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若下面有不懂的,他也能立即回答。
什么?
下面这些都不是他的人?
都这个时候了,差事办妥才成。
他是喜欢为难人,可不代表想把会试办砸。
阅卷的环节实在重要。
看到《春秋》《礼记》二经的时候,楚大学士还特意向两位老官员点头:“孤经缺人,麻烦二位了。”
负责礼记阅经的老官员,甚至还是楚大学士同乡。
至于为什么说这是孤经?
实在是学的人太少。
两位老官员谢过大学士,只等那边把考生卷子送过来。
他们基本都要连夜阅读,才能赶在四月二十一之前批改完。
二十一日下午,前三十的文章还要送到皇上手边,此为送选,不管皇上看不看,都要送。
要说之前并无这个规矩,但天齐国当今皇上是通文墨的,便加了这条。
反正等皇宫再传来消息,他们二十二早上方能顺利放榜。
主考官跟礼部的官员都在几个经房来回看。
若有考官们意见不统一的,主考官同样要去决断。
如果说主考官的工作量就够吃惊了。
阅卷官的阅卷量则更为夸张。
今年的考生共计三千九百多人
全部的试卷则有一万两千份,所有题目加起来,怎么也有七八万。
这不到二十名的阅卷官,每日要看到七十多份卷子,四百五十道题左右。
单是看着数量。
就知道阅卷阅到吐是什么体验。
按照之前有些考官的说法,大概就是:“昼尽其力,夜向午烛。”
白天要尽全力,晚上点了蜡烛继续奋战!
茶水房极浓的茶水不停歇地往里面送,只要人有精神就好!
连续奋战六天,不少官员都能累瘫。
这么多试卷,要评出优劣,每一道题上还要写上评语。
所以很多官员,甚至想逃避当考官。
看到最后,楚大学士猛灌口茶水:“继续。”
考生在考场外煎熬,考官在考场内煎熬。
竟然一时分不出哪个更可怕。
会试终于考完,就算再努力的学生此刻都会出来转转。
毕竟这已经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再说,都来京城了,不在京城转转,怎么算来过。
京城的繁华比建孟府更胜一筹,路上行人穿的衣服也更好一些。
大街小巷的店铺皆是络绎不绝。
纪元他们还在外城找到一处书铺,里面的纸张明显便宜不少。
此地还是不少穷学生,乃至穷官员落脚的地方。
京城的东西贵啊。
越靠近内城,就越贵。
纪元还去尝了京城的美食,不少东西都是宫里传出来的,确实颇有一番滋味。
不过纪元他们却看到一个意外的人。
还是白和尚先看到,语气都带着诧异:“纪元,你看。”
纪元顺着白和尚指着的地方看过。
那是个四十多的中年人,衣着布料十分不错,但样式却是管家常穿的模样。
这人他们认识啊。
纪元对他甚至是有感激的。
若不是他家买了自家的画,他怎么能给赵夫子养老的银钱,来京城考试也不会那般从容。
这人正是在建孟府府城书画一条街买了纪元《科举百态图》的云贵人。
他跟在一个青年身后,那青年皮肤有些黑,衣着比管家来看,更是不错,颜色格外鲜亮,不像是京城的风格。
其印染的精妙,像是滇州府的手笔。
自己的画,不会就卖给这家了吧?
四千两银子呢!
纪元颇有些感激看了看对方。
而对方正好也看过来,看到纪元第一眼,对方就道:“考场上头一个出来的那个学生?”
青年自然不知道,还是管家说的。
管家对纪元是有些印象的,之前去建孟府做买卖,就听说过纪元,再说纪元在书画竞技台下面,也是鹤立鸡群,肯定见过。
再者,管家前两日等自家少爷出考场时,又看到纪元,还听到别人讨论他。
这种情况,肯定要跟少爷讲的。
对方热情上来,主动跟纪元打招呼。
为什么?
