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丝路文学网
丝路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5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第25章 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作者:酷酷的橙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各朝不少读书人却从中发现到了一个疑点。www.shenqiyd.com

可以说戊戌变法之所以匆匆落幕,关键一点在于康有为发动的政变失败了。

所以各朝的读书人对于戊戌政变万分疑惑,不明白光绪为什么会指使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要知道在名义上,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母亲。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一个儿子想要发动政变除掉自己的母亲,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开战以后,光绪几乎每天都翻看《圣武记》,希望从中能找到打仗的灵感。”

接连遭受打击,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抑郁而终了。

她原本想着一步一步把权力归还给儿子,毕竟大汉还需要靠她维持稳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权力还给儿子。

“当时的慈禧已经54岁了,为大清操劳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对此,慈禧决定杀人立威。”

“后来等到光绪长大些,开始读书习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绪写字。”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是成功的。”

“然而慈禧要叫停变法,根本就用不着废黜光绪。”

要是变法可以成功,大清的实力也会增强,也就不用担心被列强欺负了。

“维新派的一番瞎折腾,不仅坑了自己,也坑了光绪。”

“康有为听说后跑去跟荣禄说,推行变法其实很简单,杀几个朝廷大员就搞成了。”

而且这么重大的刺杀事件,居然也能擅自做主,不和光绪商量一下。

“光绪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阶层的情况下,要裁撤近万人,还选择信任杨锐、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派新人。”

“据记载婉贞死的时候,慈禧亲自去看望,觉得婉贞陪葬的规格太低,当场暴怒。”

“但明治天皇上台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后,日本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运动。”

“只是在养老的同时,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会亲自为光绪把关。”

“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纷纷上书慈禧要求杀了康有为,庆亲王跑到颐和园跪请慈禧垂帘听政。”

围园杀后也不知道康有为是怎么想出来的,不仅想法很可笑,就连计划也不靠谱。

“康有为当时的官职仅为总理衙门章京,仅仅只是一个六品小官而已。”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变法的,可奈何皇上不争气,我只能出来稳定局势。

毕竟把权力还给儿子,自己去安享晚年,这是每一个太后最为淳朴的想法。

可万万没想到,厄运再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实际上这张照片是ps的,光绪与康有为根本不熟,两人只是见过一次面而已。”

“如此素质,光绪显然不可能重用康有为。”

“因为从法理上来说,慈禧是作为皇帝的母亲才享有的权利,才有太后的权威。”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后悔,害了维新派人士,也害了光绪皇帝。

可现在光绪经过被康有为这么一坑,直接被慈禧软禁起来了,要多悲惨有多悲惨。

“9月19日,慈禧听说英、俄在山海关一带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可能会引发边患。”

“同一天深夜,慈禧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打算对付自己。”

“出于自身安全,便解除了光绪的一切权力,将其软禁了起来。”

就正如她的几个儿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没有能力解决朝政问题,她也是不得不出来住持局面。

要是再这样下去,大清国还没有被列强瓜分完,满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溃了。

“中年丧夫,26岁的时候老公咸丰死了,而26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中年了。”

“1898年9月17日,光绪下了一道谕旨,大概意思就是让康有为去上海办报纸。”

“那很自然的,当甲午战争结束后,上到慈禧光绪,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然后亲自带着太监把他们家里里外外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东西全给妹妹陪葬。”

“大清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还处在德川幕府时代。”

不过从政治能力方面来说,权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绪好得多。

之前为了变法,慈禧和光绪一直闹得很缰。

“见光绪没了雄心壮志,南海圣人康有为便粉末登场了。”

所以传出慈禧把光绪数落一顿后,他这才觉得慈禧想要废黜光绪。

他要是知道康有为会围园杀后,肯定会阻止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的谋逆之举。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1898年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显然会完全不同。”

“这对慈禧的人生形成了重大转折,导致了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彻底崩裂。”

“最后是晚年丧子,等到她40岁,好不容易把儿子同治培养出来,等到儿子亲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www.fengshou.me”

