、厌倦国政、不以天下事为意的印象。
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时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联合反对。
无奈,他只得在公元471年(皇兴五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
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
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了。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并没有完全放弃手中的权力。
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南讨。公元475年(延兴五年)冬十月,已为太上皇的献文帝在平城北郊对蠕蠕遣使朝献贡物,举行了大阅仪式。
这一切,使冯太后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再次出面执掌朝政,太上皇已经有碍手脚。
就这样,又一场宫廷事变悄悄引发了。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
不久,太上皇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
随后,冯太后将其鸩杀于平城永安殿。
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
冯太后再掌朝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官吏贪残刻剥,民众反叛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
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下了杀手,既给心上人报了仇,又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贪官,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
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
为了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
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
不过,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
如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
冯太后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
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