因为他们同属第三类考生啊。
第一类京城国子监的考生。
第二类家学渊源,家族底蕴的考生。
第三类,偏远地方出来的考生。
滇州府的这位考生,直接把纪元当作自己人。
再者,纪元在建孟府的名声他听管家讲过,既然碰到了,肯定要结交的。
双方碰到,倒是不意外。
能买科举百态图的,必然是家里有学生的。
对方如此热情,纪元一般都不会拒绝。
而且怎么说呢,这家人还是有点不同的。
纪元跟白和尚对视一眼。
人家买了自家的画的啊!
四千两银子呢!
对金主爸爸还是要好一点的。
当然,纪元没有打算掉马,只是对他们更客气了。
“我叫董康,滇州府的,之前我们管家去你们建孟府做买卖,所以知道你。”董康今年二十五,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纪元,白和尚他们,同样做了介绍。
这也算认识了。
来京城赶考,确实很容易结识朋友,都是举人,都是读书人,也有同样的话题。
当然了,还是同类人容易抱团。
当天晚上,财大气粗的董康就要请纪元他们吃饭,纪元跟张洵他们约好了,这董康也不介意,干脆跟着去了。
管家看得欲言又止,最后也没说什么。
会试之前,纪元跟建孟府的众人没怎么见面。
会试之后,多数人又在休息,这次总算凑一起,多个董康也没什么,反正都一样。
吃饭也就算了,但董康却意外聊起他家买的《科举百态图》。
“你们是不知道,这图直接挂在我们族学的明伦堂里了,学生们每次经过,都会看到,那压力实在是大啊。”
“好在图刚到,我就出发来京城了。”
“听族学的堂弟他们讲,我们夫子每次看到那图,都会忍不住哭啊。”
此图建孟府的学生们自然记得。
当时乡试成绩刚出,整个府城最热门的两个消息,一个是纪元是当年的解元。
第二就是拍出天价的《科举百态图》,这张图意外的平和,意外的有趣。
或者说,焦虑的人会的焦虑,平和的人会看到平和,说是百态,一点也不为过。
拍卖到第二天的时候。
就已经吸引大半学子过去看了。
其中孟华伟甚至还道:“我家本来也要买的,但你家出价太高了。”
董康甚至还道:“我爹说买的值,还说青堂先生要是再出画作,一定要买下来,我家还让建孟府的朋友帮忙盯着呢。”
纪元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
别说了,再说他忍不住送一幅画回建孟府了!
“可惜他跟当年的乌堂先生一样,再也没露面。”
“说起来,他好像真的是乌堂先生的学生。”
“肯定是个天才,不然能画出那样的画作?”
一群人夸的纪元都不想听了。
白和尚还在偷笑。
知道纪元“马甲”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也只能自己笑了。
董康一晚上时间,直接跟大家打成一片。
而且他发现,这群人的年纪不一,但似乎都以年纪最小的纪元为主心骨。
十五岁的人,在这群人里颇有些说一不二的气势。
但实际上,纪元又是个随和性子,宴会上并不多说,可他但凡说话,大家都很赞同。
这样的人放在他们那,颇有些“头人”的意思。
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部落的首领。
不管是文举的孟华伟,张洵孙举人他们。
还是武举的武营等人。
他们建孟府的人常常在一起,或许没什么感觉,他刚刚加入,所以能看出来。
纪元小小年纪,确实不同寻常。
此刻他不同寻常的卷子,让几位阅卷官都微微吃惊。
四月十七,乡试贡院内。
各处点着烛火,考官们挑灯阅卷。
“敦仁守义,而协和人自致者,一人如是也,众人亦如是也。”四书考官道,“说得好!实在是好。”
四书考官共有五人,大家相互传阅,每人都细细研读:“确实好啊。”
“此文醇厚昌明理势并重也!”