“什么叫垂帘听政?皇帝坐在前面,太后坐在后面,太后借着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叫垂帘听政。”

慈禧一直把持着权力架空光绪,在他看来,慈禧分明就是把光绪当作傀儡罢了。

“这个计划相当扯,且不说唐才常领导的会党才几百人,袁世凯也不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掺和这事。”

“其实戊戌政变和光绪没什么关系,纯粹是一场乌龙事件,主播可以给大家讲讲这场乌龙的来龙去脉。”

不过相比于光绪皇帝的悲惨,他们普通老百姓要更加悲惨。

慈禧把光绪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在光绪大婚后选择把权力交还给光绪。

在她看来,慈禧的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了。

光绪:朕对戊戌政变完全不知情,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感谢主播为朕正名。

清朝晚期的老百姓对康有为怒骂的同时,对躺枪的光绪也格外同情。

“又以结党营私妖言惑众的罪名,出动三千士兵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所以无论从娘家的角度还是从夫家的角度来说,光绪都是慈禧最亲的人。”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意思是说只学西方的技术,制度还得用老祖宗的。”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戊戌政变显然是个乌龙。”

哪怕光绪发动政变成功除掉了慈禧,满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让一个弑母的皇帝继续坐稳皇位。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这才想着发动政变围园杀后。

他虽然对慈禧又敬又怕,但从未想过发动政变除掉慈禧。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干出这等离经叛道的罪行,别说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饶恕自己。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对光绪自然差不到哪里去,而这只是光绪与慈禧在娘家这一层上的关系。”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光绪的生平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热血青年,志大才疏。”

慈禧:我的内心要是不强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当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大部分人的心态都会是崩溃的。”

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孝道对于皇帝而言,异常重要,光绪要是知道康有为的计划,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所生。”

康有为:原来一切都是我误会了,慈禧没有想要废黜皇上,悔之晚矣啊!

“若是心理素质差,40岁的慈禧估计就抑郁而终了。”

刘彻:这个康有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害了自己的弟弟,也害了光绪被软禁。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几度情绪失控。”

慈禧和光绪关系不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看到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那么深厚,可后来却闹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摇了摇头。

“加之慈禧还听说光绪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打算聘请伊藤博文为客卿,主持变法。”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会接受一个大不孝的皇帝,光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被赶下台。

“但光绪又急功尽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旧体制全部打碎,让大清马上实行新法,旧貌换新颜,这完全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两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对于想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光绪不想与慈禧翻脸,只好把康有为打发到外地。”

“对此,慈禧是支持的,并没有过多的阻拦。”

自己的盈儿登基后,她的选择和慈禧一样,也想着安享晚年。

“却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两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颐和园。”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慈禧认为这很扯,便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却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末早已经定型了。”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清政府的权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无实权的光绪原本就很可伶。www.chenxingzhuzuo.me

“随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主播这里额外插一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时常拿出自己与光绪的合影来证明光绪对他很看重。”

“英法打不过情有可原,毕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他误会了,慈禧并没有打算废黜光绪。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清看到了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甲午战败后,光绪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认识到大清原有体制的不足,便萌生了变法的打算。”

“于是在慈禧和恭亲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为了报答皇恩,康有为竟然发动维新派,联络了唐才常、袁世凯。”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不过慈禧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是挺了过来,她把4岁的光绪抱到宫中,从头开始培养。”

“但光绪并不知道中日之间战力的差距,也不知道当时的清军大多疏于操练,战力与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军早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既然洋务运动不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行。”

所以皇上任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见政局被搞得一团糟,慈禧为了稳定,只得连下三谕,要求光绪交出一二品大员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可事实证明,皇上只会把局势越搞越糟,引得众多大臣强烈不满。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开始了戊戌变法。”

等儿子慢慢熟悉政务后,可以很好的驾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权力陆续还给儿子。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说她幸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享尽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软禁在瀛台,他是有冤无处伸。

她也想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王朝,可无奈几个儿子不争气,没有当皇上的能力。

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独自一人应对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但是经历了甲午的惨败后,人们才发现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把首都都给丢了。”