其中地位最后的那位阅卷官,更是直接写下评语:“醇正近理之言,诸儒所不及。”
这评价,实在是高。
但阅卷官们一一点头,都是赞同的。
其中一人还叹:“若科举都是此等文章,我们也不觉辛苦了。”
今日已经是阅卷的第四日,多数考官皆是头晕眼花,读到如此通畅明理的文章,不亚于喝到甘泉水一般。
好,实在是好。
此文被单独拿出,如果后面四书文也不错,那肯定会被列为前三。
“看看他下面两题如何答的。”
第二题为“文王视民如伤。”
此考生答:“心存乎民与道足以。”
此句破题,直接将文章拔高,让考官再次眼睛一亮。
后面的见解更是让人感慨:“条理清晰,并见阳春大德。”
阅卷官直接题字:“以字句间博人鉴赏。”
不仅夸作者的品德好,还要逐字逐句地阅读!
“观夫康功用既,而微懿之美,爱著柔恭。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甚至还给了合理的建议,还给了为何要效仿先贤的原因。
几位考官甚至把手头的事都放了,当真一字一句地阅读。
“好!今年得此佳才,也是科举的幸事!”
“好一个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只要好好做了,还怕做不好吗。
只要身体力行了,难道还不是盛世吗。
此话读来竟然颇为激动。
甚至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更是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真的像先贤的文章一般。
“看下一篇,快。”
“第三题他怎么答的,我认为他是第一了!”
虽然四书的三题里,只看了他两题,但已经感觉,他会是第一!
第三题为“事君能致。”。
此话考官们肯定懂是什么意思。
但就是想看看这个学生能给出什么见解。
不过资历最高的阅卷官下意识翻了翻第一题,再看看第二题,心中有些不妙的情绪。
等第三题的文章拿出来,这位阅卷官已经想挠头了。
第一题,讲的是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这朝堂上,谁不拍马屁。
楚大学士临时拟题的,大家也看出来了。
没想到这考生也看出来了。
第一题明明是让他们答“孝与忠”,他直接上升到对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义”。
答的角度确实不同,也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以为是他另辟蹊径。
第二题,出题人分明是想让考生们根据文王待民的态度,让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绕开出题人的思路,答了先贤是如何视民如伤的,是因为心存乎民与道。
好家伙,这第三题更不得了。
题目明摆着写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讲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体不好,看多这样的文章,心情肯定会好一些。
这考生呢?
他又又又换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说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为国家利益赴死。
这三篇文章单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简直是出题人让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许会觉得,这考生没理解出题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错,而且角度也不错。
偏偏三篇文章都是这样,文章写的又这样好,这要不是故意的,那什么是故意的?
最资深的阅卷官已经满头大汗了,身边的其他考官还在夸第三篇文章写得也妙。
甚至夸这篇文章:“丰仪标举,岳岳怀才。”
可以拿这篇文当标杆了!
“好一个一身之进退不恤也。”
“明明该是慷慨文章,却平和至极,既不大喊大叫,也不作剖心之态,实在难能可贵。”
“我天齐国有如此良才,何愁不昌盛。”
“此子文章,可评为第一!”
“不可!”
那位阅卷官大声道。
他也发现自己有点激动,这才降低声音:“不行。”
为什么不可?
为什么不行?
其他五人直接看过来,脸上都带着疑惑。
这位阅卷官看着自己同僚们,脑子飞快运转。
要怎么说啊?
把其中利害关系说明了?
那才是把这个优秀的考生架在火上考,在场有一个人把这学生的意思说出去,他说不定就会被楚大学士针对,那可是个刁钻的人。
但若不说明,凭此子的文章,评为第一,那是轻轻松松。
自己要找什么借口,把他贬到二甲?
最好还是二甲靠后的名次。
那样试卷就送不到皇上那。
是的,阅卷官还担心,这学生的文章送到皇上那,皇上又是什么看法。
看到一个学生死活都不肯说忠君,或者说,只忠贤君,只忠国,皇上会是什么态度?
换做皇上心情好的时候,估计没什么。
但皇上大病一场,性情是有些变化的,他也摸不准皇上意思啊。
他们这边把卷子评完,还要选前二十或者前三十送到皇宫,此为“送选”,是让皇上也看看。
一般来说,皇上不可能看完所有文章,基本看个前三或者前五。
故而,想要让这个学生平安无事,顺利过关。
怎么也要第五往后。
最后是三十往后,卷子就不会让皇上看到了。
至于这位阅卷官为什么想帮这个考生。
原因也简单啊。
如此优秀的学生,肯定要保。
而且这份书生意气,让人心里忍不住赞叹。
还进前三。
在他眼中,先保住命跟前途吧!
这可比前三重要多了。
如此学生也太过大胆。
这位阅卷官再次擦擦头上的汗,开口道:“或许还有更好的文章,我们再看看。”???
八日的阅卷时间,如今已经看了绝大多数。
哪里有更优秀的文章啊。
“你怎么回事,这文章好坏,你还看不出来?”
“老陈你也是历经五次会试的人,当了五次阅卷官,难道还分辨不出?”
“要我说,这文章必然是第一。”
“就是,至少也前三。”
最资深的阅卷官表示无语。
还有一位阅卷官没吭声,因为他又翻看了考生的卷子。
按照他来看,他们中间最资深的阅卷官,不至于这么糊涂,所以肯定有问题。
等他再次翻看,连着一起看,眼睛直接瞪大,不可思议地看向提出反对意见的老官员。
啊,这。
这学生,你的胆子是谁给的啊。
但要说喜不喜欢这考生如此做,答案却是喜欢。
如此聪慧,如此文墨,如此意气。
果真让人心生喜爱。
人都说,喜欢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此文章,便是这类了。
知道答题人要考生谄媚。
他偏不谄媚。
偏偏要说出心中所想。
书生意气吗?
确实。
可这种,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的这种意气跟自信,更让真正的读书人爱不释手。
没错,看出其中意思之后。
阅卷官更喜欢了!
天知道,他们看到那么多阿谀奉承的文章,心里有多恶心。
想吐的心都有了!
这个考生不同寻常啊!
但同时忍痛道:“我赞同陈大人的意思,三十一名,正正合适。”
虽说会试成绩出了之后,不会直接分几甲,但排到三十一,文章既不会让宫里看到,后续殿试排名又容易进二甲。
可以说,这两位阅卷官煞费苦心。
另外三人则直接吵起来。
大家看了那么久的文章,好不容易见到合心意的。
竟然直接三十名开外?!
这合适吗!?
这正常吗?!
要不是时间不合适,他们肯定会阴阳怪气一番。
你们长点眼睛吧!
不行买个叆叇行不行!
你们俩没钱的话我出!
再过分点,你们是不是跟这个英才有仇啊!
有仇也直接说!
不过这句话听着像是要作弊,不好讲的。
这里面争论不休,持反对意见的两位官员更头疼了。
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要是主考官过来,那就完了。
“怎么了?这样热闹?”楚大学士刚刚平息隔壁五经的卷子的风波,此刻又来到四书房,这边竟然也在吵。
不等那两位阅卷官说话,其他人已经把事情讲了。
这也正常,阅卷官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主考官可以做主。
他们两个根本拦不住,只能无语扶额。
四书题被放到楚大学士跟前。
楚大学士倒是真的掏出镶金边的叆叇,仔仔细细读起文章。
考题都是他拟的,他直接看文章即可。
第一篇文章看完,这位江浙出身的大学士微微点头:“赞。”
虽然只有这一个字,但已经是最好的夸奖。
第二篇文章看个开头,楚大学士又往前翻了翻,甚至扶了下眼镜。
再看第三篇,嘴角的笑意根本藏不住。www.huanxiangsx.me
陈大人知道,楚大学士肯定看出来了。
对方果然笑着道:“这个考生,有意思。”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