“没有皇帝了,慈禧还怎么垂帘听政?”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可是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后,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无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显露了出来。”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直立总督荣禄担心这样会增加变法阻力,便旁敲侧击的劝光绪谨慎行事。”

慈禧如此,她也同样如此。

“原本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就不多,康有为如此嚣张的行事作风和言论,把本来还支持光绪的几个大臣也得罪了。”

“这就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众矢之地。”

“而慈禧知道了围园杀后的计划后,以为光绪要杀了她。”

“皇帝挟持太后就是不孝,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皇帝若是离经叛道,背叛自己的阶级,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

可康有为策划了政变,慈禧肯定会认为政变是光绪指使的。

“而慈禧平生与婉贞的关系最为要好,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废除光绪。”

“在说戊戌政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说说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早年丧父,18岁的时候就死了爹。”

“纵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既惧之制度,又厌之文化。”

吕后: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对于慈禧来说,她悉心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很支持。”

只要皇上不违反祖制,想要怎么变法,她都不会阻拦。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康有为一个六品小官,怎么可能主持变法这种大事呢?”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可就是康有为自作主张,导致光绪也被坑害了,成为了阶下之囚。

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能力,该怎么通过打压拉拢大臣来推进变法,这需要极强的政治手段。

她的这一选择和慈禧的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部分维新派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抓,这就是戊戌政变。”

“在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当天晚上,慈禧见到光绪,要求逮捕维新派,光绪不同意。”

他原以为康有为有什么大能耐,现在看来和光绪一样,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说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各朝的读书人向主播询问关于戊戌政变的疑惑,苏晨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大家误会了。

好不容易有咸丰皇帝当作依靠,结果还没享几年福,咸丰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只是某些维新派不是东西,要逮起来安抚人心,就这么简单。”

毕竟不管是从法理上来说,还是从养育之恩上来说,慈禧对他有大恩大德。

“如果慈禧一点准备不做,直接废的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那会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闭关锁国,完全没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

“由于康有为与光绪不熟,作为一个乡下士绅,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与光绪的感情了。”

“而光绪在整个事件中,很可能就是一个躺枪的角色。”

“慈禧闻言大惊,不等天亮就赶回紫禁城,直入皇帝寝宫,将光绪囚禁于瀛台。”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以一场闹剧的形式结束了。”

所以自始至终,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所以当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出于担心光绪瞎搞,把大清搞没了,数落了光绪一番后。”

可要说她反对变法,还大骂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认的。

可无奈的是,她的盈儿和光绪一样不争气,根本就不能稳住朝堂。

出现这样动荡的局面,她只能出来收拾皇上留下的烂摊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杀变法一说。

现如今的大清帝国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他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中华民族,积极推动光绪变法维新。

可显然,光绪并不具备这种执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团糟。

“慈禧太后代表着贪恋权力的老顽固,是扼杀变法、杀戮维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9月20日,康有为悄悄离京。”

“康有为以为慈禧会对光绪不利,为了变法成功,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计划,这个计划光绪应该是不知道的。”

“这与日本当时实行明治维新,主动追随融入西方的脱亚入欧战略迥然不同。”

“所以在培养光绪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决定,为光绪举行亲政典礼,并宣布归政光绪。”

不管是用纱布擦拭肚脐眼,还是抱着怕打雷的光绪睡觉,都足以说明慈禧对光绪的爱丝毫不弱于亲生母亲。

可无奈慈禧不相信他,非得认为政变是他指使康有为干的。

“戊戌变法之初,康有为鼓动维新派排斥李鸿章。”

他都已经明确告诉了慈禧,自己对政变完全不知情。

“光绪皇帝是一位发愤图强的有为君主,但却有名无权,什么都说了不算,倒霉蛋一个。”

“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慈禧当时是迫不得已才交权,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就能发现慈禧做这个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自从鸦片战争之

本站已更换新域名
新域名 https://wap.sunsilu.com xs小说 silu丝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我要报错